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勵誌求學的心理應變(1 / 3)

第二章勵誌求學的心理應變

勵誌求學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狀態。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對青年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刻苦求學就是要多讀書,愛學習。

青年人精力充沛,時間充足,思維敏捷,反應迅速,記憶力好。但同時,青年人閱曆短淺,知識儲備少,經驗不足,能力不強。所以,青年人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加強學習,自覺學習,如果在學習上沒有超人的付出,從根本上就不可能脫穎而出;在學習上沒有大的投入,在事業上就不會有大的發展。

學習使人睿智,讀書增長才幹。青年人須知,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隻有消除浮躁,腳踏實地,用心學習、全力以赴,才可能築起事業的豐碑,實現人生的崇高價值!第一節怎樣消除考試恐懼心理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劑,使人的學習、生活染上各種各樣的色彩;它又似加速器,使人的學習活動加速或減速地進行。我們需要積極、快樂的情緒,它是獲得學習成功的動力。

有些人遇到考試就恐懼害怕,心理極不穩定。其實考試就是將你知道的全部考出來,將自己不知道的全部查出來。考試的結果不與你的懼怕程度成正比,它取決於你努力的程度,要相信自己的實力,每個人可以對自己說“我今天努力學習,成績又提高一步。”學會了自我鼓勵,就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就能找到自信的支點,從而就能以良好的心理去除考試的恐懼。

1、認識考試恐懼原因

考試是對同學們一段時間學習成績的一個測驗。雖然這隻是一次測驗,卻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非常害怕考試,對考試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感,那麼產生學生考試恐懼的原因有哪些呢?

(1)掌握不牢

平時成績過得去不等於考試沒問題。考試要求在規定的時間裏完成較多較難的題目,沒有紮實的基礎及較快的解題速度是辦不到的。

如果沒有做到心中有數是無法坦然麵對考試的,產生緊張是當然的。所以,學生應該捫心自問,平時有沒有紮實學習。

(2)動機超強

承受來自外界的壓力過重,家庭、老師、集體、社會等,把每場考試看做生死攸關的大事;自己也把考試看得太重,過分的功利思想是造成考試焦慮的原因,如,渴望高分,拿獎學金。又如害怕重修或退學。

沒有正確看待考試的意義,考試是一種衡量教育教學的指標,分數的高低不是考試的目的。老師和家長往往曲解了考試和學習的關係,表現出對分數的一味追求,顯得急功近利。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使我們對考試期望過高,這勢必給自己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分散精力去幻想考試的結果,使自己不能專注於考前的複習準備。

(3)外界幹擾

當人們進行思維活動時,突然遇到新異或強烈的刺激,會使原來的思維活動受到抑製。如考場的嚴肅氣氛、監考人員冷峻的表情或生硬的態度,父母的叮嚀:“你進這所學校不容易,化了很大的代價,這可是人生的關鍵一博,事關你個人的前途”這些都會給考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旦遇到小小的麻煩,情緒越加緊張,促成怯場。

老師和家長會通過排名次等方法刺激學生好好用功,可是沒有心理承受能力的學生會因此產生焦慮,由於害怕考試的失敗而對考試產生恐懼。

(4)缺乏自信

有些考生,尤其是性格較懦弱,多次受過挫折的考生,常常自我懷疑,即使有把握的問題,也顯得猶豫不決,不敢相信自己。如果見到陌生題或難題更是誠惶誠恐,亂了方寸。

對以往考試不理想耿耿於懷,總擔心這次也考不好。這種擔心大大降低了大腦智能,不能有效的複習,使心裏更加不踏實。

如果孩子自尊心很強,會因為某次考試失利被老師、家長批評而產生心理陰影,從此對考試失去信心,甚至畏懼考試。

(5)過度興奮

大腦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有一定的限度,為了防止大腦神經細胞過度受損,大腦會自動轉入抑製,阻止回憶活動。有些考生考前開夜車,用腦過度,睡眠不足,加上心理緊張,引起回憶反應暫時抑製,造成怯場。

考前沒有休息好,過度勞累。考試之前孩子需要充足的休息,開夜車是非常耗費體力的學習方法。有時候休息不夠也會導致考試時大腦疲勞、反應遲鈍,影響考試結果。

2、調控情緒的方法

學生麵臨人生的關鍵時刻,是盡全力拚博的年段,考試更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驗。要在這知識覆蓋麵廣,注重考查能力的選拔性考試中取勝,唯有全麵提高素質。

在打好知識基礎的同時,注重自我心理調節,以踏實準備這個不變,來應付高考複雜的多變。以良好的情緒投入下階段複習,從而提高複習效率,那麼應該怎樣來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呢?

(1)情感樂觀,思維活躍

有人說:情緒是思維的催化劑,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情緒的調節而顯示出更高的效應,人也會因此顯得更聰明、更能幹。積極的情緒可使人精神振奮、想象豐富、思維敏捷、富有信心。消極的情緒則使人感到學習枯燥無味、想象貧乏、思維遲鈍、心灰意懶。

兒童在情緒良好情況下平均智商為105,但在緊張狀態下卻降至91,兩者相差十分顯著。因而我們高高興興地學和愁眉苦臉地學,效果大不一樣。心情高興時,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產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願望,會感到大腦像海綿吸水一樣,比較容易把知識“吸”進去。而煩惱、焦慮、愁悶、恐懼時,會降低學習的願望和興趣,抑製思維活動,從而影響智力發展。

(2)適度焦慮,激發動機

有些同學因前階段的成績不理想而擔憂,害怕看到家長失望的目光,眼看離高考越來越近,心裏一點底兒也沒有,雖然天天挑燈夜戰至深夜,但效率不高,睡眠質量不高,常做惡夢,第二天頭腦昏沉沉的。看來過重的學習負擔、心理壓力、家長和社會過高的期望已使這些同學的情緒處於過分焦慮狀態。

焦慮指對個人的自尊心構成威脅的情境產生的擔憂反應或反應傾向。其實學習需要一定程度的焦慮,心理學試驗表明:焦慮水平與學習成績呈倒“U”形關係。

無焦慮或焦慮水平過低,學習無緊迫感,對什麼都無所謂,肯定學不好;而焦慮水平過高,人的精神極度緊張,又會影響正常的思維;隻有處於中等焦慮水平的同學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變壓力為動力,學習效果最好。這就提醒我們要調控情緒,使之保持適度焦慮,客觀地認識自我,在學習中揚長避短,講究學習方法,為實現理想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奮進、拚博。

(3)積極暗示,挖掘潛能

消除過分焦慮可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個人總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憶中或滿腦子都在想我怎麼學不好、記不住時,情緒肯定低落、焦慮,且效率不高。因為這種心態不利於大腦正常發揮作用。

同學們要學會自我調節,當你坐在書桌前開始學習時,腦海中先浮現出令你最自豪、最愉快的畫麵一分鍾,並在心中默念三遍:“考試前我一定能複習好”、“我絕對有能力學習好”,然後充滿信心、精神振奮的投入學習,不妨試試,會有明顯的效果。

因為在我們每位同學的體內都有一顆成功的種子,也許有的還在休眠,快些把它喚醒,它會把你帶到成功的高峰。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於增強自信、排除焦慮,充分挖掘潛能,提高複習學習效率。

3、克服考試恐懼的要訣

焦慮情緒是影響考試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考試焦慮是一種負性情感狀態,能給人帶來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緒體驗。

過度的焦慮會使大腦處於抑製狀態,導致注意力的分散和記憶力的減退,嚴重幹擾邏輯思維的過程,影響水平的發揮。

(1)擇要複習

考前複習要有所側重,隻要檢查一下重點內容是否基本弄清就可以了。所謂重點:一是老師明確指定和反複強調的重點內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經常出錯的地方。如確認這些方麵已沒有問題,就可以安下心來,並反複暗示自己“複習很充分,一定會考好的”。

此時,家長要留意觀察,如發現考生過於緊張,說明其自信心不足,家長要給予鼓勵,巧妙暗示考生,你一定會考好的。隻有讓考生在十分自信的競技狀態下,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

(2)睡眠充足

在有了信心之後,考試前夕的休息十分重要,切莫在考試前夜以犧牲睡眠時間去複習,這是得不償失的。曾有一位考生高考前夜仍看書複習到深夜,總覺得沒有把握,由於過於緊張和疲勞,影響了她第二天的考試,化學本來是弱項,考糟了,心裏更慌,晚上飯也沒吃,又疲倦地複習至深夜,加之家長不斷講:“這是人生的關鍵一博,可不能大意”。

種種壓力導致這位學生考前幾乎虛脫,嚴重地影響了正常水平的發揮。因此臨考前夕,要盡情放鬆,看看花草散散步,減輕心理緊張度,聽聽音樂愉悅心情,打打球調劑大腦,早些休息,一定要避免思考過多,精疲力竭。

同時家長要盡量為考生創造一種和諧、輕鬆、愉悅、安靜的家庭氛圍,不要用言語刺激考生,給予積極暗示:“你行,一定行!”讓考生充滿自信地步入考場,因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3)準時用餐

要有充足的用餐時間,最好在考前一個半小時用餐完畢。否則會因過多血液用於消化係統,使大腦相對缺血,影響大腦功能的發揮。飯菜要清淡衛生,可選用高維生素、高熱量的食物。

(4)欣賞音樂

出門前10分鍾聽段歡快活潑的輕音樂,既可使人心情愉快,又可活躍思維。還可一麵欣賞音樂一麵檢查準考證、文具用品等是否帶全。

(5)適時到校

一般在考前20分鍾到達為宜。太早了,遇到偶發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極易破壞良好的心態。過遲,來不及安心定神,進入考試角色的心理準備時間太短,有可能導致整場考試在慌亂中度過,造成不必要的失誤。

(6)緩行忌談

在赴考場的路上,行速要慢,以免加速心跳,導致情緒緊張。進入考場前不要高談闊論,也不要與人交談複習討論題目,以免原來的胸有成竹的良好感覺一掃而光。考完後不要校對答案,千萬不可以一題之小換心理情緒之大失。

(7)先易後難

拿到試卷後,通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既使看到暫時不會做的題目也不要慌,因為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試題會有一定的區分度。先做易解的題,這是應試技巧,更是增強信心的心理調適方法,每解一題便會增加一份自信。待思路流暢後再做難題,人難我難我不畏難,你感覺難時別人更是無從下手,這樣想想心理會平靜很多,利於提高士氣,正常發揮。

引導考生正確看待考試的意義,不要過分把個人前途和一兩次考試的結果聯係起來,要允許孩子犯錯誤,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要讓考生知道,考試中隨機因素很多,就算平時準備了很久也會因為各種意想不到的原因改變自己對考試的預期。

所以,考試不是一錘定音的測量方式,一次考砸了沒關係。要疏導考生把考試結果看淡,重視學習本身的意義,加強自信心,要用堅不可摧的毅力反複嚐試。

總之,遇到緊張的情緒馬上記錄下來,再想辦法讓自己鎮定,用各種方法緩解想象中的緊張,等到所有經曆過的緊張感被逐一克服後,考試恐懼就會有所減輕了。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考生朋友們,如果你在考試的過程中有考試的恐懼心理,那麼,不妨試試以下的小對策:

一是盡早進入迎考狀態,考前合理安排作息,科學地組織複習,保持一定的運動;紮紮實實打好基本功,訓練解題速度及精確率;考試中,掌握正確的考試方法,做到全麵審題,心中有數;先易後難,逐個擊破;抓緊時間,盡力糾錯。

二是正確對待各種考試,既要積極進取,又不過分苛求。不以成敗論英雄,反正天下不止一次機會。超脫一些,即使這次沒考好,還有機會補救,反正天不會塌下來。天生我才必有用,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路走不通,我們可以踏上另一條成功之路。在考試前,把握好自己的動機強度,就能夠排除雜念,坦然應考。

三是正確對待“臨場慌”,心理學研究表明,保持適度的緊張,有利於學習和工作,有利於促進效率的提高。既然如此,我們考前完全可以更舒展一點,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四是進行積極自我暗示,如考前深呼吸、聽音樂、默想自己順利答卷的情景等,都可以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達到自我激勵的目的。

五是考察了解考場環境,這些不起眼的準備,會有預想不到的“定心”效果。同學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各種考試數不勝數,隻要我們做好準備,充滿信心,調整狀態,就能夠贏得一個個勝利!第二節以良好的調適摒棄厭學心理

從心理學上來看,厭學是指青少年逃避學習的一種心態,是消極地對待學習的不良反應,它主要表現為青少年忽視知識的重要性,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

一般患有厭學症的青少年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按時完成。據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的厭學和他們是否聰明沒多大關係。從青少年的表現來看,厭學心理的產生與發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成績,嚴重的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1、了解產生厭學的原因

厭學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表現和自我認識存在偏差,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外在環境的不良影響也會引起青少年消極心理。

厭學症是青少年在學習上受到內外的不良反應而造成的,其中這一現象的青少年的厭學率最高。厭學心理對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其主要原因如下:

(1)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有的青少年性格要強,過分的追求高分數,於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希望自己能考出一個好成績來報答老師和父母。

可事與願違,由於不正確的學習方法,結果還是事倍功半。由於考試遭受屢次失敗,產生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耿耿於懷,因此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從而產生了厭學心理。

(2)過大的學習壓力

由於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學校和家長又給予過高的期望。因此,使青少年承受過大的學習壓力,加上時間的緊迫,減少了青少年的自由控製的時間,導致青少年不會與別人溝通,把遇到的各方麵困難都壓抑在自己心裏,時間長了形成性格內向,注意力有偏差而導致厭學情緒。

(3)缺乏明確學習目的

青少年本身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造成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於是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反映遲鈍,消極的情緒不管做什麼事都敷衍了事,做作業時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由於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導致產生叛逆心理和對抗情緒,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心理。

(4)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每位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事實上,有很多青少年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壓力而變得厭學。

小華的父母都是高中學校的老師,從小就對她嚴格管教,對於學習成績要求很高。進入重點中學後,更是以全國知足大學為高考的目標。

小時候的她迫於父母壓力,學習一直較好。但進入青春期後,逐漸有自己的思想,她對父母的要求開始越來越反感,經常和父母發生衝突。為了跟父母“作對”,她慢慢開始討厭學習,上課走神、功課抄襲,導致成績一降再降,其父母束手無策。

2、認識厭學的心理表現

青少年的學習障礙大致分為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

認知障礙是指在認知過程中,由於記憶、理解、思維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產生障礙。

情緒障礙是指在學習中由於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及其他關係不融洽,而使學習受到影響。學習障礙是一種存在於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的問題,一些學習障礙的背後隱藏的是情緒問題,在心理的表現上也有以下兩點:

(1)思想上厭學心理

學校學知識,接受老師的教育,是每一個學生應該具備的思想素質。可厭學的學生在思想上不是把學習當成是求知的課堂,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種煩惱、負擔和精神壓力。

他本不願意學習,但是在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下又不得不勉強去應付學習,即使人在教室,卻心不在焉。這種思想上有厭學心理障礙的學生,是不可能學到較多知識的。

(2)行動上厭學心理

思想上的厭學必然導致行動上的厭學,而行動上的厭學則主要表現在懶惰上。曾對一個班級調查:73人當中,厭學、懶惰的學生占24%之多。

這些學生的主要表現是:當老師講課時他沒興趣聽,不是在跟別人小聲講話就是在做小動作;當老師向他提問時,他什麼也回答不上來;老師布置的作業,他要麼找出各種理由進行推諉和拖延,實在推諉不了的就敷衍一下。有的把字寫的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而且漏字、錯字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有些學生做作業不善於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有的做事時總是無精打采、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積極、不主動、不勤奮。例如:在學校的養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場或教學樓內看到雜物要主動撿起”的要求,而許多同學由於懶惰,即使是彎彎腰這樣的動作也懶得去做。

學校每周三的大掃除,總有個別行為懶惰的同學溜邊或幹活時拈輕怕重,其懶惰程度可見一斑。長此以往,便產生了錯誤的積累,嚴重地影響了後續學習。

3、明確學習的重要意義

學習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質。一個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諸多方麵的良好心理素質,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氣質,敬業的精神,目標專一的性格,以及堅韌不拔的意誌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

(1)學習是個人成長的需要

人生來是無知的,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經曆很多的坎坷與挫折,會有很多的困惑和迷茫。

蛇為什麼蛻皮?因為它要成長。成長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隻有在蛻去一層舊皮的束縛之後,才有可能爭取更大的空間讓它茁壯。人類也一樣,隻有不斷地學習,補充新的思想和觀念,你才能成長,這樣的生命才更有活力,生活也才更有意義。

(2)學習是豐富人生的需要

一個人物質上的貧窮不可怕,可怕是腦袋裏的貧窮。沒有學習的人生如同幹涸的沙漠,生命裏尋找不到一絲綠色,是一望無際的貧瘠與荒涼。

學習的真正意義,是為了豐富自己,提高人生的境界。

(3)學習是實現理想的途徑

理想的實現不能依靠幻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努力,學習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老師在上數學課時講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意義與價值,激起了陳景潤強烈的求知欲,使他數十年始終不渝地攀登這一數學高峰。

因此,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讓你獲得某種勞動手段,更重要的是為你的個人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隻有正確認識了學習,才會對學習產生動力,從此不會對學習產生困惑,產生猶豫。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

在知識的海洋上,自古以來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但是學習的樂趣更是用筆墨無法描述的。沒有苦,哪有樂,這都是相對的。我們要正確對待這種辯證關係,在無涯的學海中盡興遨遊。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正如名人薩克雷所言:“讀書能夠開導靈魂,提高和強化人格,激發人們的美好誌向,讀書能夠增長才智和陶冶心靈。”如果你有厭學的情緒,不如試試以下的方法:

堅持讀書或者學習一會。通常這個手段在開始讀書或者學習的時候比較奏效,如果你想去看書,卻發現很難靜下來,那麼就逼著自己坐下來看一會。通常在5分鍾至10分鍾之後就進入狀態,不會想站起來了。如果是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那麼這個手段可能並沒有那麼好的效果。

喝杯冰水,讓自己冷靜下來。通常在頭腦發熱,或者心裏煩躁的時候,冰水就會有它的功效了。這種方法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奏效的。其實還有一種類似的手段,就是盡量讓自己在稍微冷的環境下學習,人可以保持清醒,另外這種教室通常比較安靜,因為人少,不過,注意防止感冒。第三節浮躁之心是學習中的大敵

浮躁是指是缺乏沉穩、見異思遷、心境急躁、辦事不踏實,不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

一般來說,浮躁分為三類:對目標的專注度不夠,對目標的耐心度不足以及現有的目標不切實際。青少年存在浮躁心理程度各不相同。從內心來說,浮躁者沒有實實在在的艱苦奮鬥精神,總抱著僥幸心理期望成功等。浮躁是學習上的大敵,青少年一定要學會擺脫浮躁。

1、了解浮躁的原因

浮躁是一種情緒表現,更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生活態度。自古以來,我國的曆史文化一直教人們為人處世要沉穩、含蓄,心平氣和、不急不躁。

其實,在傳統的文化中,上一輩人都在勸告下一代要戒驕戒躁。就像《論語》中所說的,“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還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後行”等。

浮躁現在已成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通病之一,他們對前途盲目,對做任何事缺乏思考和計劃;學習時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及毅力;比如,有的青少年看到歌星能掙大錢,就盲目地想當歌星;看到著名的作家,又想當作家,就這樣整天浮想聯翩,但又不願付出行動。還有的青少年愛好轉換太快,不管做什麼事都忽冷忽熱的,今天學彈琴,明天學吉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一事無成。

以下原因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浮躁:

(1)環境影響

在不斷更新的現代社會裏,很多父母都處於矛盾甚至無法適應狀態。於是,就表現出心神不定、急功近利等急躁的心態,這種不良心理往往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在班級激烈競爭的氛圍中,心中定的目標不是太明確。於是就容易出現心神不寧、迫不及待、煩躁不安。

(2)遺傳基因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性格好強而頭腦不靈活的青少年容易產生急躁,沉不住氣,做事好衝動,注意力不集中。

(3)自身表現

攀比心理也是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有句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在心理上經常和別人同學攀比,造成對學習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現有的狀態不滿足,於是浮躁的心理就油然而生。

在茂密的樹林裏,有兩隻小鳥,一隻叫麻雀,一隻叫啄木鳥。它們倆在樹林裏尋找食物。麻雀站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它從這棵樹上飛到那棵樹上,東瞅瞅、西看看,一條蟲子也沒有找到,餓的在樹上直發慌。

而聰明的啄木鳥默默無言地跟在喜鵲的後麵,一旦發現樹有病了,就停下來專心致誌地尋找,直到找到蟲子為止。

最後,麻雀因為浮躁餓了肚皮,啄木鳥因為認真專一有了收獲。現有好多青少年像麻雀那樣,好急功近利,最終卻一無所獲。

2、認識浮躁的表現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力量使我們茫然不安,讓我們無法寧靜,這種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氣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最大的敵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浮躁不僅是人生最大的敵人,而且還是各種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性,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浮躁的表現有以下幾點:

(1)似懂非懂

自認為懂了,學習過程即告停止。真正的懂要做到:清晰地理解每個知識點的經脈,做題熟練化,能舉一反三。

很多學生在看書的時候,往往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翻幾頁就算是看過了,無法深入看書。

(2)自以為是

很多學生在自認為學會的情況下,遇到自認為會做的題目,要麼做不出來,要麼做出來不能得滿分。

具體有以下兩種表現:一是自以為會了,其實沒有真會;二是真的會了,但浮躁嚴重,得不了分。

(3)急於動手

學生很多時候看到題目,沒有仔細審題,而是急於動手,所以經常出現題目看不透,條件沒有看全就開始做題。這種情況做對的可能就很小了。等到題目做錯了,才恍然大悟:有個條件沒看清楚。

做題目的時候,先寫出明確的已知,求證或求解,然後再做題目是一種比較好的解題習慣。

(4)馬馬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