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4
第五章 情誌養生
所謂情誌,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正如《養性延命錄》所說:“喜怒無常,過之為害。”《三因極—病症方論》則將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式列為致病內因。但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不會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誌活動屬於人類正常生理現象,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有益於身心健康。
人的心理活動,中醫學將其統稱為情誌,或叫做情緒,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人生中有重要價值,自古以來就被人類所關注。早在春秋戰國乃至更早以前,諸子百家就有較精辟的論述。其中《管子》中的《內業》篇,可說是最早論述心理衛生的專篇。內,就是心;業,就是術。內業者,養心之術也。《管子》將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以這些作為內心修養的標準。具體地說有三點:一是正靜,即形體要正,心神要靜,如能這樣,就有益於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對立麵,就是“喜怒憂患”;三是守一,就是說要專心致誌,不受萬事萬物幹擾則能心身安樂。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黃帝內經》,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豐富得多,成熟得多。綜觀《內經》,無論是對身心疾病的社會心理致病因素,發病機製的認識,還是對身心疾病的診斷和防治,都有許多精辟的論述,並已形成一定的理論體係。如在形神關係方麵,《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禦形體,形神統一,才能身心健康,盡享天年,要求人們做到自我控製精神,抵製或擺脫社會不良風氣的幹擾。此外,對於心理與生理之間的密切關係,對於個性心理特征的種種分類,對於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地位,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對於調神攝生的心理衛生等等,《內經》均作了原則性的總結,提出了很多頗有價值的見解,是我們研究情誌保健的寶貴資料。
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時人無視養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隻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準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勸導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謂“曉之以理,動之以理”。可見,關於情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仲景當時已比《內經》作者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國時名醫華佗,不畏殺身之禍,以激怒療法治愈太守篤病的事跡,見於《後漢書》的記載而廣為人知。他還“曉養性之術”,重視心理衛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專有“養性”之論,不僅整理了唐以前有關調神養心方麵的論述,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道林養生”中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對情誌保健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病證方論》認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類致病因素中的一大類,非常突出地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其所著《儒門事親》中,極為重視心理治療,對於《內經》的“以情勝情”療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還創造了“習以平之”等意療方法。
明、清時期,心理保健學說有了新的開拓和特點,如《攝生集覽》中提出“養神為首”,即雖然保養之法可數以萬計,但養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與精神的關係方麵認為,指出不寐與情誌有關,倡導“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倡鑒賞書畫、文房四寶、各種花卉及遊覽、登高等活動,以陶冶精神,實為當今旅遊、登山以健心身觀點的理論之源,至今仍給我們以方法論啟迪。
近年來,中醫學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由於“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多發病和流行病。從現在疾病譜中的改變可充分說明精神致病的廣泛性,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已經構成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而這些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係。因此,情誌保健必須重視,不可等閑視之。
情誌致病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中醫科學理論認為,“千般災難,不越三條”(《金匱要略方論》),即六淫、七情、飲食勞傷。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毒侵入人體而引發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所傷所引起的疾病;飲食勞傷,是指飲食不節,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變。以上說明,情誌是引起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那麼,為何情誌能產生疾病呢?
情誌致病與七情太過
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於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出某種相應的情感,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或心情,在正常範圍內,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病變。《黃帝內經》裏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時高興、喜笑,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幹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則能導致人發生多種疾病。
喜,指狂喜。舊時有所謂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裏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捐生金榜題名時”。這種突然的狂喜,可導致“氣緩”,即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瘀滯,便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症。成語“得意忘形”,即能說明由於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製形體活動。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嶽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術,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可見過喜對人體健康不利。有一個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經過住院治療,病情已經好轉。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見到遠在千裏之外的女兒從外地趕來接她,興奮過度而倒在地上死了。這些例子皆說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樣不利於健康。
憂,是指憂愁、苦悶、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鬱寡歡,意誌消沉,獨坐歎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噎逆、嘔吐、食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憂愁煩惱,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頭”。事實上正是如此,東周伍子胥,因無計闖過昭關,一夜之間愁白滿頭青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於遭到打擊,長期被貶,沉悶、憂鬱的貶謫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體質虛弱,得了毒瘡又患霍亂,47歲就含恨長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氣太盛。它是由於某種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逐漸加深緊張狀態,終於發怒。可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輕者會肝氣鬱滯,食欲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麵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籌略,雄姿英發的將才,但好生氣發怒,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死。當然,若是輕度的發怒,有利於壓抑情緒的抒發,有益於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但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其中最易傷脾,脾胃運化失職,則食欲大減,飲食不化,故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據《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以致積食內停,久治不愈,後經文摯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積食而告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悲,是指悲傷、悲痛、悲哀。如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者是失戀;或者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災,等等,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總之,悲的產生與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關;悲哀的程度與失去的事物的價值有關。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鬱結,意誌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悲痛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
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變,心理上驟然緊張。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麵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則驚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謂如:“驚弓之鳥”。幾乎誰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髒怦怦亂跳,這是由於情緒引起交感神經係統處於興奮狀態的緣故。血壓升高,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有人特製了一張靠背椅,一按電鈕,椅背便立刻向後傾。讓受試者緊靠椅背而坐,並測量血壓;隨後突然按動電鈕,椅背立刻倒下,這人突然受驚,血壓便驟然上升。科學試驗表明,由驚恐所致血壓升高,大多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其機理是心髒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分緊張。例如臨深淵、履薄冰、人將捕之等。嚴重者亦可導致神昏、二便失禁。中醫認為,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或疼厥。恐與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並提。然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
綜上所述,七情太過可致病。太過,主要指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波動太大,過於激烈,如狂喜、盛怒、驟驚、大恐等突發性激烈情緒,往往很快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七情持續時間太長、過久,也會傷人致病,如久悲、過於思慮、時常處於不良的心境,皆可積而成病。
情誌致病的機理
其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運行障礙、髒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
1.損傷髒腑。《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髒”,說明情誌不加節製會損傷髒腑功能。具體地說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但臨床上並非是一情隻傷一固定髒腑,既可一情傷幾髒,又可幾情傷一髒。如思慮過度可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樣悲憂太過亦能影響於脾,導致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又如大喜傷心,但《黃帝內經》又提出:“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說明一切不良情緒都能影響於心,而由於“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心受傷,人體的整個功能皆會受損。
2.影響氣機。氣機,是氣的運動的根本形式,人體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功能活動及相互聯係,均有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而情誌致病,首先是擾亂氣機,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裏的上下,說明氣機升降失常;這裏的結,說明氣機鬱滯,運行不暢;此外,消、緩、亂,亦是氣的運行障礙。可見,七情太過對於人體氣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說“百病生於氣”,即許許多多疾病的發生皆與七情刺激,引起氣機失常有關。
3.精血虧損。《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說明暴怒,可致血隨氣逆,發生嘔血。《黃帝內經》又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這裏的精時自下,即是恐懼太過,五髒所藏之陰精失去統攝,耗散不止。《醫學入門》也指出:“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意思是過喜則使氣血渙散,血行不暢。此外,過分思慮,既可耗傷心血,又能影響食欲,造成氣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虧損。
4.陰陽失調。《黃帝內經》說:“暴喜傷陽,暴怒傷陰”,說明情誌過激,可損陰傷陽。《黃帝內經》又說:“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陰陽破散,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協調,中醫認為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秘,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七情致病必須加以重視。
5.先傷神,後傷形。《彭祖攝生養性論》說:“積怵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魄神散矣,喜怒過多,神不歸定;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說明七情太過,能使人精神異常。這裏的魂魄都是屬於精神活動的一種形式,其中魄是一種本能的,非條件反射性的感覺和動作,包括聽、觸、視、痛覺,以及肢體某些動作,與精神關係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種活動形式,如果離了神的支配而單獨活動,便表現為夢遊、幻覺等。情誌太激不僅傷神,亦能傷形。如《黃帝內經》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這裏的滿脈去形,即是情誌先傷陰陽,後傷形體的結果。從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別於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誌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
現代醫學對精神因素致病的認識
國外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一書中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事實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國外有學者統計,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占74%~76%;美國某醫院對就診病人統計,發現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有人調查發現,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後;34%死於麵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暴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以上說明了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方麵起著重要作用。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係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植物神經係統和其他方麵異常現象的發生。
情緒與心血管疾病。情緒持續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高血壓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於暴怒、恐懼、緊張或過於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有學者觀察到醫務人員一句不慎的話,甚至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可以造成病人的血壓波動。我國有醫學工作者曾對323例高血壓病人研究發現,發病前不良的個性情緒在高血壓的病因中占745%。實驗研究證明,在憤怒的情緒下,由於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導致舒張壓的顯著增高。在恐懼的情緒下,由於心輸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縮壓的上升。說明情緒對機體的作用是有生物學基礎的。
七情太過,導致神經係統的嚴重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極為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所謂反應性精神病大都是這樣引起的。它是由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範進屢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後突然考中,暴喜之際,突然昏倒,繼則到處亂跑,狂呼亂叫,所以眾人都說:“新貴人歡喜瘋了!”《儒林外史》中的這個故事,再生動不過地說明了七情太過引起精神錯亂的情景。
尤其要提出的是,消化係統對情緒的反應也相當敏感。據研究統計,消化係統功能紊亂。因情緒不良而致病者占70%~80%。諸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腹痛腹瀉等。早在上一個世紀,有位名叫奧爾夫的醫生,就發現幾乎每一分鍾胃的機能都能受到情緒的影響。他報告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9歲的孩子,因食管嚴重燙傷,疤痕收縮閉塞了食道,於是被迫在腹壁開口,將食物經漏鬥進入胃中。醫生借助儀器觀察其情緒對胃的影響。結果發現:當病人發怒時,胃粘膜就充血發紅,胃的運動加強,胃酸的分泌增多;當他憂傷悲痛時,胃粘膜變得蒼白,胃的運動減弱,胃的分泌也減少了。
在呼吸方麵,精神因素亦有影響,當受到較大的打擊,心理失去平衡時,可引起胸悶、氣急、心率改變、麵色蒼白、頭額冒汗、哮喘等。當換氣過度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則可出現手指發麻、肌肉顫抖、頭暈,甚至昏厥。
對於內分泌係統來說,強烈的刺激可導致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有記者報道,如果您到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門診了解一下,在就診人群中有半數左右患了甲狀腺疾病,而最多的是“甲亢”患者。內分泌科白教授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亢’的重要因素。”從甲亢病人就診時的主訴可得知,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神持續緊張,與發病更有密切關係,農村的“甲亢”病人就較少。
癌症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之一,與心、腦血管疾病一起,號稱“世界三大死神”。全世界患有各種癌症的病人高達兩千餘萬,每年數百萬人死於非命。引起癌症的原因盡管很多,但近年來大量科學實驗證實,不良的心理社會刺激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這一點已為動物實驗所證實。將狗分成兩組,一組使它們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狀態,另一組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結果前組六條狗中有三條狗死於癌症,而後組四條狗安然無恙。現代心身醫學實驗證實不良心理因素,過度緊張刺激、憂鬱悲傷可以通過膽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細胞成熟障礙,抑製免疫功能,誘發癌症。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競爭意識日趨強烈,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往往與人們結伴而行,萬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擊在所難免。一旦思想認識不當,死鑽牛角尖,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進而導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於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空氣、水源的汙染日趨嚴重,人們的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不斷地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下降,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礙,進而導致“心理疾病”。
由上可知,不管是現代醫學也好,祖國醫學也好,對於情誌致病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如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衛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養神
養神的方法很多,廣而言之,即是指一切能使神健康的方法,都可以叫做養神。具體措施有:
1.“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這是《黃帝內經》裏的一句話,即神宜靜,而不宜躁的意思。靜神的思想,倡始於老莊。老子、莊子處於社會急驟變化的春秋戰國時期,他們觀察了當時自然、社會、人事方麵的變化,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主張。這種思想,雖然一方麵反映了當時貴族領主政治上的消極思想,但是另一方麵對於養生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老子在《道德經》裏指出:“靜為躁君。”其意是說,在動與靜這一對矛盾中,靜是矛盾的主要方麵,安靜是躁動的主宰。從這一思想出發,他極力主張要“致虛極、安靜篤”,即要盡量排除雜念,使心靈空虛而不雜;始終如一地堅守清靜,使神氣靜而不躁。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種靜神思想,並以水為例闡明了神之當靜的道理,曰:“水靜猶明,而況精神”,並認為靜和無為便能達到長壽的境界。《黃帝內經》繼老莊之後,第一次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問》裏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裏的“恬憺虛無”,主要是指安靜而言,思想安靜,神氣內持,邪氣不能侵害。西漢劉安甚重靜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並提出了神氣的靜躁與壯老有密切的關係,如他在《精神訓》裏雲:“夫精神氣誌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燕居》裏說:“養靜為攝生首務。”書中仔細分析了前人的靜養思想,從實際出發,給“靜神”賦予了新的內容。他反對道家虛無縹緲之絕對的“靜”,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他主張神宜相對的靜,認為神不用不動固屬於靜,而且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而不妄動,同樣具有靜的意義。”從上述論述可知,古代著名的養生家、思想家都是極力主張“靜神”的,即清靜以養神。清靜,一般是指精神情誌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使真氣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都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係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複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由於“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神常處於易動而難靜的狀態。正如陳繼儒《養生膚語》所說:“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動靜運用紛紜,神無不去。”神去則動,何如能靜。陳師誠在《養生導引術·呼吸》中亦雲:“心如猿,意如馬,動而外馳,不易安定。”所以,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靜是非常不容易的,隻有從思想高度認清了靜神的意義,才能克服種種幹擾,做到“靜以神藏”。又如何做呢?
一是抑目靜耳。
眼耳為人體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著神的主宰和調節。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若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此即是說亂視雜聽,則會使耳自過用不清,而耗傷神氣。尤其要避免“目視玄黃,耳務淫哇”(《養生論》),這樣就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老人由於閱曆萬千,思慮易起,故神更是易動難靜,《千金翼方·養老大例》針對老年人這一特點,強調指出:“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抑目靜耳二者,對於神氣來說,抑目尤為重要。《老老恒言·燕居》說:“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說明了目視累心動神及靜神必先抑目的道理,當然,目不可以不視,耳不可能無聽,關鍵在於不要為了滿足私欲而亂視妄聽,使神氣不寧。
二是凝神斂思。
《醫鈔類編》裏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生方法,並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不是人為地過於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反之,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裏所雲:“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道人呂洞賓提倡“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的養心斂神方法不無道理。
三是多練靜功。
靜功是氣功的一種,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麵的內容,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其中的練意(又稱調心),即是調理精神狀態,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故《黃帝內經》中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這裏的神氣內收,即是靜功的結果。《養生四要》也說:“人之學養生,日打坐,日調息,正是主靜功夫。但要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隻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見,靜功是以靜神和調氣為主要目的的一種鍛煉方法,而靜神又是氣功鍛煉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常練靜功有清靜神氣的作用。
2.“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此句原文見於《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亦是養神的一條重要原則。所謂“精神內守”,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控製、自我調節,使之與機體、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內”針對外而言,“守”是堅守、保持的意思。“精神內守”,強調了內環境——精神的安定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從來”,意即精神守持於內,人怎麼會得病呢?那麼,又怎樣“精神內守”呢?
一是要“不時禦神”。
《黃帝內經》在談到人如何衰老時,明確指出:“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裏的“半百而衰”,即是過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不時禦神”。禦,駕禦、控製的意思。時,善也,不時禦神,即是指不善於控製自己的精神。為貪圖一時的快樂,違背生活規律而取樂,則有害於身心健康,促使人體過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於內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於“神者,血氣也”,意思是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大量、過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氣血損耗,從而產生衰老。事實證明,一個經常大哭大鬧、喜笑過度的人,是不會長壽的。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時時、事事做到控製自己的精神,冷靜、客觀地處理各種事物。對於任何重大變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和達觀的處世態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律去解決問題。正如壽世青編的《養心說》裏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此謂“精神內守”具體運用的最好說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們對外部環境事物采取安和的態度。安者,對外界各種事物的刺激順其然而適應;和者,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要順之而去,千萬不要為各種瑣事傷透了腦筋、費盡了心機、挖空了心思,這點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不妨“難得糊塗”一點。
二是要“高下不相慕”。
這亦是《黃帝內經》裏一句重要養生格言,意思是人們社會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傾慕而各安於本位。高下,指社會地位高低而言。高,指貴族,統治者;下,為廣大群眾、百姓。但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難的。自古以來,不少人為了高官厚祿互相殘殺,連腦袋都丟了,還談什麼養生呢?還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連別人的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都覺得不舒服。這種人常常產生一種“無名火”,使心境抑鬱,情緒煩躁。現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燒之時,體內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古今中外的曆史上,因嫉妒而產生悲劇的例子是相當多的,《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才華出眾,隻因嫉恨比他更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最後鬱悶在胸,吐血而亡。戰國時候的龐涓嫉妒心理惡性膨脹,竟幹出了毒害同學孫臏的事情。《水滸》裏的王倫,也嫉妒心極重,當林衝、晁蓋等初上梁山時,他深知這些好漢武藝比自己高強,硬是不肯收留。林衝忍無可忍,當眾怒斥王倫說:“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這嫉賢妒能的賊!你也無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沒有“大量大才”,而又“嫉賢妒能”,這可以說是一切嫉妒心強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病態心理。一般說來,強者不會嫉妒弱者,但是,又不是對所有強者都嫉妒。嫉妒往往產生在兩個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間。比如,甲乙兩人本來關係很好,工作能力也差不多,突然有一天甲的成績超過了乙,因而受到了領導的器重、大家的敬仰,乙不能正確對待,就會產生嫉妒之心。這又反映了嫉妒心理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而且這種排他性總是發生在兩個關係密切,相互平起平坐的人之間,對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幹的人,即使他樣樣勝過自己,也不會去嫉妒,尤其是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思想意識修養,把羨慕的心情變成追趕的行動,對感情進行良性控製。還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樂”好。
三是應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欲,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此即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黃帝內經》中亦主張“恬淡虛無”,“誌閑而少欲”。《紅爐點雪》則強調說:“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實證明,隻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於內。很難想象,一個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夠安靜下來?《太上老君養生訣》裏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糾心,神豈能內守?”
調情誌,免刺激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外界客觀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應。生活中,誰都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情緒,但是我們應當善於控製和調節它,能夠及時地加以消釋和排除,從而使我們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