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氣虛血瘓型

平素頭暈氣短,頭部或胸脅刺痛,發作有輕有重,輕者口眼相引,麵部肌肉偏向一側抽動,或為半側肢體抽動,舉動失態,步履不穩,言語不利;重者昏仆倒地,全身抽動,口中做豬羊叫聲,知覺全無,緩解期兼見頭部或胸脅刺痛,肢體麻木,精神恍惚,唇舌紫黯或舌有窟fA,脈弦而澀。

4.肝腎陰虛型

癲痛發作日久,神思恍惚,麵色晦暗,頭暈目眩,麵目幹澀,耳輪焦枯不澤,健忘失眠,腰酸腿軟,大便幹燥,舌質紅,脈細數。

5.脾胃虛弱型

癲痛日久,神疲乏力,麵色無華,眩暈時作,身體瘦弱,食欲不佳,大便澹薄,或惡心泛嘔,或咯痰量多,舌質淡,脈濡弱。

【治療】

1.敷臍法

芫花(醋浸1天)100克,明雄12克,膽南星20克,白胡椒10克,共為細末,取適量納入臍中,膠布固定,1周換1次。適用於癲痛猝然昏倒抽搐,人事不省,發作頻繁者。

2.外敷法

熟附子9克,研成粉末,用麵粉少許做成餅,將餅敷在氣海穴上,亦可加灸數壯。適用於癲痛發作期。

3.取嚏法

通關散:豬牙皂、細辛、薄荷、苦參、察香各等份為末,以少許吹入鼻內,取噴嚏而開竅。適用於癲痛發作期。

4.推擦法

丹參、麥冬、薄荷各60克,獲等、天麻、貝母、半夏、陳膽星、橘紅各30克,鬱金45克,明礬24克,遠誌21克,全蠍、僵蠶、甘草、牙皂、朱砂各15克,瑰拍、雄黃各6克,水牛角、石曹蒲各90克,共為末,薑汁、竹瀝為丸,彈子大,臨用時以薑汁化開,推擦胸部。適用於癲痛發作期。

黃疸

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症的病證,其中尤以鞏膜黃染為主要特征。多見於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膽石症、膽囊炎、鉤端螺旋體病,以及某些消化係統腫瘤。本病多因疫毒、濕熱、寒濕之邪侵襲,或因酒食不節、勞倦內傷、情誌不舒所致。

【辨證】

根據本病的發病原因和症狀特點,一般分為陰黃、陽黃兩類。陽黃分為濕熱兼表、濕熱內蘊、熱毒奎盛、膽熱鬱結4型;陰黃分為寒濕內蘊、察血內結、脾虛血虧3型。

1.陽黃

(1)濕熱兼表型:黃疸初起,色黃不著,或僅見目黃,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院腹脹滿,惡心嘔吐,小便色黃,苔薄膩,脈浮數。

(2)濕熱內蘊型: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心煩,的院痞悶,或惡心欲嘔,便塘搜赤,苔黃膩,舌質紅,脈濡數或滑數。

(3)熱毒奎盛型:黃疸驟發,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熱煩渴,煩躁不寧,脫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少,甚至神誌不清,或昏澹狂亂,痙厥抽搐,鼻1'.,便血,皮膚紫斑,舌質紅絳,舌苔黃燥或垢濁,脈弦數或滑數。

(4)膽熱鬱結型:黃疸脅痛,高熱煩躁,口苦口幹,惡心嘔吐,腹脹納呆,大便秘結,色淡灰白,小便短赤,苔黃糙,脈弦滑數。

2.陰黃

(1)寒濕內蘊型:身目俱黃,黃色黯晦,或如煙熏,形不畏冷,神疲乏力,院悶納呆,腹脹便溏,小便淡黃,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或沉細。

.(2)血內結型:身目發黃而晦暗,麵色焦黑,脅下刺痛,身體消瘦,納食減少,腹脹滿,腹內有痞塊疼痛,舌質紫黯或有斑,脈弦澀。

(3)脾虛血虧型:麵目肌膚發黃,黃色較淡,小便淡黃,肢軟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眼花,語聲低微,納呆便塘,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無力。

【治療】

1.敷貼法

(1)砂仁30克,白搪50克,白礬10克,青背鯽魚1條,將砂仁研為細末,過篩,然後與白礬、白糖、鯽魚共搗,紗布包裹,敷神胭、至陽穴,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日換1次,2-3次見效。適用於各種陽黃。

(2)胡椒3-5粒,康香0.9克,雄鯽魚1條(隻取背肉2塊),先把胡椒研為細末,和螂魚肉共搗,紗布裹之,分別敷神閣、肝俞、脾俞,敷前先洗淨皮膚,用寮香少許,置於穴位上,外蓋鯽魚藥餅,敷後再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日換1次,2-3次見效。適用於各種陰黃。

(3)砂仁3。克,白糖50克,鮮鯽魚1條,先將砂仁研末,鯽魚搗爛去刺,再將白搪混合搗勻如膏狀,每次取1/3,分別敷貼神煙、至陽、期門、陽陵泉等穴位上,用紗布蓋,膠布固定,每日換帖1次,7日為1療程。適用於濕熱內蘊陽黃。

(4)茵陳30克,丁香2。克,白胡椒30粒,鮮鯽魚(去頭骨、內髒)1條,將3味藥共研細末,再和卿魚肉搗爛,並兌白酒調成泥糊狀。用時取藥1/5份,分別敷貼於神圈、肝俞、脾俞、陽陵泉等穴上,紗布敷蓋,膠布固定,每日換帖1-2次,7日為1療程。適用於寒濕陰黃。

2.搽藥法

(1)茵陳、梔子、大黃、茫硝各30克,杏仁18克,常山、鱉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50克,將藥濃煎取汁裝瓶備用,用紗布或棉花蘸藥汁,輕輕塗搽臍部,並炒藥渣熨臍部,每日2次,每劑藥用4次,10日為1療程。適用於各種陽黃。

(2)丁香12克,茵陳50克,煎湯取汁,搽胸前、四肢、周身,每日1-2次,10日為1療程。適用於各種陰黃。

3..N鼻法

甜瓜蒂適量,烘幹,研為細末,過篩,取0.1克分6份,每次以2份深深吸入兩鼻孔,隔40分鍾,清潔鼻腔,分3次吸完,間隔7-10日,依上法再吸0.1克,以此類推,吸完0.4克,為1療程,急性期1個療程,慢性期2個療程,即可見效。適用於各種陽黃。

4.取嚏法

瓜蒂、母丁香各6克,黍米、赤小豆各15克,共研細末,或瓜蒂末、苦丁香各等份,研細末,在取嚏。適用於濕熱內蘊陽黃。

脅肋痛

脅肋痛是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發生疼痛的病證。情誌不暢,肝氣鬱結,氣滯日久,瘓血停著;感受外濕或飲食不節,致肝膽濕熱;久病體虛,勞欲過度,精血虧損而致肝陰不足,經絡失養;以及跌仆外傷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其病位主要在肝膽。

【辨證】

本病辨證可分為邪鬱少陽、肝氣鬱結、肝經實火、肝膽濕熱、瘓血內停、肝虛血燥、肝腎陰虛等證型。

1.邪鬱少陽型

胸脅滿悶疼痛,兼寒熱往來,口苦咽幹,頭痛目眩,心煩喜嘔,耳聾耳鳴,舌苔薄白或微黃薄膩,脈弦。

2.肝氣鬱結型

脅肋脹痛,走竄不定,時欲太息,疼痛每因情誌變動而增減,胸悶不舒,納食減少,暖氣頻作,苔薄,脈弦。

3.肝經實火型

脅肋脹熱掣痛,兼見情緒急躁易怒,頭目暈眩熱脹,口苦咽幹,渴喜冷飲,時有心煩嘔惡,小便灼熱赤澀不暢,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4.肝膽濕熱型

脅肋脹痛,口苦口渴,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厭食油膩,心煩不安,或見身目發黃,黃色鮮明,小便黃赤,大便不暢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5.血內停型

脅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威脅下痞塊,扣之有形,兼見麵色x黑,舌質紫黯,或有壞點,脈沉澀。

6.肝虛血燥型

脅肋隱痛,稍勞尤甚,兼見身疲體倦,頭暈目花,夜寐不安,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指甲枯色青,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7.肝腎陰虛型

脅肋隱痛,兼見腰膝酸軟,兩頰潮紅,頭暈耳鳴,聽力減退,遺精早泄,舌淡紅,脈沉細數。

【治療】

1.敷貼法

1)生川烏、生草烏各等份,共研成細末,以醫用凡士林適量,調勻成膏狀,取適量敷貼於痛點及周圍,外以紗布敷蓋,膠布固定,每次可取1-2點,每日換藥1次。若脅痛遊走不定者,可按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分布取穴,如章門、期門、日月穴等,穴位皮膚有破損者不宜貼此藥。適用於脅肋疼痛劇烈者。

(2)川芍12克,香附10克,柴胡6克,白芍6克,青皮6克,積殼6克,肝氣鬱結者,加夏枯草30克,鉤藤12克;疲血內停者,加雞血藤30克,桃仁6克;痰火內蘊者,加地龍20克,木香6克,穿山甲3克,研細,麻油調敷於脅肋痛處。適用於各種脅肋痛位置較固定者。

2.濕敷法

鮮麻菜1棵,切碎煎湯,以紗布浸藥液,趁熱濕敷痛處,每日3-4次,每次20分鍾,藥液不可內服。適用於肝膽濕熱型。

3.敷臍法

炒穿山甲末100克,乳香、沒藥醇浸液各70毫升,穿山甲末混入乳香、沒藥醇浸液內,烘幹,再研細,加入雞矢藤揮發油0.5毫升,冰片少許,每次用0.2克,食醋調成膏,紗布裹之,敷臍上,7日換藥1次。適用於各種脅肋痛。

4.藥熨法

青皮適量打碎,拌醋炒燙,裝入布袋,熱熨脅痛處,冷則更換,每日2次,每次30分鍾。適用於痰血內停型。

5.鼻法

公丁香16克,研為細末,取少許嗜鼻,每日3次。適用於非瘓血內停之脅肋疼痛。

6.灌腸法

(1)清膽湯:大黃30克,茫硝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積殼12克,半夏10克,水煎400毫升,保留灌腸,1日2次,適用於肝經實火及肝膽濕熱型。

(2)瀉膽湯:大黃25克,碰硝10克,番瀉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煎水,保留灌腸。適用於肝經實火及肝膽濕熱型。

7。搽藥法

白芥子、昊茱英各等份,研細末,過篩,水調如糊狀,取藥糊塗布於章門、京門穴,幹後換藥,1日數次。適用於肝氣鬱結型。

鼓脹

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腹壁靜脈是張的病證,稱為鼓脹,包括肝硬化、腹腔腫瘤、結核性腹膜炎等病所致的腹水。本病多由肝脾受傷,疏泄運化失常,病情持久不愈,以致氣血交阻、水濕內停所致。

【辨證】

本病辨證,一般分為氣滯濕阻、寒濕困脾、濕熱蘊結、肝脾血疲、脾虛水困、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等型。

1.氣滯濕阻型

腹大脹滿,按之空空而不堅,食後脹甚,暖氣不適,脅下脹痛,或痞脹,小便短少,苔白膩,脈弦。

2.寒濕困脾型

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甚則顏麵或下肢浮腫,胸腹脹滿,得熱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懶動,大便塘,小便少,苔白膩,脈緩沉遲。

3.濕熱蘊結型

腹大堅滿,院腹繃急,撐脹拒按,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塘垢,舌邊尖紅,苔黃膩或兼灰黑,脈弦數,或見麵色黃垢,肌膚目睛黃染。

4.肝脾血痕型

腹大堅滿,腹內積塊按之硬,腹壁靜脈怒張,脅腹刺痛,麵色熏黑,麵頸胸壁有蜘蛛痣,肝掌,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飲水,大便色黑,舌質紫黯或有寮斑,脈細澀或花。

5.脾虛水困型

腹部脹滿,腸鳴便澹,麵色萎黃,神疲乏力,肢軟,少氣懶言,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膩,脈沉弱。

6.脾腎陽虛型

腹部脹滿,入暮較甚,形如蛙腹,神疲怯寒,肢冷不溫,院悶納呆,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色白,大便稀塘,或五更泄,舌質淡而胖嫩,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7.肝腎陰虛型

腹大堅滿,或見青筋暴露,形體消瘦,麵色晦滯燕黑,唇紫口幹,心煩失眠,五心煩熱,或午後低熱,齒鼻時有姐血,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光剝,脈弦細數。

【治療】

1.敷貼法

甘草、甘遂各15克,共為細末,分為8等份,每次取藥末1份,用鮮薑9克,去皮搗亂調和,分置於2塊5厘米X5厘米膠布上,敷雙側曲泉穴,用藥4小時後,患者尿量開始增加,12小時達高峰,於24小時取下敷藥,可連續用藥3次,然後間隔3-5日再敷。局部常有色素減退,一般無水疤、淡瘍發生。適用於氣滯濕阻、濕熱蘊結型。

2.薄貼法

(1)鼓脹消滿膏:蒼術、白術、香附、當歸、蘇梗、黃連、梔子、積實、山植、木香、檳榔、赤等、木通、澤瀉、生薑,麻油熬,黃丹收膏,將其薄貼於氣海穴。適用於氣滯濕阻型。

(2)阿魏9克,硼砂6克,蓖麻子16克,鬆香36克,皮硝18克,共研細末,上火熬膏約5分鍾,加入幹薑、雄黃粉各15克調勻,取適量,攤油紙上,貼於水分穴處。肝脾腫大者,可同時貼於肝、脾部位皮膚上。適用於氣滯濕阻及肝脾血型。

3.敷臍法

(1)輕粉6克,巴豆霜12克,生硫磺3克,共研為末,製成藥餅,以1片敷臍上,外以紗布、膠布固定,敷後自然瀉下,瀉5-6次後除去藥餅,然後以溫粥調養。適用於寒濕困脾型。

(2)甘遂適量研末,連頭蔥白5根(如無甘遂可用商陸,如病人畏寒怕冷可加少量肉桂粉)共搗爛,將臍部先用醋塗擦,以防感染和刺激皮膚,然後取藥適量敷臍上,再用紗布覆蓋、固定,一般2-4小時之內即能自動排尿或排稀水便。適用於鼓脹腹水較甚者。

(3)大黃15克,巴豆、積殼、沉香各5克,牙皂、唬拍各8克,萊兼子10克,共研細末,以薑皮取汁適量,和藥末調如厚泥,製成較5分硬幣稍厚之藥餅,用時取藥餅1個貼臍,以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5日為1療程。適用於鼓脹體虛不明顯者。

4.藥熨法

川椒100克,炙鱉甲15克,三棱15克,白術15克,阿魏15克,共研細末,加白酒適量炒燙,裝入布袋,置神閥穴,上覆熱水袋以保持溫度。適用於肝腎陰虛及肝脾血疲型。

5.衝洗法

荷葉酒煎,或羨黎200克,水煎,將煎取液衝洗臍腹,每日2-4次。適用於鼓脹腹水脹滿者。

眩暈

眩暈是指頭暈眼花,輕者閉目靜息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的一種病證。眩暈的發生,主要源於情誌、飲食內傷、失血,勞倦過度等,以致氣血陰陽虛損,風、火、痰、在相兼為病。

【辨證】

本病辨證可分為虛、實兩類,實證常見的有肝陽上亢、痰濁內蘊、瘓血阻絡等型;虛證常見的有陰虛陽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等型。

1.肝陽上亢型

眩暈耳鳴,頭脹痛,常因煩勞或惱怒而誘發或加重,麵色潮紅,失眠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

2.痰濁內蘊型

眩暈,頭重如蒙,的院痞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嗜睡,苔白膩,脈濡滑。

3.血阻絡型

眩暈,頭昏脹痛,或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麵色或唇色紫黯,舌有點或癖斑,脈弦細或細澀。

4.陰虛陽亢型

眩暈,目脹耳鳴,麵色潮紅,煩躁易怒,口苦口幹,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肢麻,失眠多夢,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5.氣血虧虛型

眩暈,動則加劇,遇勞則發,麵色萎黃,發色不澤,唇甲無華,失眠心悸,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

6.腎精不足型

眩暈,精神委靡,健忘,腰膝酸軟無力,耳鳴,遺精,或兼見五心煩熱,顴紅,咽幹,形瘦,舌質紅,少苔,脈沉細數;或兼見麵色A白、焦黑,四肢不溫,形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

1.藥枕法

當歸、羌活、a本、製川烏、川芍、赤芍、紅花、廣地龍、廣血竭、營蒲、燈心草、細辛、桂枝、紫丹參、防風、萊Al子、威靈仙、乳香、沒藥、冰片各適量,裝入枕芯內,睡時枕之,每日用枕時間不少於6小時,連用3-6日。適用於眩暈實證。

2.敷貼法

吳茱英(膽汁拌製)100克,龍膽草5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礬30克,小薊根適量,先將前5味藥粉碎為末,過篩,加入小薊根汁調成糊,敷於神網及雙側湧泉穴,每穴用10-15克,上蓋紗布,膠布固定,2日換1次,1個月為1療程,一般710日見效,2-3個療程可愈。適用於陰虛陽亢型。

3.敷臍法

白芥子30克,膽南星15克,白礬15克,川芍10克,鬱金10克,薑汁適量,將前5味研末,用生薑汁調成膏狀,貼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5日為1療程。適用於痰濁內阻型。

4.洗足法

夏枯草30克,鉤藤20克,桑葉15克,菊花20克,水煎洗腳,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10-15日為1療程。適用於肝陽上亢等型。

5.取嚏法

普濟文方:瓜蒂末、黎蘆、雄黃、礬石(鍛)各等份,共為細末,以少許吹鼻,以文出為度。適用肝陽上亢型。

6.塞耳法

鮮生地適量,塞一側耳。適用於氣血虧虛,腎精不足及陰虛陽亢等型。

7.離子導入法

當伸通合劑:當歸、伸筋草、路路通、防風、白芷花、雪山一枝蓮、丹參、乳香,水煎濃縮至100毫升,用8厘米X12厘米與12厘米X18厘米的絨布兩塊,浸透藥汁,置於頸部,加置相等大小的兩塊電極板,通以15毫安的直流電作離子導入,每次30分鍾,每日1--2次,10日為1療程。適用於頸椎病所致眩暈。

中風後遺症

中風是以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偏身麻木,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為特征的一種病證。中風急性期過後,常因陽亢痰阻、風痰阻絡、痰察互結、氣虛血痕、腎精虧虛等,遺留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這些病證稱為中風後遺症。

【辨證】

中風後遺症之半身不遂,一般可分為氣虛血滯、陽亢痰阻、痰痕阻絡、腎精虧虛;語言不利可分為風痰阻絡、腎精虧虛、陽亢痰阻;口眼歪斜分為風痰阻絡、痰51阻絡等證型。

1.半身不遂

(1)氣虛血滯型:半身不遂,肢軟無力,或患肢浮腫,麵色A白或萎黃,氣短心悸,或言語謄澀,或口舌歪斜,唇舌黯淡,苔白滑,脈細澀無力。

(2)陽亢痰阻型: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攣,言語V澀,或口角流涎,頭痛眩暈,顏麵紅赤,耳鳴如潮,便幹尿黃,舌質紅絳,苔薄黃而幹,脈多弦硬有力。

(3)痰疲阻絡型:半身不遂,患肢癱軟,舌強語4,偏身麻木或疼痛,頭昏而脹,或眩暈,或飲水反嗆,或哭笑無常,舌質黯紅,有f.點、痰斑,苔白滑或薄白,脈象沉澀、弦滑。

(4)腎精虧虛型:中風日久,半身不遂,癱瘓無力,唇緩流涎,遇事善忘,神思呆鈍,頭昏目眩,腰酸耳鳴,甚或癡呆,舌淡體瘦,少苔或白厚,或舌卷,脈多沉虛,尺脈尤甚。

2.語言不利

(1)風痰阻絡型:舌強語4或失語,半身不遂,患肢僵硬,肢體麻木,頭痛,眩暈,或胸悶,舌質淡紅,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有力。

(2)腎精虧虛型:舌強語謄或失語,偏癱肢萎,肌肉消瘦,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口幹不欲飲,或便幹,舌紅,苔薄膩,脈沉遲細弱。

(3)陽亢痰阻型:舌強語謄或失語,口舌歪斜,或飲水反嗆,頭痛頭暈,胸悶痰多,麵紅目赤,便秘尿黃,口幹不欲飲,舌紅苔黃幹或黃膩,脈多弦滑沉緩。

3.口眼歪斜:

(1)風痰阻絡型:口舌或口眼歪斜,麵部麻木,甚或麵部肌肉抽動,或流口水,枕部酸痛,或惡寒身冷,周身不適,舌淡紅,苔薄白或膩,脈浮緊或浮滑。

(2)痰瘓阻絡型:口眼或口舌歪斜,舌強語V,半身不遂,偏身麻木,頭昏善忘,或飲水反嗆,舌唇色黯,苔白厚,脈沉澀,或弦滑。

【治療】

1.敷貼法

(1)穿山甲、大川烏頭、紅海蛤各60克,蔥汁適量,諸藥為末,以蔥汁做藥餅數枚,敷貼湧泉、肩骼、陽陵泉、曲池等穴,蓋紗布後固定,3日1次。適用於中風半身不遂。

(2)取聽宮、聆風、下關、陽白、顴骼.頰車,用馬錢子粉0.3-0.6克,撒膠布上,貼於上穴,5-7日換藥1次,直至恢複為止。適用於中風口眼歪斜。

(3)察香1克,冰片5克,川牛膝15克,木瓜20克,樟腦50克,雄黃40克,桃仁15克,半夏6克,共研細末,分30等份,另備大活絡丸30粒,生薑末90克,每次用熱米飯捶餅2個,每餅上放藥末1份,大活絡丸1粒,生薑末3克,敷患側上下肢各1穴處(上肢取肩骼、尺澤,下肢取環跳、委中,交替使用),晚敷早去,半月為1療程。適用於中風半身不遂。

2.熏洗法

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3克,共置於瓷盆中,水煎,先熏後洗,1個月為1療程。適用於中風半身不遂,手足拘攣者。

3.搽藥法

(1)大蒜2瓣,去皮搗如泥,塗搽於患者牙根部。適用於中風語言不利。

(2)鱔血塗方:取活鱔1條,剁去頭,將鱔血塗於患側麵部(左斜塗右,右斜塗左),半小時後用溫水洗去,3日後再行第2次治療。適用於中風口眼歪斜。

(3)鱉血塗方:鱉血、烏頭末各適量,以鱉血調烏頭末塗於患側麵部,矯正後即洗去。適用於中風口眼歪斜。

昏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見四肢不溫的病證,稱為昏厥,也叫“厥證”。本病發生後,一般可在短時間內蘇醒,醒後無偏癱、失語和口眼歪斜等後遺症,與中風截然不同。某些嚴重患者,可昏厥時間較長,甚至有一蹶不複而致死亡的。昏厥的原因比較複雜,如傷食、受暑,飲酒過度,強烈的精神刺激,或痰濁過盛,血停留,以及出血,或劇烈吐瀉等,由此導致氣機逆亂,氣血運行失常,則可發生本病。西醫學中因各種原因引起的暈厥、虛脫、中暑類似本病所述內容。

【辨證】

昏厥的證型很多,常見的有氣厥、血厥、痰厥、暑厥等,其中氣厥、血厥又有虛實之分。

1.氣厥

實證多由精神刺激誘發,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呼吸氣粗,口10拳握,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脈沉有力或沉弦。虛證則見眩暈昏仆,麵色蒼白,氣息低微,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質淡,脈沉細微。

2.血厥

實證多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麵紅舌赤,口唇紫黑,脈沉弦。虛證則突然昏厥,唇麵色蒼白,口張自汗,肢冷震顫,氣息微弱,舌質淡,脈或細數無力。

3。痰厥

突然昏仆,喉間痰聲流流,或嘔吐涎沫,呼吸氣粗,舌苔白膩,脈沉滑。

4.暑厥

頭暈惡心,口渴尿少,胸悶氣短,麵赤身熱,繼而昏仆,不省人事,舌紅少津,脈洪數或虛弦而數。

【治療】

L敷貼法

(1)吳茱英50克,研末醋調,敷湧泉穴,以蘇醒為度。適用於氣厥虛證。

(2)附子適量,生搗如泥,外敷湧泉穴,用至蘇醒。適用於氣厥虛證。

2-敷臍法

癩蛤蟆、雄黃,癩蛤蟆剖開腹部,撒少許雄黃於其內,外敷臍部,每日換1隻,用至回蘇。適用於暑厥。

3.滴鼻法

鮮韭菜或鵝不食草,或生薑或大蒜,搗爛取汁,滴入鼻內,每側鼻孔滴入約5一7滴,15一17分鍾1次,至患者蘇醒為止。適用於暑厥。

4.鼻嗅法

醋、人參、黃蔑、白術、附子,先將口人壺中,置猛火爐上,用竹管一根插入壺嘴,一端對準患者口鼻熏之,然後速將大劑參、茂、術、附,入於醋中煎熏至神誌蘇醒。適用於血厥虛證。

5.取嚏法

(1)通竅散:庸香15克,蟾酥36克,冰片78克,細辛42克,牙皂45克,鬧羊花60克,硼砂75克,荊芥炭75克,燈草灰300克,將細辛、牙皂、鬧羊花、荊芥炭、硼砂研成細粉,加燈草灰適量,塞入竹簡內,用濕紙蓋封,置柴火中燒到竹筒開裂,並呈炭狀,取出待冷,削開竹筒,取出燈心炭等,研成細末;冰片加適量乙醇稀釋並與察香、蟾酥共研,過篩,諸藥混勻備用,每用少許吹鼻內取嚏,使昏迷者蘇醒。適用於痰厥、暑厥及氣厥、血厥實證。

(2)熏鼻方:貫眾30克,生地、棕櫚葉各24克,大黃12克,青黛、蒲黃、薄荷葉各9克,安宮牛黃丸1粒,燃燒後以管吸煙,熏在取嚏。適用於氣厥實證。

自汗盜汗

白天時常出汗,活動後更甚者,稱為自汗;睡中出汗,醒後汗止者稱為盜汗。體虛感受風邪,營衛不和;久病體弱,氣虛肌表不固,可致自汗。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或房室太過,腎陰虧虛,以致陰虛內熱,則成盜汗。

【辨證】

自汗常見類型為營衛不和和肌表不固,盜汗則以陰虛火旺型為多見。

1.營衛不和型

自汗,微惡風,時有發熱,周身酸楚,舌苔薄白,脈浮緩。

2.氣虛不固型

自汗惡風,動則尤甚,麵色蒼白,時有短氣,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3.陰虛火旺型

夜間睡中汗出,虛煩失眠,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

1.撲藥法

舊蒲扇灰、滑石粉適量,混勻,撲胸腹部,若汗出不止者,可將鍛牡蜘粉30克撲在全身,每日1次。適用於各型自汗。

2.敷貼法

五倍子、鬱金各等份,蜂蜜適量,將前2味混合研成細末,加蜂蜜調膏,取適量貼於湧泉、靈墟、神胭穴,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7-10日為1療程。適用於肌表不固自汗。

3.熱敷法

(1)黃蔑15克,麻黃根20克,白術1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艾葉20克,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將兩個潔淨口罩浸泡其中,溫度適中後,將口罩敷蓋於神網、關元穴15分鍾,然後重新將口罩浸泡藥汁,再敷於肺俞、大椎穴15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肌表不固自汗。

(2)烏梅10枚,生地10克,浮小麥15克,黃蔑12克,大棗5枚,白芷9克,透骨草12克,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將兩個潔淨口罩浸泡其中,溫度適中後,將口罩敷蓋於神的、關元穴15分鍾,然後重新將口罩浸泡藥汁中,再敷於肺俞、大椎穴15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陰虛火旺盜汗。

4.搽藥法

鬱金20克,研為細末,睡時以蜜調塗兩乳頭上。適用於各型自汗、盜汗。

5.離子導入法

白芍15克,烏梅20克,沙參10克,魚腥草30克,五味子10克,鍛牡蝠10克,粉白芷9克,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將兩個潔淨口罩浸透藥液,敷於神閥、關元、中極及背部肺俞穴,再將兩塊電極板置於兩口罩之上,接通電流,從小調大至患者可耐受為度,每日1次約30分鍾。適用於陰虛火旺盜汗。

頭痛

頭痛是以頭的局部或整個頭部經常發生疼痛的一個臨床常見症狀,可見於多種疾病。頭痛發生的原因,不外乎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外感風、寒、濕、熱之邪,侵襲頭部經脈;情誌失和,肝鬱不舒,或肝鬱化火,或肝陽上擾;飲食勞倦,房室過度,脾胃腎氣虧損,或生化乏源,氣血不足;跌打損傷,或久病入絡,疲血阻於腦絡等,皆可導致頭痛。

【辨證】

頭痛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頭痛常見的有風寒、風熱、風濕等證型;內傷頭痛則以肝陽上亢、痰濁上泛、瘓血阻絡、氣血虛弱、腎精不足等證型為多見。

1.風寒型

頭痛劇烈,發病急,痛連項背,偏頭或滿頭緊痛,常喜裹頭,惡寒重,發熱輕,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或浮緩,或弦。

2.風熱型

頭痛而脹,甚則如裂,發熱重,惡寒輕,麵紅目赤,口渴欲飲,咽痛咳嗽,鼻流濁涕,搜赤便秘,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3.風濕型

頭痛沉重如裹,陰雨較甚,肢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欲嘔,口V乏味,大便或塘,苔白膩,脈濡。

4.肝陽上亢型

頭痛多在兩側或巔頂,脹痛而暈,鬱怒則加重,頭重腳輕,性急心煩,麵部烘熱,失眠多夢,耳中蟬鳴,咽幹目赤,或有筋惕肉響,舌紅苔少,脈弦細,或弦勁而數。

5.痰濁上泛型

頭痛昏蒙,眩暈惡心,嘔吐痰涎,胸肮痞悶,納呆,肢重體倦,顏麵口唇肢端發麻,舌體胖有齒痕,脈弦滑。

6.疲血阻絡型

頭痛經久不愈,痛如錐刺,固定不移,夭陰或入夜尤甚,或有頭部外傷史,麵色晦滯,健忘,舌邊色紫黯或有癖斑,脈細澀。

7.血虛型

頭痛隱隱而眩暈,起則痛增,臥則痛減,午後痛勢尤甚,心悸怔忡,麵色蒼白,目澀,手足發麻,健忘失眠,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

8.腎精不足型

頭痛且空,眩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遺精帶下,女子夢交,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形體消瘦,舌紅苔少,脈弦細無力或細數。

【治療】

1.敷貼法

(1)吳茱英研末,醋調敷足心,每日換1次,7日為1療程。適用於肝陽上亢型。

(2)蠶砂15克,生石膏30克,共為細末,用醋調為糊狀,敷於前額,每日換藥1次,3-5日為1療程。適用於風熱型。

(3)胡椒、艾葉各等份,共為細末,用雞蛋清調為糊狀,敷百會穴,每日換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風寒型。

(4)川芍、白芷各3克,研為細末與大蔥5克搗如泥狀,敷於太陽穴,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風寒型。

(5)大蔥、細辛各等份,研為細末,貼敷太陽穴,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風寒型。

2.熱敷法

生薑1塊,火內偎熱,切成4片,分貼前額及太陽穴,以手帕束之,涼則更換,每次15-20分鍾,每日2次,3-5日為1療程。適用於風寒型。

3.藥霧法

當歸9克,川芍9克,連翹9克,熟地15克,水煎取汁倒入壺內,蓋好壺蓋,加熱煮沸,令患者坐在壺嘴旁,口鼻周圍塗以凡士林(防止燙傷),將壺嘴冒出的氣霧吸入,每日2-4次,每次1520分鍾,10日為1療程。適用於血虛型。

4.煙熏法

冰片、白芷各3克,研碎卷成藥撚,點燃後放鼻下熏吸,每日2-3次,每次吸1支,3-5日為1療程。適用於風寒型。

5.熏洗法

川芍15克,晚蠶砂30克,僵蠶20-30克,香白芷15克,入沙鍋內,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紙將沙鍋口糊封,並視疼痛部位大小,蓋紙中心開一孔,令患者痛位對準紙孔;滿頭痛者,頭部對準沙鍋口(兩目緊閉或用手巾包之)上麵覆蓋1塊大方手巾罩住頭部,以熱藥氣熏蒸,每日1劑,每日2次,每次熏10-15分鍾,7日為1療程。適用於風濕及痰濕型。

6.握藥法

羌活、獨活、川芍各9克,細辛6克,附子4克,共研細末,同蔥白搗泥調和,手握至微汗出,每日2次。適用於風寒及風濕型。

7.洗足法

1)鉤藤2。克,加少量冰片,用布包好,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放入盆(或桶)內,加溫水浴腳,每次30---45分鍾,可不斷加水,以保持水溫,每日1包,10日為1療程。適用於肝陽上亢型。

2.桑莞降壓洗劑:桑葉、夏枯草各12克,蕪蔚子、桑枝各15克,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每晚睡前洗腳30-40分鍾,連洗1周。適用於肝陽上亢型。

8.藥枕法

菊花,或薄荷,或桑葉,或綠豆適量,分別裝入枕芯內,睡時枕之,每日不少於8小時,1個月為1療程,一般2-4周才能見效。適用於肝陽上亢型。

9.鼻嗅法

白胡椒30克,黑豆7粒,鮮薑120克,大棗(去核)7枚,蔥白7根,前2味共研細末,加薑、棗、蔥搗爛和勻,用紗布包好,嗅之,每日3-4次,每次嗅3-5分鍾,2日換藥1次,3劑藥為1療程。適用於風寒型。

10.哺鼻法

(1)川芍、細辛、羌活、薄荷腦、茶葉、荊芥、桔梗、防風,共研細末,過80目藥篩,取藥1小撮(約0.1克),置頭痛側鼻孔吸入,一般4-6分鍾可顯效。適用於風寒型。

(2)牙皂3克,鵝不食草3克,青黛2克,細辛2克,研為細末,取少許吹在取嚏,每日3次,7日為1療程。適用於風熱型。

(3)防風、瓜簍、9蘆各等份,研末,取適量嗜鼻。適用於痰濁上泛型。

n.取嚏法

(1)至靈散:雄黃、細辛各等份,研極細末,每用少許,左頭痛取右鼻腔,右頭痛取左鼻腔,在取嚏。適用於偏頭痛。

(2)六聖散:雄黃、盆硝、川芍、白芷、乳香、沒藥各等份,研細末,每用少許嗜在取嚏。適用於疲血型。(3)川芍、碰硝、薄荷、雄黃、蒼耳子、v蘆、膽星、瓦楞子各等份,共研細末,取少許哺在取嚏。適用於肝陽上亢及痰濁上泛型。

12?滴鼻法

(1)鮮蘿卜適量搗汁,加冰片少許,溶解後,仰臥,滴入鼻中,每日2-3次,每次2-3滴,5日為1療程。適用於風熱型。

(2)大蒜,搗取汁,滴入鼻腔2-3滴,每日2次,連滴2-3日,如流淚頭痛可減輕。適用於風寒及風濕型。

13?塞鼻法

(1)細辛、生石膏、花粉、白芷各6克,共為細末,水和成丸如綠豆大小,左頭痛塞右鼻孔內,右頭痛塞左鼻孔內,見汗即愈。適用於風熱型。

(2)川芍、白芷、炙遠誌各50克,冰片7克,共研細末,以布1小塊,包少許藥末,塞入鼻孔,右側頭痛塞左鼻孔,左側頭痛塞右鼻孔,塞鼻3-5分鍾後頭痛即漸消失,複發時用之仍有效。適用於偏頭痛。

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筋骨、肌肉、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中醫稱為痹病。本病的發生,多因肌體正氣不足,肝腎虧虛,風寒濕邪,或風濕熱邪侵襲,痹阻經絡,侵及肌膝、筋骨,流注關節而致。

【辨證】

本病辨證可分為風痹(行痹)、寒痹(痛痹)、濕痹(著痹)、熱痹(風濕熱痹)。

1.風痹(行痹)

肢體關節疼痛、酸楚,痛無定處,且以肩背、上肢症狀明顯,關節屈伸不利,初期或有惡風發熱等表證,苔薄白,脈浮。

2.寒痹(痛痹)

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甚或冷痛,痛處不移,得熱痛減,遇寒加重,關節屈伸不利,苔薄白或白潤,脈弦緊。

3.濕痹(著痹)

肢體關節酸痛,沉重或麻木,關節腫脹,活動不便,痛有定處,苔白膩,脈濡緩。

4.熱痹(風濕熱痹)

關節疼痛、灼熱,甚至紅腫鍁痛,不可觸近,得冷則舒,遇熱轉劇,或四肢肌膚伴有環形紅斑及結節,並多以下肢明顯,多兼有發熱,惡風,汗出,舌質紅,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

【治療】

1.敷貼法

(1)生半夏30克,生桅仁60克,生大黃、黃柏各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共研細末,用醋調敷患處。適用於熱痹。

2)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5克,肉桂、樟腦各10克,共研細末,用40%的酒精調敷患處。適用於寒痹。

3)取大椎、陽陵泉、肩骼、天宗、曲池、腎俞、阿是穴,選用鼇、雄黃((3:5)藥末0.3-0.6克,置普通膏藥中央,貼敷於穴位上,24小時後局部起泡揭去膏藥,用消毒針穿刺,排出分泌物,並清潔局部,換敷青冰散(冰片、青黛、浙貝母、天花粉、赤芍、月石、緞石膏),24小時後再換貼陽春膏(桂心、丁香、乳香、牛膝、血竭、察香),於72小時取下,每日取2-4穴,最多不超過8穴。不愈可進行第2次,一般治療2-3次。適用於本病各證。

2.薄貼法

(1)川草膏:生川烏、生草烏、附片、當歸、丹參、白芥子各30克,生麻黃、幹薑各15克,桂枝、木通各12克,白芍20克,細辛、乳香各10克,三七5克,虎力散4克,蔥白4根,白酒適量,上藥共研細末,將馬錢子散、虎力散摻入藥末中,再將蔥白搗爛均勻和入,以白酒調成稀糊狀;將調好的藥入鍋內炒熱至不灼傷皮膚為度,人寮香0.25克和勻,取適量攤於敷料上,約0.5厘米厚,趁熱敷於患處,以繃帶固定,每劑可重複使用5-7次,重複使用時須按上法加藥,隨炒隨用。適用於寒痹。

(2)香丹膏:麻油240毫升,黃蠟7.5克,鬆香30克,黃丹30克,銅綠6克,輕粉3克,製乳香、沒藥各9克,先將麻油熬滾加黃蠟化開,次入鬆香,再下黃丹,加入其他藥研末,攪勻成膏,取適量薄貼患部,外加繃帶固定,每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3.熱敷法

(1)幹薑60克,幹辣椒30克,烏頭20克,木爪25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藥汁倒出,用淨毛巾蘸藥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濕痹。

2)川烏10克,草烏10克,茅術10克,當歸10克,雞血藤6克,獨活6克,牛膝10克,木瓜12克,川芍12克,鬱金6克,生香附10克,細辛3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藥汁倒出,用淨毛巾蘸藥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寒痹。

4.推擦法

川烏、烏梢蛇、草烏、烏梅各15克,將上藥浸入500毫升白酒,浸泡1周可使用,浸泡時間長則更好。用時以棉花蘸藥汁,推擦痛處,擦至有熱感為度,每日2-3次。適用寒痹、濕痹。

5.搽藥法

川烏、草烏、鬆節、生南星、生半夏各30克,研末,酒浸,搽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6.摩藥法

蓖麻油30毫升,生烏頭30克,乳香5克,上藥共為細末,加豬油調和成膏,烘熱塗患處,以手心摩擦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7.熏蒸法

荊芥100克,防風100克,蘇葉50克,麻黃40克,羌活100克,獨活100克,秦蕪60克,蒼耳子50克,幹薑100克,伸筋草40克,營蒲根500克,蔥白300克,細辛30克,蒼術100克,川芍80克,白芷40克,加水煮沸15分鍾,其溫度保持在4555℃之間,熏蒸病變部位,每次30分鍾至1小時,每日蒸2-3次,7日為1療程,以大汗淋漓為度。適用的、寒、濕痹。

8.煙熏法

穿山龍12。克,八骨丹120克,一條根120克,九層塔9。克,獨活12。克,桂枝120克,艾葉90克,澤蘭90克,研為粗末,加樟腦60克拌勻,置於瓶中,取適量裝入熏壺,燒炭取煙,套上大小適當的出煙口,熏烤患部,或在壓痛點附近選擇2-3個穴位熏烤,每次約3-10分鍾,以局部有汗出為佳。適用於濕痹、寒痹

9.洗足法

尋骨風、透骨草、白毛在各3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藥、血竭各10克,老鶴草、黃篙各20克,水煎濾液,趁熱洗雙足,每日2次。適用於熱痹躁關節紅腫熱痛者。

10.藥浴法

1)透骨迫風煎:透骨草15克,追地風16克,千年健12克,稀簽草30克,水煎洗患部或藥浴,每日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之關節麻木、腫脹、變形,活動不利者。

,(2)龍馬精神方:當歸10克,乳香、沒藥、續斷、川椒、補骨脂、紅花、伸筋草、秦芫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濾淨液,洗患部或全身浴,每日1-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麻木、腫脹,活動受限者。

3)秦歸湯:秦蕪、當歸、紅花、土鱉蟲、川烏、草烏、路路通、骨碎補、桑枝、桂枝各12克,水煎濾汁,洗浴患部或藥浴全身,每日1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腫大變形,活動不利者。

(4)桑枝500克,海桐皮60克,稀簽草100克,海風藤、絡石藤各200克,忍冬藤60克,共研細末,紗布包紮好,加水煎煮,過濾去渣,乘熱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約1小時,710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n.離子導入法

1)幹薑3克,桂枝、赤芍、當歸各2克,羌活、葛根、川芍、海桐皮、薑黃、乳香各1克,研為末,分裝於約25厘米X15厘米布袋中(每袋約裝9-10克),縫口,置蒸鍋中加熱,至蒸氣透出布袋取出,稍降溫至40'C,熱敷患處,然後加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風、寒、濕痹。

(2)陳醋500毫升,威靈仙30克,將威靈仙浸入陳醋2周,去渣取汁,做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寒、濕痹。

蛔蟲病

蛔蟲病是蛔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疾病。以臍周腹痛,時痛時止,甚或吐蛔、便蛔為主要臨床特點。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因飲食不潔,蛔蟲卵依附於食物進入體內所致。

【辨證】

蛔蟲主要停聚於腸道,有時也可上竄入胃和鑽入膽道。如在腸結聚可形成腸梗阻,如鑽入膽道則成膽道蛔蟲症。本病辨證可根據蛔蟲停留部位與臨床表現,分為蛔竄胃中、蛔聚腸中、蛔鑽膽道3型。

1.蛔聚腸中型

臍周疼痛時作時止,不欲飲食,鼻中作癢,睡中91,齒,流涎,甚或腹脹腹痛,腹部攻撐,並可觸及條索狀軟包塊,甚則無的氣,不大便,舌苔薄膩或黃膩,脈弦。

2.蛔竄胃中型

惡心,嘔吐,吐蛔,出院嘈雜,院腹或臍腹疼痛,或伴腹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腸鳴腹瀉,舌淡,脈弱,或伴有身熱麵赤,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

3.蛔鑽膽道型

卒然脫腹、脅腹劇痛,痛引肩背,痛劇則彎腰屈膝,輾轉不安,惡心嘔吐,汗出肢冷,舌苔薄,脈沉弦或沉伏。

【治療】

1.藥栓法

1)川諫栓:川棣肉酒浸,棉裹塞肛門,每日1粒。適用於各種蛔蟲病。

2)細辛皂角栓:細辛20克,皂刺20克,蜂蜜200毫升,前2味研粉,蜂蜜文火煎至滴水成珠時,將前藥粉加入,攪拌均勻,趁熱製成5厘米Xl厘米栓型,用玻璃紙(或聚乙烯薄膜)包裝,每次取1-2條塞入肛門內。適用於蛔聚腸中型。

2.熱敷法

食鹽500克,加入食醋50-100毫升,放鍋內炒熱,用兩層紗布包好,令病人仰臥屈膝,放於腹部熱敷,冷時再加溫,約1小時。適用於蛔竄胃中型。

3.敷臍法

1)的苦棣根皮30克,山胡椒3克,蔥白少許,共搗爛,以2個雞蛋清調和,用茶油煎餅,敷臍,冷則再煎再敷,直至痛止。適用於各種蛔蟲病,對蛔聚腸中及蛔鑽膽道尤效。

(2)大蔥30克,蜂蜜10毫升,同搗爛敷臍,每日1次。適用於蛔聚腸道型。

(3)花椒15克,貫眾30克,苦辣根皮30克,水煎成濃膏,敷臍。適用至各種蛔蟲病。

4.灌腸法

苦糠根灌腸方:苦糠根皮60克,加清水500毫升煎熬,濃縮至200毫升,保留灌腸。適用於蛔聚腸中型。

小蟲病

小蟲病是由於燒蟲棲息於人體腸道末端而引起的疾病。飲食不潔及不節,雜食生冷、肥甘、油膩之品,致使脾胃功能低下,加之誤吞燒蟲之卵,侵入腸道所致。

【辨證】

本病的特點是夜間肛門奇癢,蟲體寄生腸道日久,消耗人體營養,可致身體WL弱。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肛門奇癢,夜間尤甚,夜間可於肛周察見白線頭樣小白蟲,夜臥躁擾不寧,腹部隱痛,納減,消瘦,或嗜食異物,或肛門濕疹,或肛脫。

【治療】

1.熱敷法

取黑篙烘熱,外敷肛門。每日1次。

2.熏洗法

百部15克,鶴虱15克,苦參15克,?明礬6克,雄黃3克,胡黃連6克,水煎20分鍾後,放入樟腦2克,將藥液倒入孟盆,待水溫適當時,抱患兒坐盆上約10分鍾,蒸熏肛門,然後以藥液拭洗肛門,每日1次,連續熏洗3日。

3.藥浴法

雄黃煎:雄黃25克、鶴虱、苦械皮各30克,煎水,每日臨睡前,先坐浴後洗肛門1次,每劑用2晚,連續治療1周。

4.灌腸法

使君子、檳榔、苦諫根皮、貫眾各等份,煎濃,每晚睡前洗淨會陰部,將藥液保留灌腸,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