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運動性損傷的防治
運動損傷是在運動鍛煉過程中發生的損傷。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很多,如,運動時思想上不夠重視,缺乏合理的準備活動、技術上的錯誤、運動量大、身體功能和心理狀態不佳,均地設備選擇不當,氣候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損傷的發生。避免不良的因素,就是防治損傷的最好方法!
肌肉拉傷
在運動中,肌肉主動強烈的收縮或被動過度拉長所造成有肌肉撕裂、斷裂或細微損傷稱為肌肉拉傷。常見的拉傷部位有大腿後部肌辟,腰背肌,大腿內收縮等。肌肉拉傷的主要原因有:
運動中,由於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力量差、技術動作不正確或場地器材不好等原因肌肉被過度拉長,或主動收縮超出肌肉自身能力時,就可能造成肌肉拉傷。肌肉拉傷後局部疼痛、壓痛、肌肉腫脹,肌肉緊張僵硬,功能發生障礙。肌肉收縮時受傷部位疼痛加劇或出現凹陷,如果局部凹陷而一端異常隆起可能造成肌肉斷裂。
主要征象
肌肉拉傷後,傷處的表現症狀為疼痛、腫脹、壓痛或痙攣,觸之發硬。受傷的肌肉再做主動收縮或被動拉長的動作時,疼痛會加劇。嚴重拉傷時,患者在受傷當時可聽到肌肉斷裂聲,疼痛和腫脹明顯,皮下淤血顯著。運動功能發生嚴重障礙,肌肉會出現收縮畸形。肌纖維部分斷裂時,傷處可摸到凹陷。若肌腹中間完全斷裂時,會出現“雙駝峰”;一端完全斷裂時,肌肉收縮成“球狀”畸形。
傷後處理
1.肌肉拉傷後應對傷處立即進行冷敷,加壓包紮並抬高傷肢受傷部位充分休息。
2.拉傷症狀較輕者於24小時後,可外敷新傷藥,按摩理療等。
3.肌肉完全斷裂或合並嚴重血腫者,應送醫院進行手術治療。
預防措施
1.在做劇烈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特別注意要結合練習的部位做熱身活動。
2.鍛煉過程中充分肌肉若出現肌肉僵硬或疲勞反應時,可進行按摩並減少運動強度。
3.正確地掌握運動技術要領;注意鍛煉環境的溫度、濕度和運動場是否平整等情況。
4.治愈後再參加運動鍛煉時要注意循序漸進,一防再傷。
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
在體育鍛煉中由於運動者練習方法不當,局部負擔過重就會是脛骨、腓骨、骨性生疲勞性骨膜炎,一般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在剛參加運動練習的人中因跑跳練習過多比較常見。患者具有典型的運動史,性病史和反複疼痛史。
疲勞性骨膜炎的發生的原因是由於肌肉附著部的骨膜
長期受到牽拉,使局部骨膜組織鬆弛而分離,骨膜淤血、水腫、血管擴張,血液溢出,造成骨膜下出血,成為骨膜炎。長久的出血機化形成外圍組織,進而鈣質沉澱,以致骨形成。長期慢性患者,能在患處摸到粗糙不平和硬化結節。在跑跳運動時,身體的重力與地麵反作用力的應力點主要集中於股骨前麵彎曲處,反複作用能夠在彎曲度最大處引起應力性損傷,而發生此症。
主要征象
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一般無直接外傷史,但多數人有跑跳運動過多的經曆,發病緩慢,症狀逐漸加重,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站著。初期多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小腿骨疼痛,休息後症狀可消失,若再繼續參加負荷較大的跑跳運動,疼痛會逐漸加重,部分患者會出現夜間疼痛現象,個別嚴重者有跛行現象。急性期多有局部凹性水腫症狀,以小腿下段較明顯。脛骨內側麵、內後緣或腓骨下端有壓痛感。病程較長的患者,在脛骨內側麵上常能觸摸到小結節或腫塊,壓之銳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患者,可見腓骨下端膨隆。患者用足尖向後蹬地時出現疼痛是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重要體征,晚期且反複發作的患者,多有骨膜增生反應。症狀長期不見好轉、局限性壓痛顯著的患者,應去醫院檢查是否存在疲勞性骨折。
傷後處理
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用彈力繃帶將小腿裹紮,並注意減少下肢活動,休息時將患肘抬高,一般過一段時間便可痊愈。對於經常疼痛或運動後疼痛較重的病人,主張休息並用彈力繃帶裹紮小腿,抬高患肢,並配合中藥外敷或熏洗,按摩,理療,針灸等。治愈後再行運動時,運動負荷要逐漸加大。以免再複發。
預防辦法
1.健身鍛煉中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突然或連續加大運動量,避免在過硬的場地上做過多的運動,健身練習可采用自我按摩或放鬆練習。
2.注意正確的跑跳技術,注意動作的放鬆和落地緩衝。
3.做好準備活動,並防止受寒不可長時間過分集中跑跳練習。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創傷。
半月板是膝關節、股骨與脛骨之間的一個輔助結構,是一對半月的軟骨,邊緣較厚,中間很薄,填充在兩側的脛骨髁上,在內側的叫半月板,在外側的叫外側半月板。半月板在膝關節窩以外,起彈性墊的作用,可以緩衝震蕩。
膝關節屈伸過程中若同時伴有膝關節的扭轉內外翻動時,半月板就會出現不一致的矛盾活動,使半月板在股骨、脛骨平台之間發生劇烈研磨,導致損傷。當膝關節屈曲,小腿固定於外展、外旋位,大腿突然內收,內旋並伸直膝關節時,就可能引起內側半月板損傷。若小腿固定於內收、內旋位,大腿急速外展,外旋並伸直膝關節時,就可能引起外側半月板損傷。此外,膝關節突然猛力過伸及肌腱的前後割裂,可引起半月板前角損傷或半月板邊緣分離。
主要征象
大多數患者有明顯外傷史,膝關節腫脹,半月板撕裂往往伴隨有滑膜損傷,因此,會感到劇烈疼痛,慢性期因半月板異常活動牽扯滑膜而出現少量積液,膝關節活動時,傷側可聽到清脆的響聲,並伴有疼痛。在行走或做某個動作時,由於破裂的半月板突然移,卡在股骨髁與平台之間,出現膝關節突然不能屈伸的“交鎖”現象。
傷後處理
對關節血腫明顯者,在無菌條件下用粗針頭抽出積血,然後用石膏或棉花夾板加壓包紮固定2~3周,同時局部可外敷活血、消腫、止痛的中草藥。慢性期治療應根據症狀的輕重不同,首先要嚴格避免做重複受傷動作,以免再次受,影響愈合;其次可采用按摩、理療、外敷中草藥等治療方法。若症狀嚴重,腫痛明顯,經常交鎖妨礙運動進行和日常活動,應手術切除受傷的整個半月板,以免引起繼發性滑膜炎和關節軟骨損傷。
預防辦法
1.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將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充分活動開提高關節活動的靈活性。
2.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練習提高關節的穩定性。股四頭肌力量加強了,落在膝關節的負擔量就相應減少。
3.不要在有疲勞的狀態下進行劇烈的運動,因為在疲勞情況下活動,動作協調性差,反應遲鈍,易引起損傷。或者減少運動量和動作難度。
4.養成良好的鍛煉作風,防止粗野動作。
5.傷愈後參加運動,運動負荷循序漸進以免受傷。
急性腰閃傷
在負重活動或體位變換時,使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受到牽拉,扭動或肌肉猛然收縮使少數肌纖維被拉斷,或椎間小關節出現微小錯位稱為腰閃傷。閃傷部位多在腰骶部及骶骼關節。
主要征象
症狀較重病例在受傷時自感腰部有撕裂響聲,有激烈的疼痛感,腹壓加大的動作,如咳嗽、噴嚏都可以使疼痛加劇;症狀較輕者受傷時無疼痛感,運動結束後或第二天晨間起床時才感到疼痛,損傷在骶髂部,疼痛可放射到大腿內側或小腿外側。傷側下肢活動功能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神經性間歇性跛行。椎間關節扭傷或錯位,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常有棘突偏歪現象。
傷後處理
患者一般需要臥硬板床休息,腰後墊上一個小枕頭。使肌肉,韌帶處於鬆弛狀態,可采用藥物,針灸,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症狀較輕的可做懸垂擺動放鬆或仰背抖動放鬆,重症者應送醫院治療。
預防辦法
1.在運動或搬重物時要集中注意力,對將要進行的運動和承擔的負荷要有思想準備。
2.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提高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
3.要及時糾正技術動作上的缺點,注意搬運重物或提杠鈴的正確姿勢,要屈髖屈膝,用腿部發力,提重物時要把重物靠近身體,可以減輕腰部負擔。
4.合理安排運動量,避免在疲勞情況下進行腰部活動的高難度動作。力量練習時,適當使用護腰帶。
5.注意加強腰腹肌力量的訓練,增強肌肉韌帶的伸展性。
6.一旦腰部損傷要及時治療,在徹底治愈後才能參加劇烈運動。
髕骨勞損
髕骨勞損也叫髕骨軟骨病、髕韌帶末端病、髕韌帶腱圍炎等。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一旦發生此傷嚴重影響運動鍛煉。髕骨勞損主要是膝關節長期負擔過度或反複微細損傷積累而導致的,局部遭受撞擊和牽扯也可導致此病發生。特別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靠髕骨和股四頭肌來維持,髕骨周圍腱和髕韌帶所承受的牽扯張力及髕、股骨相應關節麵間所承受的擠壓力都較大。若半蹲位時起跳“發力”或屈伸扭轉,髕骨周圍腱止部所承受的牽拉張力更大,髕骨和股骨之間產生錯動、擰扭、撞擊和摩擦。在籃球、排球、跳高、跳這等運動中,若運動量安排不當,在一段時間內膝關節的這種負荷過大,都可能發生這種損傷。
主要征象
患者無明顯的外傷史,但膝關節有過度鍛煉史,膝關節有不同程度的積液,病程長,症狀垂者常伴有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疼痛。發軟,隨病情發展,逐漸加重,患者上下樓,跑跳收力時痛,半蹲位起跳時疼痛明顯,重者在步行及靜止時也覺疼痛,髕尖部疼感,抗阻伸膝及主動伸膝時疼痛明顯。
傷後處理
髕骨損傷後的再生修複能力極低,至今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更加要重視預防。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是防治髕骨勞損的積極手段。采用高位靜止半蹲練習若方法得當,負荷量合適,會到一定的治療效果。此外,中藥外敷、理療、針灸、中藥滲透外敷、按摩,強的鬆龍和普魯卡因混合液進行髕骨周緣痛點注射等均可采用。經過長期保守治療無效,且症狀逐漸加劇或有關節遊離體,出現交鎖現象患者,應進行手術治療。
預防辦法
1.加強身體鍛煉,遵循運動原則,防止膝關節局部負擔過重。防止突然連續加大運動量,避免長時間過分集中的跑跳練習。
2.加強足部、踝關節、小腿的部位力量練習,可采用斜坡跑、台階跳、負重蹲起等方法。
3.注意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練習,可采用靜蹲、負重抬腿、爬山等練習。
4.運動結束後,可采用自我按摩放鬆大小腿肌肉。
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是因為長期反複的機械力作用於肌肉骨膜、韌帶、關節而使腰部肌肉受損造成的。如長期彎腰過多,體位姿勢不正確,腰部反複受傷,脊柱畸形等等均是常見的發病原因。腰部肌肉勞損的常見疼痛加重,而且常隨氣溫變冷而症狀加重。
腰肌勞損症多係急性腰扭傷後治療不徹底就參加鍛煉或逐漸勞損所致;在練習中,過多過密的腰部活動國,使腰肌負擔過重,導致局部組織的微細損傷,逐漸積累而發病;運動中出汗受涼,風寒濕侵入人機體,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肌肉的營養和代謝,也是致病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腰椎有先天性畸形和解剖生理缺陷者,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崩裂與腰椎滑脫、先天性隱性脊柱裂等,都可以引起腰背肌肉力量平衡失調,產生腰痛。
主要征象
腰肌勞損患者會感覺腰骶一側或兩側局部有酸脹疼,軟而無力的症狀。在中小運動量的練習中,往往表現為運動前後的疼痛,準備活動後疼痛減輕,運動過後又加重,休息後又會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