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粥甜香熱糯,略有清香味,常吃可健脾益胃,澤膚祛斑,可用於治療婦女麵部雀斑、痤瘡、濕疹等症,對女性美容有益。
2.山藥薏苡仁粥:取山藥、薏苡仁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許。將山藥切細,蓮子去心,紅棗去核,淘洗幹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
空腹食用,每日2次。此粥可以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腹脹便溏,肢體無力,老年浮腫,婦女帶下症。大便秘結者忌食。
3.珠玉二寶粥:先將山藥、薏苡仁搗成粗粒,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置灶上,用火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切碎,調入煮好的粥內,攪勻溶化即成。
此粥可滋養脾肺,止咳祛痰,適用於脾肺氣虛,飲食懶進,虛勞咳嗽等症。
但應注意的是,大便幹燥、滑精、精液不足、小便多者與孕婦等人群不宜服用。除治腹瀉用炒薏米外,其他均用生薏米入藥。
哪些中藥有安胎的作用
用中藥安胎,是比較安全的做法,但是必須選擇正規的中醫師開立的藥方,上麵須有詳細的成分說明,這樣服用才能放心。那麼,哪些中藥具有安胎的作用呢?
1.紫蘇:性微溫,味甘、辛,具有解表發汗、寬胸利膈、順氣安胎之功。適用於妊娠期風寒感冒及脾胃氣滯所致的胎動不安、胸脅脹滿、惡心嘔吐等症,常與陳皮、砂仁等配伍。
2.黃芩: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之功。適用於懷胎蘊熱之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當歸等配伍;也可治療妊娠期濕熱瀉痢、黃疸及肺熱咳嗽、高熱、熱毒熾盛之出血、瘡瘍腫毒等。
3.砂仁:性溫,味辛,能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安胎。適用於妊娠初期胃氣上逆所致之胸悶嘔吐、胎動不安等,常炒熟研末單用或配蘇葉、藿香、黃芩、白術、當歸等一同使用。
4.艾葉:性溫,味苦辛,有溫經止血、散理調經、安胎之功。適用於下元虛寒所致的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及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等症,常與香附、當歸、小茴香、川續斷、桑寄生等同用。
5.白術: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和中安胎之功。適用於脾虛氣弱之胎動不安,可配陳皮、茯苓、黨參、生薑等使用。廣泛用於懷胎蘊熱(配黃芩、梔子、白芍等)及血虛(配當歸、白芍、生地等)、腎虛(配桑寄生、續斷、山藥、山萸肉等)所致的胎動不安。
6.杜仲:性溫,味甘,具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之功。適用於肝腎虧虛,下元虛冷之胎動不安、妊娠下血、習慣性流產等,可配續斷(共研末)、棗肉為丸服,或配續斷、菟絲子、阿膠等煎服。
7.阿膠:性平,味甘,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安胎之功。適用於衝任不固或陰血虧虛之胎動不安、崩漏下血,可配生地黃、艾葉等,還用於治療婦女月經過多、產後便秘等。
治療頭痛的妙藥——天麻
1.天麻煮雞蛋可治療頭痛目眩。
做法:鮮天麻60克,雞蛋3個,水1000克。先將鮮天麻切片放鍋內,加水煮30分鍾後,打入雞蛋,煮熟後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2.天麻、枸杞煮豬腦對腦震蕩後遺症所導致的頭昏頭痛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做法:鮮天麻100克,枸杞子15克,豬腦2副。將鮮天麻片、枸杞子加水文火煎1小時,放入洗淨的豬腦煮熟後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3.天麻鴨子具有滋陰潛陽,平肝息風的功效。適用於陰虛陽亢,妊娠先兆流產,伴目眩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幹等症。
做法:鮮天麻100克,生地30克,水母鴨1隻(約500克)。將鴨宰殺,去毛及內髒,與洗淨切片的天麻、生地共燉至材料熟,加食鹽、味精等調味。
用法:食肉飲湯。
4.天麻肉片湯可滋補潛陽,平肝息風。適用於肝陽上亢或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等症,現多用於高血壓、耳源性眩暈等。
做法:天麻、豬肉各適量。天麻切薄片待用;肉切片做湯,加入鮮天麻片60克共煮。
用法:藥、湯俱食。
如何服用湯藥能減輕苦味
一般來講,湯藥都很苦,而加糖又會影響藥效,以下方法可以減輕湯藥的苦味。
1.控製溫度:藥液溫度冷卻至20℃~36℃之間,易快速服下,且感覺不太苦。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當湯藥溫度與口腔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喝湯藥感覺味道最苦;當湯藥的溫度高於38℃、或低於36℃時,味覺神經不太靈敏,苦味就會減弱。不過,湯藥高於38℃有可能會燙傷口腔黏膜,因此20℃~36℃之間是最好的選擇。
2.掌握位置:舌頭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藥時應盡量避免舌根過多地接觸藥液;服用較苦的藥丸時,也應將藥放在舌尖,然後用溫開水迅速送服。
3.喝藥速度:喝藥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響越小。喝湯藥時最好使用吞飲法,飲滿一口後快速吞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而順勢咽下。
4.涼水漱口:喝藥後立刻用涼水漱口,然後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於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必要時可嚼一塊口香糖。
5.適當添加調味品:在一些補益類湯藥中加入大棗或甘草可減輕湯液苦味,還可以增強補益作用,但是在有海藻、大戟、芫花的方子中不宜加甘草。在晾涼的藥湯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減輕苦味,但是腹瀉和糖尿病患者不適宜。如果服湯藥時出現了惡心、嘔吐現象,可在喝湯藥前喝少量生薑汁或嚼服2~3片生薑片。
科學掌握服藥時間
科學掌握服藥時間,既能發揮藥物的最大療效,還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否則,不但延誤疾病的康複,還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現將常用的藥物服用時間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空腹服(清晨)
多為滋補類藥如人參、蜂乳等。早晨空腹服以利人體迅速吸收和充分利用。
2.半空腹服
多為驅蟲藥,如驅蛔靈等。可於兩餐之間,或剛進早餐後服用,這樣使藥能迅速進入腸道,保持較高濃度發揮作用,又不致刺激胃腸引起惡心嘔吐,甚至因腸道吸收快而中毒。
3.飯前服(飯前30~60分鍾)
多為健胃藥、收斂藥、止胃痛藥、腸道消炎藥,如多酶片、乳酶生、胃舒平、三矽酸鎂、阿托品、四環素等。這些藥物依其各自的作用特點,飯前服用能達到最佳效果。此外,中成藥丸劑,為使其較快通過胃進入腸道,不為食物所阻,也宜飯前服。
4.飯時服
多為消化藥,如稀鹽酸、胃蛋白酶等,飯時服能及時發揮作用。
5.飯後服(飯後15~30分鍾)
絕大部分藥物都在飯後服。尤其是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阿斯匹林、水楊酸鈉、保泰鬆、消炎痛、硫酸亞鐵、黃連素等宜飯後服,以便為胃內食物稀釋而減少其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6.睡前服(指睡前15~30分鍾)
多為催眠藥,如魯米那、安定、朱砂安神丸等;瀉藥如雙醋汾汀、酚酞、果導等,服後8~12小時見效,故在次日清晨可望排便。
7.定時服(間隔一定時間用藥)
多為一些吸收快、排泄快的抗菌消炎藥,如四環素、土黴素、紅黴素等。因排泄或破壞較快,為維持有效濃度,須每隔一定時間服用一次。
8.必要時服
多為解痙止痛藥,如顛茄、阿托品、普魯本辛等在胃腸痙攣、疼痛時服用;感冒發燒時服APC、阿苯片;頭痛時服用去痛片;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化速效硝酸甘油片,等等。
別用茶水服藥
有些人有喝茶的習慣,吃藥時也用茶水送服,這是不科學的做法。茶葉用水泡後,其中鞣酸、茶堿、咖啡因、可可堿等會溶於水中,用茶水送服某些口服藥,這些成分會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造成藥物失效或難以吸收,達不到治療作用。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硫酸亞鐵、枸櫞酸鐵中所含亞鐵離子,可以與茶中的鞣酸反應發生沉澱,妨礙鐵的吸收,並會引起腹痛和便秘。含生物堿的藥物利血平、阿托品、麻黃堿等與茶中的鞣酸反應發生沉澱,會使藥效降低。鎮靜藥魯米那、速可眠等和抗組胺藥苯海拉明、撲爾敏以及鎮咳藥咳必清等與茶中的咖啡因有拮抗作用,也會降低療效。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氯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會和茶中的鞣酸結合,降低抗菌能力。中藥黃連、黃柏、麻黃等藥在與茶水作用下,效力也會降低。即使用白開水服藥,也要避免短時間內再喝茶,因為茶水在胃中和藥物結合,也會降低藥效,最好服藥期間不要喝茶。
降壓藥不要睡前吃
有個別患者認為睡前服用降壓藥,可以舒舒服服睡覺。殊不知,睡前服用降壓藥不僅是不科學的,還易誘發腦血栓、心絞痛及心肌梗死,引起嚴重後果。
這是因為人體受自身生物鍾的調節作用,血壓在24小時內波動很大。在入睡後,機體大部分處於休息狀態,新陳代謝減慢,血壓也隨之相應降低,至睡後2小時可降低20%左右。若是在睡前服用降壓藥,2小時後也正是藥物發揮作用的高效期,這樣就會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心髒及腦的供血會出現不足。另外,由於血壓過低,血流緩慢,易引發血液凝聚,凝血塊如果阻塞血管,就會引起栓塞。因此,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按規定時間服藥,每日的末次用藥應在睡前3~4小時服用。
小心幹吞藥物被藥傷
有的人為圖省事,吃藥片不用溫開水送服,而是用唾液把藥片直接吞咽下去。這樣服藥片對身體有許多害處。比如影響療效、損傷食管,甚至藥片誤入氣管而發生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