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注重烹飪細節,讓飲食更有營養(3 / 3)

使用味精講究方法

味精的化學名稱叫穀氨酸鈉。它吸濕性強,易溶於水,即使是溶於3000倍的水中,也仍能顯出鮮味。因而能增加食欲。

味精還是一種很好的營養品,它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質分解出來的氨基酸,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同時,它對於改變人體細胞的營養狀況、治療神經衰弱等都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然而,味精若使用不當也會產生不良後果,使其失去調味意義甚至對人體健康產生副作用。科學研究證明,味精每人每天攝入量應不超過6克,過多可造成頭疼、心跳、惡心等症狀。正確使用味精才能在保證健康的同時提高食物的鮮味。

1.放置味精溫度要適合

一忌高溫使用。味精對溫度要求較高,最佳溫度為70~80℃,在這個溫度範圍內,味精不僅鮮味濃,也最易消化。當溫度超過120℃時,穀氨酸鈉會轉變為焦穀氨酸鈉,並具有一定的毒性。因而,使用味精的溫度不能過高。

二忌低溫使用。溫度低時味精不易溶解。如果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鮮時,可以把味精用溫開水化開,晾涼後澆在涼菜上。

2.放置味精酸堿度要適合

一忌用於堿性食物。在堿性溶液中,味精會起化學變化,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穀氨酸二鈉。所以烹製堿性食物時,不要放味精。如魷魚是用堿發製的,就不能加味精。

二忌用於酸性食物。味精在酸性菜肴中不易溶解,酸度越高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3.味精放置要分菜肴

一忌用於甜口菜肴。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蓮子、西紅柿蝦仁等都不應加味精。甜口菜放味精既破壞了鮮味,又破壞了甜味。

二忌用於炒黃菜,即炒雞蛋。雞蛋本身含有許多穀氨酸,炒雞蛋時一般都要放一些鹽,而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經加熱後,穀氨酸與氯化鈉這兩種物質會產生新的物質——穀氨酸鈉,即味精的主要成分,使雞蛋呈現很純正的鮮味。炒雞蛋加味精如同畫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美。

三不宜用於烹飪魚蝦類食物。因為魚蝦類食物有其天然美味,如果加入味精,就會破壞其原有的風味。

4.味精放置量要適當

不宜多食,一碗菜放一顆綠豆大小的味精就夠了。過量的味精會產生一種似鹹非鹹、似澀非澀的怪味。使用味精並非多多益善,味精吃得過多,會發生頭疼、惡心、發燒等中毒症狀。

放鹽不宜過多和過早

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物質,它對維護人體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但並不是食用越多越好,如果經常吃過鹹的食物,對身體是有害無益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成人每日攝入的食鹽量不得超過6克。

首先,食鹽過多,必然會產生渴感,因而導致多喝水,而大量飲水會大大加重心髒和腎髒的負擔,長期下去,就會造成心、腎疾患,有時還會使人精神憂鬱,情緒沮喪。

其次,人過中年以後,血管日趨老化,功能減退,過多的食鹽進入人體內,在某些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下,可使血管對各種升血壓物質的敏感性增加,引起細小動脈的痙攣,促進腎細小動脈硬化過程加快,以致造成高血壓。

據國內外一些調查資料記載,攝入食鹽的多少與血壓高低有密切關係。愛斯基摩人每天僅吃4克左右的鹽,他們之中沒有患高血壓病的;而日本北部居民每天吃鹽高達26克,高血壓發病率就很高。

鹽是人們離不開的調味品。燒菜放鹽才能“上味”,不過放鹽的時間卻很有講究。

有些人喜歡在油下鍋的同時就放上鹽,使鹽在油中熬煎,待青煙直冒時將菜放入鍋內,或者當菜入鍋後翻炒幾下就馬上放鹽。這樣做都是不正確的。

如果放鹽過早,外界環境溶液的濃度遠遠大於蔬菜中細胞的濃度,細胞液就要外滲,被“逼”出來,出現“萎縮”。這樣,所做的菜肴因“失水”緊縮變僵,熱量就難以透入菜肴的內部組織,致使菜肴不能很快燒透,時間一長,勢必將菜肴燒得爛熟,色、香、味將大為遜色。過早加鹽,會使燒的菜肴成為“敗的”。

燒菜時先不要放鹽,待菜肴經過充分煸、炒、燴、煨等過程至其中的水分吸熱沸騰,就像微波爐燒菜那樣,菜肴自內向外而熟,這時再放鹽“上味”,菜肴必然鬆脆可口,色、香、味恰到好處。

另外,放鹽的時機正確與否還決定了鹽中碘元素能否被充分吸收。

碘是人類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特別對大腦和神經係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孕婦缺碘會導致後代出現呆、傻、聾、啞、矮等一係列疾病,兒童、青少年缺碘可造成智力低下、生長發育遲緩、學習成績下降等。成年人每日需碘量為100~150微克,其中80%~90%需要從食物中獲得。如果體內缺少,就會引起各種缺碘性疾病,如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等。

為避免缺碘,目前我國常用的人體補碘措施主要是食用加碘食鹽,這是一種最經濟、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好,但如果不正確使用,仍會造成碘的流失,失去補碘的作用。為了提高碘的吸收,科學烹調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有些人在炒菜時不注意這一點,往往在熱好油後就加食鹽“炸鍋”,認為這樣炒的菜香。殊不知這樣一來,碘在熱油中幾乎全部丟失了。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菜即將出鍋時再加入碘鹽,這樣能使人體充分吸收利用碘鹽中的碘,達到補碘的目的。比如同炒一種蔬菜,出鍋前放鹽,碘的食用率為63.2%;在炸鍋時放鹽,碘的食用率反為18.7%。同時由於碘具有揮發性,碘鹽應該密封保存,以減少碘的丟失。

食用不同的油,碘的食用率也不同,如用動物油燉土豆,炸鍋時放鹽,碘的食用率為2%,而用豆油可增加到25%。

添加某些調味品可增加碘的食用率,如炒土豆,“炸鍋”時放鹽,碘的食用率為24%,而加過陳醋後碘的食用率上升到47.8%。

蔬菜的配炒不同,碘的食用率也不同,如均在出鍋前放鹽,碘的食用率分別為:西紅柿炒土豆為53%,西紅柿炒雞蛋為62%,西紅柿炒黃瓜為61%,西紅柿炒柿子椒為77%。科學烹調有利於提高碘的食用率,可防止缺碘性疾病的發生。

打包菜易引起胃腸疾病

用餐後打包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但剩菜回鍋極易引起胃腸疾病。

蔬菜一般不要“打包”,這是因為,燒熟的蔬菜含有亞硝酸鹽,打包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醃漬,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進一步增加。尤其是過夜的剩菜,經過一夜的鹽漬,亞硝酸鹽的含量會更高。而亞硝酸鹽經加熱後,毒性會增強,嚴重的還可導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

澱粉類食品最好在4小時內食完。澱粉類食品如年糕等最多保存4小時,否則在沒有變味的情況下食用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原因在於它們易被葡萄球菌寄生。

魚和海鮮的營養非常豐富,但也是大腸杆菌繁殖的溫床。打包拿走的海鮮在20℃左右的溫度下經過6個小時,1個大腸杆菌就會繁殖為1億個。所以,剩魚帶回家後,再次食用必須徹底加熱。但即使經過加熱,細菌的毒素也不易被分解破壞。

貝殼類海鮮適合“打包”,但重新食用一定要重新烹飪,加熱時還要另加些酒、蔥、薑等佐料,不僅味鮮,而且具有殺菌作用。一些海產品如果放置時間久或疑為不新鮮,一定要用醋醃製10分鍾左右,以殺滅可能潛伏在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防止引起胃腸道不適。

此外,吃剩的食品打包後經過塑料袋一捂,極易發生腐敗變質。有些食品看起來很好,其實已經“毒不可食”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比較節儉,有時將輕微變質的食物經高溫煮過後再吃,以為這樣做可以徹底消滅細菌。醫學實驗證明,細菌在進入人體之前分泌的毒素是非常耐高溫的,不易被破壞分解。在一般情況下,通過100℃的高溫加熱幾分鍾即可殺滅某些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但是對於食物中細菌釋放的化學性毒素來說,加熱就無能為力了。加熱不僅不能把毒素破壞掉,有時反而會使其濃度增大。因此,這種用加熱方法處理剩餘食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剩菜隻要熱熱就行了,最好還是吃多少點多少。

不能生吃的八種食物

1.螃蟹

吃生螃蟹極不衛生。因為在螃蟹身上有寄生的肺吸蟲囊蚴,能傳播肺吸蟲病。如果生吃就會把肺吸蟲的囊蚴吃進胃中,囊蚴在人體內發育成肺吸蟲,最後定居在腹腔、胸腔、肝髒、腎髒。如侵害肺部,能破壞組織,引起咳嗽、胸痛、低燒;如侵犯腦、脊髓,則出現頭疼、發熱、嘔吐乃至癱瘓、失明等。所以吃螃蟹一定要蒸熟或者煮熟,趁熱吃。

2.西紅柿

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人們常用的蔬菜中,比如西紅柿、洋山芋、茄子和花菜等都含有數量不等的尼古丁。尤其是這些蔬菜如果未加烹飪而生吃,則進入人體的尼古丁數量會更多,由此而受到的傷害接近於煙霧彌漫中的被動吸煙。

生活中,人們習慣生吃或涼拌某些蔬菜,西紅柿就是這樣。有人還認為,這樣做可以代替吃水果。其實,西紅柿生吃,不僅營養受損,還相當於吸煙,使尼古丁混進了人體,是不可取的。

3.雞蛋

雞蛋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食品,是老幼病弱者的滋補佳品。雞蛋無論用煎、炒、煮、蒸的方法做熟後都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但是認為雞蛋生吃比熟吃營養價值高,那就錯了。

雞蛋外殼看起來似乎密不透風,但在顯微鏡下,外殼上布滿了氣孔,這些小孔比病菌要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病原體隨時都可能侵入雞蛋內。研究人員發現:約有40%受精蛋會由精液帶入能感染人體的微生物,生吃這種雞蛋很容易感染病菌。雞蛋生下後,難免有一些病原體(如沙門氏病菌)侵入。因此,生吃雞蛋不但營養價值低,而且不衛生,易導致疾病,是不宜提倡的、不科學的吃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雞蛋的吃法很多,不過最佳吃法是煮嫩雞蛋,即水煮沸後放入雞蛋再煮5分鍾為宜。

4.胡蘿卜

胡蘿卜中的胡蘿卜素含量比白菜、菠菜高30~100倍。胡蘿卜素隻有溶解在脂肪中才能順利地被人體吸收。生吃或涼拌吃,其中90%的胡蘿卜素就排泄掉了。所以吃胡蘿卜一定要用油炒或與肉同燉。

5.醬油

有些人拌涼菜時,喜歡加進新買來的生醬油作佐料。其實,生食醬油是極不衛生的。經研究發現,有一種嗜鹽菌可以在高濃度含鹽食物中生存。醬油含鹽量約為15~20%,嗜鹽菌可以在醬油中長時間地生存。人吃了含有嗜鹽菌的食物,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會脫水、休克,甚至死亡。

另外,醬油在生產、運輸貯存和銷售時常常受到汙染。新買來的醬油如果生食或用來涼拌冷菜,尤其是在夏季,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甚至能造成死亡。正確的吃法是,將醬油加熱煮沸後,放入清潔的瓶子中備用。

6.毛蚶

有人在吃毛蚶時僅用熱水一燙就開始吃,這種吃法容易染病。

首先,毛蚶在生長、運輸、銷售過程中,有時會受到病菌等的感染,尤其是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使本來不帶病菌的毛蚶攜帶上了病菌成了病菌的傳染源。毛蚶體內的甲型肝炎病毒在沸水中煮15分鍾才能死亡,人吃了未被殺死病毒的毛蚶後很容易患上甲型肝炎。

7.鮮芸豆

鮮芸豆又名四季豆、刀豆。鮮芸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前者存於豆莢表皮,後者存於豆粒中。這些毒素俗稱“毒扁豆堿”,遇高溫即會分解。因此,食用夾生或半生不熟者都易中毒。

8.秋扁豆

特別是經過霜打的鮮扁豆,含有大量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食前應加以處理,沸水焯透或熱油煸,熟透後方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