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中藥篇7

第十三章補益藥

第一節補氣藥

人參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入脾、肺經。

【功效主治】

1.大補元氣用於氣虛欲脫,汗出肢冷,氣息短促,脈微細,可單用一味人參煎服,方如獨參湯;如陽氣衰微,又可與附子同用,方如參附湯。

2.補肺益脾用於肺氣虛,呼吸短促,行動乏力,常配伍蛤蚧、胡桃肉等;用於脾胃氣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嘔吐泄瀉,常配伍白術、茯苓、甘草,方如四君子湯。

3.生津止渴用於熱病津傷口渴,常配伍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方如人參白虎湯;用於消渴,常配伍生地、山藥、天花粉等;用於熱傷元氣,汗出體倦,氣短口渴,常配伍麥冬、五味子,方如生脈飲。

4.安神定誌用於氣血不足,心神不安之失眠多夢,驚悸健忘,常配伍酸棗仁、龍眼肉、當歸等。

此外,尚可用治腎虛陽虛及血虛證。

【用量用法】5~10克,宜用文火另煎,將參汁加入其他藥汁內飲服;研末吞服,每次1.5~3克,日服2~3次;如用於挽救虛脫,可用至30克,煎汁分數次服。

【禁忌】反藜蘆,畏五靈脂,實證勿服。

【按語】人參入肺脾經,肺主一身之氣,脾為生化之源,肺脾氣分充沛,則一身之氣皆旺。既具大補元氣之功,可挽救氣虛暴脫之危;又有補益肺脾之效,以治素體虛弱之證;更能扶正祛邪,以治氣虛邪實諸證,急救緩圖,無不相宜。且能養心安神,以治神誌不安;還能用治消渴,亦具良效。

野山參質佳,力宏氣足,且無溫燥之性,既可大補元氣,又可養陰生津;生曬參性平質佳,不溫不燥,補氣生津力宏;紅參偏溫,補氣中尚帶剛健溫燥之性,最善振奮陽氣;白參性最平和,脾胃虛者最宜;諸參之支根名參須,功似同類但力薄;參之根莖稱參蘆,古人認為係非藥用部分,且能致吐,經現代研究,參蘆所含人參皂甙高於人參2倍,實驗及臨床觀察無致吐現象,故不必去之。

黨參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功效主治】

1.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四肢倦怠,常配伍白術、茯苓、甘草等;用於肺氣虧虛,咳喘氣短,聲音低微,常配伍黃芪、五味子、紫菀等。

2.補血生津用於氣血雙虧,麵色萎黃,頭暈心慌,倦怠乏力,常配伍當歸、龍眼肉、熟地等;用於熱病津傷之短氣、口渴,常配伍麥冬、五味子。

【用量用法】10~15克,大劑量可用至30克,水煎服。

【禁忌】不宜與藜蘆同用。

【按語】黨參甘能補益,性平緩和,不燥不膩,善補脾肺之氣,益氣可以養血,氣旺可生津液,故有補脾益肺,養血生津的功效。

黨參的補氣作用與人參相似,但功力較弱,不過本品產量較人參為多,價亦較廉,故在一般補益劑中多用黨參;如遇虛脫危重之證,急需補氣固脫,因黨參力薄,當用人參為宜。

太子參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入脾、肺經。

【功效主治】

1.補脾益肺用於脾氣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肺氣不足,自汗短氣,常配伍黨參、山藥等。

2.生津養陰用於熱病後期氣虛津傷,口渴脈細,常配伍生地、麥冬、竹葉等。

【用量用法】10~30克,水煎服。

【按語】太子參甘能滋補,性平和緩,為補氣藥中一味清補之品,既能補氣,又能益陰,尤長於補中氣,潤燥生津。

【類藥鑒別】太子參與人參功效類似,但力量遠不及人參,比黨參亦差,補氣救脫或體虛較重而偏於寒者,宜用人參;氣虛而有陰虧證候者,用太子參較為適宜。

黃芪

【性味歸經】甘,微溫。入脾、肺經。

【功效主治】

1.補氣升陽用於脾肺氣虛,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短氣自汗,常配伍人參,方如人參黃芪湯;用於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常配伍黨參、黃芪、升麻,方如補中益氣湯;用於氣虛不能攝血,吐血,便血,崩漏,氣短乏力,常配伍人參、白術、當歸等,方如歸脾湯。

2.固表止汗用於氣虛自汗,常配伍牡蠣、麻黃根、浮小麥,方如牡蠣散;用於陰虛盜汗,常配伍生地、黃柏等,方如當歸六黃湯。

3.利水消腫用於風水表虛,汗出惡風,脈浮身重,常配伍白術、防己等,方如防己黃芪湯;用於皮水而陽氣虛者,可與桂枝、防己、茯苓等配伍,方如防己茯苓湯。

4.托瘡生肌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常配伍黨參、當歸、肉桂等;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穿山甲、皂角刺、銀花、當歸等配伍。

此外,尚可用治氣虛血滯之肢體麻木、關節痹痛、半身不遂,以及消渴證。

【用量用法】10~30克,水煎服。補氣升陽,宜蜜炙用;止汗、利水、托毒生肌、利痹,宜生用;補氣健脾,宜麩炒用。

【禁忌】瘡瘍初起,表實邪盛,陰虛陽亢者,均不宜用。

【按語】黃芪甘溫,入脾肺經,補脾益氣之中,並能升舉陽氣,且可外達肌表,固護衛陽,充實表分,以固表止汗。通過補氣以生血、生津,又能鼓舞正氣以托毒生肌,溫運陽氣以利水消腫。

黃芪的劑量與療效密切相關:5~10克能升陽舉陷;15~25克利尿作用顯著,但用至50~60克尿量反減少。老年人氣虛不攝,尿頻清長者,則需較大劑量以益氣攝尿。用於益氣通絡,宜用至30~50克。

【類藥鑒別】黃芪與人參、黨參都能補氣,配伍在同一方中應用,能加強療效。但人參補氣力強,善大補元氣,且能生津液、寧心神,為內傷氣虛要藥;黨參甘平性緩,補氣之力雖不如人參,但長於補脾肺而益中氣;黃芪甘溫,補氣之力不及人參,但補氣升陽、固表托毒、利水等作用,又為人參、黨參所不及。

白術

【性味歸經】苦、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主治】

1.健脾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常配伍黨參、茯苓、甘草,方如四君子湯;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常配伍人參、幹薑、甘草,方如理中湯。

2.燥濕利水用於痰飲眩悸,常配伍茯苓、桂枝、甘草,方如苓桂術甘湯;用於水腫小便不利,可配桂枝、茯苓、豬苓、澤瀉,方如五苓散;用於脾腎陽虛,全身浮腫,肢冷便溏,常配伍附子、幹薑、大腹皮等,方如實脾飲。

3.止汗用於表虛自汗,常配伍黃芪、防風、浮小麥等。

4.安胎用於妊娠足腫,胎動不安,有內熱者配伍黃芩等,腰酸者配伍杜仲、桑寄生等。

【用量用法】5~15克,水煎服。健脾益氣,宜用炒白術;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多用生白術;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禁忌】陰虛內熱,胃液虧損者,均不宜用。

【按語】白術甘苦而溫,專入脾胃,功能健脾,且有燥濕作用。以其健脾常佐黨參、黃芪同用,有相使之效,又善治脾虛食少便溏之證,至於其利水、止汗、安胎之功亦與健脾有關。

【類藥鑒別】白術、蒼術均能燥濕健脾,然蒼術辛烈燥散之性有餘,補養之力不足,長於運脾燥濕,祛風發汗;白術苦而質潤,補多於散,善補脾益氣,固表安胎。若脾虛濕困,苔膩中滿,欲補運兼施者,則二術同用。

山藥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腎經。

【功效主治】

1.補益脾胃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人參、白術、茯苓等,方如參苓白術散;用於脾虛帶下清稀量多,常配伍海螵蛸、生牡蠣、茜草,方如清帶湯。

2.補肺益陰用於肺虛喘嗽,虛勞咳嗽,常配伍沙參、麥冬、五味子等,方如珠玉二寶粥。

3.固腎澀精用於腎虛遺精,早泄,小便頻數,遺尿,常配伍芡實、熟地、山茱萸等。

此外,尚可用治消渴。

【用量用法】10~30克,大劑量可用至60~250克。研末吞服,每次5~10克。補陰宜生用,健脾宜炒用。

【禁忌】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不宜單獨應用。

【按語】山藥甘平質潤,不寒不燥,作用和緩,既能補氣,又能養陰,且補而不滯,潤而不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藥。

【類藥鑒別】山藥、白術均能補脾益氣,治食少泄瀉。然白術溫燥,主補脾陰,兼能燥濕,脾虛食滯夾濕泄瀉者用之;山藥質潤性平,主育脾陽,兼補肺腎,脾陰不濡之食少便秘者宜之;白術更有利水固表之功,山藥並具止渴澀精之能,若兩藥合用,既增補脾之力,又製白術之燥。

扁豆

【性味歸經】甘,微溫。入脾、胃經。

【功效主治】

1.健脾和中用於脾虛濕盛,嘔吐泄瀉,體倦乏力,常配伍人參、白術、茯苓等,方如參苓白術散;用於脾虛濕濁下注,帶下過多,體倦乏力,可單用為散服。

2.解暑化濕用於暑濕內蘊,脾失運化,嘔吐,腹瀉,常配伍香薷、厚樸等,方如香薷散。

【用量用法】10~20克,水煎服。健脾止瀉宜炒用,消暑宜生用。

【按語】扁豆善補中焦,芳香又為脾所喜而化濕邪,故有補脾止瀉,和中化濕的功效,而且具有補而不滋膩,化濕不燥烈的特點。

甘草

【性味歸經】甘,平。入心、肺、脾、胃經。

【功效主治】

1.補中益氣用於脾胃氣虛,常配伍人參、白術、茯苓,方如四君子湯;用於氣虛血少之心悸,自汗,脈結代,常配伍人參、生地等,方如炙甘草湯。

2.潤肺止咳用於各種咳嗽,治風寒咳嗽,配麻黃、杏仁,方如三拗湯;治風熱咳嗽,配桑葉、菊花等,方如桑菊飲;治燥熱咳嗽,配桑葉、沙參、杏仁等,方如桑杏湯。

3.緩急止痛用於四肢攣急作痛,可配芍藥,方如芍藥甘草湯;用於脾胃虛寒,脘腹攣急作痛,可配桂枝、飴糖、芍藥等,方如小建中湯。

4.清熱解毒用於咽喉腫痛,常配桔梗、牛蒡子等;用於瘡瘍腫毒,常配銀花、連翹等。

5.調和藥性於複方中應用,可緩和其他藥物的烈性,或使不同性質的藥物取得協調的作用。如四逆湯中用甘草,以緩和附子、幹薑的熱性,以免傷陰耗液;調胃承氣湯中用甘草,以緩解大黃、芒硝瀉下峻烈的作用,使攻下而又不傷正。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清熱解毒宜生用,補益脾胃宜炙用。

【禁忌】反大戟、芫花、海藻、甘遂。濕盛中滿腹脹及水腫者,不宜用。

【按語】甘草可升可降,能補能瀉,能緩能和,炙用則藥性溫潤,善補虛益氣,滋潤髒燥,生用氣平偏涼,善瀉火毒,其甘緩之性,又能緩和拘急,調和諸藥。

大棗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主治】

1.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黨參、白術、茯苓等。

2.養血安神用於血虛萎黃,心悸,常配伍熟地、何首烏、阿膠等;用於髒躁證,常配伍甘草、小麥,方如甘麥大棗湯。

3.緩和藥性如大棗與葶藶子同用,能瀉肺平喘利尿而不傷肺氣;與大戟、芫花、甘遂同用,能瀉水逐痰飲而不傷脾胃,從而達到攻邪而不傷正的目的。

【用量用法】3~12枚或10~30克,水煎服或生食。

【禁忌】濕盛脘腹脹滿及齲齒作痛者忌服。

【按語】大棗性質平和,甘能補中,溫能益氣,為調補脾胃的常用輔助藥。

大棗常與生薑配伍,生薑得大棗,可緩和其辛散之性;大棗得生薑,可防止補氣過壅之偏。二者相須為用,取其一氣一血,一補一散,一營一衛之力。臨床常用此配伍扶正祛邪,調和營衛。

【類藥鑒別】大棗、甘草均能益氣和中,並為調和藥性之常用藥。然大棗配伍生薑尚可調脾胃,和營衛,並能補脾胃之陰,養血而安神;甘草則又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炙甘草若與大棗相配,更可補心氣、振心陽,用於脈結代、心悸、髒躁等證。

黃精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腎經。

【功效主治】

1.益氣健脾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乏力,常配伍山藥、白術等;用於熱病後期,熱邪已清,氣陰兩傷,煩熱口渴,食少舌紅,常配伍沙參、麥冬、生地等。

2.潤肺滋陰用於肺虛燥咳,幹咳少痰,可配伍麥冬、貝母、生地等;用於病後虛弱,陰血虧虛,腰酸頭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當歸等。

此外,尚可用治消渴病。

【用量用法】10~20克,鮮者30~60克,水煎服。

【禁忌】脾虛有濕,痰飲咳嗽,均不宜服。

【按語】黃精甘平質潤,既能益氣而補脾,又可養陰而潤肺,為治脾肺氣陰兩傷之要藥,故對熱病後期,邪熱已盡,氣陰俱損者,最為適宜。

飴糖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1.補虛建中,緩急止痛用於中氣不足,氣短乏力,裏急腹痛,常配伍桂枝、白芍、生薑、甘草、大棗,方如小建中湯;用於中焦虛寒,大寒作痛,常配伍蜀椒、幹薑、人參,方如大建中湯。

2.潤肺止咳用於肺虛咳嗽,幹咳無痰,氣短作喘,常配伍杏仁、百部等;用於肺寒咳嗽,吐痰清稀,背畏風寒,常配伍幹薑、細辛。

【用量用法】30~60克,烊化衝服,或熬膏為丸劑。

【禁忌】濕熱內鬱,痰熱咳嗽,小兒疳積,均不宜服。

【按語】飴糖質潤不燥,既能補虛養胃而建中氣,又能緩急而止痛,且可潤肺止咳,故凡中虛不足,腹中急痛,肺虛咳嗽,皆可配伍應用。

第二節補陽藥

肉蓯蓉

【性味歸經】甘、鹹,溫。入腎、大腸經。

【功效主治】

1.補腎陽,益精血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損,陽痿遺精,宮冷不孕,常配伍熟地、菟絲子、仙靈脾等;用於腰膝冷痛,筋骨痿弱,常配伍補骨脂、續斷等。

2.潤腸通便用於年老體弱,津少血枯,大便秘結,常配伍生地、當歸、火麻仁等。

【用量用法】10~20克,水煎服。

【禁忌】陰虛火旺及便溏者慎用。

【按語】肉蓯蓉既補腎陽,又補精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補而不峻,滑而不泄,為平補陰陽之劑。

鎖陽

【性味歸經】甘,溫。入肝、腎、大腸經。

【功效主治】

1.補腎助陽用於腎陽不足,陽痿,遺精,腰酸膝軟,常配伍肉蓯蓉、菟絲子、巴戟天等。

2.養血強筋用於肝腎虛損,陰血不足,筋骨痿軟,行走困難,常配伍熟地、牛膝、龜板等。

3.潤腸通便用於老人虛弱人,腸燥津枯,大便秘結,常配伍火麻仁、當歸、肉蓯蓉等。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

【禁忌】陰虛火旺者忌用。

【按語】鎖陽甘溫壯陽,甘潤益陰,體潤而滑,入肝腎經,能補腎精而興陽,益肝營筋而起痿;入大腸經,能潤燥滑腸而通秘。

【類藥鑒別】鎖陽與肉蓯蓉功效相似,均能壯陽益精,補腎,滑腸,而為陽痿、遺精、腸燥便秘的常用藥。然肉蓯蓉壯陽兼能滋陰,益精又能生血,補而不峻,溫而不燥;鎖陽性較溫燥,壯陽澀精之功較肉蓯蓉為勝,益陽、潤腸之力不及蓯蓉。

巴戟天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入腎經。

【功效主治】

1.補腎助陽用於腎陽虛,陽痿,遺精,宮冷不孕,腰膝酸軟,常配伍仙茅、仙靈脾、熟地等,方如讚育丹;用於下元虛冷,少腹冷痛,月經不調,常配伍肉桂、高良薑、吳茱萸等,方如巴戟丸。

2.強筋骨,祛風濕用於腎虛骨痿,步履艱難,常配伍杜仲、菟絲子等,方如金剛丸;用於腎陽不足,兼感風濕,腰膝痹痛,常配伍續斷、仙靈脾、桑寄生等。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

【禁忌】陰虛火旺者不宜用。

【按語】巴戟天甘溫而補,辛溫則散,專入腎經,長於溫補腎陽,益精,強壯筋骨,兼散風寒濕邪,性較柔潤,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之特點。

補骨脂

【性味歸經】苦、辛,大溫。入腎、脾經。

【功效主治】

1.補腎助陽用於腎陽不足,陽痿,腰膝冷痛,常配伍菟絲子、胡桃肉、沉香,方如補腎丸。

2.固精縮尿用於腎陽虛,下元不固,遺尿,尿頻,小便失禁,常配伍桑螵蛸、益智仁等;用於腎氣不足,精關不固,遺精,滑精,腰膝酸軟,常配伍巴戟天、菟絲子等。

3.溫脾止瀉用於脾腎陽虛,五更泄瀉,常配伍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方如四神丸。

4.納氣平喘用於腎虛攝納無權,喘促,呼吸困難,麵色黧黑,常配伍胡桃肉、人參、五味子等。

【用量用法】5~10克,水煎服。

【禁忌】陰虛火旺,大便燥結者,均不宜用。

【按語】補骨脂辛溫助陽,澀能固脫,既善於溫腎壯陽,化陰寒而固澀下元,又能補命門之火,以溫補脾陽而止瀉。

【類藥鑒別】補骨脂、附子均能溫腎壯陽,然補骨脂苦溫,以溫暖下焦為主;附子辛大熱,能溫全身之陽,而可回陽救逆。

補骨脂、肉豆蔻均可澀腸止瀉,然肉豆蔻辛溫氣香,溫中澀腸,調氣理脹,以理脾為主;補骨脂則補腎為要。兩藥合並用之,則溫澀兼施,脾腎雙補,晨泄可止。

仙靈脾

【性味歸經】辛、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主治】

1.補腎壯陽用於腎陽不足,陽痿,遺精,腰膝無力,或婦女衝任虛損所致宮寒不孕,常配伍熟地、枸杞子、菟絲子等。

2.祛風除濕用於風濕痹痛,或肢體麻木,常配伍威靈仙、肉桂等,方如仙靈脾散。

【用量用法】10~25克,水煎服。

【禁忌】陰虛火旺者不宜服。

【按語】仙靈脾溫補腎陽,是臨床上治腎陽不足的常用藥物,其溫腎益火的功效與仙茅、胡蘆巴相近,但仙茅、胡蘆巴兩藥性溫偏熱,溫腎作用較強,服用較久,即有口苦唇燥的弊害,本品則溫而不熱,對偏於腎陽虛的患者,久服無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