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醫與養生1(1 / 3)

第一部分 中醫與養生1

傳統文化與現代養生

第一章 中醫養生的曆史淵源

對中醫養生學的發展簡史分成四個階段,介紹如下。

1先秦時期:廣義地說,自從有人類時候起,在舊石器時諸如火的應用(熟食、取暖以及從而發明的針灸等)、居住與服裝的改善等,都與養生防病、延年有關。但時代湮遠,論無實證,故不加詳述。我國今存比較成熟的文字係統,最早的應推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劃,已帶有文字性質,但不成係統)。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脹為母字,產婦臨產先出水後兒頭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齲字)的記載;也還有一些個人衛生(如沐、浴)與集體衛生(如大掃除稱寇帚)的記載;在所載動植物(動物47種、植物15種)中,可能還有些可供藥用者。總之,當時已有講衛生與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禮》載有“食醫”,並對各類飲食的寒熱溫涼(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確的規定。春秋時,對養生的記載更具體了,例如:《左傳》載醫和治晉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蠱”的結果,已經注意到房室起居對養生的關係,並對四時、五節、六氣等與健康的關係引起重視。《古今醫統》載範蠡有“服飲藥餌”的辦法,授術於孔安國等,“壽皆百歲,麵如童顏”。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子百家學說的興起對養生學也有很大促進。老子、莊子一派提出“歸真返樸”、“清淨無為”的養生理論,並編製了導引、吐納等一整套方法,對後世影響很大。例如:《老子》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藥”。《莊子·刻意篇》說:“吹嗬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這裏包括兩方麵養生的方法:一是充分認識到吸納新鮮空氣,吐出廢濁之氣,才能維持生命,保健延年(此即吐納、氣功);一是提倡運動,可以加強新陳代謝,促進機體各方麵的機能(此即導引、按摩)。莊子所謂的“熊經鳥申”,向來沒有實證。幸運的是,1975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帛書導引圖,描繪了四十多個姿勢的圖象,其中的“熊涇”(顯見係熊經之抄訛)、“鷂背”(可能與鳥申同屬一類),可以引為借鑒。此圖中有一圖,題為“信”上文已看不清,有人認為信即伸,其上應鳥字。但其圖明為獸形,實不敢苟同。

管子認為“精”是氣的物質基礎,是人生命之源泉,故主張存精以養生。如《管子·內業篇》:“精氣者,氣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髒以為泉源”。此外,他還提出存精的具體方法:“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摧,福將自歸”,即節欲存精是也。《呂氏春秋》強調精、氣、神和形體的統一,是生命的根本。如《盡數篇》說“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也”。老、莊主張“靜”以養神可以長生;呂不韋卻主張動,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以外,子華子也是主動的,他認為:“營衛之行,無失厥常,六府化穀,津液布揚,故能長久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遊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孔子則主張要動靜結合,如《孔子家語》載:“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夫”。

此外,諸子還都認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提出“天人相應”的觀點。例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但老莊是主張消極的順乎自然的;管子則主張主動地與自然相適應,如《管子·五行篇》說“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至於荀子,則更積極地主張改造自然,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口號,有“人定勝天”的思想。

先秦諸子的養生思想與實踐,到了《內經》可謂來了一個大總結,它從醫學的角度來討論養生問題。《內經》對人的生長發育過程,有很精妙的觀察與概括;對衰老、變老的機理,有很確實的認識;還明確提出“治未病”的觀點,對預防病變、保健延年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內經》對於養生的原則主要有兩條:一是調攝精神與形體,提高防病、防老機能;二是適應外界環境,避免外邪侵襲。《上古天真論》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是比較全麵的概括。《四氣調神大論》中,則更具體地闡述了四季的不同養生方法。此外,還記載了許多具體的養生術,如《異法方宜論》的導引等。《內經》的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曆代的養生著作,多數是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後漢時期:秦皇、漢武,都是長生不老的熱烈追求者。因而,社會上出現了一批自稱持有長生術的方士和得到的神仙,道家也得到很大發展,以後更益以佛家。於是,煉丹術、服石法、神仙術以至房中術之類養生之書,充斥天下。就拿《漢書·藝文誌》來說,把醫書列為方技類,下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前兩種合計18家,400多卷;後兩種其數相若,可見當時影響之大。當然,這些書今日所見甚少;而且,我們也不能抱一概否認的態度,而要提倡沙裏淘金的精神,去發掘其中的寶藏。

張仲景不但是個臨床專家,而且也很重視養生,他曾抨擊那些平時不注意攝養身體的人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救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至於具體的養生原則,他在《金匱·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中曾提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絡”、“導引、吐納”、“房室勿令竭之,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以及“飲食禁忌”等等,都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華佗不但是個一專多能的外科專家,他對養生學的貢獻也是很大的。他主張積極的體育鍛煉,認為是去病延年的重要途徑。他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他根據古導引法,創造出“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華佗堅持作五禽戲,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吳普仿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師徒二人,都是養生有道的光輝範例。

東漢時王充在《論衡》中也有養生專論,並已有壽命與遺傳有關的創見:“夫稟氣渥則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體弱,體弱則命短”。所謂稟氣,即先天的稟賦,應與現代的遺傳有關。

兩晉至隋唐,佛、道兩教盛行,也影響到醫學。有些醫學家,其實也就是道家,如陶弘景、葛洪、孫思邈等。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與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都是養生學的重要著作。上層階層煉丹、服石的遺毒,直至明代還時有興者。對於神仙迷信之說,當時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張華《博物誌》即用實例來揭穿方士的騙術,否定得道成仙之說,並提倡確有實據的長壽老人的長壽經驗。嵇康《養生論》中婉轉地提出神仙是不可學的,主張從實際出發進行養生(如棄厚味、服補藥、飲清泉、浴陽光、節色欲等)。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篇》,以自己親身經曆教育後代不要學神仙,而要“愛其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溫、禁忌食欲,將餌藥物”,便可“遂其所稟,不為夭折”。

唐·孫思邈雖然受佛、道二教的影響,但他畢竟是臨床醫學家,所以他養生的主導思想仍是實事求是的。他本著“不違情性之歡,而俯仰可從;不棄耳目之好,而顧丐可行‘以及’易則易行,簡則易從”的原則,對養生之道作了具體詳盡而又通俗的論述,叫人一看就會,而不似老莊之學那樣虛無縹緲。他既主張靜養,又強調運動;既提倡食療,又主張藥治;既要求簡樸,又注意衛生;既強調節欲,又反對絕欲。不但衣、食、住、行都談到了,還專題討論了老年保健;不但養生,而且特別注重道德修養。孫氏養生有道,並且身體力行,據說活到一百零二歲(有的考據認為百廿歲)。孫氏著作中有關的養生資料,是唐以前和他自己經驗的總結,對後世影響很大,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後,附有《孫真人養生法》節文一卷;今存的文獻還有《唐孫思邈衛生歌》和《攝養枕中方》兩種,《千金》食治篇與養性篇,也有單獨梓行者。

至今尚存的養生學專著,以這一時期為最早,有晉·許遜《靈劍子》、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隋·巢元方《巢源補養宣導法》、唐·司馬承禎《天隱子養生書》、唐·施肩吾(棲真子)《養生辨疑訣》、唐·王燾《外台輯養生導引法》等,共十一種。其書佚存目者,尚有張湛《養生集要》、王仲丘《養生纂錄》、高福《攝生錄》、郭霽《攝生經》、斐煜《延壽赤書》、鄭景岫《四時養生論》、穆殷《四氣攝生論》等7種。

3宋元時期:兩宋、金元時期,中醫學出現了流派爭鳴,從而也推動了養生學的發展。劉河間在《原道論》中,強調氣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質。他認為:“故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指出當時常用的養生法如調息、導引、內視、咽津等,其機理在於調氣、定氣、守氣、交氣,起灌五髒和陰陽的作用。李東垣一本劉河間對氣的重視,因人體之氣主要來源於脾胃,所以在論養生時特別提出《脾胃將理法》。朱丹溪改弦易轍,強調陰精對人體的作用,認為人之一生“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因而在治病與養生上都以滋陰為主。朱氏認為隨著年齡增大,其陰更衰;故老年病,更多由陰虛造成。由於對陰精的重視,朱氏特別強調節欲,提倡晚婚,著有《色欲箴》;還有《茹淡論》,主張老人飲食清淡,避免因“厚味”助“陰火而致毒”。金元四家以外,嚴用和倡“補脾不如補腎之說”,認為“腎氣若壯,丹田火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均見《養生方》)。嚴氏補腎之說,為後世廣泛運用補腎法抗衰老,防治老年病和其他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一時期的養生著作,今存者計有宋朝的11種:李昉《太平禦覽·養生篇》、周守忠的《養生類纂》和《養生月覽》、佚名的《養生秘錄》、蒲虔貫《保生要錄》、薑蛻《養生月錄》、韋行規《保生月錄》、愚穀老人《延壽第一紳言》、趙希鵠《調燮類編》、陳直《養生奉親錄》。這一時期的文人學士對養生學也很重視,蘇軾的《問養生》、《養生說》等(見《蘇沈良方》)見重於時;其他如馬永卿《攋真子·論養生》、陸遊《養生詩》等。

元朝的養生專著,共有七種:丘處機(長春子)《攝生消息論》、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讚書》、王珪(洞虛子)《泰定養生主論》、汪汝懋《山居四要》、瞿佑《居家宜忌》和《四時宜忌》、忽思慧《飲膳正要》。其中,《泰定養生主論》從幼年就開始注意養生,自幼及壯至老調攝有序,與今日所知變老過程是在老年到來以前很早就開始的論點暗合,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在一些子集以至筆記文學中,也散見許多養生的文章。如宋·任元受、初虞世《老學庵筆記》中,有很多專治老年病的自療。

4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的養生學著作,唯心成分日益減少,日益切合實際。由於養生學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專著比較多,醫學家中高齡的也比較多,前述80歲以上的中醫107人中,明代即占86人。明代的養生專著甚多,因年代較近,大多今日尚有存者。僅按《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即有六十來種,以冷謙《修齡要旨》、萬全(密齋)《養生四要》、高濂《遵生八箋》、胡文渙《養生集覽》、李士材《頤生微論》、龔廷賢《壽世保元》、《正統道藏養生書選錄十六種》、《洪緶集刊養生書六種》、《格致叢書·養生書選錄十二種》、《夷門廣牘·養生書選錄三種》等比較重要。

明代有些頗具影響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其實並不在養生專著之中。例如:李梃《保養說》力駁佛道二家唯心的養生說,認為《內經》的“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精神內守”是保養的正宗,提出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欲、正思慮、薄滋味、寡言語等切實可行的養生法。張景嶽在《類經》“攝生”類中彙集了《內經》的論述並加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地見於《治形論》,他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厭食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與生命的關係,認為形是神和生命的物質基礎。因而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氏以前的養生家多重養神,從未響亮地提出“養形”過,張氏此論確為創見。其實,張氏的養形還是重在精血,認為“精血即形也”。張氏常用溫補藥以養精血,成為繼薛立齋之後的溫補派首領。所創左歸飲、右歸飲,就是一補陽精,一補陰精,是防治老年病常用的名方。趙獻可繼承薛立齋、孫一奎之說,突出地發揮了命門的學說。他提出:“餘所以諄諄必欲明此論者,欲世之養生者、治病者均以命門為君主,而加意於火之一字”。趙氏對許多病都用水火陰陽來概括,治療則以六味丸、八味丸為主方。李士材的論點比較全麵,他提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分水火論治,後天分飲食、老倦論治。明末汪綺石《理虛元鑒》所稱的虛勞,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老年病在內。他提出“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髒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在防治方麵,提出六節、八防、二護、三候、二守、三禁等理論,確有很大的防病治病、抗老保健的意義。六節以七情內傷為主:“其在蕩而不收者,宜節嗜欲以養精;在滯而不化者,宜節煩惱以養神;在激而不平者,宜節忿怒以養肝;在躁而不靜,宜節辛勤以養力;在瑣屑而不坦夷者,宜節思慮以養心;在慈悲而不解脫者,宜節悲哀以養肺。”八防以六淫外感為主:“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

明代還有兩個禦醫,龔廷賢和龔居中,對養生學也有一定貢獻。龔廷賢《壽世保元》中不但有許多前人的養生理論,而且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壽的秘方,並把重要者編成口訣,所以流傳較廣。他還寫了《衰老論》,對變老的原因作了專題研究。龔居中著有《萬壽丹書》,分延年、安養、飲食三篇,亦頗多發揮之處。

清代的養生學沒有很大發展。有關著作大約有六十多種,以曹慈山《老老恒言》、湯灝《保生編》、葉誌先《頤身集》等較重要。非專著的養生論述,要以徐靈胎與葉天士最為重要。徐靈胎雖是崇古尊經的學者,但在壽命問題上卻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壽命在受生之時已有“定分”,這定分就是元氣。壽命的長短決定於元氣的盛衰,所以強調“謹護元氣”是養生、治病首先要注意的事。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中,記載了三百多例老年病的治驗,並提出中年以“陽明脈衰”為主,六十以後以“腎虛”為主。葉天士對一些老年病的病機,常有精到的闡發。如認為老年中風是“高年水虧,肝陽升逆無製”、“有年下虧、木少水涵,相火內風旋轉”,並據此提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動變”的著名論點。對一些老年病的治療,除著重陽明與腎以外,提出“久病入絡”的新理論,為老年病開拓了活血化瘀的治療途徑。養生方麵,他認為“頤養功夫,寒暄保攝,尤當加意於藥餌之先”,還特別強調戒煙酒。

曹慈山(廷棟)的《老老恒言》根據自己的長壽經驗,並參閱三百餘家有關養生的著作,從日常生活瑣事、衣食住行等方麵,總結出一套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還根據老年人脾胃虛弱的特點編製了粥譜,以“備老年之頤養”,各種粥有百種之多,既有平時保健之粥,又有病時治疾之粥,可謂集粥之大成。

清以後,在養生學方麵沒有什麼進展。有關著作雖也有六十來種,多屬陳陳相因之論,已成強弩之末了。至此,我國現存有關養生的著作共兩百多種。到金元為止僅29種,明以後有一百八十多種。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對老年人的關懷與國際上老年學蓬勃興起的共同推動下,我國的老年學與老年醫學也承中醫養生學的餘烈,得到很大發展。展望新世紀的宏偉目標,深信中醫養生學必將更加受到重視。

第二章 養生之美容與長壽

煲湯養生、養顏法

煲湯,烏雞最佳,用砂鍋微火慢燉,至少兩個小時,然後內放枸杞、黃芪及西洋參,放足水慢燉半小時,佐料隻擱幾片鮮薑少許鹽即可。此湯具有調中理氣、暖胃健脾的功效,對孕婦尤其對中年婦女能起到很好的保健養顏作用。一星期3次為宜,盡可放心食用,不會發胖。

長壽六要素

中醫理論認為,一個人要保持健康長壽,就必須做到形神相合、凡事有度。後來,國外醫學結合中醫觀點和原理,對健康長壽問題,提出六個方麵的情況要人們引起重視。

1保持神經係統的穩定性,並盡量保持良好情緒。現代人生活在信息時代,神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隻有善於控製不良情緒並使之轉化為良好情緒,才能保持和增強自己的健康體質。保持精神健康的可靠品質是:善良、誠懇,對他人的關心與尊重,幽默感,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和高明技藝。

2不斷增強心血管係統功能。心血管係統是現代人生命保障體係中最薄弱的一環,增強其功能的有效手段是競走、跑步、遊泳、滑雪、劃船和騎自行車。這些活動有益於心血管係統,對人體的神經、呼吸及其他係統也有積極作用。

3保持正常的體重。體重超過正常標準,極易導致各種器官提早衰老。要戰勝肥胖症隻有兩種可靠的辦法:一是食物的熱量有所限製,但營養成分要充足(宜多食用天然蔬菜和水果,少吃麵食與甜食);二是以循環性鍛煉(競走、跑步、遊泳、滑雪、騎自行車)為主的積極運動。

4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的抵抗力。身體的抵抗力越強,受疾病的侵害就越少。鍛煉的唯一途徑,就是經常進行體溫調節機製的鍛煉(一年四季以輕裝為宜,冷療法、冷熱水淋浴等)。

5促進呼吸器官日益強健,並拋棄有害健康的習慣,如:吸煙與喝酒。其目的大都是改善大腦供血係統和其他器官的功能,也可使免疫係統得以增強。

6強化骨骼肌肉組織和各關節功能。這一條對所有內髒器官來說都極其重要。甚為發達的骨骼肌肉能使內髒器官的機能加強。要使這些器官經常處於訓練狀態,其手段是通過體操和按摩來增強雙手、背部、腹部、胸部、雙腿、脖子等部位肌肉,並有助於改善體態和使關節靈活。

生活常識——常吃豬皮能美容

中醫認為,豬皮味甘、性涼、有滋陰補虛,清熱利咽的功能。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經常食用豬皮或豬蹄有延緩衰老和抗癌的作用。因為豬皮中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能減慢機體細胞老化。尤其對陰虛內熱,出現咽喉疼痛、低熱等症的患者食用更佳。

家庭中食用豬皮的方法如下:

豬皮膠凍:豬皮1000克去毛,洗淨,切成小塊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小火煨燉至皮熟爛,汁液粘時,加黃酒、醬油和鹽、蔥、薑等調料,再加熱調勻即可。冷卻後凝固為膠凍狀,可隨意佐餐或當零食吃。

豬皮紅棗羹:豬皮500克去毛,洗淨,切成小塊,與洗淨的幹紅棗100克,放入鍋中,加水適量,以小火慢燉,也可加冰糖適量。分頓隨意食之,或佐餐食用。本方除有一般的滋補作用之外,還可治療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各種出血病症。

油炸豬皮湯:幹豬皮1000克,先用堿將上麵的油汙洗淨,以溫水發透,再以小火燉至五成熟,撈出,濾去水,切成小條。用溫油炸至金黃色酥脆時即可貯存備用。食用時,以雞湯或精質豬肉湯,煨燉炸好的肉皮,再加筍片、黃瓜片、黃酒、鹽、味精等,佐餐食用。

催人早衰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實因素是直接加速正常人衰老的因素,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克服並改正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達到科學養生、健康長壽的目的。

1空氣中的煙霧:主要包括有害氣體,尤其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經呼吸道吸入肺部後,滲透到血液裏,易使人早衰。

2微量元素中的鋁:人們過多攝入了鋁元素,直接破壞了神經內遺傳物質脫氧核酸的功能,這不但易使人患老年性癡呆症,還會使人早衰。

3食物中的黴變物:各種食品如穀類、肉食、水果、蔬菜、飲料等,如果黴變、變色,便含有大量病毒、細菌毒素,食後使人發生腸道疾病,致人早衰。

4飲料中的烈性酒:大量飲酒,經常性酗酒,會使肝髒發生酒精中毒,損壞肝髒,使人早衰。

5過冷、過熱、過濕:過冷使血管收縮,血液運行受阻;過熱造成大汗淋漓,易脫鈉,中暑;過濕誘發風濕、類風濕、關節腫痛。

6飲水積垢:水垢隨水飲入使人早衰。

7喜怒無常:終日處於憂慮重重、心情壓抑、情緒不穩定狀態下,也會使人早衰。

橄欖油美容護膚法

去除妊娠紋:用一匙橄欖油擦於妊娠紋處,輕輕按摩,長期堅持,可去除妊娠紋,或使之變淺。

防眼角皺紋:用橄欖油在眼角皺紋處輕輕按摩。

保養皮膚:特別是腿部及臂部位置容易幹燥,橄欖油具有滋潤及保養作用,普通幹燥的可每星期用三次,特別幹燥的可每日擦用。

美白護膚:用一匙砂糖和橄欖油混合一起可製成美白麵膜,每周用三次,不但能收縮毛孔,還有顯著的美白效果。

核桃是美容養顏佳品

核桃自古就是美容食品中的上上品,曆代醫書中對其美容健身作用極為推崇,稱其能“通經絡、潤血脈,黑須發,常服皮肉細膩光潤”。《本草綱目》雲:核桃有“黑發,固精,治燥,調血之功”。

1美容核桃粥的製法:將黃豆500克,白芨20克,一起炒熟,磨成粉狀,備用。煮粥時取大米60克,核桃仁(搗碎)30克,再加入黃豆白芨粉30克,冰糖適量,熬成糊狀,每日服用1次。

2養顏滋補方——核桃仁燉蠶蛹,是民間常用的養顏滋補品。每次取核桃仁40克,蠶蛹50克(略炒),冰糖30克,隔水燉服,每日1劑。長期服食可使皮膚細膩光滑,清除皮膚色素沉著,防止皮膚老化,對唇甲無華,須發早白,麵色萎黃等有特效。

3核桃潤膚養顏方——炒核桃仁、炒黑芝麻各100克,何首烏50克,共研細末,加蜂蜜適量調成糊狀,每天早晚開水衝服2湯匙。久服,有益血潤膚,容顏悅色之功,可使人精神煥發,麵色紅潤,頭發烏黑發亮。

4核桃的藥用功能——核桃仁不但是駐顏美容之佳品,而且是溫腎益肺定喘之良藥。《濟生方》中的“人參胡桃湯”,用人參10克,胡桃仁30克,生薑10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肺腎不足之虛喘,咳喘不已,睡臥不寧者。《中醫驗方彙編》載方:胡桃仁250克,杏仁60克,生薑50克,蜂蜜250克。將前3味搗如泥,後入蜂蜜熬成膏。每日早晚各服10克。長期服用,有扶正固本,補腎斂肺,定喘止嗽之功。

核桃的營養價值——核桃仁營養豐富。據測定,1公斤核桃仁相當於5公斤雞蛋和9公斤牛奶的營養價值,因此有“養人之寶”之美稱。

紅糖具有排毒潤膚功能

1紅糖排毒之緣由

千百年來,紅糖具有排毒滋潤的作用婦孺皆知。紅糖的這種特殊作用,主要得益於它的天然成分。

紅糖,又叫赤砂糖,是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煉製而成的赤色結晶體。研究發現,甘蔗,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身內外都是寶。它含有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如賴氨酸等,還有蘋果酸、檸檬酸等,是合成人體蛋白質、支持新陳代謝,參與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基礎物質之一;另外,蔗漿汁、蔗莖中還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1、B2、B6及維他命C等,科研人員從蔗漿中提取的“糖蜜”實際上屬於一種多糖。研究表明,它對動物的腫瘤具有抑製作用並且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功能。蔗漿中更含有豆甾醇、苯油甾醇等多種抗氧化的天然物質,經專家驗證,這些物質對於抗衰老具有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