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職場就業的心理緩解(2 / 3)

另一部分青年朋友們認為一定要找與自己的本專業相關的工作,隻有這樣才沒有辜負自己大學幾年的時間。兩種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都不能太絕對,否則就會出現青年朋友們的就業心理問題。

1、認識專業不對口的心態

生活告訴我們,很多人在從事與專業不同的工作,一些事業成功的人亦然。在這裏,也許專業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當下的工作,用發現的眼光去感受職業。

這不敢斷言它必將成為事業成功的金鑰匙,但可以確定它是一種和諧的生活態度,幫助我們用健康的心態享受工作的滋味。

專業不對口將會對人的心態有哪些潛在的隱患呢?

(1)缺乏自信

在工作中比較被動,完全按照領導或其他同事的要求去做,缺乏主動性和開拓性。甚至會變成一個循環的過程,越不自信越出錯,越出錯越不自信。

(2)影響交往

同事交流不暢,人際關係受到影響。尤其是剛進入這個新領域,無法與周圍的人談一些與專業有關的話題。與專業有關的人,無法順暢地溝通和交流。

(3)形成壓力

工作壓力大,影響日常情緒及生活質量。在別人眼裏即簡單又順理成章的事,對自己而言都是一個新的挑戰。別人能夠用專業及人際資源完成的工作,自己卻長時間摸不著頭腦。這時很容易歸咎為自己缺乏專業知識,進而產生較大的壓力,容易出現焦慮、自卑等負麵情緒。

應聘者的專業與崗位所需不相符,但單位仍然同意錄用,這是不是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單位已經忽略了對專業的要求,用人標準正在發生變化。

的確,不少單位對專業的限製正在逐步淡化。管理者們通常認為,專業對口隻意味著從業者掌握了一定的喜歡也隻是和技能,並不意味著可以在工作中發揮潛能,創造最大的利潤。大多數人力資源經理選擇人才,是依照人職匹配的原則,他們會聘用那些與空缺崗位匹配度最高的求職者。

所以,對於職場人來說,專業不對口仍然被錄用,說明自己身上具備了一些難能可貴的閃光點,贏得了單位的好感。這也暗示著,選擇工作最重要的原則是能發揮自身優勢,體現自己的價值,至於能否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往往與專業的關係不大。企業和應聘者一樣,也希望自己的員工充分發揮綜合能力,創造更多的價值,雙方的目標一致,才能達到聘用成功的目的。

2、解決專業不對口方法

現在很多學生畢業出來,從事的工作都是跟自己在學校就業的窗口不能對接。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

(1)提高專業能力

從目前的就業形勢看,大學生英語四級甚至是六級證書都是必備的,另外,中高級口譯證書和托福、雅思成績也成為很多企業衡量求職者實際英語能力的標準之一。

同時,很多大型企業要求畢業生至少通過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或三級。

(2)突出輔修專業

學生專業課程以外的知識和能力也頗為重要。雖然有些職業對專業性要求不強,但如果學生具有一定的相關專業背景,自然在求職中能更勝一籌。現在很多大學都開設了輔修專業課程,這對跨專業的學生應聘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準備跨專業求職的學生,有必要盡早規劃就業取向,在專業課以外選修或輔修相關課程。

(3)善於展示自己

在跨專業求職中既然專業優勢無存,工作能力就成為最重要的參考,通常表現為溝通表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要善於表達自己、展示自己才是致勝的關鍵。所以在平時,性格內向的求職者有必要加強這方麵的鍛煉。

(4)組合自身資本

從心理學角度講,所謂的職業資本是由專業的知識技能、工作工程中的情緒、所處職場環境以及執業行為模式四個部分共同組成的。另外,資本的積累是一個從無至有、從少至多的過程。

對一個職場人來說,職場拚搏需要我們積累的資本不僅局限在工作的專業性上,更多的是專業之外的學問,例如從業態度、人際往來、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所以,即使從事了一項與專業相差甚遠的工作,也是有它的意義的。

(5)盡快適應環境

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它自身的特點,都會有它獨特的魅力。在入職後用發現的眼光去探尋工作中的知識,會使我們大大改善情緒,激發對工作的興趣。有了興趣的加入,工作便有了順應發展的基礎。我們可以嚐試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讓自己逐漸接受現在的工作。一旦我們熟悉了工作,內心體驗就會發生變化,而職業滿足感往往也會在這個時候產生。

總之,在選擇職業方向時,應對自身性格和將要選擇的專業盡量做全麵了解和認知,選準方向,才能減少職業“毀約”率。實際上,對於任何求職者來說,都沒有絕對的專業對口與不對口;任何專業出身的人,隻要學會尋找相交點,根據人生每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來構造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打開職業選擇麵,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如果你在被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困擾著,認為現在不是你要的工作,那麼你應該牢記:

朱元璋開始是當和尚的,最後卻成了皇帝。王家衛在大學裏學的是平麵設計,後來卻成了導演。“麵對專業與職業不符這種現狀,有的人會欣然接受現實,重新接觸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有的人則硬著頭皮得過且過。

大學並不是學習具體知識,而是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或者說,學習快速檢索信息的能力。當專業與職業不對口時,需要認清現狀,做一些心理調試。

一是永遠充滿自信,應該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把主觀願望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抱有合理而堅定的信心。

二是正視職業現實,對於已然發生的現實我們不可以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適應,適應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適應會帶來各種成長的可能。

三是正確對待轉換,心理健康的人,勇於向挫折挑戰,百折不撓;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難而退。應保持健康穩定的心理、積極進取的態度。所以,一旦工作,切不可在不對口的鬱悶中虛度時光。第五節要做到盡快地適應工作

許多走出校門,即將踏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麵對未來總是充滿著許多憧憬,然而當他們參加工作後卻會發現前進的道路並不像想象中那樣開滿鮮花,很多地方甚至會鋪滿荊棘,他們會明顯的感覺到自己對職業工作有很多方麵都不適應。

有些人不能適應本職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與工作要求不相符。解決辦法,就是詳細了解工作的業務內容,對於不適應的部分,盡快在本職工作中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工作技能。對此,除了要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毅力外,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

1、認識不適應工作的原因

對大多數畢業生來說,都能較快地度過適應期,但也有一些畢業生對環境遲遲不能適應,不僅影響了工作,而且挫傷了自己的自信心,首先要分析這種不適應的主要原因。

(1)生理原因

青年朋友們在校的時候總是沒有自己的生活節奏,生活比較自由,但是到了工作崗位以後就要開始遵守崗位上的生物鍾,有的時候一味的忙碌,有的時候總是想著休息。如果你上班忙忙碌碌,下班又心事重重,整日寢食難安,不僅會感到疲憊不堪,而且也不可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2)人際關係

學生出入社會以後就會麵臨著複雜的人際關係,社會是個大課堂,有各種各樣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有的青年朋友們把握不住自己,恃才傲物、自視清高,也有的青年朋友們縮手縮腳、羞於見人。

尤其在處理同事間關係上,或許會不可避免地卷入人事糾紛中去,搞小圈子,與部分人拉幫結派。

(3)工作能力

有部分青年朋友們不能勝任工作而感到不適應,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都要麵對著一個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的過程。這一時期,有的人能盡快地完成這種轉換,而有的人則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在校大學生往往還沒有形成綜合的技能,這就同社會角色要求的講競爭、重實效的行為方式產生了矛盾。

而社會和單位上的人往往認為:大學生既然是“高級專門人才”,就應該是能文能武的“全才”,因此對大學生的期望值往往過高,求全責備,從而給畢業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

總之,假如你暫時不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切莫急躁衝動,要注意保持冷靜的頭腦,客觀準確地分析原因,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新的工作崗位、新的工作環境實際上也是對你的一個新的挑戰。你隻有適應它,才能了解它、深入它,才能完成走向社會的重要轉折。

2、盡快適應工作的方法

畢業生離開學習的學校,踏入社會,會在很多方麵覺得不適應,過去自己掌握課餘時間,靈活安排學習和娛樂,現在卻要嚴格遵守一分不差的上班、坐班和加班等製度,於是就難免覺得時間緊張,工作繁重。

此時,畢業生一定要把工作置於首位,一切以本職工作為中心,合理安排工作和業餘生活,經過一段時間,是完全可以習慣的。

那麼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盡快的適應到工作中去呢?

(1)心理上調整

對新環境的不適應,集中表現為心理上的不適應。很多剛剛跨入社會的職場新人都特別懷念大學時代,每當想起和老師、同學們在一起的日子,隨心所欲,談笑風生,何等快樂,而今麵對的卻是一張張陌生的麵孔,心裏常常會有說不出的別扭。

過去經濟上靠父母資助,生活上有學校管理,學業上有老師指導,而今一切要靠自理、自立,怎麼樣也覺得不習慣;尤其是下班以後,獨自一個人回到空蕩蕩的家,心裏倍感孤獨。

(2)生活上調整

以前在大學的時候,生活節奏比較簡單,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也比較自由,經常是早上想什麼時候起床就什麼時候起床,有時候逃課也沒人管。

上班了就不同了,如果遲到就會扣工資,還要受批評,嚴重的還要被開除;你也許要經常出差,到處奔波;你也許要經常和客戶打交道等。職場上的生活節奏複雜得多,所以,要學會及時調整。

(3)環境上調整

進入一個公司應該首先熟悉公司的大環境,了解公司的各項規章製度,別等自己犯了規則後才去了解。每個公司都有不成文的規則,了解並順從這些規則,有助你融入這個大環境,別企圖打破它。

別奢望公司會花很長的時間對你進行培訓。每個老板都希望新人迅速作出成績來。你必須自學。為了加快學習的速度,你可能需要加班,甚至把工作帶回家裏去完成。

(4)行動上調整

學會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是一個人獲取職業成功的前提和基礎,如果稍微遇到一點困難,或遭受一點挫折,就這山望著那山高,終難有所收獲。具體說來,怎樣培養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呢?

能與人默契合作是一項本事,有的人天生具有這個本事,而大多數人需要後天的不斷學習才能做到。請求同事的幫助可以加深你和同事的感情,但是別重複問同一個問題,也不要拿無數問題麻煩同一個人。此外,從細節上注意自己。

實踐經驗表明,隻有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的人,才能不斷取得成績,獲得成功,才能順利成長,日臻成熟。作為領導幹部要時刻清醒地認識到:在個人與組織的關係上,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組織的培養和造就。

一個人肯幹事是態度,想幹事是熱情,會幹事是能力,幹成事才是本事,這種本事靠上級封不出來,靠權力壓不出來,靠自己吹不出來,隻有靠實實在在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總之,對於新參加工作的人來說,在職業工作中出現各種不適應,是必然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它又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人們大可不必太過憂慮。如果能夠正視這種現實,同時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對待之,那麼,大多數人一定可以擺脫困境,並從職業工作中得到無限的樂趣和享受。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是一個剛剛踏入職場的笨鳥,想要盡快的來適應環境就要做到“三勤”: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交流。

一是要勤於學習,從內容上來劃分,既要學習本職工作中的核心內容,又要學習為人處世;從對象上來劃分,既要向本單位的領導同事學習,又要向其他相關部門學習。

二是要勤於思考,經常多一個為什麼,在自己的頭腦中。養成任何事情在自己頭腦中經過的時候多加一道反思程序的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三是要勤於交流,與別人溝通的過程也是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多聽聽別人對走過的路的感受和對一些工作的看法,對自己的成長很有好處。第六節不要讓職業的危機感緊張蔓延

如今的職場生活,競爭愈演愈烈,由此不少人整天神經緊繃,心裏七上八下,時時刻刻都能感到危機的氣息在自己周圍蔓延。即使已經努力地工作,擔憂、煩惱、沮喪仍然常伴隨著自己。

究其原因,有的是所處行業普遍的競爭危機,也有個人的職業發展受限製等等。對此,我們青年人應正確地認識職業危機感,並善於調適心理化解壓力。

1、了解職業危機感的原因

職場競爭之激烈,是每個職業人深有體會的。無論你如何優秀,如何業績出眾,麵對蜂擁而至的職場新人和多變的職業環境,都很難把心穩妥地放在安定檔。究其原因,有行業競爭的危機,有來自年齡的危機,也有個人的職業發展受限製及學曆等方麵的危機。

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比過去要豐富得多,生活質量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我們的精神生活及心情卻與過去無法相比。安定和幸福離我們漸行漸遠,這樣的生活形態讓我們感到焦慮。尤其在職場,我們的神經始終繃得緊緊的,因為我們感到危機重重。

那麼造成職業危機感的原因有哪些呢?

(1)失業恐懼

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還不算很久的網絡泡沫、IT業大裁員就讓從業者乃至“旁觀者”經曆了一次嚴重的失業恐懼,那些人們眼裏曾經搶手的人才麵臨著從未有過的不安全感。

(2)無序恐懼

可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多數人在職業中傾向於“求穩”,這是個秩序情結。而職場中的實際情況是競爭越來越激烈,那些有“秩序情結”的人會更加驚慌失措。當企業管理不善,分工不清,或者麵臨新的重組和改革的時候,從業者都會產生不安全感。

(3)不良定位

人們總是希望和一個集體建立很密切的關係,渴望在這個集體中愛人與被愛。但是當對所在的組織缺乏信任的時候,當和組織價值觀不一致的時候,人們找不到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也缺乏職業的安全感。

(4)自尊受挫

工作可能沒有增加信心,反而打擊了自尊心。企業領導的說話和行為方式,會讓你處於緊張、自責、被動的境地,這時候,也缺乏職業安全感。

(5)麵臨失敗

當你終於選定了一個項目並為之努力,但是遇到了外界的各種幹擾和風險,你意識到可能要麵臨失敗的時候,也會產生強烈的職業不安全感。

如今職場因為競爭激烈,明爭暗奪隨處可見,稍有疏忽,便會被淘汰,而且這樣的淘汰來得速度之快真讓人措手不及,青年朋友們要正確的看待職業危機感並且學會改善這種危機感。

2、認識職業危機感的表現

在計劃經濟時代,工作由國家分配,不大會產生職業危機感,但在市場經濟時代卻大不一樣了。人們在能夠自由選擇職業和崗位的同時,也會有失業或對職業不滿意的時候,即遇到職業危機。職業危機可能因人、因時間、因環境而異,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以下4個時段最可能產生職業危機。

(1)定位危機

定位心理發生在剛從學校畢業時期。大多數畢業生麵對眼花繚亂的職業和崗位,在感到“外麵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會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選擇。發生定位危機的畢業生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過於自卑;二是自視甚高。

由於初涉人才市場,沒有市場求職經驗,在市場上碰了幾次壁後,一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情緒,除了少部分畢業生可能重回學校,把讀研究生作為暫時的避風港外,不少產生自卑感的人,會草率地找個工作。而自視甚高的那部分畢業生對工作單位、崗位職務、福利薪酬都會有過高的要求,因此,在求職過程中也很可能遇到挫折,從而陷入盲目擇業的境地。

(2)升職心理

這種心理可能產生在工作了5年至7年以後,也就是大約在30歲左右。中國人從來就有“三十而立”的說法,這一時段的職業生涯除了少數人能如願以償升職高就外,大部分人並不能“萬事如意”。如果不能正確地處理這時的心理,就可能會用不正確的方法來發泄自己的失意。

(3)方向心理

青年時期恰恰是職業生涯的危機時段,也被稱為繼續前進的方向危機。因為到了30歲,或者一大部分青年人有可能已經擔任了一定級別的領導職務,或者已是這一行的“法師”,這個時候,再往哪裏前進,往往會為方向不明而感到困惑,於是便產生了所謂改行轉業等問題。

(4)工作心理

過了30歲,青年人也更加成熟,市場經濟也並不會給青年人的職業生涯以特別的恩惠。這個時間段,最讓青年人擔憂的可能就是怎樣去保住自己的飯碗,這不僅僅指的是普通崗位上的老百姓,也涉及高位在身的領導者。這個時期,絕不可有得過且過地混日子的想法,應當保持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否則,真的可能會丟掉飯碗。

(5)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隻知己短不知己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6)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曆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7)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8)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9)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使得人們隻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裏兜圈子。

職業心理危機,是由於工作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無論哪個行業,下崗、失業、薪酬、晉升、輪崗、退休帶來的衝擊,有的人能正確對待,有的人憋屈、怨言、懷恨在心、加害於人,不主動適應改善,甚至偏激,或輕生,或報複社會,那麼應該如何擺脫這種心理危機呢?

3、克服職業危機感的方法

職場競爭激烈,壓力重重,危機感有時能激發職場人的工作熱情,促使他們在事業上積極進取,獲得有利的職場地位。然而,如果壓力過大,危機感過強,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擔心丟工作,擔心被排擠,擔心知識老化。

(1)克服惰性

這也在所難免,步入工作崗位的很多職場人確實沒有了剛剛工作時候的學習熱情,知識結構老化,開拓創新的意識又不夠,在競爭中有些人會遭到淘汰。但是,並不是說就沒有優勢可言,他們有比新人更加熟練老道的處事技巧,有處理緊急情況的應變經驗,有穩重忠誠的職場人格,這些都是在時間中積累的經驗。

如果青年朋友們能克服自己學習的惰性,及時更新知識體係,保持工作激情,相信一定會在職場中會更加自信,危機感也就會相對減少一些。

(2)放平心態

對於青年們來說,首先要放平心態,不要把失業後的困難無限放大,同時要做好職場路起起伏伏,並非一帆風順的心理準備,要相信即使失業了,自己也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然後,就是要適時表現自己,努力工作,讓領導堅信你的工作能力,看到你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這樣失業的風險就會降低很多;另外,還要學會減壓,旅行、休息、運動等都能轉移你的注意力,放鬆原本焦慮的心情。

(3)積極向上

青年朋友們應該理智地麵對別人的另眼相看和批評指責,因為職位越高,被人當做閑談對象的機會也越多,被批評的機會也越多。經常使用良好的、積極的、建設性的語彙暗示自己,就會增強自信心。平時盡量從“為什麼能做到”方麵著想,而不應圍繞“為什麼無法做到”打轉。

將挫折看成一種投資,就不覺得是損失了。有人說愛迪生為了造出第一個實用的電燈泡失敗了9999次,但他本人則認為自己發現了9999種無法適用的方法。

總之,大部分職場人都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一些情緒和心理上的反應,這是一種在非常狀態下可能出現的正常反應,不該被貼上病態的標簽,要學會適當的調節自己的情緒,走出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