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注重烹飪細節,讓飲食更有營養(2 / 3)

研究發現,牛、馬、驢、騾、豬、雞、鴨等動物,常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攜帶者和傳播者。乙型肝炎病毒有著較強的抵抗能力,在60℃的溫度下燒煮4小時,仍安然無恙,有時中等濃度的消毒劑也不能將其置於死地,一般在煮沸10分鍾後才能被殺滅。因此,動物內髒不應當炒著吃。

動物內髒的最好烹製辦法是長時間高溫高壓燜煮,使其徹底煮爛煮透,將寄生蟲、病菌和蟲卵殺死,然後再食用,以消除病從口入的隱患,避免食後致病。

就豬肝來說,很多人喜歡吃炒豬肝,而且將豬肝炒得很嫩,甚至帶著血絲就吃,認為這樣才鮮嫩可口。豬肝中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尤其富含維生素A和微量元素鐵、鋅、銅等,是虛弱和貧血患者的良好補品。但肝髒是解毒器官,人體吸收產生的有毒物質經過肝髒,毒性就會被解除。動物肝髒不可避免地要攜帶一些有毒物質的代謝物,還可能混有混合飼料中的有毒物質。

同時,肝髒也是一個營養庫,有一些寄生蟲喜歡居住在肝髒,吸取營養物質,完成自身的生命發育過程。例如,肝吸蟲等寄生蟲可寄生在肝髒內,對它們的清除,隻靠洗泡是難以徹底的。

顯然,豬肝並不是什麼“幹淨”之物。如果隻顧嫩炒可口,炒得時間又很短,這樣吃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將沒有殺死的某些病原體或寄生蟲卵吃入腹內。短火也不能有效地分解豬肝中的有毒物質。如要想炒動物內髒的話,火一定要大一些,以確保身體健康。

正確烹調“半成品”食物

現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半成品”式方便食品應運而生,且頗為走俏。一眼看去,這些“半成品”食品已被清洗幹淨,切成適當大小,幾種食物搭配組合,而且加入相應的調味品,如生薑、香蔥、味精等。消費者買回家後,隻要在鍋裏放些食油,炒一下即可享用。擇菜、清洗、切段、搭配等工序全部省去,這就是“半成品”食物頗受歡迎的原因。

要提醒消費者的是,對於已經加入味精的“半成品”,烹調時要用小火,最好是蒸、煮而不是炒。因為味精在加熱到120℃以上的油鍋中炒時,就會由原來的穀氨酸鈉變成焦化穀氨酸鈉。焦化穀氨酸鈉不僅鮮味很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據測定,在三四成熱的“溫油鍋”裏,油溫已升至90~130℃,炒菜的油鍋油溫往往在150~200℃。這種油溫炒出來的“半成品”菜肴,其中的味精早已變成有毒性的焦化穀氨酸鈉了。

有些加有調味料的“半成品”食物是由海參、魷魚組配而成的。海參、魷魚水發時往往加入了堿,如果組配時沒有衝洗幹淨,它們往往有可能偏於堿性。味精遇到這種偏堿性的食物,就可能轉變成穀氨酸二鈉。穀氨酸二鈉鮮味極低,且具有異味。因此,消費者在選購和烹調“半成品”食品時馬虎不得。

骨頭湯不宜久煮

不少人有愛喝骨頭湯的習慣,有些人在熬骨頭湯時,總認為熬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鮮美,營養就越豐富,因此一熬就是大半天。有些人還認為骨頭湯有營養,喜歡常喝。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骨頭湯久熬和常喝都是不適宜的。

認為骨頭湯熬的時間越長營養就越豐富的人多半認為,熬久的話,骨頭中的鈣質可以溶化,從而被人體吸收。其實,無論多高的溫度,也不能將骨骼內的鈣質溶化。這是因為,動物骨骼中所含鈣質不易分解,不論多高的溫度、多長的時間,也不會將骨骼內的鈣質溶化。熬的時間過長,反而會破壞骨頭中的蛋白質,實際是無益反而有害的。因此,熬骨頭湯的時間不宜過長。

營養專家推薦的方法是:燉湯前,先將洗淨的骨頭砸開,然後放入冷水,冷水一次性加足,並慢慢加溫,在水燒開後可適量加醋,因為醋能使骨頭裏的磷、鈣溶解到湯內;同時,不要過早放鹽,因為鹽能使肉裏含的水分很快跑出來,會加快蛋白質的凝固,影響湯的鮮美。

專家推薦的燉具為壓力鍋,因為用壓力鍋熬湯的時間不會太長,湯中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損失不大,骨髓中所含的磷等微量元素以及其他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損失也不大。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煮骨頭湯時冷水要一次加足,萬一中途要加水,可以加熱開水,切忌加冷水。這是因為,骨頭裏含有豐富的脂肪和膠原蛋白,在沸騰時突然加入大量冷水,骨頭湯的溫度驟降,會使脂肪和膠原蛋白迅速凝固,骨頭表麵也會急劇收縮,骨頭中的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便不能順暢地溶解出來,骨頭變得致密而不易燒酥,骨頭湯中的營養物質就相對較少,口味也大為遜色。

動物肉類含脂肪較高,而骨頭上總會帶點肉,故而熬的時間長了,熬出的湯中脂肪含量會很高。本來人們喝骨頭湯是為了補鈣,由於“熬”不出鈣反而“熬”出了油,所以骨頭湯還是少喝為好,特別是老人和孩子,更不宜常喝。

豆類必須煮熟燒透

大豆營養豐富,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食物,但是它也含有對人有害的成分,主要是胰蛋白酶抑製劑和血球凝集素。

胰蛋白酶抑製劑在大豆中有7~10種,其中有2種已經被分離出來。若大豆半生不熟時食用,常會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實驗證明,在用生大豆喂養動物時會導致動物生長遲緩,胰腺肥大。

血球凝集素,實質是一種糖蛋白,也是一種毒蛋白,屬於抗營養因子。大豆中至少有4種毒蛋白可使動物紅血球凝集,它對動物的毒性是削弱腸道吸收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的能力。

但是,血球凝集素在加熱時(如100℃煮15分鍾)便會失去特異的生物性質,所以在熟食品中這種“毒蛋白”已經喪失了活性,不會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吃大豆和毛豆等豆類食物時,務必煮熟燒透方可放心食用。

使用鐵鍋時的禁忌

很多人認為鐵鍋烹飪能治貧血,所以覺得用鐵鍋烹飪是一種完美的方法,事實真是如此嗎?

貧血的原因不一,治療方法當然也各有不同。必要的營養素(尤其是鐵分)不足,人體隻能製造少量的紅血球時,會患貧血症(缺鐵性貧血)。用鐵鍋煮食物,或許對缺鐵性貧血有所幫助,但並不能起到根本治療的作用。同時,用鐵鍋煮飯還有以下三個禁忌:

1.忌鐵鍋煮綠豆

因綠豆中含有元素單寧,在高溫條件下遇鐵會成黑色的單寧鐵,使綠豆湯汁變黑,有特殊氣味,不但影響食物的味道,而且對人體有害。

2.忌不鏽鋼或鐵鍋熬中藥

因中藥含有多種生物堿及各類生物化學物質,在加熱條件下,會與不鏽鋼或鐵發生多種化學反應,會使藥物失效,甚至產生一定毒性。

3.忌用鐵鍋煮海棠、山裏紅

一般多采用砂鍋及搪瓷器皿煮海棠或山裏紅,而不用鐵鍋。因為海棠、山裏紅的果品中含有果酸,使用鐵鍋煮,果酸溶解以後會產生低鐵化合物,這種物質含有對人身有害的毒素,食用後0.5~3小時內人就會產生惡心、嘔吐,唇、舌、齒齦發紫發黑的現象。

科學合理地使用微波爐

微波爐是一種新型炊具,比一般烹調方式快20~30倍。利用微波爐加熱,既快又衛生,能在無火、無煙、無揮發異味的淨化狀態下進行,使烹調的各種葷素菜肴和各式糕點的時間縮短。據統計,微波爐比一般電爐省電57~77%,省時2/3~3/5。

微波爐的工作原理是,以微波高頻率震蕩食物的內部,使得食物內部的原子互相摩擦生熱,使食物從內到外熟透。它的特點是,使食物內部先熟,因而難以烹調出“炒”的味道來,又無法使食物有焦香的味道。

但是,西班牙科學家的一項研究顯示,用微波爐烹煮是最破壞蔬菜營養的方法,而蒸是不使營養流失的最好方法。科學家們測量了用高壓鍋、微波爐、蒸和煮的方法烹調的椰菜中的抗氧化劑含量。通過測試發現,在蒸的過程中,蔬菜中的抗氧化劑幾乎沒有被破壞,但微波爐烹煮的椰菜中的抗氧化劑幾乎消失殆盡,其他烹煮方法對抗氧化劑的破壞程度介於兩者之間。而抗氧化劑是通過破壞活性化學物質來保護營養細胞的一種混合物,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因此,在使用微波爐時一定要科學合理,知曉微波爐的使用禁忌,這樣在享受微波爐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營養不被損壞。

1.忌超時加熱

食品放入微波爐解凍或加熱,如果忘記取出,而時間超過兩小時,則應丟掉不要,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2.忌將普通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爐加熱

一是熱的食物會使容器變形,二是普通塑料會釋放出有毒物質,汙染食物,危害人體健康。

3.忌將肉類加熱至半熟後再用微波爐加熱

因為在半熟的食品中細菌仍會繼續生長,第二次再用微波爐加熱時,由於時間短,不可能將細菌全殺死。冰凍的肉類食品必須先在微波爐中解凍,然後再加熱為熟食。

4.忌使用金屬器皿

因為放入爐內的鐵、鋁、不鏽鋼、搪瓷等器皿,在加熱時會與微波爐之間產生電火花並反射微波,既損傷爐體又做不熟食物。

5.忌再次冷凍經微波爐解凍的肉類

因為肉類在微波爐中解凍後,實際上已將外麵一層低溫加熱了,在此溫度下細菌可以繁殖,雖再冷凍可使其停止繁殖,卻不能將細菌殺死。已用微波爐解凍的肉類,如果再放入冰箱冷凍,必須加熱至全熟。

6.忌使用封閉容器

加熱液體時應使用闊口容器,因為在封閉容器內,食物加熱產生的熱量不容易散發,會使容器內壓力過高,易引起爆炸事故。即使在煎煮帶殼食物時,也要事先用針或筷子將殼膜刺破,以免加熱後引起爆裂、飛濺,弄髒爐壁。

7.忌使用保鮮膜接觸食物

使用保鮮薄膜時,在加熱過程中最好不要讓其直接接觸食物,可將食物放入大碗底,用保鮮膜平封碗口或不用保鮮膜而直接用玻璃或瓷器蓋住,這樣也可將水汽封住,使其加熱迅速均勻。在取出食物前,可將保鮮膜刺破,以避免它沾到食物上。

8.忌油炸食品

遇高溫油會出現飛濺導致明火。如萬一不慎引起爐內起火時,切忌開門,而應先關閉電源,待火熄滅後再開門降溫。

9.忌將微波爐置於臥室

微波爐不要放置於臥室,同時應注意微波爐上的散熱窗柵不要被物品覆蓋。

10.忌長時間在微波爐前工作

開啟微波爐後,人應遠離微波爐至少1米的距離。

調味佐料應少放

中國菜肴博大精深,僅從調味佐料來說,就有酸、甜、苦、辣、鹹等多種調味品。不同的烹飪佐料分別具有使菜肴增加美味、提高食欲、減少油膩、解毒殺菌、舒筋活血、保護維生素C、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維持體內滲透壓和血液酸堿平衡、保持神經和肌肉對外界刺激的迅速反應能力以及調節生理和美容健身等不同功能。

用餐時,我們總是愛加醋、薑、蒜、蔥、辣椒等佐料,當這些調料使用適量時,能起殺菌、消脂、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等作用。但做菜過多加入佐料調味,則會給人體造成損害。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調查表明,胡椒、桂皮、白芷、丁香、小茴香、生薑等天然調味品有一定的誘變性和毒性,多吃可導致人體細胞畸變,形成癌症,還會給人帶來口幹、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副作用,有時也會誘發高血壓、胃腸炎等多種病變,所以應該提倡不過多地使用調味料。

此外,調料過多會使食物的味道過於強烈,它們雖然在短時間內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但長期下來對感覺器官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使人們漸漸無法享受到那些大自然中微妙的變化,同時強烈的刺激使得消化係統分泌更多的物質來中和這些不適合身體的強烈刺激,因而承受過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