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走出運動誤區
在健身運動中,有許多人對運動缺乏科學的,正確的認識,並因此產生了一些錯誤的做法。其結果是不但沒有達到運動健身的效果,反而在運動中給自己帶來了損害,為了確保讓運動為健康保航護駕,我們要避免日常人勻意識或行動中對運動錯誤的認識和做法,選擇正確合理的運動方式,達到健康的目的。
體力勞動者不用參加運動鍛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看到那些參加體力勞動的人進行身體鍛煉。這是因為體力勞動往往會在勞動後感到累,更主要的是他們這些人在主觀意識裏存在著這樣的認識,那就是勞動可以代替運動。這是非常錯誤的。
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有很大的區別,體力勞動多是身體局部負荷較大的活動,而體育鍛煉則是一種有意識的全身鍛煉活動。體力勞動雖然對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起到一定的鍛煉作用,但是與體育運動終究是兩回事,體力勞動不能代替體育活動。
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長期單調的彎腰動作,則容易引起腰肌勞損,長時間站立會使下肢血液產生回流障礙,導致小腿靜脈曲張。單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到了中年,常會感到體力明顯不足,健康狀況惡化的反應。
如果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更好地享受生活,那麼即是體力勞動者也應該常參加一些強度較小的體育運動來調節一下,如散步、慢跑、遊泳、交誼舞等活動,這樣可以使神經中樞的興奮性轉移,代謝物的排除加快,參與勞動活動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鬆和休息,也可加快解除疲勞。此外,勞動後參加體育鍛煉,必須注意保持鍛煉活動的多樣性,使身體全方位參加鍛煉,避免身體局部負荷過重,使身體受到損害。
早晨鍛煉早起好
我國民間素來就有“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際在於晨”的說法,且清晨,草木清醇,人體清爽,因此,人們就習慣地會認為清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
然而,現代保健醫學研究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中老年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生活節奏也各不一樣,這會形成每個人健身鍛煉的積極性也有著不同的時段。不同的生活活動節奏、情緒狀態、體力狀況會影響健身活動的效果。因此,最佳的鍛煉時段應該是根據你自己最的鍛煉欲望的時間來安排的,而不應該是早晨。運動醫學專家認為,不應反對晨練,但也不鼓勵高齡人、弱體質、慢性病患者參加晨練,晨練最好等待日出後再進行不遲。
夜間植物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早晨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仍然很高,樹林中更高,此時,晨練者吸入的二氧化碳也比較多。
太陽升起以後,隨著氣溫的上升,沉積在地麵上的汙濁的空氣,也隨上升的氣流,被帶入高空;此時,沉睡了一夜的綠色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空氣也越來越新鮮、清爽,此時晨練效果最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是從空氣質量而言,從人體的生理變化規律來看,晨練也不是越早越好。
從人體生理變化來看,早晨6點左右,人們的血壓開始上升,心率也逐漸增快,到上午10時左右達到最高峰。如果晨練者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病,此時進行鍛煉,特別是做劇烈活動最容易發生意外。對人體生物鍾運轉的節律特征表明:早晨是人本肝髒中含糖量最低時期,體弱患者或老年人若在這時段進行鍛煉,運動的能源——糖,將主要靠脂肪分解供給。脂肪作為能源物質進入血液後,由於機體不能有效地利用其中的遊離脂肪酸,因而導致血液遊離脂肪酸濃度增高。老年人由於心肌活動能力降低,過剩脂肪酸所帶來的毒性,往往會誘發各種心律失常現象,甚至會有休克的發生。所以說,動用大量的脂肪消耗作為為早晨鍛煉的能源,對身體素質較差的老年人來說,實在是得不償失。
那麼,年老體弱的人們什麼時候進行運動鍛煉比較合適呢?根據人體生物鍾節律原理,無論是身體的適應能力,還是體力的調動發揮,均以下午和接近傍晚時分最佳。因為那時,絕大多數有精神狀態較佳、體力充沛、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準確性以及適應能力均處於最佳狀態。而且,人體內的糖分也增至最高峰,適時進行各種健身活動,就不容易產生能源代謝紊亂和器官功能運轉超負荷的現象。因此,弱體質患者、老年人的保健鍛煉,以暮練為佳,健身效果也許比早晨更好。
“飯後走百步,不用進藥鋪”
俗話說“飯後走百步,不用進藥鋪”。講的是飯後散步有利於健康,不容易得病。但這種說法並不十分科學。飯後馬上活動,增加了身體其它部位的血液需要量。人體內和血液就會更多地分布於軀幹、四肢等活動部位,從而減少了胃部血液的供應。消化酶的分泌也隨之減少,骨內的食物就不會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而飯後適當地休息一下,既能減少其它部位的血液流量,又能保證胃腸道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量,使胃內食物得以充分消化。
對於健康的人來說飯後20分鍾以後再開始出去散步20——30分鍾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有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但是對心髒病患者來說,“飯後百不走”卻是十分有害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吃過飯以後,胃腸要進行消化、吸收,此時消化道需要大量的血液,心髒則必須加大工作量供給血液。此時,人再走動,肌肉不停的運動,需要增加血液的供給,同樣也需要加大心髒的工作量。這對一個不健康的心髒來說,本來儲備的功能就很差,就很難滿足以上兩個供血量的增加需求,很容易造成以下危害:一是心髒負擔太重,很容易誘發心絞痛或心力衰竭,造成意外事故。二是因為腸胃道的肌肉供血不足,很易造成消化不良和身體疲勞。心髒患者飯後不要急於運動和散步,要先休息一段時間,以便保護心髒。
患有胃下垂的人也不宜飯後散步走動,因為追飯後胃內的食物充盈,此時再進行直立性活動,就會增加胃的振動,加重胃的負擔,加得胃下垂。這種病人,應該在飯後平臥10分鍾,或者靜坐,閉目養神30分鍾,然後再進行活動比較適宜。
此外,一些體弱的老年人也不宜飯後進行散步活動。因為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餐後血液多是高凝狀態,交感神經與自主神經調節功能減退。飯後人體胃腸的血液供應增多,心腦的血液供給相對減少,此時再走步運動會因為下肢肌肉的供血增加而減少供給胃腸的血液,這不僅會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還會增加心髒的供各負擔,對高血壓、動脈硬化者,會發生頭痛、乏力、眩暈、四肢麻木等症狀。而且對胃腸疾病的恢複也不利。所以“飯後百步走”要因人而異,並且鍛煉者不應該吃了飯就進行走步活動。
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大效果就好
運動能使人身體健康,能促進心肺功能,提反應能力,增加人體的力量。這是人們的都知道的。所以有些人在做運動時以為運動強度大,運動量大,健身的效果的效果就一定會好,因此總喜歡這種強度大的項目。不練到筋疲力盡,便不罷休。這種想法的做法是不科學的。
運動健身的效果與運動強度有密切的關係,但是超強度的鍛煉,不僅不利於健康,還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
根據運動時心率和強度的相關關係計算出,每分鍾脈搏160次強度大約80%,70%的強度脈搏大約是每分鍾140次,60%的強度脈搏大約每分鍾120次,50%強度脈搏大約每分鍾110次。也就是說,最佳強度的脈搏是每分鍾110~160次。從運動強度來看,強度小於整個運動50%則沒有明顯效果,強度大於80%由則容易引起異常反應;最適宜的強度應該在50%~80%之間。
如果強度過大,則會破壞了我們身體內環境的平衡。平睦我們看到許多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到了中年便渾身是病就是這個原因。
在運動結束時立即測量1分鍾的脈搏次數,就能判斷出自己的運動強度是否合適。這樣做有利於合理地控製運動量,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合理地安排運動強度,以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
為了收到良好的運動效果,就應結合自己的體質狀況相應地選擇一引起具有一定強度和可持續一定時間的鍛煉方式,讓身體的各個內髒器官的機能都被調動起來,使身體組織內的物質代謝、生物化學變化等能夠發生很大的反應。而且在鍛煉以後,身體又能較快地得到恢複。而不是運動量的運動強度越大就會獲得好的鍛煉效果。
情緒不影響運動效果
有一部分人以為,健康運動無非是踢腿、彎腰、跑步、甩手……心情好壞無礙大局,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博士赫伯特認為,運動中的情緒會對鍛煉效果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果運動講究點兒心理學,鍛煉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精神狀態高低,情緒好壞對做任何一件事情的結果成敗有相當大的影響,最終效果肯定也不一樣。心情好的時候,即能集中人體主要的注意力,調動身體在部分積極性去做事情;情緒低落時就不能有效的發揮的人和整體功能,充分協調各器官的工作效能。同樣道理,當你負性情緒參加鍛煉就不能將大腦與運動器官有效地支配與調動起來。以健康、積極的情緒參加健康活動就能明顯地感受到健身運動帶來心理歡暢的體驗和身體強度的感覺,因而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經常參加大秧歌、老年迪斯科、健身操、交誼舞、中老年時裝表演等健身愛好者,他們在體質方麵比同齡人好,而心理年齡也比同齡人年輕許多,那是因為這些健身項目是以群體活動為主,在輕快節奏下、有精神飽滿的要求下開展的,特別是在眾目睽睽下進行表演的健身項目,不僅給觀賞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自身受益良多,因此,以飽滿的精神、高漲的情緒參加健身活動是達到健身、健心、健美綜合功效的基本要求,它有益於運動者身心健康和精神和諧。另外,許多運動項目往往都集音樂、舞蹈、體操於一體,根據健身者的身體特點,在熟悉音樂伴奏下進行身體鍛煉,操中帶舞,舞中有操,以達到增進健康,培養正確體態,塑造美的體形和陶冶美的情操的目的。
在健身運動過程中,你不妨試試以下的做法,它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醞釀積極運動情緒。提高參加運動的自覺性,並且在運動前有一種渴望的、躍躍欲試的情緒。
想法使鍛煉變得輕鬆。可在運動前聽聽音樂,找情投意合的親人和朋友一起參加鍛煉,在運動中互相鼓勵,共同創造歡快的氣氛。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使運動與娛樂相結合起來,注意多參加一些“輕體育”活動,如爬山、劃船、釣魚、郊遊、跳舞、滑冰等。
不斷調整心理。掌握幾種心理調節方法,學會能自如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心境、意誌。如在運動之前照一照鏡子,梳理一下頭發,整一下衣領,看著自己的麵容,讓精神振奮起來。
運動前吃食物可防低血糖
有些中老年人早晨鍛煉時,為了避免在健身運動中出現頭暈、眼花、渾身無力的現象,在運動前便主張吃些食物,以便達到補充體內的血糖的目的。其實這是一種不科學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