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情緒保健的心理調控
心理學認為:“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情緒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刺激物的認知等複雜成分。”
大量生活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所以,我們老年人必須培養和建立積極樂觀情緒,使自己的情緒與生活協調一致,為祛病延壽提供可靠保證。
第一節不要讓孤獨感籠罩心靈
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暫的或偶然的孤獨不會造成心理行為紊亂,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可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孤獨感還會增加與他人和社會的隔膜與疏離,而隔膜與疏離又會強化人的孤獨感,久而久之,勢必導致嚴重後果。所以老年人要善於麵對孤獨、化解孤獨。
1、了解老年人孤獨的原因
有人說,人老就意味著孤獨。的確,人到老年後,生活圈子日漸縮小,曾熟悉的群體日漸疏遠,子女要忙的事越來越多而對父母無暇顧及,於是前來聽老年人傾訴內心情感的人也日益減少,致使孤獨感常與老年人相伴。
據資料反映,約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有時和經常有孤獨感。總的來說,老年人孤獨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家庭方麵
在家庭結構方麵,目前我國的家庭結構已經從傳統“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分化出來,成為“兩代同堂”或“小夫妻”型家庭結構,子女婚後大多離長輩而去,難得一聚。
與子女相處方麵,好兒女誌在四方,壞兒女嫌棄老年人。大凡事業心強闖蕩天下的子女,很少能廝守著老年人,伴隨父母。某些良心欠佳的子女,僅對父母的遺產和勞動力感興趣,而對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狀況,興趣愛好全然不顧。
在於子女關係方麵,很多老年人與子女合不來。老年人與年青人的代溝有擴大趨勢,老年人固守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不為後生認可,由此而疏於代際交往,與子女分開生活。同時,隨著生活的節奏的加快,親人忙碌無暇與老年人接觸。
此外,喪偶等因素也會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獨感。對於那些單身老年人來說,受製於“老不正經”壓力或子女的阻攔,再婚不能,也是造成孤獨的重要原因。
(2)事業方麵
因離退休而離開了工作單位和同事,從開放的大範圍退縮到封閉的小圈子,原有的知識結構,技能訓練能力,往往已不適應現代社會。
(3)興趣方麵
進入老年,興趣索然,自娛乏門。有不少老年人未培養起自己的興趣愛好,離開工作崗位後,除了吃飯睡覺,便是看電視、身心無所依托。
(4)病理和生理的變化方麵
如腦動脈硬化、某些激素水平的變化等,可使有些老年人性格變得孤獨、怪癖。
同時,老年人經曆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經受、飽償了人生的所有甜酸苦辣,遭受過無數的挫折和打擊,知道人生生存的艱難,幸福來之的不易。所以人之老年為人處世更為謹慎,更為老練,這是老年人的優點,是老年的寶貴財富。但老年人謹小慎微,畏畏葸葸,顧前思後,這就成為弱點,缺點。所以老年的另一特點,一般是膽小怕事。由於老年人的膽小,所以老年人更經不起孤單,經不起孤獨。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封閉的現代高樓居住環境,更加重了老年人孤獨的狀態。
2、認識老年人孤獨的危害
人是社會群體裏的一員,離開了大半生為之奮鬥的繁花似錦的社會,就會感到孤獨難忍。孤獨的危害不在於生活上的獨處,而在於心靈上的感受,如果心靈上充足,興趣廣泛,那就不會有“孤獨”的感覺,如果心靈上空虛,無所事事,這時的獨處,就會帶來恐懼、就會越想越煩,越想越怕,結果會帶來惡性循環。
孤獨的危害首先表現為,孤獨感蒙蔽了心靈,孤獨感遮擋了陽光,孤獨感阻塞了視聽。
獨處並不值得怕,可怕的是對獨處的恐懼,焦慮、胡思亂想。結果就會背上沉重的包袱。這時的獨處危害就大了,它表現為心靈空虛,思維失常,行為遲鈍,精神呆板,所有的危害很快就會相繼侵襲而來。而這都是由於錯誤的孤獨感所帶來的禍害。
具體來說,孤獨感對老年思維的危害可表現在下列各點:孤獨感產生形成後,大腦思維就會集中在孤獨的恐懼、恐慌上,大腦的思維功能幾乎全部被孤獨的恐慌所占據,其他的思維都會被排斥,以致除了整日憂慮恐懼孤獨外,其他都成了空白;什麼興趣也沒有了,什麼事也做不好,什麼東西也學不進去,甚至連記憶也會減退,這就是大腦的思維功能出現危機,大腦的心理功能發生故障,發生紊亂。這時,人對環境的看法起了變化,一切都可能變成灰色的家,本來是最溫暖的地方,這是就會變成冰窟。
孤獨對老年人生理方麵的危害也是非常巨大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孤獨會對人的生理帶來沉重打擊。美國的最新研究甚至顯示,孤獨傷身等同於每天酗酒或抽15根煙。
研究表明,孤獨的人血壓比社交活躍的人高出30毫米汞柱,患心髒病和中風的可能性高3倍,死於心髒病和中風的概率達到正常人的兩倍;孤獨的人容易染上不良嗜好,因為它會削弱人的意誌力和決心,容易放棄運動,傾向於攝取更多脂肪和糖分、煙酒;孤獨的人睡眠不好,衰老得快;孤獨感會增加人體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從而削弱人體免疫係統,增加患癌風險。
同時,孤獨的人,體內往往缺少熱情物質,比如讓人活力四射的多巴胺和讓人穩如泰山的血清素。這些神經遞質的長期缺乏,很可能最終誘發抑鬱症和隱性精神分裂。
3、消除孤獨的方法
老年人的孤獨是可以擺脫的,而且是應該擺脫的。有一項調查,88名百歲老年人孤獨憂鬱的隻有4名,占4.5%。而大部分的長壽老年人都能夠調整心態,擺脫孤獨。所以我們老年人要想長壽,要想有一個幸福、充實的晚年,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走出封閉自己的圈子,盡快擺脫孤獨。
(1)正確對待現實
老年人都喜歡懷舊,總拿過去的幸福生活與現在的衰老做比較,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難免令人產生傷感、孤獨情緒。
此時,我們老年人要麵對現實生活,要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坦然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子女成家後,關心老年人的時間少了,也應諒解,不要對子要求過高。隻有以坦然的心麵對身邊的各種變化,才能坦然麵對孤獨。
(2)參與社會工作
所謂參與社會是指老年人退休後,根據社會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過不同的途徑,選擇適當而又有意義的工作為社會作貢獻。
凡是有一定精力的老年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選擇一種或幾種老有所為的形式和內容。老有所為的形式和內容很多,可以因人而異。老農民領上兒女,發展庭院經濟,培植山林,是一種為;老工人傳授技術,為興辦鄉鎮企業服務是一種為;老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用其所長而反聘是一種為;老廠長、經理當現任企業領導人參謀的是一種為;離退休學者著書立說是一種為;萬千老年人為兒孫們管好家務,支持中青年在各自崗位上拚搏,也是一種有意義的為。
有理論、有文化、有經驗的老年人可以老有所為,需要老有所為。沒有一技之長,文化很低的家庭老年人也一樣可以有所為,也需要有所為。社會發展、家庭料理,需要老年人們有所為,而且老年人自身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有所作為。
按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快樂是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產生,是在獲得成績、增強信心得到自我滿足的時候產生,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認、接受、肯定的時候產生的,科學發明的獲獎,除了本身的社會價值外,還為成功者帶來真正的快樂。
在老有所為中,我們廣泛地接觸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際關係。為提高工作效率,還必須了解工作內容、性質和涉及的方方麵麵,既可增長知識,加強人際交往,結交新朋友,又可以消除孤獨與寂寞,增添了生活樂趣。
(3)廣交朋友
人們的快樂在他人處於良好關係中產生,是在人與人相互依賴和信任中得到的,老年人也不例外。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自己能滿足他人的需要,自己在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從而產生對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人也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心理上給人以溫暖,是愛的源泉。老年人要在人際交往中消除寂寞、得到慰藉,尋求真正快樂。
同時,人們在玩笑中和娛樂中也有快樂感。因為有很多朋友,節日晚會、朋友聚會或家人團聚,可以給人提供生活的享樂,能使人緊張之餘得到放鬆,可以調劑生活,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4)上老年大學
老年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
現實生活中,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做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樂園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老年大學的學員除上課外,還組織遊園,參觀、舉辦舞會、節日聯歡等活動。
老年大學幫助老年人,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所以,老年大學既是一所傳授知識的學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場所。
(5)多與別人談心
現實生活中,老年人整日在家,活動範圍小,又年老、體弱多病,加上對子女的牽掛和對往日好友的思念,內心常常不平靜。精神上的這些苦惱、煩悶、憂慮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訴說。因此,多談心無疑對我們老年人消除孤獨非常有用。
為此,平時我們可以與家裏的子女們聊聊天;約請一些老年朋友來家裏坐坐,談談心;給親人、朋友打電話,談談心等。
(6)探尋自娛之道
老年人是得天獨厚的“悠閑族”,有人稱離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此時,沒有子女相隨,卸了撫育重擔,正可自尋樂趣。
為了克服孤獨感,老年人可多培養體育鍛煉、書畫、養花等興趣愛好,充實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此時,我們老年人可以選擇魚蟲花鳥、走親訪友,身心怡然。甚至有點癖好也無妨,幽默閑適大師林語堂稱:“名、利、色、權,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隻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見有了這種消閑自娛、仰賴健全、樂觀的心態,就會感覺到越活越有味,孤獨也就不見了蹤影。
(7)和諧鄰裏關係
老年人最願意接觸的是鄰居,因為他們具有人際吸引主要因素之—鄰近性。和鄰居和睦相處使老年人不會感到孤獨。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隻有對共同生活在周圍的人懷著友好而健康的情感,與之互諒、互愛、互助,就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8)成功利用孤獨
作家在寂寞中提起筆來寫下人生的光彩,畫家也會在寂靜中創造一些人生的色彩,他們不怕寂寞,也不感到寂寞。
貼心小提示
學會利用獨處的時光,變孤獨為思考。長則思考自己的成就和未來,短則想想自己的一天過得怎樣,都好過於沉浸在孤獨中不能自拔。
麵對孤獨,我們老年人不要過多地考慮它,而是忙碌地自己設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我們有看不完的書和做不完的事,時刻處在寂靜的環境中學習、思想、構思、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寂寞就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
老而好學是我們老年人告別孤獨的一個好方法。同時,老年孤獨的結果,首先會使我們孤陋寡聞,頭腦自我封閉起來,形成精神空虛。一個人精神空虛了,由空虛而六神無主,行動上就會混亂起來,哪還會有絢麗多彩的晚年?
同時老而不學,隻吃老本,也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不僅難以實現老有所為而且有時還會拖社會的後腿,對新事物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所以,我們老年人要告別孤獨,就要重視學習。
老年人學習的方式是很多的。平時在家庭裏,我們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網上瀏覽各種新聞信息是常用的學習方式。它可以為我們打開通向社會的窗口,可以使你足不出戶而遨遊世界,可以知道曆史上社會上的種種變化和論斷,也可以令你每天每時觀察到現代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瞬息萬變的形形色色。
同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上老年大校,可以參加一些老年協會。例如現在很多城市都有老年攝影協會,老年集郵協會等。我們老年人參加這些協會,多與具有共同愛好的老年朋友相互學習,這樣既增加了我們的知識,又豐富了我們的晚年生活,而孤獨也在我們參與的繁忙中,偷偷溜走了。第二節要擺脫老年吝嗇的心理
節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在老年人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這很值得稱頌。但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很多老年朋友過分節儉,到了自私、吝嗇的程度就不好了。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不少老年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變得越來越自私吝嗇。
老年人的這種吝嗇心理不僅會使別人感到不快,還有可能招致別人的譏笑。那麼我們老年人應該如何克服小氣、吝嗇心理呢?
1、了解老年吝嗇的原因
有不少本來慷慨大方的人,進入老年後不知不覺間居然變得小氣吝嗇起來了,樣樣都要分個“我的”、“你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要留個心眼。這種變化常常讓身邊的晚輩覺得難以理解。
其實,老年人的自私,是人在老年期的一種變態心理,與通常人在思想上存有的自私有本質上的不同。常常是由於老年人對周圍環境存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才促使他們以“自私”去適應變化的環境。
一般說來,我們老年人容易產生自私心理的根源有以下幾條:
(1)缺乏他人的關心,在經濟上要依靠他人
因為有了經濟上的顧慮,所以變得吝嗇起來。
(2)社交效範圍縮小,是非判斷能力開始逐漸減弱
社會上有一種“親生仔不如近身錢”的說法,這使一些老年人不管現實狀況如何,盲目擔憂落到悲慘境地而變得自私。
(3)社會地位和家庭處境有了改變
有的老年人曾經在工作中身居高位或在家庭中獨掌大權,年長退位釋權後,隻好退求其次去控製一些小事小物。
(4)人越老,心性越像“老小孩”
試問有幾個小孩子沒有一些自私表現?所以老年人的自私吝嗇和孩子的這種自私表現有一定的相似性。
最後,老年人的吝嗇還可能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備: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為了應付各種焦慮,人們會本能地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沒有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此外,老年人的自私吝嗇心理還有可能與早年的生活經曆,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以及一些擔憂心理存在等因素有關,如“過去窮怕了”、“習慣成自然”、“還有個小孩沒有結婚”等。
2、認識老年吝嗇的表現與危害
在報刊上我們常常也會看到這樣的“奇聞”:某地一位拾破爛的老年人,平日裏吃不像吃,穿不像穿,在她死後卻發現有大量的鈔票塞在牆角落裏。其實這種現象就是老年吝嗇的表現。一般說來老年吝嗇的表現有以下幾大方麵:
(1)節儉、小氣
吝嗇的老年人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小氣,對自己的東西總是很珍愛,即便是很不值錢的一點東西,也舍不得送人。在生活中很節儉,雖然自己有錢,但吃飯穿衣總是過分的節省。
(2)自私性
吝嗇的老年人非常計較個人得失,碰到事情總怕自己吃虧,對個人利益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別人,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小氣之心。
(3)冷漠性
吝嗇的老年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可以對別人的苦楚表現得冷漠無情,即便是自己的兒孫,有時也不去考慮。
(4)封閉性
吝嗇的老年人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不願意幫助別人。
吝嗇心理雖然看起來就是小氣一點並沒有太大的壞處,但實際上它還有很多其他方麵的壞處。
對自己的傷害。由於有吝嗇心理,我們很多老年人在生活上總是過於節儉,吃不好,穿不好,甚至有病也不舍得看醫生,這自然對老年人的身體不利。同時,由於吝嗇,有時看到老伴、子女把東西送人、花銷很大等行為時,總是心理很不舒暢,好像是吃了大虧一樣。
對別人的傷害。不少有吝嗇心理的老年人,把自己的東西藏得很秘密,即使自己的兒女也不給,這自然會引起兒女的反感,從而容易造成與晚輩關係的緊張。
在與外人相處時,很多老年人非常吝嗇,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別人有困難不願給別人幫忙,這自然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時間長了,就容易把我們自己孤立起來了。
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如果再因為吝嗇使子女不願理自己,原來的朋友不願和自己交往,有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這對我們老年人來說無疑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克服老年吝嗇的建議
老年吝嗇對我們老年人有多個方麵的危害,所以我們老年人理所當然地應該克服這種心理。老年吝嗇心理當然有經濟條件方麵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我們老年人心理上的原因,如多慮、多疑、對啥也不放心等。所以我們老年人還是要注重從心理注重調解,來克服吝嗇心理。
(1)心理領悟法
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
雖然部分老年人過去曾經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這也大不必縈繞心頭,要理智地看待。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拉別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才能得到他人的關心。
(2)充實提高知識
人的氣量與人的知識修養有密切的關係。有句古詩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一個人知識多了,立足點就會提高,眼界也會相應開闊,此時,就會對一些“身外之物”拎得起、放得下,丟得開;就會“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物”。
當然,滿腹經綸、氣量狹隘的人也有的是,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有害於修養,而隻能說明我們應當言行一致而已。作家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因此,經常讀一些心理衛生學方麵的書籍,對於我們老年人開闊自己的胸懷,克服吝嗇習慣會有很大幫助。
(3)製定理財計劃
老年人的自私吝嗇心理和經濟狀況有一定的關係,為此我們老年人要有詳實、合理的理財計劃,以保證自己的經濟有保障。
在理財計劃的指導下,我們一方麵要不做無謂的消耗,不做過份的享樂,留下有用的金錢以備不時之需,既要繼承節儉、仔細的美德;另一個方麵該花之處要肯花,該花之時不心疼。
(4)多做利他行為
一個人想要改正自私吝嗇心態,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
私心很重的老年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比如吃飯,坐車,朋友給你墊過錢了,我們要記住,不能每回都讓人家墊或者明顯人家比你墊得多,你得基本找個平衡,寧可自己多出點。因為這些都是小事,你吃一點虧也沒什麼,朋友會把你當朋友。
(5)對生活充滿信心
因為擔心,所以我們常常變得吝嗇起來。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太多,我們要對生活充滿信心,不要過分瞻前顧後。
另外,不要對兒孫的事情操心過多,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他們一定會生活得比自己更好。隻有對未來不感到擔心,才能高高興興地享受今天的一切。
貼心小提示
吝嗇心理既危害了我們老年人本身,也傷害了身邊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想辦法盡力消除這一心理,而皈依宗教法,給我們克服吝嗇心理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揚善除惡。例如佛教就告誡人們多積德,來世有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多做好事,多資助困難之人,菩薩是可以看到的;善良之人必定心想事成,不育者將有子嗣,經營者將帶來永昌,百姓人家將無病無災等。
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我國港澳台地區、東亞及世界各地有不少虔誠的教徒都大力資助社會慈善事業,做了不少好事。雖然我們很多老年人不是宗教徒,但我們可以借鑒宗教裏的一些思想、做法,多做一些善事。在做善事中感受快樂,在做善事中擺脫吝嗇心理。第三節嫉妒是一柄雙刃毒箭
嫉妒心是一柄雙刃毒劍,因為嫉妒心既威脅別人,又毒害自己。嫉妒者往往度量偏小,量小者往往又易生嫉妒之心。用今天的心理健康標準來看,嫉妒是對他人優越地位而產生的不愉快的情感,也是對別人的優勢以心懷不滿為特征的一種不悅、自漸、怨恨,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感情。這種不健康之心理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必須遠離。
在一般人看來,嫉妒似乎與爭強好勝、與年輕人、與女人有關,其實,嫉妒也常常會“光顧”我們老年人。現實生活中,有部分老年人嫉妒別人的健康、智力、手藝等。這種嫉妒心理不僅使我們老年人的情緒變壞,身心受到傷害,也使我們與人相處時出現各種問題。
那麼我們老年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嫉妒呢?
1、認識嫉妒的根源與危害
嫉妒是一種負性情緒,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離縮短時,所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情緒體驗。
從定義看出,嫉妒通常是弱者所具有的一種心理。由於我們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處於弱者的地位,因此有些老年人也容易產生嫉妒的心理。隻是各人抑製的程度與表現的形式有所不同。
如有些老年人由於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日益衰老,感到自己從此不能再與青壯年相比。一種夕陽西下,“處處不如人”的惶恐不安的心理油然而生,容易使他們或者對青壯年的“年齡尚少”發生嫉妒;或者對同齡老年人及青壯年人在“智力”、“體力”方麵超過自己有所嫉妒;或者對同性別的老年人和青壯年人在“儀表美”方麵的優越天賦有所嫉妒;或者對兒子與媳婦、女兒與女婿所流露的過分“親昵”有所嫉妒;或者對其他家庭在政治、經濟收入、生活條件、子女成才等方麵的明顯優勢產生嫉妒。
此外,嫉妒還源於病態競爭,與個體的性格、文化背景、閱曆、世界觀關係密切,具體表現為:自我封閉、自卑、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產生嫉妒;特定的文化背景影響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總是認為自己應該是萬事超人前,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也是無必要的;角色定位錯誤,不能自得其所的其樂;無所事事,才會去挑別人的刺;自我實現受阻時,也容易產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一種破壞性心理,它對我們的生活、人生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嫉妒能引起人體內分泌紊亂,腸胃功能失調,神經衰弱等病症。
嫉妒還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容易使我們產生偏見。由於嫉妒是一種人對人的態度方麵的消極因素,持有嫉妒心理的老年人,往往不肯服老,不讓幼賢,論資排輩,技術保守,不願“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願別人勝過自己。
這種異常的心理,既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家庭的團結,也無益於老年人本身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嫉妒心理還有可能演變為病態的嫉妒妄想症等疾病。
2、克服老年嫉妒的方法
嫉妒是一種消極、有害的心理,它破壞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傷害我們與親朋好友之間的友好感情,甚至會由於攻擊性情緒的發泄造成悲劇。同時,嫉妒也有害於自己的身體健康。
為了克服嫉妒心理,我們不妨采用一下這些方法。
(1)認清嫉妒危害
遭到別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別人的人一方麵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麵由於整日沉溺與對別人的嫉妒之中,沒有充沛的精力去享受自己的晚年,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在暗淡之中。認清這些,我們才能走出嫉妒誤區的第一步。
(2)正確認識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繁花似錦,總有凋謝之時。一個人限於主客觀條件,不可能樣樣比別人好,事事比別人強,時時都走在別人前頭。
有時候,自己在這方麵比別人強,但在那方麵又比別人差;在處理這件事情上,自己略高一籌,在處理那件事情上,又略遜於他人,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要求什麼都高於別人,領先於他人,這是不切實際的苛求。如由於興趣、愛好、氣質、風度、修養、學識和環境等因素,自己雖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還是趕不上其他,這也是正常現象。隻有承認自己有長處,也有短處,才能避免攀比心理。
(3)做到心胸寬廣
嫉妒是個人心理結構中“我”的位置過於膨脹的具體表現,總怕別人比自己強,恨別人比自己強。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我們老年人首先根除這種心態的“營養基”,即自私。
隻有驅除私心雜念,拓寬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確地看待別人,悅納自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
(4)學會換位思考
將心比心是老百姓常說的一句俗語,我們老年人當出現嫉妒情緒時不妨將心比心,學會換位思考。當嫉妒之火燃燒時不妨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捫心自問:“假如我是對方又該如何呢?”
運用心理換位,可以讓自己我們體驗對方的情感,有利於理解別人,有利於以致不良的心理狀態的蔓延,這是避免嫉妒心理行為之有效的辦法之一。
(5)多關注自己的事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強。如果我們能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全副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之中去,例如我們如果是攝影愛好者,我們可以多看看我們喜歡的攝影技術知識,多與老年攝影愛好者交流等。通過不斷地學習、交流、探索,使我們自己的知識、技能不斷得到提高。
這樣既可以減少嫉妒的誘因,又豐富多彩了老年生活,將自己的閑暇時間填得慢慢的,自然也就減少了“無事生非”的機會,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6)完善個性特征
大凡嫉妒心理級強的老年人,都是心胸狹窄、多疑多慮、自卑、內向、心理失衡、個性心理素質不良的人。所以,進入老年以後,我們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一健康的心態麵對生活。
(7)保持快樂心情
人們常說:“快樂之心藥可以治療嫉妒”,這是說要善於從生活中尋找快樂,正像嫉妒者隨時隨處為自己尋找痛苦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想:比起別人可能得到的歡樂來,我的那一點快樂算得了什麼呢?那麼他就會永遠陷於痛苦之中,陷於嫉妒之中。
快樂是一種情緒心理,嫉妒也是一種情緒心理。何種情緒心理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靠人來調整。所以,我們老年朋友遇事多向好的方麵想一下,多讓自己的心情快樂一些,那樣我們看到別人的快樂、幸福,就不會有那麼多嫉妒情緒了。
(8)減少一份虛榮
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實的榮譽,而虛榮心追求的是虛假的榮譽。對於有嫉妒心理的老年人來說,他們的要麵子,不願意別人超過自己,不願看到別人比自己過的幸福、快樂,常常願意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可見,正是一種虛榮,一種空虛心理的需要激發了我們老年人的嫉妒心理。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克服一份虛榮心,那麼我們就能少一分嫉妒。
(9)多出門多交流
現在我們老年人生活質量提高了,不愁吃、不愁穿,本應幸福度過晚年,由於子女不在身邊,又沒有事可做,沒人聊天,便會感到孤獨寂寞。所以,在孤獨、寂寞等心理因素的促使下,這些老年人看到別人快樂地生活時,自己難免會生出嫉妒之心來。
我們老年人應該明白,孤獨、寂寞是我們不愉快的根源,但它們並非不可克服,隻要我們多走出家門,經常找老年人拉拉家常、陪他們聊聊天,寂寞就會逐漸遠離我們的。
此外,我們還可以發展一些興趣愛好,去參加一些休閑活動,如棋、牌、書畫、球類、旅遊等,營造美好的精神樂園。隻要讓我們的心理快樂起來、充實起來,那麼我們就不會看到別人一家團圓、看到比人安享晚年而生嫉妒之心了。
同時,消除嫉妒之心,還有很多種方法,例如我們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積極參與各種有益的活動,嫉妒的毒素就不會孳生、蔓延;學會自我宣泄,遇到不愉快時,找最好能找知心朋友、親人痛痛快快地說個夠,他們能幫助我們阻止嫉妒朝著更深的程度發展等。
貼心小提示
嫉妒的危害性一家為我們老年人所知,多年來,人們圍繞如何消除妒忌提出了很多種具有很強操作性的方法,下麵就列舉了其中的5種:
一是正確認識法。嫉妒心的產生往往是由於誤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誤以為是對自己的否定。其實,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別人的幫助,榮譽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們給予他讚美、榮譽,並沒有損害我們。
二是攻擊嫉妒法。嫉妒心一經產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這種方法,需要靠積極進取,使生活充實起來,以期取得成功。
三是想開些消除法。所謂“人人都有本難念的經”,人生總有不如意之事,我們老年人也不例外。如果正處在消極的狀態下,看到別的老年人健康、快樂,自然容易產生嫉妒之心。此時,如果我們能較平靜、客觀地麵對現實,多想一些好的事情,少去想消極的東西,自然能達到克服嫉妒的目標。
四是正確比較法。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較多地產生於周圍熟悉的年齡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隻有采取正確的比較方法,將人之長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長比人之短。
五是自我驅除法。嫉妒是一種突出自我的表現。無論什麼事,首先考慮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係列的不良後果。所以,當我們出現嫉妒苗頭時,就立即自我約束,擺正自身位置,努力驅除嫉妒心態,可能就會變得“心底無私天地寬”了。第四節空虛是心理不充實的表現
空虛是指百無聊賴,寂寞孤單,閑散寂寞,事與願違的消極心態。即人們常說的“沒勁”,是心理不充實的表現。
人進入老年之後,由於離開習慣性的工作崗位,心理會茫然無措,最容易導致生活無聊、心靈空乏。
如果任空虛這種情緒持續下去,就有可能引發各種心理疾病,還有可能使部分老年人走上犯罪之路。對此,老年人應該以良好的心態和行為消除空虛感。
1、了解空虛的原因和危害
一般來說,人們心理空虛是不思追求、無所事事或不願事事造成的。因為不思追求,失去了人生的奮鬥目標,就不會有奮鬥的樂趣和成功的歡愉。因為無所事事或不願事事,就會感到生活無聊、心靈空乏虛無,就會感到寂寞難忍。
空虛通常發生在這樣兩種情景之中:一種是物質條件優越,無需為生活煩惱和忙碌,習慣並滿足於享受,看不到也不願看到人生的真實意義,沒有也不想有積極的生活目的;另一種是心比天高,對人們通常向往的目標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標又無法達到而難以追求,結果是無所追求,心靈虛無空蕩,精神無從著落。
具體到我們老年人來說,突然告別了工作,無奈地接受了離退休生活,卻沒有意識到精神世界對人的重要性,沒有人排解和開導自己,更沒有什麼事情填充這樣的空虛,心理的空虛就會不斷增大。
空虛對我們老年人的危害是非常明顯的。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擺脫這種心理上的空虛感,很多老年人就有可能因尋求刺激而去抽煙、喝酒、賭博、甚至鬧事,以此來排遣時間。個別的老年人還會走上偷盜、奸淫等犯罪的道路。
2、應對老年空虛的方法
現在許多老年人無事可做,反而感到空虛、無聊甚至厭世。這種一日三餐、扳著指頭過日子的現象,無形中使我們老年人處於一種煩悶和焦慮的狀態,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為了擺脫空虛,我們老年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將遊玩放在心上
我們到了老年後,大多好奇心下降,玩心淡漠,這無疑會加劇我們的空虛感。為此,我們應該轉變觀念,既然退休了,空閑時間多了,就應該多出去玩。如有目的地對就近地區所在的場所與建築進行了解,並有計劃地逐日進行遊玩,利用空閑的時間到附近地方轉一轉。
(2)調整需求目標
我們心中的空虛往往是沒有追求,沒有理想的情況下,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內容而出現的。因此,做生活目標的調整是十分必要的。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製定出生活的長遠規劃和近期目標,以求實現,從而調動自己的潛力,就會覺得生活是非常有意義的了。
此外,我們仍要有夢想。沒有夢想,沒有追求是很多老年人空虛的根源,所以要擺脫空虛,我們依然要有自己的夢想。無論一天怎樣度過,都要抽出一段時間“做夢”,即異想天開,通過夢想可以使我們無法得到的渴求得以滿足。未實現的願望在夢想中實現,這樣會使您得到一種極少有的安慰與輕鬆。
同時,在適當的時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找幾個老同誌,一起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3)重視學習的作用
讀書是我們老年人填補空虛的良方。因為書是人類經驗的結晶,是知識的源泉。讀書會使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使我們從寂寞和空虛中解脫出來。讀書越多,人的心靈就越充實,生活也就越多彩。
過去我們購存的書刊,往往由於生活、工作緊張沒有時間一本本細讀。現在我們有的是時間,重新閱讀不但可以消除無聊,而且還可以充實精神生活。
(4)大膽地做些嚐試
一個人在人生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常常敢想卻不敢做的事,有些想法甚至伴您終生,最終卻還是留下遺憾而去。
所以,此時我們可利用大量的閑暇時間,大膽地嚐試自己的想法。經過無數次嚐試,無數次的失敗與成功,我們就可以不再感到生活的空虛和無聊。
(5)改變一些習慣
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人們往往形成一種盡可能把事情湊在一起做的習慣,如上街修理自行車時,帶上買菜的籃子,再順便提上要送還別人的東西等,這樣便會省出大量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