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3(1 / 3)

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3

第四章 心理常識

保持愉快的心態

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愉快而充實,但生活中總會有某些不如意的事像幽靈一樣困擾著自己,使自己籠罩在陰影之下:諸如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被迫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學習成績不好或無端受到別人的指責,等等。麵對這些不愉快的事,有些人能夠妥善地處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自己的心態恢複平靜。有些人則不能好好處理,要麼訴諸憤怒和武力,要麼獨自哀怨歎息,而這些正是損害人們心理健康的大敵。那麼,如何保持愉快而積極的情感,減少或消除消極的情感呢?愉快的情感應當是對客觀評價態度的情感體驗。相互作用分析心理學家將生活圖式分為四種:“我行—你也行”,“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不行—你行”。其中“我行—你也行”是一種能夠維持愉快生活的生活圖式,而其他三種都是有問題的。

大喜或大悲對人的健康是有損害的,隻有適度地控製,才能使人努力去實現目標。在快感度、緊張度、激動度和強度上加以調節,就會保持情感的最佳水平。

要有恰當的自我評價,在自我評價時,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避免沾沾自喜和悲觀失意,從而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根據自己的能力去調整自己的目標。一般來講,目標應訂在比自己的能力稍高的地方,這樣的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充實和愉快。體驗此時此刻的情感生活中不能回避目前的情感體驗,因為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也不能跨越到未來,而是生活在此時此刻。積極體驗此時此刻的情感,是自我實現的顯著特征之一。隻有產生了好或不好的情感體驗,才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調節它。

不要逃避自己的成長。人類天性中有一種尋求發展和實現自我的傾向。在成長過程中,逃避知識和逃避責任就會阻礙自我實現。應當善於發現自己的天賦,承擔責任,並發揮自己的潛能。隻有這樣,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培養有創意的生活方式。任何領域的創造都有先決條件,且某些先決條件都一我們前麵所談到的“專注於此時此刻”有關。如果我們能夠不受任何幹擾地追尋創意性生活方式,就會經常體會到馬斯洛所談到的高峰體驗,生活必將是愉快和充實的。

注意培養自己健全的個性,這包括:同他人建立和睦的人際關係;冷靜地反省自己的情感;多接觸新思想,與不同的人交往、交流;適宜地表達情緒;提高自己的獨立性,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提高生活質量。

摒棄恐懼心理

對於多數人而言,與陌生人見麵往往產生多少不自在的煩惱。

其實膽怯無關乎個性,而是由於接觸的經驗不夠,進而排斥他人的情形居多。

一般說來,若能進行自我訓練,累積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即使無法改變自己的個性,亦不致於與他人接觸為苦。

為加強自訓練的信心,不妨先做心理建設,常常提醒自己多接觸不尋常的人物,藉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觀,以至增加人生樂趣。

一般人與陌生人會麵時所以會感到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覺得無話可說——找不出話題的約會的確令人乏味。其實,此種想法並不正確。

與陌生人會麵的恐懼心態,與第一次嚐試沒吃過的食物有點相似,大多基於自我保護的心態,所以絕不願多接觸素不相識的人。如此,又怎能了解與人相交的樂趣呢?事實上,因相見而遭受嚴重挫傷的情形畢竟少之又少,若是因噎廢食,讓自己過著封閉的人生,豈非得不償失?

多方的協助,因而必須摒棄害怕受傷的心理,盡力嚐試與人交往,才會有好的開始。

快速入睡的幾種方法

1數息法

方法很簡單。躺在床上後,全身放鬆,先深呼吸幾次,然後開始數息,可以計數入息,也可計數出息,從第一息數至第十息,然後再從第一息數起,常常不能數到十,或者數過了十,這是因為腦子裏就已經想股票市場或其它諸如此類的事了,這是正常現象,這時候,隻好再從一數起。如此循環,不知不覺,已進入夢鄉。

有些常睡不著覺的病人,用這種方法催眠,屢試不爽,你如果睡不著,用這種方法,一定有效。

2自我放鬆訓練

臥在床上,閉眼,自然呼吸。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雙手或雙腳上,全身肌肉極度放鬆,用沉重感來體驗肌肉的鬆弛程度。默念自我暗示的語句:“我的腳越來越沉重了”,“我的下肢越來越沉重了”……“我的全身都越來越沉重了”。一意識到與四肢沉重感無關的意念,應立即停止,把注意力集中到對手腳沉重感的體驗上,患者一般都能在練習過程中放鬆入睡。堅持一段時間訓練此法,有良好效果。

3音樂療法

臨睡前,來一段柔和、單調的音樂可能有一定的效果。聽到好的音樂,就像一個夏夜乘涼的孩子坐在老槐樹下靜聽老祖母講述美麗的神話故事那樣,或者像陽光下的海灘,叫人心曠神怡,暫時忘記煩惱,心情放鬆,從而安然入睡。

令你自毀的十二種心理陷阱

1求敗的性格。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傾向於自取其敗。他們一再地自陷於受欺壓、被打擊的絕境,而且一籌莫展,就是眼前擺明了有退路、出口,他們還是視而不見,拒絕利用。就算是能夠勝任的工作,他們也一再地失敗。

2自戀狂。妄自尊大,過於自負,自視過高的人,通常會一頭撞入自毀之門。自戀狂通常需要別人不停地讚美、愛慕,該否定卻肯定,為了讓對方喜歡自己,常不分青紅皂白地答應別人的所有要求。

3情感幼稚。以幼稚的行為引起他人的注意,在工作場合扮小醜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此很難得到他人的尊重,實在是一種打擊自己事業的方式。

4求敗的認知。缺乏自信,劃地為限,總認為自己會失敗,內心有錯誤的預期心理,而自己造就出失敗的意境,豈有不敗之理?

5虛幻的期望。誌大才疏,對自己的才能和潛力不能作出明智的估測,對自己要求過高,生活目標極不現實。不切實際的妄想,隻會自取滅亡。

6自卑過重。自卑感嚴重的人在自尊心作祟下,有時會做出荒誕之舉以證明自己的價值,結果反而自取其敗。自卑的心理會使他們認為自己先天即不足,後天又失調,自然無法和別人競爭。

7報複心強。報複心強者,易意氣用事,心中常滿是怨怒,一旦急火攻心,常隻顧著發泄情緒而不聽勸,無法泰然麵對挫折,結果失去人緣,陷入麻煩中。

8尋求注意。喜歡出風頭,隻有成為別人注目的焦點,才能抵擋襲來的寂寞、沮喪、焦慮等不佳情緒,但出風頭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不惜以給別人留下笑料,對別人皺眉頭的反應也甘之如飴,喜歡高談闊論,大吹大擂,私心企盼別人的稱讚。

9追求刺激。有些人愛走偏路,隻有在將生活的步調轉得很快,暈頭轉向之後,才會快樂。但隻顧追求刺激常使人罔顧了正確判斷。這樣的人最好能夠學會控製自己找樂子的激情,將自毀的機會降至最低,使自己不必藉借刺激麻痹自己,也能快樂地生活。

10欺世情結。有些人總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像別人想像中那樣好,總擔心有一天會被揭穿真相,從而內咎深重,以致於以自尋毀滅來懲罰自己,比如做主管者可能會突然做出一個瘋狂決定來證明自己根本沒資格做主管。

11執拗多疑。心胸狹隘,整日疑神疑鬼,總在揣測別人的動機,計較同事是否在背後算計你,勢必會降低工作精力,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導致周圍人的疏遠、反感和冷落。這些偏執狂自導自演的行為,最終使預言成真。

12中年危機。感到中年危機者,對工作事業都不滿意,認為眼前沒有任何挑戰值得努力以赴,變得死氣沉沉,喜怒無常,悲觀消極,從而做出自毀之舉。

目睹悲傷事可減悲傷情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發現,盡管醫護人員百般解釋,但病人家屬往往很難接受自己的親人在沒有明顯傷痛、身體仍然溫熱而且能夠借助呼吸器呼吸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腦死亡的事實。

據稱,有三分之二的曾經曆過讓病人親屬親臨測試現場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覺得病人親屬確實能夠從中受益。讓病人親屬親臨現場可能會幫助他們了解診斷情況,緩解他們的過度悲痛。

你對情緒知多少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進入青春期以後,自己開始變得多愁善感起來。常常會為挺小的一件事傷心好一陣子,而別人的一句讚揚又會使自己頓感世界是那麼美好。時而愁容滿麵,時而歡樂開懷,情緒的大起大落常常使我們擔心自己心理上是不是出了什麼毛病,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和人際交往。

其實,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進入青春期時才感受到情緒的強烈衝擊。

強烈波動的情緒反應正是處於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特點,而不是病。

一方麵,由於身體發育,特別是性的發育和成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體內積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興奮過度造成情緒上的不平衡;另一方麵,我們的神經係統還遠未成熟,不能很好地控製和調節情緒;因此我們常常會有情緒波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生理的發育成熟,加之我們學會了恰當地表達情緒,情緒波動有可能越來越少。

然而,雖然情緒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卻是後天學習的結果。在我們這個年齡,開始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特別重要。這是因為能夠自由地體驗不同的感受,把它融入自己心理的不同層麵,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另外,了解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別人的情緒。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是與人交往非常重要的一環。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是有情緒的,但是,我們卻很難回答“什麼是情緒?”這樣一個問題。香港“突破”機構的副總幹事李兆康先生多年從事青少年心理輔導工作,他在一本有關情緒的小冊子中用了四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情緒,可能會對你了解情緒有所幫助。

情緒好像是我們心理上的“保安係統”。一旦身邊的事和人對我們的身心構成威脅,這個保安係統就會發揮作用發出相應的警報信號,這樣,我們就可以及時地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保護自己,不致受“傷”。

比如,如果遇到危險的情況,這個保安係統就會產生恐懼情緒,迫使我們要麼躲避,要麼抵抗。如果有人刺傷你的自尊,你的內心裏一定先是鬱悶,然後變為憤怒的情緒,這提醒你尋求舒解。另外,如果我們做錯了事,內心會感到內疚和自責,這些情緒又會驅使我們糾正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錯誤做些補償。

當然,這個保安係統也有失靈的時候。可能會反應過敏,小小的刺激便警報大鳴,也可能對危險和過失漸漸麻木,毫無反應。所以,人需要經常自我反省,校正自己的價值觀念,摒棄不太正確的態度、思想,才可以保持這個保安係統的正常運行。

情緒好像是“發電機”,它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能量,用以推動人的各種活動,使我們過一個積極進取和有貢獻的人生。比如,有力、勝任、勇敢、自信、愉快、感激、同情、安穩、關懷和被愛等令人心情舒暢的感受,有人稱之為動力性情緒。

然而,情緒是不能分割的,我們不可能隻感受快樂的情緒,而把不快樂的情緒一並拋開。

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令人不快的情緒,比如憤怒、怨恨、急躁、不滿、憂鬱、痛苦、被拒絕、失意、焦慮、恐懼、嫉妒、羞愧、內疚等,有人稱之為耗損性情緒。這些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耗磨我們的能量。但是,這些表麵負麵的感受若不過量還有其積極價值的。在感受痛苦的同時,我們也得到了探索和成長的機會。當然,如果我們的生命中充滿了耗損性情緒,大部分的能量白白地浪費了,這部“發電機”就不能發揮出應有的功效。

情緒又好像一塊編織的彩毯,全看你自己喜歡多用哪種色彩。如果你偏愛用灰黑色的毛線,你織出的毯子就會黯淡無光;如果你隻用白色,毯子就會變成一片單調的空白;如果你善於使用各種顏色自然地交織,你就會織成色彩繽紛的彩毯。同樣的道理,你若容許自己自然流露各種情緒,既不壓製和埋葬情緒,也不將自己淹沒在情緒的低潮中,你的人生也必定像一塊彩毯,生動繽紛,活得很有色彩。

情緒好像化學作用。在人與人交往中,不同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會產生不同的關係。若彼此交往中充滿仇恨、嫉妒、自私、傲慢等情緒,這種關係會令人不寒而栗、退避三舍的。反之,若人際關係中多一些愛,多一點寬容和體諒,這樣交往的群體會迸發出無比的感染力。

可見,在我們的生命中,情緒總是伴隨於我們的左右。若能恰當地處理,這些經曆可以為我們的生命添加色彩,成為生活中的享受。反之情緒可能會成為我們的負擔,侵蝕我們的生命。

然而,恰當地處理情緒並不意味著你要時時刻刻使自己快樂。實際上,那些表麵負麵的情緒正是為我們成長提供了契機。為了成長,我們必須經曆一個逐漸反省情緒的過程。有了成熟的反省,我們才能經得起情緒的衝擊,才能不做情緒的奴隸。

當你產生負麵情緒的時候,不妨找一個獨處的環境,“聆聽”自己的情緒,深入地體會自己正經曆的感受是什麼:是內疚?怨恨?害怕?驚訝?還是哀傷?人的情緒不是單一產生的,常常是幾種情緒混雜在一起。

這時,你要仔細分辨一下:究竟哪種情緒是你目前最主要的,並留意自己此時的身體反應。然後,你需要與情緒“對話”。

你的感受一定不是沒有原因的。或許你並不知道這個確切的原因是什麼。這時,你不妨問問自己如下問題:

我怎樣形容自己的情緒?

是什麼人(事)使我有這樣的感受?為什麼?

我的情緒與事實成正比嗎?

這些情緒與過去的經曆有關嗎?

我準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嗎?如果不能,為什麼?

最後一個問題常常使我們發現,有些感受是我們不願承認的,因為這樣會暴露自己的“弱點”。比如,這幾天你不太高興,經過探索,你發現是一位同學借你的東西不還,你感到很氣憤。可是,你不願意承認,因為這種情緒會使你覺得自己“小心眼”。

這時,最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你也是人,自然有“人之常情”的反應。如果你多和別人交流,就會發現,其實別人也有相同或類似的感受,隻不過大家都不敢承認罷了。可見,能向可信賴和接納自己的朋友傾訴,會幫助我們更接納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能夠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時,情緒的困擾差不多已經解決了大半。然而,情緒其實隻是一個指標,它告訴我們現在正處於怎樣的現實。所以,要想真正徹底地麵對自己的情緒,有時我們還需要改變一些不太正確的想法,調整一些日常的生活習慣,或重建與某人的關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向某人表達你對他的負麵情緒時,最好首先站在他的角度體會一下,哪些態度和言詞是可以接受。

排除心靈寂寞的方法

戰勝寂寞的方法是成熟一點,接受它,麵對現實。但若然你真的是到了寂寞難耐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太習慣與別人訴說,何不考慮以下提議:

1找點事做

喜歡做什麼便做什麼,按你的心意而行,有助你驅除寂寞。當你全情投入在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上,自然能忘掉一切,再沒有多餘的空間讓你自歎寂寞無奈。緩步跑、寫作、做小手工、甚至彈琴等;最緊要是你所鍾愛的玩意兒。其次你更借此認識到其他誌趣相投的朋友;而將你的喜惡,感情與人“分享”。

2回歸自然

大自然被譽為人類心靈深處的歸宿,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心靈處以平靜安穩、和諧快樂。閑時在公園散步、緩步跑或踏單車,可驅走所有悶氣;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量。

3工作勿過量

朝九晚五的八個小時,可能仍不足,加班就會增加你繁重的工作,但切忌過量,凡事適可而止,過分的工作量隻會加重你的孤寂感!因而不少人隻終日埋頭工作,久而久之,減少與他人相處的時間,隻會加重個人的孤寂感。

工作並不是逃避的良方,更佳的其他途徑有看話劇、聽音樂會、與友其聚,積極麵對孤寂吧!

4血緣的力量

如果你的居所鄰近父母、兄弟姐妹或親戚的家時,切記要把握機會,時常往訪。因為畢竟你們有著相同的背景、曆史、相同的血脈,家人每每都會站在你的一邊,支持著你。

5助人為樂之本

世界上需要你伸出同情之手的人數以萬計,除了金錢上的資助,他們的心靈同樣需要別人的關懷。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計劃,參加各類的義工服務,這有助於你不再過分執著寂寞的煩惱。

6運動是活力之泉

動有助身心發展,更有驅走憂悶之妙,到附近的泳池遊泳或打一小時球,可令你身心舒暢,而且更有助保持健康。

七情與健康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不同的精神情誌變化。在正常情況下,隨著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而有不同的精神情誌變化。有節製的精神情誌變化,屬於正常生理範圍,不會引起疾病。相反,當刺激過度,持續過久,超過了正常的適應能力,就成為一種致病的因素,便可發生疾病。

精神情誌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這種精神情誌變化,正是健康的象征;而失去這種特有機能,都是病態的表現。正常的精神情誌變化,既是髒腑器官功能的反映,又是維持髒腑器官功能的基礎,是協調髒腑器官功能的無形媒介。正如《內經》指出:“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這說明了正常的精神情誌變化,能維持髒腑器官的功能,促進氣血運行,保持健康。

現代醫學認為,所謂健康,係指身心都很健全,能夠進行各種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狀態。這與中醫強調的“形神合一”,即形體與精神的統一,是一致的。如中醫名著《素問》中就指出:“喜怒不節……生乃不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如今,心理養生已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想要健康長壽,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袒暢情懷,精神豁達,情緒樂觀,杜病於未萌。為此,略舉數則,以供參考。

一則製怒。《內經》指出:“百病之生於氣也,即則氣上”,“怒傷肝”,說明怒可致病。要保持健康,應念念克製發怒,大凡養生有素的“老壽翁”,無不忌怒,銘刻:“長壽應止雷霆怒,求健須息霹靂火。”

二則解憂排愁。著名文學家冰心說:“人生在世,不為個人私利操勞所累,心胸就會宏大起來,精神就會充實起來,心情自然就可以樂觀,情緒自然就會昂奮。”當出現憂愁時,切不可“閉門獨自憂”,而應走出庭院,跑步、打球、練拳、聽音樂,以舒暢情懷。

三則擺脫悲傷。人們在歡樂的激流中,也難免會遇到一兩件令人悲哀的事。如事業的挫傷,亡親的悲痛,疾病的磨難,失戀的苦惱等,都會使人產生悲感,應以自拔的精神,調節精神,驅散各種悲傷的情緒,樹立雄心壯誌,展望未來,使憂愁如雲開霧散,開闊胸懷。

總之,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語言以養其氣,絕思念以養其心,乃可健康長壽。

青年挫折心理

青年懷抱著許許多多的幻想、希望,為將其變成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性地不能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挫折也可稱為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如果挫折產生於較為重大的目標,如學業、工作、愛情等上,這種挫折可稱之為失敗;如果這種挫折的障礙與壓力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使其處於一種不利身心發展的人生位置,則稱為身處逆境。挫折、失敗和逆境會給青年帶來失望、壓抑、沮喪、憂鬱、苦悶等緊張心理和情緒反應,心理學上稱之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新感在個體的青年發展時期表現較明顯。這個時期的青年常常會因為對人生的思索、學業的擔憂、愛情的煩惱、社交的障礙而體驗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導致青年挫折心理的原因是複雜的、大略可劃分為兩類:

1客觀矛盾是導致青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觀指青少年的自我需求。客觀是指滿足其需求的現實條件。一旦主觀與客觀發生矛盾,客觀不能滿足主觀的要求,便會產生挫折感。主客觀矛盾的表現主要有:青年物質生活需要與社會、學校、家庭的有限物質條件之間的矛盾;學業成功、工作出色的願望與同學、同行競爭的矛盾;自我表現的需要與機遇不平等的矛盾;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需要與紀律約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與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之間的矛盾等。

2個性不完善也是導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青年雖然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勇於探索、富於創造性,但從社會成熟性來看,個性還不夠完善。如情緒不穩定,認識片麵、自尊心與好勝心過強,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觀不明晰,缺乏紮實的實踐基礎,耐力不強等。青年這種不完善的個性成了挫折心理的溫床。

既然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逆境無時不有、那麼對挫折心理進行調適就極為必要了。在挫折麵前,我們需要的是進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同時也更需要理智。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方麵著手:

1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麵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2要善於正確認識前進的目標,並在前進中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青年要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並確立適合於自己的奮鬥目標,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如果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目標不切實際,前進受阻,則須及時調整目標,以便繼續前進。著名劇作家曹禺年輕時一心想當醫生,三次投考北京醫學院都名落孫山,隨後他轉向搞戲劇,終於取得了巨大成功。

3應善於化壓力為動力。其實,適當的刺激和壓力能夠有效地調動機體的積極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的。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經常保持自倡和樂觀的態度。挫折和教訓使我們變得聰明和成熟,正是失敗本身才最終造就了成功。我們要悅納自己和他人他事,要能容忍挫折,學會自我寬慰,心懷坦蕩、情緒樂觀、發奮圖強,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1.智力發展顯著。青少年期由於大腦機能的不斷增強,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增多,其認知能力獲得了長足發展。這個時期,他們的感覺、知覺靈敏,記憶力、思維能力不斷增強,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並從一般的邏輯思維向辯證思維過渡,更多地利用理論思維,而且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都有顯著的提高。青少年逐步開始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事物,有獨到見解,喜歡質疑和爭論。這時,他們會開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許多有關“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生活理想”等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所以他們常常會為此感到苦惱、迷茫、沮喪與不安。

2.自我意識增強。自我意識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個體對自我的認識,或者說是對自我及周圍人的關係的認識。個體進入青少年時期,隨著對外界認識的不斷提高,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開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性品質方麵進行關注和評價,並且憑借這些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言行。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並沒有形成關於自己的穩固形象,也即是說,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在對自己作出評價時,有時會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突出優點,對自我評價過高,導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氣淩人的心理;由於對事物識別能力不足,看問題時往往片麵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到暫時的挫折和失敗,他們往往又會走入另一極端,灰心喪氣、怯懦自卑、抑鬱不振,甚至自暴自棄。評價別人時也常帶片麵性、情緒性和波動性。而且,他們對於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如何建立起對自己的正確認識,變得自信而強大,是青少年期常遇到的心理問題。

3.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青少年期第二性征的出現,意味著性機能的逐漸成熟。這一變化反映在心理上會引起性意識的覺醒。所謂性意識,一般指青少年對性的理解、體驗和態度。性意識的覺醒,指青少年開始意識到兩性的差別和兩性的關係,同時也帶來一些特殊的心理體驗,如有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性特征變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對異性的變化表示好奇和關注等。青少年性意識有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疏遠異性階段。青少年在青春發育的初期,由於生理上急劇變化,性別發育差異,往往對性的問題感到害羞、靦腆、不安和反感。於是在心理上和行為上表現出不願接近異性、彼此疏遠、男女界限分明、喜與同性夥伴親密相處等情況。這一時期的性意識是對兩性關係由無知到意識狀態,是一種朦朧狀態。

(2)接近異性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心理的進一步成熟,青年男女之間會產生一種情感的吸引,相互懷有好感,對異性表示出關心,萌發出彼此接觸的要求和願望、開始喜歡一起學習、參加各種活動和交往,但這時是將異性作為一般朋友,還不屬於戀愛。這個階段的性意識帶有朦朧的向往的特點。

(3)戀愛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上的進一步成熟及社會生活的全麵影響,青年男女之間開始萌生愛情。他們僅把特定的異性視為自己交往的對象,持續地交往,相互愛慕,進入戀愛。這個階段的愛情多為內心隱蔽的愛情,多以精神內容為主,重視純潔的感情。

4.情感的發展與現實的矛盾。青少年在情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豐富的心理特點,並非孤立存在,它們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各種矛盾。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青少年發育過程中的心理特點,研究這些矛盾可以更好地認識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現將這一時期產生的幾個主要矛盾作一簡單的分析:

(1)閉鎖性與強烈交往需要的矛盾。青少年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強,思想情感、個人秘密不願輕易向他人吐露,如果長輩不能正確對待,他們極易造成心理上的閉鎖性。這種閉鎖性導致了他們與父母、師長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間產生距離,由於感到缺乏可以傾訴衷腸的知心人,於是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感。這種狀態與青少年隨生活空間的擴大而出現的強烈的交往需要,二者構成了一對難以排解的矛盾。

(2)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一方麵,尤其是自認為已經成人的青少年,強烈要求自作主張,竭力擺脫家長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麵都表現出極大的獨立性,表現出心理“斷乳”願望。然而另一方麵,他們對父母、成人及長輩又存在較多的依賴性。因為青少年閱曆還不夠豐富,麵對陌生或複雜的環境時,往往缺乏信心,難作決斷;同時,在經濟上大多還靠父母,對家庭的依賴作為一種慣性影響仍然存在,青少年要擺脫這種影響並非易事,報考大學、選擇就業、甚至擇偶都要聽從父母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