第一章角色定位的心理認知
老年人離、退休後,離開了長期從事的工作、熟悉的集體,內心往往會有一種空蕩蕩感覺。這主要是我們的人生角色開始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社會因素和生理因素兩個方麵。
在社會因素方麵,主要的表現是我們離退休後,伴隨而來的是每日無所事事,孤獨,失落感等。
在生理因素方麵,我們的認知能力、記憶能力、語言能力等都在逐步退化。這些變化使很多老年人不能適應,並由此產生很多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到我們的老年生活。
為此,我們老年人應該盡快適應角色的變換,有效地調整各種不良心理,使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樂趣。
第一節老年角色定位與心理認知
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過度,一個人的角色也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自中年步入老年後,我們也就自然地進入了老年的角色。就老年人而言,雖然在體力和精力上不如青年人和中年人,但老年人在人生歲月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的知識,仍然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所以老年人大可不必陷於自卑、空虛、抑鬱之中,應該對自身的角色有一個積極而正確的認知。這對我們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晚年的幸福與美好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1、認識老年的角色
角色是指人們在社會係統中所處的位置和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所擔當的功能性職責的總和。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明確規定:“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人進入老年期後,角色會發生很大變化,精神心理也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據中科院的調研結果顯示,國內80%的老年人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問題。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鬱等。
其實人生角色的轉變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規律,我們無法改變它,但我們完全可以適應它。一般來說,老年角色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如下方麵。
(1)主要角色轉變為次要角色
主要角色表現為具有獨立思想和行動力,能對自己思想和行為負責,且能夠不斷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種角色。次要角色則為上述能力減弱或缺失的一種角色。轉變為次要角色的老年人可出現精神沮喪,情緒低落,對未來失去信心和出現失落感等精神症狀。如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則可能出現病理上的變化,如患上心腦血管疾病、消化性潰瘍、老年癡呆症和癌症等。因此,老年人應麵對現實,接受現實,使心理得以放鬆,並善於適應角色的變化。
(2)工作角色轉變為休閑角色
工作角色指人在社會或單位內從事—份工作,擔任一個或幾個職務並因此而擁有一定權利和履行一定義務的一種角色。休閑角色則指老年人因離退休而使工作、職務發生變化,使擁有的權利喪失。轉變為休閑角色的老年人可能出現精神空虛,無所事事等症狀。如長期處於這種精神心理狀態下,可漸出現病理生理上的變化如患精神、心理疾病;或沉湎賭博、酗酒等不良行為或嗜好中。所以老年人應善於轉變思維方式,把從工作角色轉變為休閑角色視為職業生涯的結束。不妨多做一些在職期間無閑顧及的事情,如看書、寫作、繪畫和旅遊等;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間接為社會作貢獻。
(3)配偶角色轉變為單身角色
配偶角色是指一個人作為他人的丈夫或妻子,並享有作為丈夫或妻子的特定權利和義務的一種角色。單身角色則為丈夫或妻子因衰老、意外或疾病等原因死亡而自然成立的一種角色。轉變為單身角色的老年人可出現心情悲傷,以淚洗麵,睹物思人等症狀,並產生消極心理。所以老年人應勇敢麵對現實,接受現實,將配偶的不幸去世作為一種考驗,考驗自己能否經得起挫折;能否照顧好自己;能否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使配偶在九泉之下安心。也可以適當考慮再婚。
(4)居家角色轉變為集體角色
居家角色是居住在家中與家庭成員朝夕相處,相互依存,並享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一種角色。集體角色則為喪失居家角色而住進養老院或其它老年集體機構,過上集體生活的一種角色。轉變為集體角色的老年人,性格內向者可出現自閉、鬱鬱寡歡等症狀;性格外向者可因與他人生活習慣等的不同產生衝突,並萌發“別人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等極端想法。長期處於消極心理狀態下,可能患上自閉症和心身疾病等。為此,出現上述症狀的老年人應隨遇而安,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性格內向者應廣開心胸,主動和他人交朋友;性格外向者應主動接觸和幫助他人,盡量克製自己的言行,避免與他人產生衝突。
總之,老年人對自我角色以及出現的心理矛盾應有良好的認知,這樣才有助於解決心理和生理上出現的問題。
2、把握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變化伴隨生理功能的減退而出現老化,使某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麵出現下降、衰退,而另一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麵仍趨於穩定,甚至產生新的適應代償功能。老年人的心理變化是指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改變,包括感知覺、智力和人格特征等。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智力的變化
智力是學習能力或實踐經驗獲得的能力。老年人在限定時間內加快學習速度比年輕人難,老年人學習新東西、新事物不如年輕人,其實習也易受幹擾。人的智力與個體因素(如遺傳、身體狀況等),社會環境因素(文化水平、職業等)有密切關係。
(2)記憶的變化
隨年齡增長,老年人記憶能力變慢、下降,有意識記憶為主,無意識記憶為輔,再認能力尚好,回憶能力較差,表現在能認同熟人但叫不出名字。老年人意義記憶完好,但機械記憶不如年輕人。另外,老年人在規定時間內速度記憶衰退。記憶與人的生理因素、健康、精神狀況、記憶的訓練、社會環境都有關係。
(3)思維的變化
思維是人類認識過程的最高形式,是更為複雜的心理過程,但由於老年人記憶力的減退,無論在概念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還是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方麵都受到影響,而且個體差異很大。
(4)人格的變化
人到了老年期,人格(即人的特性或個性,包括性格、興趣、愛好、傾向性、價值觀、才能和特長等)也相應有些變化,如對健康和經濟的過分關注與擔心所產生的不安與焦慮,保守、孤獨、任性,把握不住現狀而產生的懷舊和發牢騷等。近年來有人認為,老年期主要矛盾是人格的完整性或絕望之感。
(5)情感與意誌的變化
老年人的情感和意誌過程因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文化素質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老化過程中情感活動是相對穩定的,即使有變化也是生活條件、社會地位變化所造成的,並非年齡本身所決定。
貼心小提示
老年人要想讓自己的晚年健康、幸福,就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那麼如何培養和增強心理健康呢?具體來說,有如下方麵:
一、提高精神境界
孔子曰:“五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孔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到老,學到老,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斷發展,老年人不僅應老有所養,也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二、提前做好退休後的生活準備
在退休前做好思想上的準備,認識到退休是將工作崗位讓給壯年人,有利於提高工作質量,有利於社會進步。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有條件者盡量繼續發揮餘熱,參加一些適合自己體力和專業的社會活動。
三、生命不息,活動不止
生命在於運動。老年人要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包括體育鍛煉及腦力活動,就會感到生活充實,情緒樂觀。有利於克服老年人常有的那種老朽感、頹廢感和空虛感,延緩和推遲衰老。
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正確處理好家庭內部的各種關係,建立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除家庭關係外,老年人還需要有一個社會活動的圈子,這是家庭關係不能取代的。經常和一些老朋友、鄰居及原先的同事一起聊天、活動、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對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第二節消除離退休綜合症的障礙
光陰流逝,歲月匆匆。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就從中年步入到了離退休的年齡,隨之就要離開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就要離開我們熟悉而熱愛的崗位。驀然間的時空轉換,往往會使我們老年人感到生活不習慣,並有一種無聊和失落的情緒充斥到心中,這其實就是離退休綜合症的反映。如果不能有效地調整,勢必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老年生活。
那麼如何消除離退休綜合症呢?這應該是我們眾多老年人都普遍關係的問題。
1、了解離退休綜合症的概念
離退休綜合症是指老年人由於離退休後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的焦慮、抑鬱、悲哀、恐懼等消極情緒,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的一種適應性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往往還會引發其他生理疾病和身體健康。
離退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變動,因此,我們在生活內容、生活節奏、社會地位、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麵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由於適應不了突然的改變,因而會出現情緒上的消沉和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引起疾病,這就是“離退休綜合症”。
2、認識離退休綜合症的原因
首先,我們突然從原來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生活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昔日的地位、權力以及被人尊敬的情況一下子都消失了,在心理上就很不適應。昨天還在精神百倍、緊張地按部就班地去工作,今天一離退休就變得無所事事,從此生活就失去了規律性和緊張感,便會產生失落、孤獨、空虛、自卑等心理變化。
其次,我們在離退休時沒有思想準備,缺乏退回家庭和處理個人生活的能力,大部分空閑時間不知如何安排。隨著我們老年人的體力下降,如果家庭照顧不周、慢性疾病纏身,或行動不便,更會加重心理障礙。
其三,我們離退休後體力和腦力活動減少了,社交活動減少了,生活單調了,就容易產生心理老化的感受,這就會加速我們生理衰老的進程,容易使我們產生憂鬱、焦慮、死亡來臨的驚恐、疑病心理等。同時,我們離退休後老伴身體不好或過早去世,家庭糾紛多、生活不安定、年邁多病等都會加重心理障礙,就會引發我們的離退休綜合症。離退休綜合症的特征
離退休綜合症的特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無力感
我們許多老年人不願離開工作崗位,認為自己還有工作能力,但是社會要新陳代謝,必須讓位給年輕一代,離退休對於我們老年人實際上是一種犧牲。麵對“歲月不饒人”的現實,老年人常常會有種無奈和無力之感。
(2)無用感
在老年人離退休前,一些人事業有成,受人尊敬,掌聲、喝彩、讚揚不斷,而一旦離退休,好像一切化為烏有,離退休好像成了一種“失敗”現象,好似由有用轉為無用了,如此的反差,我們老年人心理上便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無用感。
(3)無助感
我們老年人離退休後,往往離開了原有的社會圈子,社交範圍狹窄了,朋友變少了,孤獨感便油然而生,要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無助和無所適從。
(4)無望感
無力感、無用感和無助感都容易導致我們離退休後產生無望感,對於未來感到失望甚至絕望。加上我們身體的逐漸老化,疾病的不斷增多,有的老年人簡直覺得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感覺是油幹燈盡了。
當然,並非我們每一個離退休老年人都會出現以上情形,離退休綜合症形成的因素是比較複雜的,它與每個人的個性特點、生活形態和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係。
3、學會適應離退休後的心理
離退休以後,社會職能發生了變化,心理上會產生一些新的反應。對大部分人來說,工作不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與他的社會地位、人際關係、尊嚴、愉快和煩惱緊密相關。因此,離退休是生活中一次重大的變革,常常需要經過四個時期,才能在心理上適應而安定下來。
(1)期待期
即知道自己要離退休了,心理上在等待這一天到來。對離退休持不同態度的人,心情是不一樣的。此期情緒波動較大。
(2)離退休期
即正式離退休後離開工作崗位的時期。此期的心理反映比較矛盾,如有的老同誌猛然間從緊張繁忙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無所適從,有些不太適應,當回首往事的時候,往往愉快和留戀交織在一起。
(3)適應期
離退休以後,生活內容和節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老年人容易產生不安、抑鬱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反應。閑散的生活有時也會給一些人以輕鬆舒適感,但對有些人來說,長期的懶散生活,隻會使人厭倦,甚至有人發生一時性的情緒和心理機能失調。因此,必須以新的內容充實離退休生活,多尋找自己的樂趣,使生活富有色彩而逐步適應。
最後是穩定期。即建立了新生活秩序的時期。此期老年人的心理活動趨於穩定。
4、防治離退休綜合症的方法
離退休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是我們老年期開始的一個標誌。離退休障礙是一種心理方麵的適應障礙,它表現為老年人生活習慣的不適應、人際關係的不適應、認知和情感的不適應等,這些適應障礙究其實質,就在於離退休導致了我們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轉變,老年人從職業角色過渡為閑暇角色,從主體角色退化為配角,從交往範圍廣、活動頻率高的動態型角色轉變為交往圈子狹窄、活動趨於減少的相對靜態型角色。
對於部分曾是領導幹部的老年人來說,還從權威型的社會角色變成了“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如果我們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角色的轉變,也就會出現新舊角色間的矛盾和衝突。那麼,我們老年人的離退休綜合症就由此產生了。
因此,要預防離退休綜合症,我們老年人就應該努力適應離退休所帶來的各種變化,即實現離退休社會角色的轉換。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1)調整心態,順應規律
生命的衰老是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離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既是我們老年人應有的權利,也是國家賦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項社會保障製度,同時也是老年人應盡的義務,是促進人類社會新陳代謝的必要手段,我們老年人必須在心理上認識和接受這個事實。
我們老年人在離退休後,要消除“樹老根枯”、“人老珠黃”的悲觀思想和消極情緒,堅定美好的信念,將離退休生活視為另一種絢麗人生的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2)發揮餘熱,重歸社會
我們的離退休老年人如果體格壯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長的,可以積極尋找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麵發揮餘熱,為社會繼續做貢獻,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麵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實起來,增進身體健康。當然,工作必須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要講求實效,不圖虛名。
(3)善於學習,渴求新知
我們老年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正如西漢經學家劉向所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一方麵,學習可以促進大腦的使用,使大腦越用越靈活,延緩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麵,我們老年人要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社會變遷風起雲湧,老年人要避免變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強學習,樹立新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4)培養愛好,寄托精神
許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業餘愛好,隻是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退休後正可利用閑暇時間充分享受這一樂趣。即便先前沒有特殊愛好的,退休後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些,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寫字作畫,既陶冶情操,也可鍛煉身體;種花養鳥也是一種有益活動,鳥語花香別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氣功、打球、下棋、垂釣等活動都能使參加者益智怡情,增進身心健康。
(5)擴大社交,排解寂寞
我們老年人退休後,生活圈子盡管縮小了,但不應自我封閉,我們不僅應該努力保持與舊友的關係,還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建立新的人際網絡。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開拓生活領域,排解孤獨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我們要與家庭成員間建立協調的人際關係,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6)生活自律,保健身體
我們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離退休後也可以給自己製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按時休息,適時活動,建立、適應一種新的生活節奏。同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戒除有害於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適合自己的休息、運動和娛樂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為目的的生活方式。
總之,離退休之後,我們老年人仍然可以過得很好,因此我們不要有太多的顧慮。“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我們老年人應學會科學安排離退休後的生活,發揮餘熱,繼續為社會作出貢獻,學會不斷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老年朋友,也許你即將離退休,或者已經離退休,麵對生活中突然失去工作的現狀,也許你會感覺到生活空虛和寂寞,甚至對離退休以後的生活感到恐懼。在這裏介紹一個擺脫老年離退休綜合症的“四字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掉”,即掉價。很多老年人在離退休前都有一定的職務,離退休了,由“某某長”、“某某總”一下子變為了普通老百姓,地位的變化相應帶來生活待遇的變化。“掉價”是個客觀事實,你不願承認也得承認。此時,我們就要主動把架子放下,如果自己不掉一下架子,誰還買你的賬?在這點上還是有自知之明好,免得受窩囊氣,自討沒趣,自尋煩惱。如能返樸歸真,自我“掉價”重新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就會自我安慰、自我愉悅,保持心理上平衡。
“笑”,就是笑對人生,樂觀瀟灑。要看破紅塵,淡泊名利,去私寡欲。你把自己看成了一個普通老百姓,還有什麼東西丟不掉呢?如果你放下了架子,平等待人,心境輕鬆,沒有什麼過不去的。要學會自尋樂趣,苦中求樂,助人為樂,與眾同樂。對那些不稱意的事情,泰然處之,一笑了之,化憂為喜。
“跳”,就是跳跳蹦蹦,多運動。要活躍老年生活,開創人生第二個春天。積極參加各種群眾性的文體活動,比如跳跳迪斯科、打打門球、唱唱歌、演演節目,能者多勞,勞者多樂。老年人要打掉孤獨感,在運動中度晚年。
“俏”,就是“老來俏”。生活瀟灑一些,充沛生機和活力,衣著要整潔大方,色澤鮮亮一些,款式新穎一些,不要總是灰黑藍三色,一年四季老一套。生活不要奢侈,但也不必寒酸。穿著代表一個人的心境,要把自己打扮得年輕一些,不要不修邊幅,胡子拉碴,顯得老氣橫秋。俏,顯示著樂觀幽默,反映心靈美。
“四字訣”互相聯係,其中“掉”是關鍵,如做不到正確自我認識,自覺“掉價”,則“跳”也跳不起來,笑也笑不出來。隻有在“掉”字上大徹大悟的人,才能麵對現實,隨遇而安,愉快地歡度晚年,延年益壽。第三節正確對待老年懷舊心理
人到老年,都會懷念自己以前走過的日子。當他們分享著自己的美好回憶的時候,會感覺到很幸福。並且適度的懷舊心理對老年人是有積極作用的,能夠幫助老年人度過愉快的生活。
但懷舊的內涵有很多,它既包含有正常的、健康的含義,也可以有消極的、病態的含義。如果常常陷於消極的懷舊心理之中,就會使老年人自己的身心遭到較大損害。這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老年人要正確對待懷舊心理。
1、認識老年懷舊心理
有道是“好漢不提當年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老年朋友愛提當年勇,並喜歡對人敘說自己過去取得的成績及如何能幹。心理學家將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回歸心理”,即迷戀過去,喜歡沉浸於過去的回憶之中,認為過去比現在要美好。
懷舊心理它不一定是貶義的,它既可以有正常的、健康的含義,也可以有消極的、病態的含義。
先說健康的懷舊。懷舊作為一種正常甚至健康的狀態,它的積極作用包括:它可以幫助人調整心態,使其更加平和,返樸歸真,可以幫助人認識自我、宣泄感情。例如當杜甫寫下“結歡隨過隙,懷舊益沾巾”詩句的時候,他便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並且梳理了自己的心情,宣泄了自己的憂傷。
再說病態的懷舊。任何情緒與行為,一旦執著,就難免走向病態。懷舊也是一樣。不少老年人愛回憶往事,其實老年人過度懷舊是一種不良心理狀態,它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組織的一係列退化相關。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機體漸漸衰老,思維能力下降,遠期記憶能力反而增強,因此對貯存在大腦中的往事印象非常深,難以忘卻,常常表現為回憶過去,或觸景生情,念叨不絕,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一旦在這方麵受到抑製,則焦躁、易怒、焦慮、抑鬱,形成病態懷舊心理。
一般說來,病態的懷舊行為有如下特點:
形象不合時宜,有些服飾、裝束、語言、物體過去風靡一時,現在已不合潮流,但仍然保持過去的做法。
對社會抱有偏見。偏見是一種心理定勢和社會心理刻板印象。認識上極端保守,如同“九斤老太”。總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對新生事物看不慣,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嚴重回避現實。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又無能為力。大多采取回避現實的態度,“眼不見心不煩”,不看報、不學習,懷疑與否定一切。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病態懷舊心理對我們老年人的健康是不利的,它會加速人體的衰老。臨床醫學統計表明,有嚴重懷舊心理的老年人,死亡率和癌症、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分別比正常老年人高3倍至4倍,同時也易引起老年性癡呆症、抑鬱症和消化性潰瘍等病。
2、以良好的心理應對老年懷舊
我們老年朋友要克服病態懷舊心理,首先要確定衡量是否病態的標準。一般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喋喋不休談過去,帶有厭世、抑鬱、憤怒、抱怨等負麵情緒,那麼他應該有某種程度的心理情結。此時,我們老年人就需要采取措施,來正確麵對懷舊心理了。
(1)正確評價自己的過去
我們老年朋友的過度懷舊心理,可能和對過去一些事的不正確評價有關。因此,要想盡快從過度懷舊心理中走出,就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正確評價一生中的“是”與“非”,不要為“是”沾沾自喜,過分高興;也不要為“非”而耿耿於懷,悲痛欲絕。
(2)積極參與現實生活
懷舊的產生部分是因為我們老年人無事可做,因此,如果能夠做一些事,使自己充實起來,無疑對走出懷舊心理起作用。具體做法如認真地讀書、看報,了解並接受新事物,積極參與改革的實踐活動,要學會從曆史的高度看問題,順應時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問題。
(3)處理現實與過去關係
這就要在過去與現實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例如我們老年朋友如果對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難,可以在新舊事物之間找一個突破口,例如思考如何再立新功再造輝煌,不忘老朋友、發展新朋友,繼承傳統厲行改革等,從新舊結合做起。
(4)充分發揮其積極功能
正常的懷舊有一種尋找寧靜、維持心靈平和、返樸歸真的積極功能。這方麵的功能多一些,病態的、消極的心態就會減少。因此,也不應對懷舊行為一概反對,正常的懷舊還是要提倡的。
(5)注意對身心的調適
麵對病態懷舊心理,我們老年人要注重培養健康的心理,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要心胸開闊、心情愉快,要積極對待新事物。同時,還要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體質。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選擇適宜的項目,如散步、慢跑,練太極拳等,並以舒適為宜。
(6)注重加強人際交往
多參加一些人際交往活動,互相交流信息,這對我們老年人十分重要。如果老年人之間缺乏信息傳遞,就會感到空虛,抑鬱,還會促進腦細胞衰老。因此,要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青年人談心。
貼心小提示
你如果患有病態懷舊的心理,那麼往往是過度自尊、過度自負和過度自卑的矛盾結合體。所以治療的關鍵在於增強你的自信和心理承受力,消除不適應。其具體療法如下:
一是認知療法,你應該認識到病態懷舊這種心理疾病的詳細情況和危害,要積極接受治療。
二是緊張療法,適度的緊張會讓你不得逃避。
三是期望療法,建立康複的目標,並把目標層層分解。因為“海市蜃樓遠不如眼前的一根香蕉”。
四是家庭療法,你要積極爭取獲得家庭的支持,例如可以讓老伴或者子女適時提醒。
五是學習療法,單純地否認其行為錯誤是遠遠不夠的,你要采取適當的方法。通過對適應技巧的學習可以迅速填補空白,逐步改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