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3)

第六章

痛風病的治療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臨床表現

為急性關節炎反複發作,多數為夜間無明顯原因而突然發病。有時在急性感染、手術或局部創傷後發生。飽餐、

酗酒、寒冷襲擊及精神創傷等均能誘致痛風發作。特別要提醒的是青黴素類、氨基酸類藥物也可誘發痛風病。

患病後主要特征是大拇趾的蹠趾關節受累(足痛風80%);少數為指、手關節及其它關節。劇痛關節的皮膚柔軟

、腫脹、發紅、發熱,全身症狀出現體溫升高、心率增快、頭痛、嘔吐等,約半數病例在關節附近軟組織中出現

痛風石(痛風結節)。痛風石最常見於耳殼和指(趾)關節,並繼續增大,可向皮膚穿破,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

;痛風石破潰物中發現純尿酸鹽結晶,其結晶對本病的診斷有決定性意義。晚期患者常並發腎髒及心血管係統損

害。

治療措施

在治療方麵采用分期治療的原則,急性期消炎止痛,間歇期及慢性期使用排尿酸或抑製尿酸合成的藥物以及其他

對症處理原則。

急性發作期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關節負重,局部加軟墊,休息至關節疼痛緩解72小時後恢複活動

。迅速給予秋水仙堿,首次劑量1毫克,口服,以後每2~3小時服0.5毫克,疼痛緩解後改為維持量,每次0.5

毫克,每日1~2次。越早用藥,療效越好,如延遲用藥,療效可隨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通過使用排尿酸或抑製尿酸合成的藥物控製高尿酸血症,使血尿酸維持在360μol/L(6mg/dl

)或以下。最常用的排尿酸藥有:丙磺舒,每次0.25克,每日2次,二周內遞增至0.5克,每日2~3次,約5%

患者有胃腸反應、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皮炎等副作用。苯溴馬龍,每日2次,口服40~160毫克,對腎功能不全者

更適用。目前使用的抑製尿酸合成藥有別嘌呤醇,100毫克,每日3次。別嘌呤醇與排尿酸藥同用可加強療效,能

促進尿酸鹽沉積物動員出來,使組織中的痛風石溶解,特別適用於痛風石嚴重而腎功能良好的病人。

飲食宜忌

痛風屬於代謝性疾病,與飲食結構有密切關係。供給合理的飲食對緩解症狀、促進早日康複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其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肥胖的痛風病人要限製總熱量,逐漸降低體重,嚴禁暴食暴飲。同時要少吃蔗糖及各種甜食,以降低機體對嘌

呤的敏感性,對改善症狀及縮短病程有一定的益處。

2.低脂肪飲食,尤其是動物性脂肪要少吃。限製脂肪可增加尿酸鹽(引起痛風的主要成分)的排出,否則會促發

痛風或加重病情。

限製嘌呤和蛋白質的攝入量。正常人每日通過膳食攝入的嘌呤約600~1000毫克,而痛風患者則應控製在250毫克

以下。在限製嘌呤的同時,還要限製蛋白質的攝入,因為蛋白質具有的特殊動力作用,可增加內生性尿酸的生成

,加重病人的症狀。蛋白質食物應以植物性的穀類蛋白為主,搭配含嘌呤少的雞蛋、牛奶等動物性食品。肉類及

魚類食物均應先煮,去除原湯再進行烹調,因為50%的嘌呤均含於湯內,棄湯吃肉既能補充優質蛋白質,又可減

少嘌呤的攝入量。含嘌呤多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香腸、火腿、鹹魚、動物內髒、幹豆類及豆製品、濃肉湯、

雞湯、魚湯以及菠菜、菜花、蘑菇等。

限製食鹽及對神經有刺激性的食物的攝入量。鹽可使體內水分滯留,妨礙尿酸排泄。避免飲用濃茶、咖啡,勿用

芥末,少用蔥、薑、胡椒等有刺激性的辛辣調味品。酒為痛風的誘發劑,所以要嚴格禁忌。

5.增加維生素B、C和水分的供給。維生素B和C能促使組織內淤積的尿酸鹽溶解,水既是尿酸鹽的溶解劑,又可

促進排泄,所以痛風病人除平時多吃瓜(西瓜、冬瓜、黃瓜等)、果、蔬菜外,還應有計劃地多飲水,維持每日

排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以便有利於尿酸鹽的溶解和排出,有利於降低機體的敏感性,有利於病情緩解和治愈。

此外,良好的生活規律,情緒穩定,堅持體力活動,避免過度勞累等都是預防癌風急性發作的重要措施。

關節炎患者的日常保健

生活保健

衣關節炎總是與風、寒、濕聯係在一起的。而衣服是防風禦寒的工具。因此,秋天早穿毛褲、入冬早穿棉褲,是

關節炎患者應該做到的事情。此外,衣物被褥要常曬,以防潮濕。

食關節炎患者的飲食要合理,避免營養過剩,造成肥胖,使關節的負擔加重。減肥可以減輕關節所承受的壓力,

並可使關節疼痛減輕。應禁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豬、牛、羊、雞、鴨、鵝肉及動物內髒,對含有一定量嘌呤

的魚蝦類、豆類及蘑菇、花生、菠菜等也應少吃。要多飲水,使每日尿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

住居室應向陽、通風、濕度小;避免住地下室、地窖、花室、暖窖、大棚等潮濕處。坐椅高矮要適宜,用直背椅

代替斜靠背椅;用硬床代替軟床,不可睡“席夢思”。北方的火炕可謂關節炎患者的最佳理療床,但熱天不可直接

睡在不燒火的涼炕上,受涼會加重關節疼痛。

行多數關節炎患者因怕痛、怕加重損傷不敢活動,有的人甚至連腿都不敢伸直,結果形成屈曲僵硬畸形,最後隻

能在地上蹲著或爬著走。其實,關節炎患者更需要通過運動消耗能量,控製體重,鍛煉肌肉,減輕關節負擔,避

免關節強直。不過,運動一定要掌握分寸,方法得當,並要堅持。病情較重、臥床的患者,可做床上運動,重點

伸屈患病關節,防止關節強直和肌肉萎縮;能下床但不能出戶者,可在室內練習,先“8”字形慢步走,再做彎腰、

蹲起動作,最後配合按摩;凡能做戶外運動者,應定時散步、做健身操或打太極拳,如做成套動作太累,可選幾

節操練。另外,堅持走路、耗氧運動、在水中鍛煉等多種形式。都適合關節炎患者選用。

運動保健

伸展運動患者通過伸展運動,能夠使肌肉和肌腱柔軟,增加關節的靈活性。手指的伸展運動很簡單,患者隻要把

一根橡皮筋繞在5個手指上,然後用力慢慢張開手指即可。

背部伸展運動方法是,身體直坐在椅子上,兩腳分開平放在地上,兩手的手指放在同側肩上,雙臂向外伸開,輕

輕地向前彎腰,同時轉體用左臂肘部碰右腿的膝蓋,再慢慢恢複開始時的姿態。換右臂重複以上動作。

劃船運動患者坐在地上,脊背挺直,雙膝放鬆伸直。把一根有彈性的帶子套在雙腳上,雙手自然伸向前方,手的

位置比肩稍低,手掌向下,抓住帶子的兩端,把帶子拉向腋窩。注意不要抬高肩膀或者讓背部過分向後。恢複原

位重複劃船動作。

其他運動

關節炎患者進行全身的耐力訓練也非常重要,每周鍛煉3次,每次20分鍾,能夠增強心血管係統的輸氧能力。鍛

煉時的心跳次數最好要達到預定目標,但運動次數和運動量可少一些。

遊泳,特別是在溫水裏遊泳好處很多,因為在做全身運動時水起了支撐作用。走路也是很好的運動。關節炎患者

應當避免劇烈運動,如打網球、做健美操或者跑步等,因為這些運動給關節造成的壓力過大。關節炎患者在開始

運動之前要經過醫生檢查,在確定身體能夠承受運動壓力後,再開始運動鍛煉。另外,個人的情況不同,應該做

哪些鍛煉,怎樣鍛煉應當因人而異。

總的來說,關節炎患者在鍛煉的時候應當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才能鍛煉到身體各部分的關節,增加控製

關節肌肉的肌力。運動前一定要做熱身準備活動,避免過分劇烈的運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急性炎症期的關節

炎病人不僅不宜活動,還應限製活動。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非化膿性多關節炎為主的全身性常見病,主要累及四肢大、小關節(以指關節為常見)

。關節損害的特點是多發性、進行性和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及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長期不愈則

可轉變為關節僵直、關節畸形等。

中藥治療

此病因無特效藥,在治法上應對症治療,宜用增強體質的藥。中藥方麵多為健脾胃、養氣血、補肝腎等常用扶正

大法。如金匱腎氣丸、山楂丸、龜靈集、人參蜂王漿等可用於急性期以後各期,有增強體質,調解代謝,提高抗

病能力的功效。

西藥治療

如布洛芬、消炎痛、阿斯匹林等可用於急性期及以後各期,主要是減輕關節疼痛,中和毒素。近年來國內科研成

果雷公藤片為一有效藥物,可在各期遵醫囑使用(因有血小板減少和精子減少等副作用)。比雷公藤片更為有效的

藥物為雷公藤多甙,此藥為雷公藤純化而成,可以應用,但有副作用,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定期驗血、查

血小板是否正常,不可擅自服用。

另外,激素類藥物,如可的鬆、氫化可的鬆等,療效顯著,但副作用較大而多,停藥後症狀反而加重,此點也應

因人而異,根據醫生意見進行。至於一些免疫抑製劑如氯喹等,因毒性大則更應根據專科醫生意見決定。

運動治療

病人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肌肉萎縮,曲伸困難,活動不靈,因此有的病人則畏縮不前、不願行動,久而久之,

關節強直、畸形,想動也不可能了。因此,必須反其法而治之。不管怎樣,病人應要求自己每天強行活動關節,

雖病也不停止。可用廣播操、太極拳、迪斯科等各種形式練習,堅持每日,終年不懈,可促進病的痊愈。

溫泉療法

應選擇含有氡離子或其他離子的溫泉進行,單純硫礦溫泉無效。每年1次,每次3~4個月,連續2~3年,療效顯

著。

本病的發病近年有增加趨勢,這可能和環境汙染日趨嚴重、氣候變化異常、人們生活行為更加複雜化有關。因此

加強預防甚為必要。預防方法首先應防止感染,在各種手術如拔牙、美容及其他手術後防止感染,可用磺胺、抗

菌素等抗感染藥物。一旦發現感染應盡快治療。另一方麵應清除體內病灶,如牙周炎、扁桃體炎、中耳炎、腎炎

等,應積極治療,務使痊愈,不致貯存細菌、病毒為宜。

飲食調養

重視飲食調養是預防及治療此病的重要方麵。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調適飲食方麵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控製飲食攝入量也就是說適當地減少食量。一般成人主食每日應為250克左右,每餐以七八分飽為宜,切勿貪吃

。少吃一些能減輕脾胃負擔、充分發揮胃腸消化及吸收功能的食物。從表麵上看,進食的數量少了,但實質上由

於身體對食物的利用率提高了,營養反而更充足,最重要的是杜絕了生疾之源。

多吃蔬菜水果適當多食些新鮮蔬菜、水果,如胡蘿卜、絲瓜、冬瓜、荸薺、山藥、白菜、黃瓜、西紅柿、西瓜、

蘋果等。因為這些食物裏不僅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而且好消化、易吸收,

對類風濕病的康複極為有利。

限製高脂肪食物的攝入脂肪在人體內的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過多的酮體可以強烈地刺激關節,使疼痛加重,

對類風濕病的康複極為不利。而且大魚大肉、肥甘厚味的食品也容易生痰,所以應盡量少吃。

控製蛋白攝入量對於瘦肉類以及其他高蛋白的食物,也應適當控製。牛肉、羊肉、魚、雞肉、瘦豬肉、雞蛋、奶

製品等雖含熱量較高,營養豐富,但過多食用可加重胃腸道的負擔,從而影響消化功能,成為生疾之源;同時能

增加病人對疼痛的敏感性(尤以魚類更為明顯),使疼痛加劇。因此蛋白質的攝入量應以胃腸道既能充分消化吸

收,又能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為度,不可因美食而多吃,也不可為增加營養而多吃。少食有益,多食為害,不可

不知。

少食糖和冷飲食用過多的甜食,會壅遏脾胃,傷及消化功能而生痰濕。冷飲也易損傷脾胃消化功能,亦屬禁止之

列。

以上幾個方麵,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原則,即類風濕病患者的飲食應當以有利於消化為準。隻要能注意保護脾胃,

杜絕痰飲的來源,再積極配合功能鍛煉和正確的藥物治療,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類風濕病是能夠戰勝的。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保守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生於35~50歲的中年人,男性較多。往往有急性腰部扭傷或慢性勞損的經曆

,有的起病突然,有的緩慢。

通常表現為單側腰腿疼痛,從一側下腰部經臀部向下肢後方放射,直至踝關節、足背或足底。並有同側小腿及足

部的皮膚感覺減退,感到麻木。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排便時更為明顯。平臥休息後症狀可減輕,行走、站立時加

重。病情較輕者,仍能從事中等程度的體力勞動;病情較重者,連輕工作也不能堅持,甚至終日臥床,生活不能

自理。許多人症狀常有變化,反複發作,病程可達數月、幾年甚至十幾年之久。

症狀重的病人,因為疼痛,自然而然要采取一種保護性姿勢,樣子很特別:一側肩部聳起,臀部上撅,患側下肢

跛行。脫去衣服,觀察病人的背腰部,可見正中的脊柱溝不像正常呈一條直線,而是帶有彎曲。病人向前,向兩

側彎腰的活動幅度變小,或幾乎不能做這些活動,活動即會引起症狀加重。

疼痛一側的腰部常有明顯的壓痛點,最常見的位置在相當於大腸俞和關元俞的穴位。根據突出的部位不同而局限

於其中一點或兩點。用拇指按壓這個點,可引起下肢的疼痛和麻木。

病程長者,可見疼痛一側的小腿肌肉萎縮,周徑變細。如果仔細檢查,用大頭針尖輕刺或用棉簽輕觸患側小腿及

足部的皮膚,並與對側相對照,可以發現痛覺或觸覺減退。

另外一個簡單常用又頗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叫直腿抬高試驗。病人平臥在床上,膝關節保持伸直位慢慢抬高,一般

人能抬高到與床麵成80°~90°的角度,如抬高不到這個角度而發生坐骨神經痛,就是陽性,提示腰椎間盤突出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