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3(2 / 3)

(3)求知欲強與識別力低的矛盾。青少年具有極強的求知欲,這有利於增長知識,但由於識別能力低,往往瑕瑜不分,糟粕不捐。這一矛盾在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必須正視這一問題,給予適當引導。

(4)情感與理智的矛盾。青少年情感豐富,情緒不夠穩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雖然他們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於處理情感與理智之間的關係,常常不能堅持正確的認識和理智的控製而成為情感的俘虜,事後卻往往為此追悔莫及、苦惱不已。

(5)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青少年多朝氣蓬勃,富於幻想,胸懷遠大的理想與信念,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然而他們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對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估計不足,以致在升學、就業、戀愛等問題上遭受挫折,或一旦困惑於現實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風,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緒波動,出現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觀失望,嚴重的陷入絕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6)性意識的發展與道德規範的矛盾。到了青少年時期,特別是青年期,個體身體發育幾近成人,尤其是性機能的成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男子日益壯美,女子越漸豐滿。性意識的覺醒,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並且這種愛慕會越來越強烈,於是男女交友、戀愛、婚姻等問題自然出現。這個時期的男女交往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其敏感、容易衝動,常表現為激情,而他們此時思想尚未成熟,道德觀念不強,意誌薄弱,強大的生理衝擊力有時會使他們做出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給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所以這個時期應特別注意將性科學知識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的性意識發展走向健康的道路。

少女健康心理十要素

1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的人生抱有希望。

2關心旁人,關心家庭。

3喜歡自己的工作,滿意自己的成就。

4保持廣泛的興趣與活動。

5能發揮自己的潛在優點,也能利用各種機會。

6知道自己的短處,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

7能接受失敗的挫折,並且願意麵對困難,正視困難。

8能接受環境的變化,並適應它。

9時時充實自己,促進自我成長與成熟。

10享受人生。

十種正常的異常心理現象

1疲勞感: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麵臨高考,並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裏現象:多見於婦女和兒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兒童可有白日夢、幻想性謊言表現,把自己幻想的內容當成現實。這是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強迫現象: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複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個人,反複檢查門是否鎖好了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怖和對立:我們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到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於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6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複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對自己影射著某種意義,特別是對自己有不利影響、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而且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係緊密。

8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重複驗證後可迅速糾正。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體驗,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製,屬正常現象。

使心理健康的方法

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隻依據身體有沒有疾病是不夠的,還得依據是否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狀態和適應能力。心理健康同身體健康,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製約,密不可分。那麼,怎樣保持心理健康呢?

1.要經常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①當碰到不順心的事,不要悶在心裏,要善於把心中的苦悶和煩惱對親人和朋友講出來,一吐為快,把消極情緒釋放出去。不良情緒若長期壓在心中,就有可能導致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血液中兒茶酚胺的含量改變,破壞體內物質代謝,特別是糖類的代謝,可損害身體健康。②要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在完成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後,就會體驗到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滿足感和成功感。③積極鍛煉身體,祖國醫學提出的“因病而致鬱”,就是說久病或重病而易於產生情緒抑鬱、煩躁。因此,積極鍛煉身體,同時注意飲食,合理安排生活,適當睡眠,是情緒飽滿與安定的基礎。

2.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助人為樂,是我們的傳統思想品德。大家互相幫助,彼此心理都會愉快。以諒解、寬容、信任、友愛等積極態度與別人相處,會得到愉快的情緒體驗。以達觀、熱情等積極態度影響周圍,在自己周圍形成有利於團結進取的氣氛,使人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從中可產生心理上的愉悅感。

3.要有愛好:積極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每個人都應有廣泛的興趣和愛好。能經常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進行正常的友好交往,可有效地消除憂愁,使心情舒暢。這無疑是有助於身心健康的。

4.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係。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個人的言行更符合社會規範。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得與失、成功與失敗。隻有這樣才可減少來自社會的心理壓力,從而使心理處於良好狀態。

微笑是對付憤怒的良藥

氣憤的人是如何表現的,人所共知:鼻孔鼓鼓的,臉脹得紅紅的,拳頭握得緊緊的。可你知道不知道,這時他的身體裏發生啥變化?原來,血液裏的腎上腺素、副甲腎上腺素和葡萄糖增多,產生所謂的生物化學緊張、脈搏加快的現象。每分鍾流經心髒的血液猛增,對氧氣的需求也就增加。經常這樣,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偏頭痛、多尿症……怎麼辦?

古羅馬人手裏總是拿著特別的樽(古代飲器),遇到氣憤時能隨時把它打碎。聰明的日本人在事務所裏放個上司的泥塑,供下屬下班後敲打發泄,如果沒有多餘的餐具,也沒有泥塑,可以通過其它途徑出氣。

自製力始終十分重要。特別那些處於顯赫地位的人在脈搏加快之前,把要解決的問題放一放,平靜一下自己。

憤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有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古代的皮索恩是一個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軍事領袖。一次,一個士兵偵察回來,沒能說清楚跟他一起去的另一個士兵的下落。皮索恩憤怒極了,當即決定處死這個士兵。就在這個士兵被帶到絞刑架前時,失蹤的士兵回來了。但結果出人意料:領袖由於羞愧更加暴怒,處死了3個人。

第一個士兵——堅決執行下達的死刑令;

第二個士兵——由於沒有及時歸來。造成第一個士兵被處死;

第三個劊子手——因為沒有執行命令。

沉默是對付憤怒的好方法。俄國曆史上的女皇葉卡捷琳娜·韋利卡婭就不止一次采用這種方法。當她對某大臣產生憤怒時,急忙喝一大口水,在房間裏走啊,走啊,直到憤怒被寬容代替。

你被什麼激怒了,先不要激動,冷靜地全麵考慮一下衝突,也許,會得出結論:激怒是沒有根據的。那還生什麼氣呢?

當你被憤怒控製,處於激動之中,會做出許多傻事。遇到這種情況,要神態清醒。即使是裝——也要微笑。原來,微笑會創造奇跡。你剛咧開嘴,腦海裏立刻浮現一些愉快的事,所有器官從準備“戰鬥”的狀態中獲得解決,血液趨於均勻,心髒跳動有節奏,大腦供氧得到改善。想一想,感情很有感染力的。如果說,憤怒引來憤怒,那麼,微笑回報微笑。

試一試那些能聚精會神的動作,例如,咬緊嘴唇,舌頭緩慢沿上齶做切線移動5~6次,然後默默數到10。再做幾個深呼吸。反複幾次也能擺脫憤怒。

笑是緩解緊張的有效方法

笑是緩解緊張的有效方法。平時人的大腦,總在胡思亂想,可以說是萬念紛飛,很少有無念的時候。人在笑的狀態下,大腦處於一片思維的空白,使繃緊的神經鬆弛下來。每當咧嘴大笑的時候,下顎很自然地下移,不要小看這個動作,其實這是使身體放鬆的關鍵。

哈佛大學的哈特博士和查爾斯博士對笑作了如下的定義:笑是一種緩解緊張,進入一美妙狀態的客觀存在。但這種笑必須是發自自然的,是一種最真的笑。那麼什麼是最真的笑呢?斯坦福大學的心理醫生通過調查發現,人類共有18種笑,其中隻有一種是最真的,其它17種隻能說是笑臉而不是笑,美國人把這些笑形象地比喻成“後爹般的笑”也就是說這些笑都不是真的。因為笑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感情。如果是真笑,那麼無論是對於笑者還是對於他人都會收到一種奇妙的效果。

發自真心的笑,人的心才最放鬆,人體整個神經係統才會從緊張狀態下解放出來,人在這種狀態下才是最美的。從醫學上講,一個人到了身心完全放鬆,心完全靜下來時,氣血就合,就通暢,這不僅可以調節五髒六腑機能,增加抵抗力,還可以治療神經衰弱等疾病,對身心健康極為有利。

據國外一項科學調查表明,在綜合醫院的所有求診病人中,因心理緊張而致病的竟占71%以上,在外傷科醫院,有80%~90%的工傷事故係因病人無法解脫的精神壓力所誘發。我國某地的一份調查統汁發現,在30至50歲的職工中,有20%左右的人因心理緊張而誘發多種疾病,如脫發症、偏頭痛、神經性多汗症、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疾病。

由於持續的緊張狀態能擾亂機體內部的平衡而引起病理反應,所以人們應避免過度、長期的緊張狀態,在緊張的同時應有規律地學會放鬆自己。

人類放鬆自己最佳方法之一,莫過於一笑。研究表明,笑是一種全身運動,一分鍾的笑能使全身放鬆45分鍾。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專家威廉·弗裏說,人在放聲大笑時,肺、心髒、背部及軀幹都能迅速得到鍛煉,胳膊和腿部肌肉將受到刺激。笑過之後,人的血壓下降,心率變慢,肌肉緊張減輕,因而使人處在放鬆狀態。

笑一笑,十年少,勝過營養大補藥。歡樂是生命的維他命,歡樂是一種天然的鎮靜劑。歡暢的笑聲,愉悅的心情,能夠驅散精神上的種種緊張,使人返老還童。笑被譽為去病解愁的靈丹妙藥,已經不是最近的事。超過500份科學研究報告指出,笑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裨益,更是一種現代保健妙方。1999年1月16日在新成立的北歐幽默療法學會上,來自奧斯陸的整形外科醫生——學會主席施泰因·泰爾代說:“舒心一笑可以激發免疫係統抗禦感染,改善血液循環,消除抑鬱並且使肌肉得到鬆弛。”

近幾年,美國的一些醫院普遍推廣“5分鍾療法”,就是要求病人每天至少要笑五分鍾。其理論根據是“笑能刺激大腦產生一種激素,可引起體內內啡肽的釋放,而這種內啡肽是一種減輕人體關節痛的天然麻醉劑。”在印度興起的150家歡笑診所,都是倡導自然療法,清除精神緊張的舉措。

當今社會,以經濟為背景的競爭加劇,人們的心理壓力過大。精神緊張是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發達國家的必然產物。笑是緩解精神緊張的有效方法。

心理保健十法

1返老還童法。常回憶童年趣事,拜訪青少年時的朋友,這樣故地重遊,舊事重提,仿佛你又回到童稚時代。

2精神勝利法。要不服輸,保持旺盛精力,遇到挫折失敗不灰心喪氣,從精神上到行動上要戰勝它。

3騰雲駕霧法。讀書、看電影、看電視或聽人講話,要專心致誌並隨之騰雲駕霧似地將思維擴展開去。

4異想天開法。極力把自己想象成是實踐者,擺脫觀賞者的地位,做主人,莫做客人。

5投機取巧法。每天要盡量省時、省力、節約。想出新的辦法解決各類問題。

6貪得無厭法。對知識的獲取永遠不要滿足。每天的計劃要排滿,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豐富。

7到處伸手法。廣交朋友,樂為大家辦好事,做一個社交家、外交家。

8眾采博集法。要有廣泛的興趣,喜歡釣魚、養花、書法、繪畫以及收藏各種物品等。

9平心靜氣法。遇到不愉快、生氣的事,不要發脾氣或急於行事,先平心靜氣10分鍾。

10見異思遷法。對新鮮的、奇特的、未知的事,要喜歡它、接近它、研究它、掌握它。

心理困境自救法

人的一生,“不如意常八九”,總有失意與困惑的時候。事業的挫折、家庭的矛盾、人際關係的衝突等都是經常會碰到的,如不注意調劑疏泄,會導致內心矛盾的衝突,使自己陷入憂恐、焦慮、悲痛等心理困境之中,對身心健康危害極大。此時,外界的幫助固然重要,關鍵還是自我解救,因而應學會一些心理困境自救法。

1回避法。俗話說惹不起咱躲得起,“躲”也就是回避,雖簡單但有實效。當某些人和事、某些場合使你鬱鬱不樂,或即將火冒三丈,體驗到內心矛盾衝突時,應及時回避,不在導致心理困境的地方駐足,以免“觸景生情”,找一安靜處,靜默十分鍾,或聽聽音樂、散散步,都可分散注意力,淡忘煩惱,使內心趨於平靜。

2自勉法。自勉就是以積極的信念暗示自己,努力挖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而不是無意中把悲觀沮喪、挫折感放大,隻有在不幸與失敗中奮起的人才能最終成大器。如貝多芬在雙耳失聰,女友離他而去的殘酷情況下,沒有趴下,而是用心靈激情的迸發,留下不朽的樂章。在很多情況下,自勉能驅散憂鬱、克服怯懦,使自己恢複樂觀與自信。

3自慰法。所謂“想開點”就是自慰法,為自己找一種“合理”的解釋,“自圓其說”。例如“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雖是一種精神勝利法,但總比懊惱、沮喪強。也有許多事,換一個角度看,不難發現其中的積極因素,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偶,收之桑榆”。但自慰總有些自欺欺人,常用也會防礙對社會的適應。

4宣泄法。國外某工廠一房子裏,怒氣衝衝的工作,對著橡膠塑的“經理”,拳打腳踢,破口大罵……。這不是瘋子發狂,也不是演戲,而是時下頗為流行的渲泄療法。渲泄有助於調理大腦皮質功能,對心理紊亂、壓抑感、反抗、破壞心理等治愈率頗高。可以在適當地方大叫一番,痛哭一場,或是適當地發脾氣,都可以渲泄內心的鬱積,擺脫惡劣的心境。當然,渲泄應該是適度,可以讓對接受為前提。

5傾訴法。心中的忿悶、悲傷等也可以向親友,甚至是不相識的人傾吐,相信對方在理解你此時的心境後會及時給予你善意的勸慰;也可以把心中的鬱積通過記日記、寫作等訴諸文字,在“一吐為快”後,可以排解出心中的忿悶,盡快走出心理的困境。

6升華法。把負性心理激起的能量引導到對社會、對已都有利的方麵,確實難能可貴。如司馬遷遭宮刑而著《史記》,居裏夫人在丈夫橫遭車禍的不幸後,用努力工作克製自己和悲痛,完成了鐳的提取,這跟一個人修養、覺悟密切相關,而且更需一顆奮發向上的心。

老人心理養生五法

1避免過早產生衰老感

進入老年期後,一般人會因身體狀態(如視力、聽力降低,步履艱難,牙齒脫落,易感疲勞等)和生活環境(如離退休、子女分居、親人死亡等)方麵的變化產生衰老感。衰老感的產生與心理因素有很大關係。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雖已進入耄耋之年,卻仍精神抖擻,意誌堅強,心態年輕。

老年人要樹立積極的老年觀,注意鍛煉身體,平衡營養,保持身心健康;同時,凡是自己能辦到的事,盡量不要依賴子女或他人。這樣可推遲衰老感的產生。

2適當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老年人有各種需求,首先是保持健康和安全。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一般家庭的老人最關心的是自己身患疾病、居住條件和經濟保障問題。其次是實現老年人的自身價值。許多老年人壯誌未酬,仍想發揮特長貢獻餘熱,以消除無所作為的空虛感。第三是人際交往的需要。老年人由於離職退休,兒女分居另立門戶,配偶離異或死亡等多種原因,以致交往的人日益減少,倍感寂寞和孤獨。因此,社會應關心並適當滿足老年人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健康、安全、溫馨的生活、工作氛圍。

3建立和睦的家庭生活

除了吃飽穿暖的物質需求外,老年人有強烈的心理需求:需要夥伴、需要理解,需要家人和社會給予感情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關心、體貼、尊重與信任。因此,和睦的家庭生活是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內容。

4保持良好的樂觀情緒

心胸豁達,情緒樂觀是延緩心理衰老,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秘訣之一。南宋著名詩人陸遊,在80歲高齡時,“年事依稀鬢複青,看書細字眼猶明”,仍然耳聰目明,身體健壯。有人問他長壽的秘訣,他回答說:“長壽豈有巧,要令言寸虛”。意即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寧靜淡泊的心境和樂觀胸懷。

樂觀情緒是養生保健的秘訣,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生命活動的支柱和靈魂。樂觀情緒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絕大多數長壽老人都是樂觀者。因此,老年人應善於處理生活中的挫折,保持豁達開朗的樂觀情緒。

5充實老年人的生活

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是推遲衰老的重要措施。老年人要積極進取,保持好奇心和積極性,有理想,有追求,不斷學習,防止心理老化,如參加各種類型的老年大學,使生活過得充實有意義。

心理養生:無愧於心

人活在世上,總要與人交往,總要有所活動,總會對周圍的人、周圍的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受到來自周圍世界的評論。因為世界這麼大,社會這麼複雜,人的修養水平又不相同,所以,不同的人對自己所做所為有不同的評論和看法。這是十分自然的。但有些人卻因此而非常煩心和苦惱,這完全沒有必要,隻要“無愧於心”,讓人去說吧。

國外有句名言:“在真相定無人知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最能顯示出他的品格。”古人說:“禦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無愧於心是一種處事原則,是一種道德修養更是養生所必需。隻要個人的所作所為無愧於心,自己才會“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怨。”尤其能在受到排擠、誹謗麵前保持“君子坦蕩蕩”的胸懷。

孔子說,君子的心胸平坦寬闊,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子路問孔子:君子也有憂愁嗎?孔子回答君子在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在修養心誌中感到快樂;得到職位後,在辦好事政事中得到快樂。因此君子終身快樂,沒有一天憂愁。相反,小人在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就憂慮自己得不到;得到職位後,又生怕失去它,因此,小人終身憂愁沒有一天快樂。

從心理學方麵講,生活中無愧於心是消除自我心理障礙、寬鬆處世、保持平心靜氣自我保護的有效措施。

心理治療的原則

1接受性原則。即對所有求治的病人,不論心理疾患的輕重、年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初診再診都一視同仁,誠心接待,耐心傾聽,熱心疏導,全心診治。在完成患者的病交收集、必要的體格檢查和心理測定,並明確論斷後,即可對其進行心理治療。施治者應持理解。關心態度,認真聽取病人的敘訴。以了解病情經過,聽取病人的意見、想法和自我心理感受。如果施治者不認真傾聽,表現得不耐煩,武斷地打斷病人的談話。輕率地解釋或持懷疑態度,就會造成求治者的不信任,必然導致治療失敗。

另一方麵,施治者留並非機械地、無任何反應地被動聽取來治者的敘述,必須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注意其言談和態度所表達的心理症結是什麼。因而該原則又可稱為“傾訴”或“順聽”原則。認真傾聽來治者的敘述,其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某些求治者在對施治者產生信任感後會全部傾訴出自己壓抑已久的內心感受。甚至會痛哭流涕地發泄自己的悲痛心情。結果會使其情緒安定舒暢。心理障礙也會明顯改進,故接受性原則具有“宣泄療法”的治療效果。

2支持性原則。即在充分了解求治者心理疾患的來龍去脈和對其心理病因進行科學分析之後,施治者通過言語與非言語的信息交流,予以求治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使其建立起治愈的信心。一般掌握求治者的第一手資料之後,即可進行心理治療了。對求治者所患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從醫學科學的角度給予解釋,說明和指出正確的解決方式,在心理上給求治者鼓勵和支持。要反複強調求治者所患疾病的可逆性(功能性質)和可治性(一定會治愈)。這對悲觀消極、久治未愈的病人尤為重要。反複地支持和鼓勵,可防止求治者發生消極言行,大大調動求治者的心理防衛機能和主觀能動性;對強烈焦慮不安者,可使其情緒變得平穩安定,以加速病患的康複。在使用支持治療應注意:支持必須有科學依據,不能信口胡言;支持時的語調要堅定慎重、親切可信、充滿信心,充分發揮語言的情感交流和情緒感染作用、使求治者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心理支持。

3保證性原則。即通過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精心醫治,以解釋求治者的心理症結及痛苦,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日臻成熟。在心理治療的全過程中。應逐步對求治者的身心症狀、不良心理,社會因素和性格等心理缺陷的病理機製加以說明、解釋和保證;同時輔以藥物等其它身心綜合防治措施,促使疾病向良性轉化,在實施保證性原則的過程中,仍應經常聽取病人的意見、感受和治療後的反應,充分運用心理治療的人際溝通和心理相容原理,在心理上予以保證,逐步解決求治者的具體心理問題,正確引導和處理心理矛盾,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心理治療魔鬼辭典

潛意識——犯錯誤以後的最後借口;文化的創造者同時又是文化的敵人。

移情——人類唯一的情感,因為人類的一切情感均可以歸結為它。

防禦機製——新的戰爭理論,主要關於核潛艇戰役的意義、目的和方法。

童年經曆——你曾經住過的旅館和吃過的菜,那些旅館的服務質量和菜的口味決定了你現在願意去哪些地方和不願意去哪些地方。

阻抗——全盤接受對你的誣陷是你唯一的選擇。

夢——另一種精神勝利法。

精神科診斷標準——順我者昌,逆我者有病。

神經症——聰明人的自娛自樂。

自由聯想——混淆黑白以及使風馬牛相及的一種方法。

患者中心療法——讓你不好意思再病下去。

行為治療——看你還敢不敢病!

係統式家庭治療——天下大亂,然後天下大治;趁打群架混水摸魚。

精神分析理論——人的一切問題都是因為人是從零歲活到八十歲而不是從八十歲活到零歲。

認知治療——本來是阿Q發明的,卻被別人申請了專利。

精神科醫生——極有可能是開痔漏科診所的痔漏患者,再不然就是預言別人會飛黃騰達而自己卻窮途潦倒的街頭算命者。

個性——總是犯同樣的錯誤,直到別人不再認為那是錯誤的一種境界。

心理學領域的統計學方法——現代巫術的一種,其最高目標是把人變成文昌魚。文昌魚的數量較人少,物以稀為貴,所以我們不必懷疑這些巫師們保護珍稀動物和建立全新產業的良苦用心。

個案報告——把人變成人的努力,但遭到了人的嘲笑。心理健康的標準——具有同流合汙能力。

電話心理谘詢——在硬件設施上與禦醫給後宮妃子拿脈類似,軟件用的是最新的IE50。隻是不知道帶寬夠不夠。

心理谘詢的健康指導意義

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心理谘詢的對象一般是正常人或有輕度心理問題的人,而心理治療的對象卻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

心理谘詢過程並非一般人理解的是勸慰人或開導人,也非少數人理解的僅僅是處理心理障礙,心理谘詢過程,實際上是“人格重構”的過程,它所追求的目標是幫助你實現“心靈再度成長”的任務。具體地講,心理谘詢可以在八個方麵為你提供支持和幫助:

1教會你管理自己的情緒,使你擁有積極穩定的情緒,避免罹患各種情緒障礙,如抑鬱症、躁狂症、歇斯底裏症等。

2幫助你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和周圍世界,使你擁有完善的認知體係,避免因為錯誤歸因而導致種種失敗。

3幫助你恢複愛的能力,使你學會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去愛。

4使你擁有健全的人格,擺脫自卑、自戀、自閉等不良心態,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

5幫助你擺脫因失業、失戀、離異造成的痛苦,教會你應付生活中種種挫折的方法。

6矯治各種人格障礙和神經症。

7為你提供職業谘詢指導,幫助你在人生重大問題上正確獨立地抉擇。

8幫助你度過人生各個發展階段的種種危機,平安地完成人生的發展任務。

心靈指導下的心理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