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中藥篇8

第十五章化痰止咳藥

第一節溫化寒痰藥

半夏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入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1.燥濕化痰用於痰濁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逆,常配伍茯苓、陳皮、甘草,方如二陳湯;兼有寒象,咳嗽痰白清稀,手足發冷,常配伍幹薑、細辛等,方如小青龍湯;兼有熱象,咳嗽痰黃,常配伍黃芩、瓜蔞等,方如清氣化痰丸;痰濁上犯,眩暈頭痛,常配伍天麻、白術等,方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2.降逆止嘔用於痰飲和濕濁阻滯中焦,惡心,嘔吐痰涎,脘悶不食,常配伍生薑,方如小半夏湯;用於胃虛嘔吐,常配伍人參,方如大半夏湯;用於胃熱嘔吐,常配伍竹茹、黃連等,方如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

3.散結消痞用於痰熱互結,胸脘痞悶,嘔吐,常配伍黃連、瓜蔞,方如小陷胸湯;用於梅核氣,常配伍厚樸、茯苓等,方如半夏厚樸湯;用於癭瘤痰核,常配伍昆布、浙貝母等;用於癰疽腫毒及乳瘡,常配伍雞蛋白。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外用生品適量,研末用酒調敷。清半夏長於燥濕化痰,薑半夏善於止嘔,法半夏宜於燥濕和胃,半夏曲偏於化痰消食,生半夏外用能消腫散結。

【禁忌】陰虧燥咳、血證不宜用。反烏頭。

【按語】半夏化痰力佳,為治各種痰證要藥,其性溫而燥,尤為屬寒有濕者所必用;若為熱痰,當與清熱化痰之品配伍始妥。所主消痞,實亦化痰除濕之功;至於散結無非辛散溫通之故。和中而能降逆,為止嘔之良藥,無論胃寒、胃熱、胃虛均可應用,配伍適當,每有卓效。

天南星(附:膽南星)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毒。入肺、肝、脾經。

【功效主治】

1.燥濕化痰用於痰濕壅滯,咳嗽痰多稀薄,胸悶,苔膩,常配伍半夏、枳實、陳皮等,方如導痰湯;用於寒痰阻肺,胸悶氣逆,咳嗽喘息,痰多稀白,常配伍細辛、生薑、桂枝等;用於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常配伍黃芩、瓜蔞等。

2.祛風解痙用於風痰阻絡,肢體麻木,口眼歪斜,常配伍白附子、半夏等,方如青州白丸子;用於破傷風,常配伍白附子、天麻、防風等;用於風痰眩暈,常配伍半夏、生薑、天麻等;用於癲狂,驚悸,常配伍遠誌、石菖蒲等。

3.消腫解毒用於癰疽腫痛,可配大黃、黃柏、白芷外用;用於跌打傷痛,可配白附子、羌活等。近年常用本品治療宮頸癌。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

【禁忌】熱極生風,血虛生風,陰虛肺燥咳嗽及孕婦,均忌用。

【按語】天南星苦溫燥烈,燥散力勝,開泄走竄之力強,既能燥脾經之濕,除肺部之痰涎,又善祛經絡之風痰而解痙。

【類藥鑒別】天南星、半夏功效相似,均能燥濕化痰,然半夏辛散,專理脾胃,能祛痰濕止嘔;天南星辛散力勝半夏,專走經絡,散風鎮驚,能除經絡間之風痰。治中風痰眩、癲癇,半夏、天南星常相須配用。

附:膽南星

膽南星性味苦涼,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之功,用於痰熱驚風抽搐、中風、癲狂等證。用量2~5克。

白附子

【性味歸經】辛、甘,溫;有毒。入脾、胃經。

【功效主治】

1.燥濕化痰用於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常配伍天南星、半夏、天麻等。

2.祛風止痙用於風痰阻絡,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常配伍僵蠶、全蠍等;用於破傷風,常配伍僵蠶、天麻、天南星等;用於偏頭痛、寒濕頭痛,常配伍天麻、川烏等。

3.解毒散結用於毒蛇咬傷,可單用本品外敷;用於瘰鬁痰核,常配伍浙貝母、玄參等。

【用量用法】3~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

【禁忌】陰虛有熱及孕婦忌用。生品一般不作內服。

【按語】白附子辛溫燥烈,其性升散,能引藥勢上行,功能祛風痰,逐寒濕,而治頭麵部之風痰實邪為其主要特點,常用於中風之口眼歪斜、偏正頭痛、痰厥頭痛,也用於中風痰湧、破傷風等證。禹白附祛風痰止痙力強,適用於頭麵風痰及痙厥之證。關白附毒性較大,性甚燥烈,以逐寒濕止痛為主,適用於風寒濕痹及頭痛。

【類藥鑒別】白附子、天南星同為治風痰要藥,常配伍使用,然白附子性升上行,重在祛頭麵風痰;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力強,偏治經絡風痰之證。

白芥子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經。

【功效主治】

1.溫肺化痰用於寒痰阻肺,胸滿脅脹,痰白稀薄,咳嗽氣喘,常配伍紫蘇、萊菔子,方如三子養親湯;用於痰飲停滯胸膈,氣逆咳嗽,胸脅隱痛,痰唾黏稠,常配伍大戟、甘遂等,方如控涎丹。

2.利氣散結用於痰濕阻滯經絡關節所致的肩臂關節疼痛,常配伍木香、沒藥等,方如白芥子散。

3.溫散寒痰用於痰濕流注,陰疽漫腫,常配伍鹿角膠、肉桂、熟地等,方如陽和湯。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

【禁忌】陰虛燥咳及皮膚過敏者忌用。

【按語】白芥子專入肺經,辛散溫通而利氣,質重沉降而降逆,化痰力佳,既能祛寒痰壅滯於肺絡,為治寒痰咳喘之要藥;又能祛寒飲壅滯於胸膈,為治胸脅疼痛之佳品,並可搜皮裏膜外及筋骨間的痰結,以治流注陰疽、痰注肢體等證。

【類藥鑒別】白芥子與紫蘇子均能治寒痰喘滿咳嗽,然前者溫燥性烈,善走經絡,以利氣豁痰見長,主治皮裏膜外之痰;後者降氣定喘化痰,以治寒痰喘急咳嗽之證見長。

旋覆花

【性味歸經】苦、辛、鹹,微溫。入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1.祛痰平喘用於痰飲結胸,胸膈痞悶,喘逆氣促,常配伍檳榔、桑白皮、葶藶子等;用於痰飲咳喘,兼有外感風寒表證,常配伍半夏、生薑等,方如金沸草散;用於痰熱咳喘實證,常配伍桑白皮、大黃等,方如旋覆花湯。

2.降氣止嘔用於脾胃虛寒或痰濕上逆,嘔吐,心下痞滿,噫氣,常配伍代赭石、半夏等,方如旋覆代赭湯。

【用量用法】3~10克,包煎。

【禁忌】陰虛咳嗽及風熱燥咳均忌用。

【按語】旋覆花味辛入肺,宣肺氣以消痰行水;性溫入胃,化痰濕以降逆止嘔,故凡痰壅氣逆、肺失肅降之痰多咳喘及痰濕內停、胃失和降之嘔吐噫氣,皆常用。

白前

【性味歸經】辛、甘,平。入肺經。

【功效主治】

祛痰降氣止咳用於痰多壅肺,咳逆喘促,胸滿痞悶,常配伍桔梗、半夏、杏仁等;用於痰熱咳嗽,胸膈滿悶,常配伍黃芩、桑白皮等;用於外感咳嗽日久不止,常配伍荊芥、陳皮、桔梗等;用於咳嗽浮腫,喉中痰鳴屬於實證者,常配伍紫菀、大戟等,方如白前湯。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

【按語】白前能宣肺而祛痰,降逆氣而止咳喘,又因性平而不燥熱,所以,痰多咳嗽哮喘,不論寒熱,均可使用。

第二節清熱化痰藥

前胡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入肺經。

【功效主治】

1.降氣祛痰用於肺氣壅實,胸膈不利,咳逆短氣,嘔吐不食,常配伍杏仁、桑白皮等,方如前胡散。

2.宣散風熱用於外感風熱,咳嗽,頭痛,咽痛,常配伍薄荷、桔梗、牛蒡子等。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

【禁忌】陰虛久咳及寒飲咳嗽,均不宜用。

【按語】前胡辛散苦降,性質平和,能祛痰以降肺氣之壅塞,止咳可製肺氣之上逆,微寒又可清熱,兼有宣散肺金風熱之功。

【類藥鑒別】前胡、柴胡均能疏散風熱,然前胡入肺,主降,長於祛痰降氣;柴胡入肝膽,主升,長於疏肝解鬱。

前胡與白前都能化痰止咳,而白前性偏於溫,且以肅降肺氣為用;前胡則辛苦而寒,既有宣肺之效,複具清熱之功。

桔梗

【性味歸經】苦、辛,平。入肺經。

【功效主治】

1.宣肺祛痰用於風熱咳嗽,痰黃發熱,口渴,常配伍桑葉、杏仁、菊花等,方如桑菊飲;用於風寒咳嗽,常配伍杏仁、蘇葉等,方如杏蘇散;用於肺氣閉遏,咽痛,聲音嘶啞,常配伍黃芩、貝母、射幹等。

2.排膿消癰用於肺癰胸痛,咳吐膿血,痰黃腥臭,常配伍甘草,方如桔梗湯。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

【禁忌】肺虛久咳及咳血者慎用。

【按語】桔梗辛散苦泄,質輕上浮,善能宣通上焦,開提肺氣而利胸膈咽喉,有良好的宣肺祛痰排膿之功,並能載藥上行,而有“舟楫之劑”之稱。

貝母

【性味歸經】川貝母苦、甘,微寒;浙貝母苦,寒。入肺、心經。

【功效主治】

1.止咳化痰用於痰熱鬱肺,咳嗽痰黃黏稠,常配伍知母,方如二母散;用於肺虛久咳,痰少咽燥,常配伍麥冬、款冬花等,方如貝母散;用於外感風熱或痰火鬱結的咳嗽,常配伍知母、桑白皮、瓜蔞仁,方如二母寧嗽丸。

2.消腫散結用於瘰鬁,常配伍玄參、牡蠣,方如消瘰丸;用於瘡癰,常配伍銀花、乳香等,方如仙方活命飲;用於肺癰,常配伍蘆根、魚腥草等。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研末服,每次1~2克。

【禁忌】反烏頭。

【按語】貝母有川貝、浙貝之分,皆為苦寒之品,均能清肺化痰而止咳,治痰熱咳嗽之證。但川貝滋潤性強,長於潤肺化痰,多用於肺熱咳嗽、肺虛勞嗽之證;浙貝苦寒較甚,開泄力大,清火散結之功較強,多用於外感風熱、痰火鬱結之咳嗽,以及瘰鬁、癰腫等證。

【類藥鑒別】貝母、半夏均能化痰止咳,然貝母苦寒清熱,功專治肺,適於熱痰、燥痰為患;半夏辛溫散寒,治在肺脾,用於濕痰、寒痰。

瓜蔞(附:天花粉)

【性味歸經】甘,寒。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1.清肺化痰用於痰熱阻肺,咳嗽痰稠,常配伍知母、貝母、冬瓜子等。

2.寬胸散結用於胸痹,胸痛,常配伍薤白、白酒,方如瓜蔞薤白白酒湯;用於痰熱結胸,胸膈痞滿,常配伍半夏、黃連,方如小陷胸湯。

3.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秘,常配伍鬱李仁、火麻仁等。

4.散結消癰用於肺癰、乳癰、腸癰,常配伍連翹、公英、銀花等。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宣肺止咳,通陽宣痹,用其皮;潤肺滌痰,潤腸通便,用其仁;散結消癰,用全瓜蔞;養陰生津,用其根(天花粉)。

【禁忌】脾虛便溏者慎用。

【按語】瓜蔞甘寒清潤,能上行達下,滑降利氣,既可清肺胃之積熱而消痰,又能利氣開胸而散結,且能潤腸、消癰。

【類藥鑒別】瓜蔞、白芥子皆能滌痰利氣開胸,散結療癰。然瓜蔞寒潤,宜用於痰熱互結之結胸、胸痹、瘡癰;白芥子溫燥,宜用於寒痰凝滯之痰飲、支飲、懸飲、陰疽。

附:天花粉

天花粉味甘、微苦、酸,性微寒,功能清熱生津,消腫排膿,主治肺熱燥咳,熱病傷津,消渴,瘡瘍腫毒等證。10~15克,水煎服。孕婦忌服。

葶藶子

【性味歸經】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經。

【功效主治】

1.瀉肺平喘用於痰涎壅肺,咳嗽氣喘,胸滿脹痛,常配伍大棗,方如葶藶大棗瀉肺湯。

2.利水消腫用於麵目浮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屬於實證者,常配伍防己、椒目、大黃,方如己椒藶黃丸;用於結胸證之胸脅積水,常配伍杏仁、大黃、芒硝,方如大陷胸丸。

【用量用法】3~10克,包煎。

【禁忌】肺虛喘促者忌用。

【按語】葶藶子苦寒能清上導下,上能瀉肺降氣,消痰平喘,下導膀胱以消水腫除脹滿。

【類藥鑒別】葶藶子、麻黃均能定喘,又都能開水之上源而利水消腫。然葶藶子苦寒下泄,瀉肺行水力猛,適用於肺中痰水壅滯之逆滿痰喘實證及胸腹積水;麻黃辛苦性溫,開宣肺氣而散風寒,適用於風寒束肺所致的咳喘逆滿及肺氣不得宣降所致的風水證。

竹茹(附:竹瀝)

【性味歸經】甘,微寒。入肺、胃、膽經。

【功效主治】

1.清熱化痰用於肺熱咳嗽,咳痰黃稠,常配伍黃芩、瓜蔞;用於痰火內擾,心煩不安,失眠,胸悶痰多,常配伍半夏、陳皮、枳實等,方如溫膽湯。

2.清胃止嘔用於痰熱互結,煩悶嘔逆,常配伍陳皮、半夏、黃連,方如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用於胃虛有熱,氣逆嘔吐,不思飲食,常配伍人參、生薑、陳皮等,方如橘皮竹茹湯。對於妊娠嘔吐,本品亦可應用。

【用量用法】6~10克,水煎服。祛痰生用,止嘔多薑汁炒用。

【禁忌】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按語】竹茹甘能和胃,寒可清熱,入肺經能清熱滌痰而開鬱,入胃經善清解胃腑之煩熱而止嘔逆,是治療胃熱嘔逆之良藥。

附:竹瀝

竹瀝甘、大寒,入心、肺、胃經,功能清熱化痰,清心定驚,主治中風痰迷、驚癇癲狂、痰熱咳喘。用量30~50毫升,衝服。脾虛便溏及寒嗽者忌用。

天竺黃

【性味歸經】甘,寒。入心、肝、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