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I老年病特點及飲食調養
老年病是指老年人特有和易發疾病的總稱。所謂老年人特有疾病(即原發性老年疾病),是指以人體老化為主要原因而造成的疾病,如動脈硬化、白內障、耳聾、癡呆、帕金森病、變形性關節炎、前列腺肥大等;所謂老年人易發病(即繼發性老年疾病)是指在人體老化的基礎上容易發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癌症、糖尿病等。
人進入老年後,由於人體解剖組織結構和生理代謝功能的一係列變化,使老年人患病(包括老年病和各種年齡均可發生的疾病)與中青年人明顯不同,具有以下臨床特點:
臨床表現不典型
老年人與中青年人患同樣的疾病時,臨床症狀和體征極不相似,老年人患病後,常表現為病情重而症狀輕,有的甚至以其並發症為表現,因而容易遺漏對原發病的診斷和延誤。如老年人患急性心肌梗死時,常無心絞痛症狀,或僅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導致的足腫而就診,再如老年人的半數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無典型的糖尿病三多症狀。
患病常為多發
隨著老年人體內各器官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先後發生老年性改變,一旦發病,多數難以單一的病症解釋,而常常存在著多發性的病理改變,從而造成了臨床表現的多變性和複雜性,在診斷和治療中必須加以重視。
容易發生並發症
由於老年人各髒器功能的降低和機體代償能力的下降,因此老年人患病後與中青年人不同,極易發生各種並發症,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意識障礙和精神症狀:如一般的發熱和腹瀉在老年人就可導致昏厥;再如老年人使用鎮靜安眠藥和抗結核藥異菸肼等,很容易發生精神恍惚、錯亂和精神分裂症等。
肺炎:如腦出血的老年患者合並肺感染者約占68%,在糖尿病合並感染的老年患者中合並肺感染者約占30%。
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老年人由於總體液量減少,體細胞數的減少造成細胞內外液的分布不均及細胞鉀總量的減少,再加上調節的主要器官腎和肺的慢性損傷和退行性變,從而造成老年人患病後常不能及時調整水、電解質酸堿平衡而出現失調現象。
血栓和栓塞症:老年人由於血液黏度和其凝固性較中青年人明顯增高,紅、白細胞變形能力的降低和對血管黏附性的增強,使得老年人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因病住院或長期臥床期間很容易並發心腦血管的血栓及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症。
猝死:因心、腦、肺急重症發生猝死的老年人中多見。此外,因急性胰腺炎和低血鉀發生猝死的也以老年人多見。
既然老年病有其特點,掌握這些特點就至關重要,隻有掌握這些常識,才能早發現、早治療老年病,達到對老年人的關懷。家庭、社會都應如此。預防、治療、康複是有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天然功能美食均可發揮食療、食養作用,不僅在慢性病和急病治療中可發揮輔助作用,而且在老年病的預防、康複階段還可發揮作用。
其特殊的作用,正像古人常說的“凡病三分在治,七分在於調養”的道理,要嚴把“病從口入”的關,更好地實踐爭取通過食療達到“病從口愈”。
Ⅱ老年人科學飲水對抗衰延壽也很重要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對水的需要僅次於氧氣。人類身體內70%左右是水,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體一旦喪失20%的水分時就無法維持生命。
飲水是保證老年人體內液體的平衡及保持生命活力的先決條件。由於老年人反應緩慢、遲鈍,會造成口渴感減退,因此容易引起攝入水分不足而使機體缺水,甚至脫水,從而相繼引發各種疾病。為了維持機體的正常活動,通過各種方式補充水分保持老年人體內水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怎樣科學飲水才能保持老年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呢?以下幾點不應忘記:不要感到口渴時才想起飲水當人體中的水分已經失去平衡,細胞脫水到了一定的程度,中樞神經係統發出要求補充水分的信號的情況下才喝水是不科學的,老年人反應能力較差,應該在未感到口渴以前就要飲水。老年人最好要定時飲水,在每日清晨起床後飲水尤為重要,早晨起床後適量多飲些水,可補償一夜之間水的消耗,同時對預防高血壓、腦出血、腦血栓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老人在飯前1小時、鍛煉前後、洗澡前後均需補充水分。晚上8點以後適量飲水也比較科學,因睡眠時血液濃度增高,飲水可以衝淡血液,加速血液循環。
老人飲水量及溫度老人飲多少水量為好呢?一次或一日飲水量過多對身體也不利,一般每日飲水量可控製在1200~1500毫升,每次在100~300毫升為好。老年人腸胃功能較弱,喜暖惡寒,飲水時溫度一般掌握在自然冷卻至20~25益度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