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日常生活的心理適應(1 / 3)

第四章日常生活的心理適應

對於很多離退休的老年人來說,從崗位退下來後,最需要迫切麵對的是日常生活規律問題。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老年人告別了工作,生活可以自由自在了,卻也沒有了規律,整日無事可做,加之我們的身體機能開始老化,如此最容易被孤獨、空虛的情緒所困擾。

所以我們老年人必須善於調整心態,盡快建立起離退休後的生活模式,如此才能使晚年過的幸福、充實。

須知具有良好的日常生活規律,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發生疾病,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

第一節去除老年性的依賴心理

老年人年齡越來越大,確實需要家人照料,這是人所周知的。依靠家庭、親人、社會的關心,來實施對老年人晚年的照顧,這是對老年人的愛護,也是我國社會的優良傳統。但是老年人出現的依賴心理與家人對他的關心照料是兩回事。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對健康是不利的。所以從老年人自身來說,要盡量去除依賴心理。

1、認識老年依賴心理的原因

老年人又有“老小孩”之稱,就是老了之後表現得跟小孩一樣,依賴性比較強。其實,我們老年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他們的“服老”心理造成的。

一方麵的原因是,進入老年以後,生理功能開始自然老化,會自覺買東西不能走遠路了,爬幾級樓梯就氣喘等。

另一方麵,這個階段老年人大多麵臨著離退休,經濟能力萎縮、社會地位降低,隨之降低的是自信心、安全感、控製感,這都給我們老年人一個明顯的心理暗示:我老了。

有了這個心理背景我們老年人自然就更多地依賴身邊的親人,需要更多的陪伴、贍養。同時,自信心的降低,讓他們更可能封閉自己,在生活上依賴親人,不敢鍛煉身體、不敢走出去與人交往,這又導致身體和心理機能都更快“生鏽”,如此惡性循環。

此外,老年依賴心理的產生還有一個轉型與感情問題。例如老年人特有的孤獨和寂寞感,讓他們更需要親密的依戀關係;從忙碌到清閑,生活中尚未找到新的替代事件;人際交往的範圍較狹窄,生活中知心朋友不多;夫妻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質量不高,被愛與被關懷的心理需求度欠佳;未來生活沒有目標等。

有了這些原因,老年人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些依賴心理,有的老年人甚至由於這種依賴心理受到破壞而發生憂鬱症等精神障礙。

2、減少老年依賴心理的方法

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心理。調查表明,部分老年人出現的這種依賴心理是一種回歸心理,從自立走向依賴,從自強走向軟弱,依賴心理出現越早,衰老也越快,從而影響健康和壽命。因此,我們老年人應該學會自立,減少依賴心理。

(1)建立自信心

認知實驗發現,我們老年人除了動作和大腦的反應速度遜於年輕人外,我們在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接近,甚至優於年輕人。

衰老其實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隻要沒有較大的疾病,普通老年人在80歲之前是完全可以自理的。所以,我們老年朋友不需要覺得自己老了,就諸事不宜了。

如果我們感到老朽了,就可以想想那些卓越的老政治家、老科學家、老專家,他們都是因為勤於動腦、活動,所以才越老越精神的。因此,隻要我們有信心,勤於鍛煉,我們也可以向他們那樣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的。

(2)培養興趣點

其實依賴的情感每個人都會有,隻是程度的不同。然而,我們老年人的依賴感隨著我們身體的不好和心理的暗示,使依賴感不斷加重。其實,隻有我們改變看法,勇敢地走出家門,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活動,這種依賴心理是很容易克服的。

為此,我們老年人要學會主動性的生活,要適當、合理地安排時間,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首先,不要勉強已成家的子女與自己生活在一起,這樣可以促使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於合理調節飲食,並可以減少家庭不和睦帶來的苦惱。

另一方麵,生活內容要豐富,養成看書看報的習慣,可以保證自己思想跟上時代的變化,並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也可以參加一些社會性活動。

隻要自己與整個社會聯係在一起,生活就會充滿信心和活力,晚年生活就會更加幸福。

(3)製訂幸福計劃

有理想,有追求,人生才能更有意義,我們老年人也不例外。為此,我們可以用一張紙寫下自己一生中最想要實現的夢想,包括我們最想要做的事情、最想去的地方、最想買的禮物、最想要結交的好友……

寫完以後,我們可以認真地去思考如何可以達成自己的夢想,設計出可行性的實施計劃。在計劃成熟的時候,可以和子女或者朋友商談一下計劃的可行性。

在計劃可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找上老伴或者朋友一起去實施計劃,去勇敢麵對新的挑戰,重建新的幸福生活。隻要我們能夠主動地去追求,我們的依賴心理很快就會被克服。

老年人依賴心理主要是基於心理原因,但如果依賴心理不斷加重,也有可能是一些老年疾病的信號,如老年癡呆症等。如果有一些疾病的症狀,我們老年人還應該注重對這些疾病進行預防或治療。

貼心小提示

老年人依賴心理會加速衰老,並有可能會引發精神疾病。為了糾正我們的老年人依賴心理,下麵就介紹一種“五步法”,來克服老年人依賴心理。

第一步承認依賴心理的存在。如果我們老年人能夠認識到依賴性的存在,並承認自己有嚴重依賴的傾向,就可以找到對症下藥的解決辦法。

第二步不自責。患上依賴症的老年朋友,有時會對自己苛求,希望自己能在拒絕依賴的過程中變得更堅強些,但這種過度的自我控製有時反而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步培養忍受孤獨的能力。患上依賴症的老年人要學會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獨處的時間能夠幫助你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也是形成自己獨立個性所必需要的。

第四步轉移注意力。認識一些新朋友,學習一些新的技能,培養一些新的愛好等。幫助自己學會更多排解煩惱,獲得安全感的方法。

第五步尋求他人幫助。有的老年朋友依賴心理特別嚴重,有初期精神疾病的傾向,此時,就需要尋求心理谘詢治療師的幫助和治療了。第二節健康的大腦比體魄更重要

人類的每個組成器官都複雜而精密,它們工作得十分協調、和諧、有條不紊,就是因為它們都受著神經係統司令部——“大腦”的統一指揮。

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也正是因為有一個其它動物無法比擬的大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擁有一個健康的大腦比擁有一個健壯的體魄更為重要。

那麼我們老年人應該如何正確地用腦和健腦,以延緩大腦的衰老呢?

1、了解科學用腦的法則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腦為元神之府”,其神乃指精神活動的總稱。即腦健旺與否,直接影響著機體的一切活動,故古代養生學家說:“神強必多壽。”大腦固然是越用越活,但也有一定的度,也要遵從一定的規律。

(1)注意節律性

要根據神經細胞活動的節律性進行學習和工作。這是因為當我們看書時,分管視覺、理解和記憶的腦細胞興奮,其他腦細胞則處於抑製狀態。故學習或工作一小時左右,應適當調節一下,使原來興奮的腦細胞抑製,受抑製的腦細胞興奮。

這種興奮和抑製有節奏地相互交替,周而複始,才能使人精力旺盛。反之,人就會產生頭昏等一係列疲勞症狀,久而久之,可導致大腦功能衰退,引起神經衰弱等。

(2)科學安排用腦時間

大腦細胞處於高度興奮狀態的時間為高效用腦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大腦接收、整理、貯存和輸出信息的效率高於其他時間,也容易導致創造衝動,如果能充分利用,則會取得良好效果。

英國醫學研究會的西蒙·福卡德,曾對幾十名大學生分別在上午8時、11時,下午14時、17時和23時進行了用腦藝術測試。結果發現,大腦思考力在上午8時最嚴謹,下午14時最敏捷,其推理能力在白天的12小時內逐步下降。我們老年人若能根據這些規律安排不同的學習內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使用和訓練相結合

我們老年人還要積極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培養多種興趣愛好,使精神愉快,頭腦變靈,思維敏捷,以激活大腦的智力能力,充分挖掘其潛力,使大腦在使用中得到訓練,在訓練中得到使用,從而有所創造,讓晚霞染紅天際。

2、認識科學建腦的方法

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統帥著身體各係統的一切功能活動,使其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因此,大腦功能正常是人體健康的前提。人類的健康和壽命雖然取決於多種因素,但對腦力勞動者及老年人來說,健腦補腦則是不容忽視的。

(1)保持樂觀心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老年人要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因為愉悅的心境有利於神經係統與各器官、係統的協調統一,使機體的生理代謝過程處於最佳狀態,反饋性地增強大腦細胞的活力,對強化記憶和提高用腦效率亦頗有益處。

(2)多做腦力運動

健腦強體得以高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因此,我們老年人應進行積極而有效地腦力運動,以達防病治病抗衰老之功效。目前,很多國家為老年人開設了訓練班和老年大學等。我們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踴躍參加來鍛煉腦力。

(3)多做浴腦鍛煉

清晨,到戶外進行保健運動,呼吸新鮮空氣,使大腦得到充分的氧氣;學習疲勞時,聽一聽美妙動聽的鳥叫,欣賞悅耳的音樂,觀賞美麗的花草等,可消除疲勞,提高腦功能,從而達到浴腦的目的。

(4)去人欲健腦法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大腦的活動有賴於腎精的充養。明代醫學家張景嶽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在於精也。”說明了節欲可以養精,養精才能健腦養神,延緩大腦衰老。如果性生活過度,則傷精耗神,未老先衰,頭腦昏昏,智力減退,精神萎靡,百病叢生。

(5)保證睡眠時間

平時腦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能量消耗大,久之會疲勞。睡眠時腦細胞處於抑製狀態,並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補充,幫助恢複精力。睡眠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隻要次日感到精力充沛就算睡足了。

(6)補腦益智法

經研究證實,不少健腦食品可推遲大腦衰老,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智力,以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如核桃、黑芝麻、花生、豆製品、玉米、小米、大棗、南瓜子、栗子、蜂蜜、雞蛋、海藻類、魚、蝦等,富含碳水化物、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磷脂,對大腦都有很好的營養作用。因此,中老年人要注意調配膳食以補腦益智。

貼心小提示

雖然進入老年,但我們總希望自己有一個反應敏捷的大腦。為此,我們常常把希望寄托於各種昂貴的保健品,其實,殊不知生活中的一些小按摩也會有利於延緩大腦衰老的。

按摩健腦法。即兩手十指從前發際到後發際,做梳頭動作12次;然後兩手拇指按在兩側太陽穴上,其餘四指按住頭頂,從上向下,從下向上做直線按摩12次;最後,兩拇指在太陽穴上,用較強的力量做旋轉揉動,先順時針,後道時針各轉12次,從而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調和百脈,養神健腦。

手指健腦法。手指功能的技巧鍛煉,可促進思維而健腦益智。如練習健身球,增強心主神明之功而健腦。練習琴棋書畫,在陶冶情操的同時,鍛煉手指技巧而刺激大腦,使之功能發達,保持平衡。

拳、掌交替,左手握拳、右手伸掌。指尖指向左手小魚際(左拳的小指側),再換右手握拳,左手伸掌,指尖指向右手小魚際(右拳的小指側)。如此左右互換交替,以15秒鍾內交替20次為成績優秀,15次為良好,15次以下為差。如果一開始成績不理想,可以長期多練習。

捶、搓交替取坐姿,左手伸掌放在左大腿上,並前後搓動。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上下捶動。這樣一撮一動,熟練後再換手。即左手改為握拳。放在大腿上上下捶動,右手改為伸掌,在右大腿上前後搓動。如此準確交替,以每分鍾交替30次為成績優秀,20次為良,20次以下為差。

拇指、小指交替左手握拳,伸出大拇指,右手握拳,伸出小拇指,然後換手。即左手將大拇指收回。並伸出小拇指,右手將小拇指收回,並伸出大拇指,如此交替。以一分鍾交替15次為優,10次為良,10次以下為差。第三節選擇知足常樂的生活方式

健康長壽是每一個老年人的願望,而那些做到健康長壽的老年人在回答長壽的秘訣時,大部分都提到了“知足常樂”。是的,能夠做到知足常樂,就會擁有一顆豁達的心胸,淡泊的情懷,這對老年人的健康是很重要的。但知足常樂這話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卻相當不易。

那麼我們老年人怎麼才能做到知足常樂呢?

1、了解知足常樂的障礙

知足常樂,僅從字麵意思解釋就是知道滿足,就能常常得到快樂。雖然知足能夠帶來健康,帶來快樂,但要做到知足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有很多障礙。

人都是有欲望的。老年人的欲望表現得雖不像年輕人那麼強烈,那麼鮮明,但不可否認,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欲望,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追求。哪位老年人不想把日子過得美滿些,家裏的積蓄多些,房子住得更寬敞些,兒女們的工作更出色些。但凡事有一個度。不然,欲望發展至貪婪成性,就會在欲望中沉淪,迷失方向,走向絕處。

2、做到知足常樂的建議

古代先賢老子的話說得好:“禍莫大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樂,才能胸懷開朗,與世無爭,才能不易動怒,才能感到生活很充實、滿足。對於孤獨、寂寞的老年人來說,應該選擇知足常樂的生活方式。

(1)戒除過高期望

過高的期望是導致不愉快的原因。老年人如果認識不到自己的生理、心理都趨於衰退的事實,給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必然會因欲求不得而不滿,生活的幸福感就會降低。

所以,我們到了老年,應該更加現實一些,根據自己的精力和體力調整自己的事業、家庭的期望目標,用降低標準換取生活的快樂,別讓寶貴的每一天都在怨恨中消磨掉,把每一天都過得踏踏實實。

(2)現在很幸福

看一個人一生過得是否幸福,不是看他在平步青雲、春風得意時的微笑,而是看他在忍辱負重、逆風逆境時的眉宇。幸福感表現在將每一天都當成節日來度過,幸福感的標準是“我是生活的主人”。

但這種體驗是一般人所缺少的。一般老年人的感受是:閑靜中總感到缺了些什麼,覺得生活缺少應有的燦爛,有一種失落感,但對這些缺乏的東西又講不確切,更覺得無法填補。

幸福感來源於對生活的常新體驗,能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品嚐到激動、歡躍的情緒,這需要有積極的價值觀和生活的洞察力。有些人總希望明天會更幸福,而忽視今天的幸福。

很明顯,每個人能把握的隻有今天。應當學會利用現在的每一瞬間,使自己的今天充實和幸福,這樣,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要體驗現在的幸福就不要留戀過去。總是回憶過去的不愉快事件,會破壞現在的良好情緒,給現在的心情蒙上一層憂鬱陰影;常提當年之勇,會看不到現在的美好,必然會對現實處境產生不滿。這樣的人是難以感受到現在的生活樂趣的。”

(3)寬容對己對人

對己寬容就是要能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包括客觀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優點缺點、長處短處,不對自己提出苛刻的過分的要求。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失誤,如果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抱著內疚、自卑、自責的心理,結果隻能是自己折騰自己,自己與自己過不去。

對別人寬容就是不要過分挑剔。過分挑剔的人總是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認為妻子、子女、鄰居總有不足,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

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這是一種消極的幹涉人格。我們對己要寬容,對人也要寬容一些,不要求全責備,否則,注定是一個心懷不滿、沒有快樂的人。

(4)不要相互攀比

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同他人比較,由此產生嫉妒、羨慕,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終日鬱鬱寡歡,自尋煩惱,老年人也不例外。日子畢竟是自己過的,不會因為比較而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況且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完全取決於物質生活,還取決於精神生活,更取決於自我評價和自我感受。隻有克服了“人比人”的習慣心理,才能不會遭受“氣死人’的磨難。

(5)有淡泊之心

要知足,就要有一個平和淡泊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現在我們已經離退休了,作為社會一分子,我們對於個人地位的高低,榮譽的大小,報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則對健康十分有益。

俗話說得好:“知足賽過長生藥,不是神仙勝神仙。”知足使人幸福,知足使人健康,知足使人長壽。所以我們每一個老年人都應該學會並且做到知足常樂。

貼心小提示

懂得知足不僅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和修煉成熟的表現,更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心態。古代養生注重從“心”開始,從下麵選錄的《知足歌》中我們就能看出古代人的智慧。我們老年人如能經常反複吟念《知足歌》,這將對我們的健康長壽非常有利。

知足歌

蕪薺飯,白鹽炒,隻要撐得肚皮飽。

若因滋味妄貪求,須知俯仰增煩惱。

破布衣,無價寶,洗洗補補年年好。

盈箱滿籠替人藏,何曾件件穿到老。

木板床,鋪青草,高枕無憂睡到卯。

錦衾繡枕不成眠,翻來覆去天已曉。

舊房屋,隻要住,及時修理便不倒。

君看多少美樓台,半成瓦礫生青草。

十不足歌

逐日奔忙隻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以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低。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麵南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不是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第四節擁有自得其樂的心理

自得其樂是一種心靈的狀態,一種自我主宰的快樂心境。自得其樂的人追求快樂的途徑有很多,並且對生活的態度永遠是處之泰然。步入老年群體中的人擁有這種心理,對健康以及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那麼我們老年人如何才能做到自得其樂呢?

1、了解阻礙快樂的障礙

人老了,空閑的時間多了,就要學會閑中取樂,從生活中尋找自己的樂趣。但是從目前來看,確實還存在一些阻礙部分老年人自得其樂的原因存在:

一是“低”與“高”的矛盾,即社會群體對於老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低”,老年群體對於社會心理服務的需求“高”。

二是“強”與“弱”的矛盾,即老年群體對於社會心理幫助預期的要求“強”,當前涉老機構的綜合協調能力和實施能力“弱”。

三是“實”與“虛”的矛盾,即老年群體對於社會服務需求“實”,社會對於老年群體的有效幫助“虛”。正因為如此,老年群體在不斷地被“邊緣化”。

此外,由於文化生活單調,物質生活匱乏,許多老年人還抱有消極的養老觀念。他們把自己歸納為:革命時期的“敢死隊”,建設時期的“突擊隊”,老年時期的“失落族”,情緒低落,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2、認識自得其樂的方法

在阻礙老年人快樂的原因中,雖然有社會原因存在,但更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己內心的感受。要克服這些障礙,贏得幸福生活,老年人必須做到“一個中心”,即以自助、自立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生活得寬容一點,瀟灑一點。

(1)相信閑樂之道很多

進入老年,很多老年人悶在家裏,感覺無所事事,非常空虛寂寞。其實,雖然我們進入老年,但仍然還有很多閑樂之道供我們選擇。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退隱之樂;“看花飲美酒,聽鳥臨晴川”,這是李白的酒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劉禹錫的靜樂;“獨駕一舟千裏去,心與長天共渺”,這是北宋詞人秦少遊的遊樂;“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這是許多古人的讀書之樂。

從這些古人自得其樂的詩句中,我們或許可以發現一些我們也能選擇的自得其樂項目。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把心放開,走出自己的小屋,走出家門。

(2)把自己融入社會

老年人離退休後,看似告別了社會,其實不然,因為我們還有以另一種方式參加社會。例如有的每天到附近小花園裏做做健身操,有的經常去老年文藝隊展歌喉、跳舞,有的則在家聽音樂、彈樂器、玩電腦;有的盆栽花草、寫書法、吟詩作對;還有的邀請三五老友到公園飲茶打牌,談天說地,常常樂不可支。

可能有人感覺,我們的這種融入社會方式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大,但我們通過這種融入得到了快樂,這就足夠了。

(3)閑忙都可有樂

這就是說閑有閑的樂,忙有忙的樂。每個老年人所處的條件、環境不同,其所選擇的快樂方式也就不一樣。

例如有些老年人選擇旅遊、下棋、散步等方式找樂;但還有許多老年朋友雖年過花甲,但身體還健朗,不甘空閑,找些力所能及之事做。有的仍在田間春種秋收,有的幫子女帶孫輩,有的還在發揮各種餘熱,甚至創業路上不停步。支撐他們忙忙碌碌的,是天倫之樂,收獲之樂,創業之樂,奉獻之樂。歸根到底,這也是自得其樂。

(4)不必顧慮太多

老年人自得其樂,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常有些老年人不放心小輩,生活上包攬得太多,習慣上看不順眼,觀念上常有碰撞,搞得自己又累又苦。

其實,我們幾十年來,為子女做得夠多的了。現在,非幫不可的再幫幫,其他,讓他們獨立自強吧!讓自己過上一段快樂些的晚年生活,去享受人生的樂趣。

貼心小提示

老年可以是苦的也可以是甜的,觀念就在於我們怎麼選擇。我們如果要選擇甜的,就應該端正對人生的態度,淡泊人生中的苦難與挫折,苦中求樂,安享晚年。

在日常生活中要去體驗,其中的樂趣是無窮的。我國清代長壽的名畫家高桐軒就有十樂:

一是耕耘之樂。伏案一日,把鋤半天,既享受田家之樂,又能健壯身體,既不忘耕耘之勞,又有秋收之望,何樂而不為。

二是灑掃之樂。把帚掃地,洗桌淨幾,躬身舉手之勞,則塵垢頓去,地淨精神一爽,樂趣在其中。

三是教子之樂。教子以詩文書畫,能以之自立,令吾無憂於後,豈不快樂。

四是知足長樂。生為畫匠,遠不若貴為卿相,富盈百萬之祿食,然較吾困苦者何止千百。以此遐想,公卿不足為貴,而安貧樂道,更愛我業,豈不一樂。

五是安居之樂。吾新居,裏人多忠厚淳樸,言行實誠,和睦為入,居此仁厚鄉裏,不聞酷吏之嗬斥聲,亦天樂。

六是暢談之樂。田間把鋤,勞而歇於地頭。野老田夫縱談天下事,或測天氣晴雨,或卜年景豐歉,袒胸暢談,其樂陶陶。

七是漫步之樂。作畫時,久則廢,亦起身散步於庭中或漫步於柳岩花疇,心神煥然爽朗,襟懷為之一暢。

八是沐浴之樂。冬月嚴冬不宜頻浴,餘之季皆當常浴,暖火溫和,反複浴洗,遍身清爽,活動經脈,有健身心真乃一樂是也。

九是高臥之樂。每至夏日炎炎暑伏天,竹枕蒲席,北窗高臥,熏風吹來,五內生涼,合目養神,養精蓄銳,亦勞者之一樂也。

十是曬背之樂。冬天天氣晴和,每至日中,或坐場上,或倚北牆,取日曬之,如披狐裘,通身暖暖,畏寒縮冷之感頓消,既活人筋血,又強人皮骨,其樂可知。第五節在旅遊中享受身心之樂

古人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旅遊是一項很好的戶外活動,它能使人心胸開闊,心曠神怡,調節人心理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強身健肺。對我們老年人的健康大有裨益。

但我們年事已高,旅遊還是要注意一些細節的,不要讓旅遊危害了我們的身心健康。那麼我們老年人如何對待旅遊這項遠足之樂呢?

1、了解旅遊的好處

旅遊時不管是登山望遠,還是江湖泛舟,都是對身體的一種鍛煉,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我們老年人到外麵看大千世界旅遊,領略自然風光是十分有趣的事,它對我們老年人的身心都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1)放鬆身體心情

老年人居家幾十年如一日,老環境、老景象、老熟人、女兒女婿、兒子兒媳等,嘈嘈雜雜、吵吵鬧鬧。一旦離家出遊,一切大事小事、煩心事、家務事都拋在身後,無鬧心事一身輕;領略新景、新鮮事為之煥然一新。賞景的心情與居家過日子截然不同,精神心態將為之放鬆放鬆。

心態的放鬆就會對血壓,血糖,心跳有的微妙的改變,對有些慢性病症有一定的緩解,人的本性是喜新厭舊,人的一生不能在一個陳舊的環境中一成不變,移步換景的心情使您回味無窮。

(2)開眼界增知識

外出旅遊,對於開闊眼界,明白事理,了解曆史,認識人生,擺脫煩惱,增強生活信心非常有益。我們每一個人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受空間限製而不可能對外麵的世界很熟悉,而老年人閑情悠樂,到處看看外麵的世界,對於開闊視野非常有好處。

常言說行萬裏路猶如讀萬卷書,旅遊能增長見識,我相信每個老年朋友每次旅遊收益匪淺,電視上的風景不如身臨其境,書本上的知識總覺淺。雖然看景不如聽景,但是看景、玩景是截然不同的享受,人的大腦不斷的輸入美倫美煥的畫麵,可以緩解老年癡呆症的到來。

(3)可以健身健腦

長線旅行是一項較大量體力消耗的運動,無論是坐火車、輪船、飛機、汽車,還是爬山逛景點,都比一般的健身運動消耗體能。

旅行中投入到富含負離子和氧離子鳥語花香的環境中,在奇樹異草的懷抱中,貪婪著呼吸清新的空氣,再加上攀爬崇山峻嶺,大汗淋漓還起到排毒減肥之功效,也有利於大腦的充分休息。老年朋友每年外出旅遊兩次,相當於您去醫院輸兩次軟化疏通血管的液藥。

(4)可以一飽口福

因為各地自然氣候,地理環境,人文曆史的不同,都有各自獨特的名優小吃,特色菜肴。土壤氣候的原因所生長的果蔬與其他地方井然不同,再加上風格獨特的烹調藝術,我們在本地是根本品嚐不到正宗和當地的美味佳肴的。

民以食為天,我們通過外出旅遊,在異國他鄉一飽口福,豈不美哉!

(5)廣結天下朋友

外出旅遊,常常很多人一起,少則五六個人,多則幾十上百人,其中還有部分新麵孔。人是感情動物,每個人活在世上需要與人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旅遊活動提供了認識陌生人結交新朋友的機會,所以在旅途中結交的新朋友日後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幫助。

尤其是孤寡老年人通過旅遊還有可能找到對象。對於很多單身老年人來說,找人介紹不好意思,去婚介所怕上當受騙。旅遊途中,無拘無束,說說笑笑,十幾天的相處,他(她)在叢中笑等你,真是有緣千裏來相會。

如果想再婚的老年人可以參加單身老玩童旅行團,很有可能牽手你的意中人。

(6)緩解孤獨鬱悶

當代空巢留守老年人與日劇增,多年甚至十幾年兩個老年人對影向坐,麵麵相覷。更可憐的是喪偶老年人常常一個人看著不對心思的電視……孤燈下自斟自飲、形影相吊、鬱鬱寡歡,兒女們又不在身邊。如果一大群老年人結伴一起坐車,一塊住宿,一同爬山,同桌吃飯,笑語連連,其樂融融。抑鬱症、淒涼感一掃而光。

(7)旅遊陶冶情操

我國名勝古跡繁多,秀麗的山川無數,各地風俗民情各異,每到一地都會使人耳目一新,感慨萬千,這對於調節精神,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非常有益。

2、掌握旅遊中的注意事項

旅遊是一件好事,但我們畢竟不再年輕,身體的老化要求我們要愛惜身體,注意保持心理平衡,注意安全。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我們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麵。

(1)注意心理平衡

旅遊是件愉快的事情,也是比較疲勞辛苦的活動,如果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往往是高高興興踏上旅途,一旦途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身體出現小毛病,弄得神情疲憊,心情憂鬱無心遊覽,甚至會中途掃興而歸。

這通常是由於心理調節不平衡所致。因此,要注意調整好旅遊途中的心理。

首先,對外出旅遊中衣食住行可能遇到的不便和困難,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一旦遇到一些問題,如車票買得不合適,或到站後事先通知安排的人沒有來接等,要能處之泰然,隨遇而安;不至於因小的麻煩而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