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注重烹飪細節,讓飲食更有營養(1 / 3)

第十九章注重烹飪細節,讓飲食更有營養

同樣的食物經過不同的烹飪手法的的處理,其營養成分也有所不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異。從健康飲食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追求最有營養的烹飪方法。

洗菜不宜浸泡,切菜不可過碎

很多人洗菜時喜歡浸泡一段時間,這會造成蔬菜中的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損失。

蔬菜的合理加工原則是:最好用流水衝洗,不可在水中浸泡;煮菜時要等水開後再將菜下鍋;湯和菜一起進食。

原料加工的形狀越大越利於保護其中的營養素,因此切菜時不要過碎、過細,否則,營養素與空氣接觸過多容易氧化,造成一定的營養損失。

另外,在洗一些肉類食物,如雞、鴨等時,水溫最好不要過高,這樣可以防止脂肪溶於水中降低營養價值。洗鯰魚、泥鰍時,不要過多地洗去其表麵的黏性物質,因為它們是一種膠質營養素。

蔬菜新鮮吃未必營養高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喜歡購買色澤光亮、鮮嫩油綠的新鮮蔬菜,回家後趁著新鮮勁兒立即烹調食用。人們認為,這樣做蔬菜的營養損失少,對人體健康有益。然而,科學家最近的研究卻表明,新鮮並不一定意味著更有營養。

研究發現,大多數蔬菜存放一周後的營養成分含量與剛采摘時相差無幾,甚至是完全相同的,而剛剛采摘的蔬菜常常帶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比如說,甘藍、甜瓜、青椒和菠菜存放一周後,其維生素C的含量基本沒有變化。

此外,現在農作物的種植生產中均大量使用化肥和其他有機肥料,為了防治病蟲害,還經常施用各種農藥,有時甚至在采摘的前一兩天還往蔬菜上噴灑農藥,這些肥料和農藥往往是對人體有害的。因此,蔬菜越新鮮,殘留的有害物就越多,對人體的危害就越大。

蔬菜放上幾天後基本不影響其營養價值,而殘留在蔬菜上的有害物質卻會逐漸分解衰減,此時再經過認真清洗,就能使蔬菜既營養豐富又衛生安全。因此,食用時最好是略作存放,使殘留的有害物質逐漸分解減弱後再吃,而對於那些容易衰敗的蔬菜,也應多次清洗之後再食用。

總之,生活中我們切不可為了單純追求蔬菜的新鮮,而忽視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對於新鮮蔬菜,我們應適當存放一段時間後再進行食用。

蔬菜焯水有技巧

吃蔬菜有時要焯水,目的是除去草酸或異味,多數情況下則是為了加工的需要。焯水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否則會造成營養素氧化、溶解、流失,蔬菜失綠變黃。

焯菜要在水沸騰時放入,盡量減少菜在水中的時間,焯完的菜不要過量地擠去其中的水分。

1.焯菜時要做到沸水下鍋

蔬菜冷水下鍋,當水溫逐漸升高,在30~60℃時,氧化酶活性最強,使維生素C受氧化破壞,損失很大。如果焯菜時沸水下鍋,水溫迅速升至80℃以上,氧化酶遇熱失去活性,使大量維生素C免遭破壞。

2.焯菜時間宜短不宜長

焯菜的科學名稱叫做“湯漂”,即在沸水中把蔬菜漂一下即可,不可在水中煮,因為蔬菜在沸水中時間一長,水溶性營養素如礦物質、B族維生素、遊離氨基酸,就會大量溶入水中流失。

3.焯菜時不可加蓋

在沸水中蔬菜的有機酸要揮發,在加蓋的情況下,這種氣態的酸又會回流到鍋裏。這樣,葉綠素的鎂離子就會被氫離子置換,變成脫鎂葉綠素,綠葉變成了黃褐色,破壞了綠葉蔬菜的嫩綠色。

別用過熱的油炒菜

有人在炒菜時,總習慣將油的溫度燒得很高,甚至將油燒得冒煙再投料,認為這樣的溫度炒出的菜有味道、有營養。實際上,這樣做是不正確的。在炒菜時,把油燒得過熱,以致有冒煙的現象出現,對人體健康是不利的。

油燒到冒煙的程度,則表明油溫已達230℃,在這種溫度下,不僅油脂中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遭到破壞,而且當食品與高溫油接觸時,食品中的各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也大量損失。

同時,油中的脂肪酸也會因高溫而被氧化,從而降低了食油原有的營養成分。因氧化產生的過氧脂質,對人體的健康十分不利,還可產生致癌物質。人若經常食用含這類有害物質的菜肴,就容易產生胃炎、胃潰瘍等消化係統疾病,嚴重者可引起胃癌。

此外,食油在高溫中會產生一種叫丙烯醛的氣體,它對鼻、眼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使人流淚甚至造成頭暈、惡心、厭食等不良反應,天長日久還可誘發肺癌。

烹調時,把新鮮蔬菜放入這樣高溫的油中,還會使原材料中的維生素C全部被破壞,其他物質也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炒菜時,油溫切忌過高,一般以控製在69~92℃的範圍內為宜。

將油燒得過熱再炒肉,這種方法也不科學。炒肉時,油溫一般在110~140℃也就夠了。肉類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等成分。如果將切好的肉放入熱油中,勢必造成油和肉的溫度反差過大,會使肉的表層驟然凝固,阻礙了熱的傳遞,會使外層炒老,內層不易炒熟,出現老嫩不一的情況。這樣炒出來的菜,色、味將會大為遜色。

怎樣炒肉才會使其外形圓潤舒展、鮮嫩味美呢?

方法一,先把鍋燒熱,然後加油,隨即加肉翻炒。

方法二,先加入1/3數量的油並將其燒熱,然後,將剩下的2/3的油同肉投入翻炒。

方法三,把鍋燒熱,倒入油後迅速涮鍋倒出,重新放入涼油,繼而再投肉翻炒幾下,再投入調料、配料同炒。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炒菜不宜多放油。在烹調菜肴時,用油過多,就會把菜料裏外包裹嚴實,使其他調味品的味道不易滲入到菜的內部,不僅影響菜的風味口感,而且會影響人的正常食欲,不利於人體健康。食油過多,體內消耗不完,剩下的部分就會在人體內慢慢貯存起來,當這些油脂在肝髒沉積過多時,便會形成脂肪肝,使肝髒的正常功能受到影響。

特別是老年人和脂肪代謝障礙者,血液中脂肪過多就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高血壓和冠心病。另外,常吃大量油,還會刺激膽汁、胰液大量分泌,從而容易誘發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

炒菜不宜用鋁鍋

眼下,鋁製品已大量進入家庭,人們不但用鋁製品燒水、煮飯,有的就連炒菜也用鋁鍋。用鋁鍋炒菜是不可取的,久用它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我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鋁對人體的腦、心、肝、腎的功能和免疫功能都有損害。一個人攝入的鋁元素如果超過正常值的5倍以上時,即可使人致病。據研究,鋁能抑製消化道對磷的吸收,使磷代謝受到擾亂;破壞胃蛋白酶的活性,導致消化功能紊亂;使成年人早衰,使老年人患癡呆症,使兒童大腦反應遲鈍等。

炒菜時不宜用鋁鍋,鋁受熱後,分子會變得極為活躍,特別是當它遇到酸、堿性食物時,更易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鋁化合物。這些微量的鋁元素溶入食物進入人體後,便在肝、脾、腎、甲狀腺和腦組織中蓄積。所以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用鋁鍋燒菜不宜放醋。

用鋁鍋炒菜時,不僅酸、堿難以避免,鍋鏟在翻轉炒菜過程中還會不斷地碰撞鋁鍋,而被碰掉的鋁元素就會溶進菜肴中,這樣勢必會增加食物中的鋁元素,使人攝入的鋁含量增加,久而久之,會危害人體的健康。

連續炒菜須刷鍋

經常炒菜的人知道,在每炒完一道菜後,鍋底就會有一些黃棕色或黑褐色的粘滯物。有些人連續炒菜不刷鍋,認為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不會造成油漬的浪費。

事實上,如果接著炒第二道菜,鍋底裏的粘滯物就會粘在鍋底,從而出現“焦味”,而且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隱患。

科學研究表明,有機物在350~400℃時,可以轉化為苯並芘,最適宜轉化的溫度為600~900℃。據測定,放置在炊具上無菜肴的鍋底溫度可達400℃以上。而菜肴一般是含脂肪、蛋白質一類含碳的有機物,燒焦極易產生3,4-苯並芘,這是一種強致癌物質。當鍋底上的粘滯物連續加熱,其苯並芘的含量就會增高,尤其烹調魚、肉之類的菜肴更為嚴重。

連續炒菜不刷鍋,鍋底的苯並芘就會比刷鍋時增高。如果是魚、肉中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被燒焦,會產生Y-基甲基衍生物的物質,其致癌性要超過黃曲黴產生的毒素。

為了講究飲食衛生,確保身體健康,就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炒菜應養成“炒一道菜,刷一次鍋”的衛生習慣,注意徹底刷淨鍋底中的殘留物。

正確的淘米煮飯方法

大米是人們的主食之一,煮飯就免不了要淘米。事實證明,淘米時搓洗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營養素丟失的越多。而淘米、煮飯的過程,會使大米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如B1、B2,尼克酸和礦物質丟失。

大米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每100克大米中含有蛋白質6.9克、糖76克、脂肪1.7克,還含有鈣、磷、維生素、核黃素等。有人不管新米陳米都反複淘洗,認為這樣能更衛生。但事實上,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米粒的外皮和胚芽中,極易隨著淘米而流失。

根據實驗,米粒經一次搓淘後維生素B1減少70%,二次後減少80%。兩次淘米脂肪損失4%,蛋白質損失10%,無機鹽約損失14%。同時,若將米粒浸水時間過長,水溫又偏高,搓淘時用力過大,米中的營養成分損失得就會更多。

如果大米受到黃曲黴菌的汙染,情況則另當別論。黃曲黴產毒菌株產生的代謝物黃曲黴素,毒性很強,是引起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在常壓下,即使加熱到100℃,它也能存活。大米受潮後往往易沾上黃曲黴菌,隻能用搓淘方法將黃曲黴菌去掉。一般來講,米經過第一次搓淘後,黃曲黴素可去掉55%左右,第二次可去掉62%,第三次可去掉72%,第四次可去掉87%,第五次能去掉96%以上。

從糧食的營養學來講,要使米中的澱粉得到充分的糊化,應在做飯前半小時淘米。淘米的方法是,首先用水漂洗掉雜物,然後揀掉混在米中的細碎沙石,經2~3次的輕淘漂洗便可。如果陳米黴變不嚴重,可反複淘洗4~5次;如黴變嚴重,大米失去原有光澤,顯得暗,甚至有黴點時,要先將黴點米粒揀出,用手搓洗3~5遍,使水清即可。

有人喜歡吃澇飯,即將米煮到半熟澇出,丟棄米湯後再在蒸籠中蒸熟。用這種方法做的米飯,大米中硫胺素、尼克酸、核黃素的保存率分別僅為17~33%、50%和24%。而不丟棄米湯的蒸飯,硫胺素保存率為62%、尼克酸為30%、核黃素則可以達到100%。

自來水生產過程中,有些廠家加入了一種叫“氯氣”的氣體,氯氣溶於水能生成一種化學物質,名叫“次氯酸”。次氯酸不穩定,在分解的時候,具有殺菌消毒作用。有些自來水廠家用漂白粉來消毒,漂白粉的“主角”是次氯酸鈣,它的“性格”也很不穩定,在空氣中呆久了就分解。特別是遇到酸,哪怕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於水裏形成的一點碳酸,它都會分解,產生次氯酸,次氯酸分解能殺滅細菌。

這就是說,自來水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氯氣。如果直接用自來水管中的水來煮飯,水中的氯氣會破壞米裏的維生素B1,時間久了,人體就會出現一係列諸如消化不良、皮炎等症狀。據日本東京大學藤原元典的實驗證明:用生冷的自來水燒飯,維生素B1的損失為30%左右。

正確的煮飯方法應該是先燒開自來水,然後將米倒入,這樣水中的氯氣已基本蒸發完,就會減少維生素B1的損失。

動物內髒要燉不要炒

許多人喜歡吃炒的動物肝、肺、腸、肚、腎等內髒,這種方法很不衛生。

動物內髒如肝、腎、肺、肚、腸等是“藏汙納垢”的地方,常被多種病原微生物汙染,也是各種寄生蟲的寄生部位。內髒不易炒熟炒透,將內髒炒著吃,難以殺死病菌和寄生蟲。如果吃了未炒熟的動物內髒,感染疾病的機會便大大增加,危險性也就多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