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主治】

1.清熱豁痰用於痰熱壅盛,煩躁不安,咳喘氣急,胸膈滿悶,常配伍黃連、僵蠶等,方如天竺黃丹。

2.涼心定驚用於痰熱驚風,抽搐,神昏譫語,常配伍膽南星、朱砂等;用於小兒夜間多啼,常配伍竹葉、鉤藤、僵蠶等。

【用量用法】3~6克,水煎服。研末服,每次0.6~1克。

【按語】天竺黃藥性和緩,善清心涼肝而定驚熄風,並能清熱豁痰而利氣通竅,為治痰熱驚厥之良藥。

【類藥鑒別】天竺黃、竹瀝皆能豁痰開竅,然竹瀝性速,直達經絡,且寒滑之性甚強,功專豁痰利竅;天竺黃性緩,清心解熱,而更有安神定驚之效。

海蛤殼

【性味歸經】苦、鹹,寒。入肺、胃經。

【功效主治】

1.清熱化痰用於痰熱咳嗽,咳痰帶血,以及痰火鬱結,胸脅疼痛,常配伍黃芩、瓜蔞等,方如化痰丸。

2.軟堅散結用於癭瘤、瘰鬁、痰核,常配伍昆布、海藻等,方如含化丸。

3.利水消腫用於濕熱水腫,常配伍豬苓、木通等;用於臌脹腹水,常配伍防己、葶藶子等。

4.製酸止痛煆用可治胃痛泛酸。

【用量用法】10~15克,蛤粉宜包煎。研末服,每次1~3克。外用適量。

【按語】海蛤殼性寒清熱,鹹能軟堅,既善清泄肺熱而化痰,又能消散癭瘤、痰核之鬱結,此外,尚有利水消腫、製酸止痛之功。

海浮石

【性味歸經】鹹,寒。入肺經。

【功效主治】

1.清熱化痰用於肺熱咳哮,痰液黏稠,常配伍瓜萎仁、貝母等;用於肺熱久咳,痰中帶血,常配伍川貝、梔子等,方如咳血方。

2.軟堅散結用於瘰鬁痰核,常配伍浙貝母、昆布、牡蠣等。

3.利水通淋用於砂淋、血淋,常配伍生甘草。

【用量用法】6~10克,水煎服。

【按語】海浮石體輕上浮,主入肺經,除上焦痰熱及老痰膠黏積塊為其特長。鹹能軟堅散結,以消瘰鬁痰核,但力量較弱;入肺除熱,清其上源,故又可用治砂淋、血淋。

昆布

【性味歸經】鹹,寒。入肝、胃、腎經。

【功效主治】

1.消痰散結用於癭瘤、瘰鬁、痰核,常配伍海藻、海蛤殼等,方如昆布丸。

2.利水消腫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常配伍防己、木通、茯苓等。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

【禁忌】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按語】昆布鹹寒質滑,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之功,為治癭之主藥。因其性滑潤下,而有利於消腫之功,但作用較弱。

海藻

【性味歸經】鹹,寒。入肝、胃、腎經。

【功效主治】

1.化痰軟堅散結用於癭瘤,常配伍昆布、青皮等,方如海藻玉壺湯;用於瘰鬁,常配伍夏枯草、連翹等,方如內消瘰鬁丸;用於睾丸腫痛,疝氣,常配伍昆布、牡蠣等,方如濟生橘核丸。

2.利水消腫用於水腫脹滿或腳氣浮腫,常配伍茯苓、大腹皮等。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

【禁忌】反甘草。

【按語】海藻專能化痰軟堅散結,擅治癭瘤瘰鬁之證,對於疝氣、睾丸腫痛,用之亦效,實亦有軟堅散結之功能。

瓦楞子

【性味歸經】鹹,平。入肺、肝經。

【功效主治】

1.消痰軟堅用於癭瘤、瘰鬁,常配伍昆布、海藻,方如含化丸。

2.消瘀散結用於氣滯血瘀,腹中癥塊,常配伍三棱、莪術、丹參等;用於婦女臨經時少腹陣痛,經血不行,按之腹部硬滿疼痛,常配伍香附、桃仁、當歸等。

3.製酸止痛用於胃痛泛酸,單用或與甘草製成散劑使用。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需久煎。化痰消瘀散結宜生用,製酸止痛宜煆用。

【按語】瓦楞子既走氣分,又行血分,既能消痰軟堅,又可消瘀散結,並能製酸止痛。

礞石

【性味歸經】甘、鹹,平。入肺、肝經。

【功效主治】

1.消痰下氣用於頑痰、老痰膠結,氣逆咳喘,胸膈脹滿,常配伍沉香、大黃、黃芩等,方如礞石滾痰丸。

2.鎮肝止痙用於痰熱驚風抽搐,常配伍薄荷、白蜜等。

【用量用法】6~10克,包煎。研末服,每次1~3克。

【禁忌】寒證、虛證及孕婦忌用。

【按語】礞石化痰力強,為治頑痰膠結之要藥;質重沉降,是定驚止痙之良品,藥性峻悍,每於頑重之症方用。多入丸散,用作湯劑者較少。

第三節止咳平喘藥

杏仁

【性味歸經】辛,微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

1.止咳平喘可用於多種咳喘證,為止咳平喘之要藥。治風寒咳喘,常配伍麻黃、杏仁,方如三拗湯;治風熱咳嗽,常配伍桑葉、菊花等,方如桑菊飲;治燥熱咳嗽,常配伍桑葉、貝母、沙參等,方如桑杏湯;治肺熱咳喘,常配伍石膏、麻黃、甘草,方如麻杏石甘湯。

2.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秘,常配伍火麻仁、桃仁、鬱李仁等。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

【禁忌】有小毒,勿過量,嬰兒慎用。

【按語】杏仁苦降潤泄,兼能辛宣疏散,故具有破壅降逆,疏理開通的特點,功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類藥鑒別】杏仁、桔梗皆可化痰止咳,然杏仁降肺氣而化痰濁、止咳喘;桔梗升浮宣散肺氣而祛痰排膿、止咳,喘者宜降,非桔梗所宜。

杏仁、麻黃入肺止喘咳之效類似,然麻黃發散風寒,宣肺定喘,杏仁降氣止咳平喘,一宣一降,常相須為用。麻黃兼利水道而消腫滿,杏仁又潤大腸而治腸燥。

杏仁、前胡宣降肺氣之功相同,然杏仁性溫,降氣定喘,風寒束肺的咳嗽宜之;前胡性涼,能降泄肝熱,痰熱咳喘者宜之。

紫菀

【性味歸經】苦、甘,微溫。入肺經。

【功效主治】

化痰止咳用於外感咳嗽,咳痰不爽,常配伍桔梗、百部等,方如止嗽散;用於陰虛勞嗽,常配伍知母、川貝母、阿膠等。

【用量用法】5~10克,水煎服。

【按語】紫菀甘潤苦降,長於潤肺降氣,化痰止咳,且溫而不燥,甘潤而不滋膩,為止嗽之良藥。

款冬花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經。

【功效主治】

潤肺化痰止咳用於外感寒邪,咳嗽,痰壅氣促,胸膈滿悶,常配伍麻黃、幹薑、細辛等;用於肺虛久咳或咳嗽痰中帶血,常配伍百合,方如百花膏;用於暴發咳嗽,常配伍杏仁、知母等,方如款冬花湯。

【用量用法】5~10克,水煎服。外感咳嗽宜生用,內傷咳嗽宜炙用。

【按語】款冬花雖屬辛溫,然潤而不燥,潤肺化痰止咳為其所長,對於寒邪束肺之咳喘痰多及肺虛咳嗽,用之最宜。

【類藥鑒別】款冬花、紫菀均能潤肺化痰止咳,二藥常相須為用,然款冬花偏於止咳,紫菀長於祛痰。

百部

【性味歸經】甘、苦,平。入肺經。

【功效主治】

1.潤肺止咳用於風寒咳嗽,常配伍麻黃、杏仁等,方如百部丸;用於肺熱咳嗽,常配伍貝母、紫菀等,方如百部散;用於肺癆咳嗽,常配伍貝母、生地、麥冬等,方如月華丸;用於百日咳,常配伍紫菀、貝母、麻黃等。

2.殺虱滅蟲用於頭虱、體虱、陰虱、疥瘡,可單用本品水煎外用;用於蟯蟲、蛔蟲,可煎湯內服或研末衝服。

【用量用法】5~1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潤肺止咳宜蜜炙用,殺蟲滅虱宜生用。

【禁忌】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按語】百部甘潤苦降,性平不燥,具有良好的潤肺止咳功效,為治肺癆咳嗽之良藥。亦可用於新久咳嗽、寒熱咳嗽及百日咳,尤以久咳療效更好,複能殺虱滅蟲。

馬兜鈴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入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

1.清肺降氣,止咳平喘用於肺熱咳喘,胸膈滿悶,常配伍黃芩、瓜蔞、桑白皮等;用於肺虛有熱,咳嗽胸滿氣促,或痰中帶血,常配伍阿膠、牛蒡子等,方如補肺阿膠湯。

2.清泄大腸用於痔瘡腫痛出血,常配伍地榆、槐角等。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肺熱咳嗽宜生用,肺虛咳嗽宜炙用。

【禁忌】因易致惡心嘔吐,故劑量不宜過大。

【按語】馬兜鈴在清肅之中,又具開泄之性,清肺降氣為其長。肺與大腸相表裏,肺熱清則腸熱亦除,故又可治痔瘡腫痛。

枇杷葉

【性味歸經】苦,平。入肺、胃經。

【功效主治】

1.化痰止咳用於肺熱咳嗽,痰黃黏稠,咽幹口燥,常配伍沙參、梔子、桑白皮等,方如枇杷清肺飲;用於風熱咳嗽,常配伍杏仁、桔梗、薄荷等。

2.和胃降逆用於胃熱煩渴,嘔噦,常配伍麥冬、蘆根、竹茹等。

【用量用法】10~15克,包煎。止咳宜炙用,止嘔宜生用。

【按語】枇杷葉泄熱苦降,既能清肺熱而止咳,又可降胃氣而止嘔,凡風熱燥火等引起的咳嗽、嘔呃,都可應用,是一味止咳止嘔的常用藥物。

第十六章收澀藥

山茱萸

【性味歸經】酸,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主治】

1.補益肝腎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常配伍熟地、山藥等,方如六味地黃丸;用於腎虛陽痿,遺精,常配伍補骨脂、當歸等,方如草還丹。

2.收斂固澀用於腎虛小便頻數,餘瀝不淨,常配伍益智仁、覆盆子等;用於肝腎不足,衝任不固,月經過多,或崩漏失血,常配伍烏賊骨、棕櫚炭等;用於氣陰兩傷,汗出淋漓或大汗亡陽欲脫,常配伍人參、龍骨、牡蠣等。

3.固胎用於妊娠體虛,胎動不安或習慣性流產,常配伍黨參、杜仲、續斷等。

【用量用法】6~12克,水煎服。治大汗亡陽可用至30~60克。

【禁忌】內有濕熱,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按語】山茱萸是一味平補陰陽的藥品,不論陰虛或陽虛都可配用。它既能補益肝腎,又能收斂固澀,能補能澀,是它的又一特點,故尤其以肝腎不足而有虛泄滑脫之證者,用之最宜。

【類藥鑒別】山茱萸、熟地均補益肝腎精血,兩藥常相須為用。然山茱萸補陰之中又能助陽,滋補之中又能秘藏精氣,故不論腎陰腎陽不足而秘藏失權明顯及陽氣欲脫之證,用之最宜;熟地專益精血,其填精養血之力又較山茱萸為強,但不能助陽,也不具收斂之性。

五味子

【性味歸經】酸,溫。入肺、腎、心經。

【功效主治】

1.斂肺止咳用於肺虛久咳,喘促自汗,常配伍黨參、烏梅、貝母等;用於肺腎兩虧,咳嗽氣喘,盜汗潮熱,常配伍熟地、山茱萸等,方如都氣丸;用於寒飲咳嗽,痰色多白,常配伍細辛、幹薑等,方如小青龍湯。

2.益腎固精用於腎虛精虧,陽痿,遺精,腰酸乏力,常配伍熟地、菟絲子、山茱萸等;用於脾腎虛寒,五更泄瀉,常配伍補骨脂、肉豆菀、吳茱萸等;用於腎虛尿頻遺尿,常配伍桑螵蛸、益智仁等。

3.生津止渴用於氣陰兩傷,口渴,多汗,體倦脈虛,常配伍人參、麥冬,方如生脈散;用於消渴病,常配伍天花粉、山藥、生地等。

4.收斂止汗用於陰虛盜汗,常配伍浮小麥、白芍等;用於自汗多汗,常配伍麻黃根、浮小麥等。

5.寧心安神用於虛煩,心悸,失眠多夢,常配伍酸棗仁、麥冬等,方如天王補心丹。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生津止渴、斂汗,宜用生五味子;滋陰潤肺、益腎固精,宜用製五味子。

【禁忌】表邪未清及有實熱者,不宜用。

【按語】五味子五味俱備,而酸獨勝,其性雖溫,但溫而性潤。上入肺能收斂肺氣之耗散以止咳喘,下入腎以固腎氣滋腎水,內入心以斂心氣,生津液治口渴心煩;外能固衛氣以止自汗、盜汗。

烏梅

【性味歸經】酸,平。入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

1.斂肺止咳用於久咳不止,無痰或少痰,常配伍半夏、杏仁等;用於肺虛久咳,氣陰兩傷,常配伍酸棗仁、阿膠等。

2.澀腸止瀉用於瀉痢日久不止,常配伍肉豆蔻、訶子、蒼術等。

3.生津止渴用於氣陰兩傷,煩熱口渴,消渴病,常配伍天花粉、葛根、麥冬、人參等。

4.安蛔止痛用於蛔蟲所致腹痛、嘔吐,常配伍川椒、細辛、黃柏等,方如烏梅丸。

5.止血用於瀉痢膿血,婦女崩漏,常配伍炮薑、棕櫚炭等。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生津止渴宜生用,止瀉止血宜炒炭用。

【禁忌】外有表邪,內有實熱積滯者,均不宜用。

【按語】烏梅味酸澀氣平,其性重在收斂,歸肺能斂肺止咳,入腸能澀腸止瀉,走下能固崩止血,此均取其酸澀收斂之性。然烏梅之酸,入胃有益胃生津止渴之效,且蟲得酸則伏,故又有安蛔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