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 / 3)

第十一章

營養之最與保健方法

含蛋白質最多的穀物是黃豆,每百克含39.3克。

含蛋白質最多的肉類是雞肉,每百克含23.3克。

含磷質最多的是炒南瓜子,每百克含0.67克。

含鈣質最多的是小蝦皮,每百克含2克。

含鐵質最多的是黑木耳,每百克含0.185克。

含維生素A最多的是雞肝,每百克含5萬單位。

含維生素B1最多的是花生米,每百克含1.03毫克。

含維生素B2最多的是羊肝,每百克含3.57毫克。

含維生素C最多的是鮮棗,每百克含380毫克。

能量與保健方法

人體好像是一部機器,隻有持續不斷地供給能量才能維持心髒的跳動及正常的生理活動。

人體所需的能量是從哪裏來的呢?是由糖、脂肪、蛋白質在氧化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每一克食物成分徹底氧化時所

釋放的能量通常被稱為該食物成分的卡價,一般每克糖徹底氧化時釋放出4.1千卡的能量,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可

釋放出9.3千卡的能量。釋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熱的形式釋放出,用來維持體溫,一部分則貯存於三磷酸腺苷(AIP)

中,作為機體所需能量的主要直接來源。

人每天消耗的能量,一方麵是滿足人體基本生理活動的需要,這稱為基礎代謝,如心髒的跳動、肺的呼吸等,一

般一個人24小時最低消耗能量約為1000千卡~1800千卡;另一方麵是滿足人的勞動所需。一般地說,一個輕體力

勞動者,加上基礎代謝所需的能量,每天約需2500千卡,中體力勞動者約需3000千卡,重體力勞動者可高達

4000千卡以上。

精、粗食品協調及保健方法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有的人對飲食過於挑剔。類似糖果、糕點等一些精工細作的高級食品被越來越多的人

所偏愛。而粗雜的食品則幾乎被人推至不受歡迎的角落。其實,這種偏重於精製食品的態度是不科學的。

我們所接觸到的食品中除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外,還含有一些常常被人忽視的微量元素。而這些微

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多少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健康。例如,有一種叫做鉻的微量元素,它在人體內的含

量多少就與動脈硬化症的發生與否有著直接的關係。動脈硬化是由於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過多而引起的。而鉻則

恰恰具有促進膽固醇的分解、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的特性。動脈硬化症患者體內的鉻含量往往低於正常人的4~

6倍。

除了地域性缺鉻外,更重要的原因在飲食上。在食品原料中,鉻的含量本來是很豐富的,但經過一番精工細做之

後,食品原料中的鉻大部分丟失,使鉻含量降低,動脈硬化主要是因為人們長期食用一些精製食品,鉻元素得不

到補充,導致膽固醇升高而引起的。

由此看來,科學的飲食是身體健康的保證。習慣於吃精製食品的人應該去掉這種不科學的習慣。

合理安排膳食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吃些什麼樣的食物和怎樣吃才是科學營養,才對健康有益。科學的營

養是充足而平衡的膳食,確保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並且營養素之間比例合適,對健康有利。遵循合理膳食營

養原則是科學營養的基礎。

合理調配

注意主食多樣化,粗糧與細糧搭配好。副食注意葷與素相互搭配,盡量避免同一類食品的重複搭配。營養學家推

薦下列六類食品:糧食類;肉蛋類;奶製品類;豆類及豆製品;蔬菜水果類;鹽油等調味品和飲料。

食物品種宜多樣化

由於不同食物含有的營養素種類、質量和數量都不相同,因此每日膳食構成中六類基本食品盡量要有,這是因為

,沒有一種食品是十全十美的,糧食類食品的缺點是蛋白質的質量差,不含維生素A、P、C和B2等等;蔬菜水果

則蛋白質、脂肪的含量極少,碳水化合物也不多,維生素、礦物質的種類也不全麵;營養價值相對較高的奶類食

品也缺乏鐵、食品纖維、維生素C及其他無機鹽等,因此沒有一種食品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也不能單

獨維持人體健康和維持生命。但是這些不同種類的食品混合食用,就可使各種食品的不足之處得到互補,並可減

少糧食類食品的不利因素(如糧食中的植酸阻礙礦物質吸收,食品纖維等可相應減少)。

食品攝入量要適當

食品攝入數量少了不行,而過多也是有害的。如能量和脂肪過多會增加許多疾病的發病機會,也導致體重增加。

要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實際體會來確定攝入量。

糖、脂肪、鹽和食品纖維的攝入量要控製:糖、脂肪攝入過多易發胖,增加一些疾病發病機會;鹽攝入過量易患

高血壓。我國膳食以植物性膳食為主,食品纖維在許多情況下攝入過多,所以不能盲目提倡增加攝入量。

科學安排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的安排應根據人在一天中的生理狀況和活動需要而確定。白天以動為主,新陳代謝旺盛,活動量大,能

量消耗多,所需營養自然也多;晚上人入眠,以靜為主,所需營養相對要少。古人所說:“早飯宜好、午飯宜飽、

晚飯宜少”正是按這一原理總結概括出來的格言。現代營養學家提倡“三餐飲食量的分配為:早飯占全天總量的

25%,中餐占40%,晚餐占35%。”也是對這一原則的進一步具體化。

早餐宜好是指早餐要吃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品。體現量少質優、有幹有稀、主副兼備的原則。最好配1~2種

高蛋白質的食物,如蛋、奶、豆漿、花生、黃豆等。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早餐馬虎隨便,甚而不吃早餐,這嚴重違

背人體生理需求規律。

午餐宜飽是指要有充足的食品質量和數量。因為上下午活動量大,所以主食量要大,副食花樣要多些,肉、蛋、

豆類、青菜類均要見於桌上,若能有一碗有葷有素的菜湯就更好。午飯半小時後可吃一些水果。

晚餐宜少是說適當少些,因為晚上活動量小(不包括夜班職工),身體對營養需求也少。過飽易使食物停滯,影響

睡眠;另一方麵營養過剩可引起肥胖,甚至誘發疾病。現在一般情況是,人們生活緊張,工作繁忙,往往是早餐

吃不好,中午又馬馬虎虎吃一口,晚上回家消閑則大吃一頓,隨後入睡,如這樣長期下去,則易誘發百病。一定

要克服這種不良習慣。

飲食有節

一定要科學進食,包括進食時間、數量、品種、地點和速度都要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一方麵是保證身體對營養

物質的需要,另一方麵是維護人體消化器官功能不受傷害。

定時間一日三餐要有固定的進食時間,確保消化器官有規律進行運轉,使食物在體內有條不紊地消化、吸收、運

送營養。傳統規定一日三餐,是因為兩餐之間的間隔5~6小時,正好符合人的生理狀態。因為食物進入胃以後,

一般需4~5小時排空,經過約1小時的休息再進入工作最佳狀態;若一日兩餐,間隔時間太長,易出現胃腸饑餓

性收縮,使身體出現諸多問題。根據我國傳統的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早餐最好都安排在7點、中餐12點、晚餐6

點。這樣不管外出與否都不要打亂習慣,使消化器官保持最佳狀態進行工作。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部分人進食隨心

所欲,愛什麼時間吃就什麼時間吃,高興、合口胃的東西就多吃,否則就不吃或少吃,零食不離口,最終消化功

能嚴重受損,患慢性胃腸疾病後悔莫及。

定數量要根據食品所含營養成分多少來確定每餐進食數量,食量過少造成營養不良,食量過多增加消化器官負擔

、營養過剩引起肥胖,所以每餐進食數量要適中,八分飽為好。

不偏食食物品種選擇不以個人好惡來確定,要求營養配餐,多樣化,對那些有挑食習慣的“特保兒”更不能一味溺

愛遷就;對有偏食習慣的人一定要設法糾正過來,以防發生營養不良症。

不暴食任何時候切記不可圖一時痛快而暴飲暴食,尤其在饑餓、會餐時更應控製好自己,否則造成消化功能紊亂

、消化不良,嚴重的會引起胃擴張、胃腸炎、胰腺炎等多種疾病,甚者因貪吃送命者也大有人在。

不快食、不燙食進食時一定要細嚼慢咽,食物過熱易使食道燙傷。

合理加工食品

合理加工是為了減少不合理加工時營養物質的損失。

主食的加工麥穀類的某些營養素大多分布在穀物表層,因此,加工越細營養損失越多,所以購糧不可一味追求精

米精麵,要粗細搭配為好。米麵所含的維生素、無機鹽均易溶於水,浸泡時間越長、淘米次數越多,營養損失也

越大。為了防止維生素被破壞,淘米切不可用開水燙洗。發覺糧食被黴菌或化肥汙染時,食前應慎重處理。

主食成品加工方法不同,對營養的損失影響很大,所以米飯以蒸和燜為宜,撈飯不可取,煮粥加堿會破壞維生素

。麵食盡量蒸、烙為好,麵條水煮會使維生素損失一半,炸油條或油餃之類,由於堿和高溫作用,其中維生素B1

幾乎全被破壞。

副食的加工副食的加工主要防止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損失。蔬菜中的維生素B、C既溶於水,又不耐溫,還易氧化。

應特別注意。洗菜應先洗後切,不可將菜長時間泡在水裏,防維生素損失過多。切菜不宜過碎,切後快炒。煮菜

時,菜宜在水開後放入,煮的時間不宜超過1分鍾。煮菜是最好最常用的辦法。炒菜除對維生素C損失較大外,其

他損失不大。炒菜要火急快炒,不宜早放鹽,以防不熟和菜汁多。澱粉勾芡可使湯汁濃稠,並與菜肴粘在一起,

具有保護維生素C的作用。煎炸菜時為保護營養素可掛糊再炸,使原料不與油直接接觸,使營養素少受損失。

合理使用調料成人每日攝入食鹽為3~10克左右,攝入過量,不僅食後加重腎髒負擔,還會使高血壓發病率提高

。現在多數地區食鹽每日人均用量大於規定標準。因此,烹調中應注意減少食鹽用量。醬油易被黃曲黴素汙染,

不利健康。為安全起見,出現白酸的醬油最好不用,尤其做涼拌菜更不能使用。烹飪中加適量醋,可減少維生素

破壞,促進鈣的吸收,過量易傷腎、損齒,不利筋骨。做菜不可用銅器。做菜加酒,可除腥臊氣味和其他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