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3(3 / 3)

“我命在我不在天”。在科學昌盛的今天,在心身兩健上,人們的主動權愈來愈大,“駕馭生命”的能力愈來愈強,人們應學會在“愉快指數”的基礎上(每天主觀感覺快樂的時間占全天的比例),用心靈商(阿爾法指數)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活動。主要措施有:

1學會利導思維:《腦內革命》一書之所以產生轟動效應,就在於它提出了“利導思維”新觀念,“遇事向好的方麵想”,與其反麵——弊導思維,“遇事向壞的方麵想”,效果大不相同,這種思維方式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作用,正如春山在書中所說:“心想好事,腦生α波”、“大腦處於α波時,才分泌腦內嗎啡”,“α波愈多,腦內嗎啡的分泌也愈多”。這是積極、主動的心理養生。

2多冥想:不一定如坐禪、瑜珈那樣“必須入靜”才是冥想,腦子自由想象(盡想好事),甚至做白日夢,想喜愛、憧憬之人之事,想喜歡的人,令人感動的事,想美景、音樂繪畫、行雲流水、婉轉鳥鳴、鬆聲濤聲等天籟均可生α波。

3喜怒反應適度:遇喜不過喜,遇悲不過悲,過猶不及,均生β波而不是α波;多遇喜,或視為喜事也可增α波,這又與期望值不過高相聯係,凡事不必追求完善而生慮、生怨。

4步行思考:步行生愉增智,誘生α波已成共識。許多名人都有此經曆。歌德說他最好的文思都是在步行中出現的,朱自清那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荷塘月色》散文也是散步後的靈感之作。現稱步行為“運動之王”、“百煉之祖”。

5每天保持半到一小時“絕對的靜”(體靜腦亦靜),或創造半睡半醒狀態,均可誘導α波,近年發現每天平躺5~10分鍾幾次,以及腹式呼吸均可誘生α波。

另外,高層次的心理養生可更有效地誘生α波。例如,善於發現並享受人生樂趣、樂觀向上、不斷進取,始終有一顆孩子似的好奇心,長壽、高壽者,包括高齡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都具有這些共同的特征。老人於晚年個性獲得充分地釋放,不斷調動和發揮個人潛力並從中享受成就感,不時有“高峰體驗”(此時心身俱處於極高愉快狀態),時露笑容,定於幽默感,以及注意開發自己的右腦潛能等,這些在20世紀隻有少數人才具有的特征,在21世紀將成為人們普遍的追求。

心情不快時的對策

人們都願意自己經常並永久處於歡樂和幸福之中。然而,生活是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並且經常發生禍不單行的事。頻繁而持久地處於掃興、生氣、苦悶和悲哀之中的人必然會有健康問題、減損壽命。那麼,遇到心情不快時,應采取什麼對策呢?

1轉移思路。當掃興、生氣、苦悶和悲哀的事情臨頭時,可暫時回避一下,努力把不快的思路轉移到高興的思路上去。例如,換一個房間、換一個聊天對象、有意去幹一樁活、去串門會一個朋友或有意上街去看熱鬧等。“難得糊塗”是用在對待這類既煩心卻又無關緊要的瑣事時,是改善心情再恰當不過的好辦法。

2向人傾訴。心情不快卻悶著不說會悶出病來,有了苦悶應學會向人傾訴的方法。首先可以向朋友傾訴,這就需要先學會廣交朋友。如果經常防範著別人的“侵害”而不交朋友,也就無愉快可談。沒有朋友的話,不僅遇到難事無人相助,也無法找到可一吐為快的對象。把心中的苦處能和盤倒給知心人並能得到安慰甚至計謀的人,心胸自然會像打開了扇門。即使麵對不很知心的人,學會把心中的委屈不軟不硬地傾訴給他,也常能得到心境立即陰轉晴之效。

3親近寵物。有意飼養貓、狗、鳥、魚等小動物及有意栽植花、草、果、菜等,有時能起到排遣煩惱的作用。遇到不如意的事時,主動與小動物親近,小動物憑與主人感情的基礎,會逗主人歡樂,與小動物交流幾句更可使不平靜的心很快平靜。摘摘枯黃的花葉,澆澆生菜或坐在葡萄架下品嚐水果都可有效調整不良情緒。

4愛好執著。人無愛好,生活單調,而且與那些有著一、兩種令人羨慕的愛好的人相比,心中往往平添幾分嫉妒與焦躁。除少數執著追求自己本職事業者外,許多人能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集郵、打球、釣魚、玩牌、跳舞等都能使業餘生活豐富多彩。每遇到心情不快時,完全可全身心一頭紮到自己的愛好之中。

5多舍少求。俗話說“知足者常樂”,老是抱怨自己吃虧的人,的確很難愉快起來。多奉獻少索取的人,總是心胸坦蕩,笑口常開。整天與別人計較工資、獎金、提成、隱性收入的人心理怎麼會平衡?隻有聽之任之,給多少也不在意的人心情才比較穩定。至於對別人能廣施仁慈之心,包括當素不相識的路人遭遇困難時也能慷慨解囊、毫不吝嗇的那些人也許很少出現煩心事。

6醫學幹預。對於長期心情不暢、無法自拔者,可進行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長期心情不快可能由隱匿性抑鬱症所引起,或由其它較輕微的障礙所引起,其共同特征是體內一種叫做血清素(5羥色胺)的神經遞質減少,引起情緒低落,通過服用一些能升高體內血清素水平的抗抑鬱藥如百憂解、鬱樂複、賽樂特等,可改善低落的心境。

心情瀟灑自長壽

1.預防心理衰老

英國研究人員曾對早衰者作過調查,發現約76%的早衰者,在生理衰老之前都先出現了心理衰老,如暮氣感、老朽感等。因此,“忘年交”是防止心理衰老的一個有效措施。

“忘年交”就是有意忘記年齡、職業、輩份、性別而進行的一種平等的社交往來,這種和朋友推心置腹、無話不談的社交往來,有使老年人獲得萌發童心的神奇功效。因為青年人有憧憬未來,奮發向上,朝氣蓬勃,進取心強的特點,通過交往,對老年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之產生愉快、輕鬆、充滿希望的情緒,甚至出現青春重返的感覺。這種感覺十分有益於預防心理衰老。

2.擺脫生悶氣的折磨

生悶氣是一種不愉快的情感,是消極的甚至是破壞性的心境。“怒傷肝,憂傷肺”。不愉快的心情不但會引起許多疾病,而且也影響人們之間的正常交往。生悶氣並不都是因為生活中的不幸事件或不如意,更多的是人們主觀內在素質的弱點造成的。例如,有的人身處逆境,雖然煩惱的事多,但仍積極進取,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而有的人平時生活安逸、舒適,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受不了,使自己陷入焦慮、壓抑之中而不能自拔。還有的人患得患失,一天到晚憂心忡忡。

您要步入開朗、歡愉的心境,首先,應拓寬心胸,凡事想得開,放得下。人活著總要有一定的目標,一個有所追求的人,心胸就會開闊。與人相處也要“淡化自己”,為別人多做些有益的事。

其次,要擴大社交,多參加集體活動,將自己置身於集體中,與多數人共感情、同歡樂,產生一種充實感、安全感、依托感。在社交活動中把困難、挫折向親人、知友、四鄰傾訴,有人傾聽您的心聲,理解您的感情,您就不會生悶氣。再次,要善於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采取理智的辦法,適應環境的需要。最後是不要自尋煩惱,要善於在自己身邊尋找快樂。大千世界,歡樂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您是否積極地去尋找。

3.治療“疑心病”

“疑心病”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產生的根源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主觀想象。疑心病經常使您陷入主觀主義的小天地裏,無中生有,以假當真,黑白顛倒,無端地與別人鬧矛盾或折磨自已,給自己給他人製造痛苦。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奧賽羅》中的女主人公苔絲德蒙娜,不顧父親的反對而鍾情於奧賽羅。但後來奧賽羅由於聽信別人的挑拔,對妻子漸漸產生懷疑且日益加重,最終親手扼死了忠貞的妻子。當他從惡夢中醒來後,悔恨萬分,終於自刎於妻子的腳下,這就是胡亂猜疑的結局。

治療“疑心病”最重要的是用實事求是的觀點看人看事看自己,遇事要調查,以客觀材料為根據,切忌胡思亂想,主觀臆斷。從心理學上看要學會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因為疑心與“暗示”有關,“暗示”可以來自他人或自己。有一位病人天天晚上擔心自己睡不著,結果患了“失眠症”,早上一起來就說一夜沒睡。後來醫生每晚給他注射一針毫無催眠作用的“安慰針”,他竟接連幾天說“我睡得真香”。其實“安慰針”隻是生理鹽水,真正起催眠作用的是他人的“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越疑心有病就越有病。如果我們加強思想修養,做一個襟懷坦白的人,拒絕消極的自我暗示,“疑心病”也就不治自愈了。

信念與健康

信念就是自己認為正確而堅定不移的觀點,它是一門非常淵博深奧的需要作某種專門研究的學問。美國有本風靡歐美各國吸引千百萬各階層讀者的持續暢銷書叫做《信念的魔力》,作者指出:“信念往往驅使一個人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奇跡,信念是始動力,能夠產生把你引向成功的無窮力量。”且不說信念是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素在方方麵麵的體現,單就從人的健康角度講,信念關係重大。

人的許多疾病是由心理不正常的觀念導致的,因而有心理療法的創立和發展,許多人也正是靠著心理信念的成份和因素,通過精神治療康複的。自信自己身體健康的人其身體一般是健康的,而總是懷疑自己有病的人得病的機率就大些,其原因在於心理對身體產生客觀影響。

一個人堅信自己健康,這種心理信念會對身體產生有益的影響,使各種心理活動處於積極的狀態,從而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如果心理不健康,就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生理處於消極狀態,身體防禦係統的積極活動會受到抑製,因而降低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從某種角度講,總是懷疑自己有病本身就是一種病。因而,要想自己身體健康就應當自覺地進行心理鍛煉,增強信念,以使身體處於最佳狀態。即使沒有病態的心理,也不應讓心理處於荒蕪狀態,而應積極地開墾它,通過有意識的鍛煉,讓它更有效地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經常設想自己是身體極為強壯,精神狀態無比優化的人,這種信念堅定不移,久而久之,你將擁有越來越健康的身體。

當然生老病死是不可逃避的客觀規律。如果你得了病,也不應當被動地依賴於藥物,把治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治療上。治療雖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但它能否起作用、作用的大小,還有賴於你的身體,尤其是精神的狀況。假如你情緒低沉、陷入恐懼,那麼疾病就會比正常心理狀態重三分;如果你精神樂觀,戰勝疾病的信心百倍。那麼疾病的氣色就會降低三分。在憂心忡忡的情況下,藥物所起的積極作用將會降低,因為這時邪氣上升,抵禦係統受到抑製,心理環境利於疾病,如果你的精神處於積極配合的狀態,則藥物所起作用將會增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你內心很想並且堅信自己會康複,這大大有益於你的健康,有利於戰勝疾病,這是你內心信念或基本信心物化的結果。有的醫療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更多地學到運用各種精神力量時,我們將證明今天那些藥物治療不起作用的許多疾病將得到治療。

信念還關係到人衰老的速度,由於人的心理是一種客觀存在,所以心理的老化便會影響到生理的衰老。如果你經常想到自己老了,不行了,這種心理老化必然加速生理的衰老。俗語說:悲哀莫大於心死,年老莫過於心。是很有道理的,人的心理的衰老常反映在衣著上,特別是女性。有的人三四十歲便自覺衰老,不再穿鮮豔的服裝,於是便現出老態龍鍾,這正是心理老化的結果。

西方國家的婦女,多不服老,六七十歲仍身穿豔裝,因而她們雖已年邁,卻沒有老態,其精神猶如年輕人,這除了其外在因素外,心理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還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演員大多不顯老,除了化裝等因素外,他們竭力保持自己年輕的心態,努力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因素。

可見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是相對應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如果你能在采取一些外在措施(如營養、身體鍛煉等)的同時,努力保持一種年輕的心理、信念,堅信老之不至童心常在,保持心情平靜愉快,你將會推遲衰老過程,永葆健康與青春。

學會自我心理調節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麵臨心理壓力,是以瘋狂的工作或玩樂麻痹自己,或者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自拔,還是平靜地處理好問題然後置之腦後?前兩種情形是大多數人較容易出現的反應,而對第三種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冷靜地處理心理壓力也不是難事,那些在危機麵前不驚不詫,保持冷靜的人並非天生就有這份能耐,他們也都是在生活中逐漸學會的,以下介紹幾種能有效減輕生活壓力的自我心理調節法。

學會識別心理緊張的征兆,心理緊張通常表現為身體和行為兩方麵的變化,具體反應因人而異。以下幾條是一些常見的心理壓力征兆,可以自我識別:

①有沒有食欲或食欲過盛

②心跳過快

③頭痛或頸背部肌肉緊張

④難以入睡或半夜醒來

⑤惡夢頻頻

⑥不能深呼吸

⑦皮膚過敏或濕疹

⑧吸煙或飲酒過量

⑨注意力難以集中

⑩為瑣碎小事而與家人同事爭吵

如果你有其中兩條以上的征兆,就意味著你可能處於心理緊張狀態了。

應付緊張狀態的策略有以下幾點:

1找到控製壓力反應的方法。我們生活中的壓力可能並非來源於所陷入的生活困境,而是來源於我們對這些生活經曆所采取的反應。你無法控製生活降臨於你頭上的打擊,但你卻能控製自己對待這一打擊的態度。所以,在麵臨心理壓力時,你一定要做到:不要讓壓力占據你的頭腦。保持樂觀是控製心理壓力的關鍵,我們應將挫折視為鞭策我們前進的動力,不要養成消極的思考習慣,遇事要多往好處想。洞察你自己的心聲。許多人對一些情形已形成條件反射,不加思索就做出反應。我們應多聆聽自己的心聲,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努力在消極情緒中加入一些積極的思考。

2嚐試創造一種內心的平衡感。心理學家認為,保持冷靜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而每天早或晚進行20分鍾的盤腿靜坐或自我放鬆術,則能創造一種內心平衡感。這種摒除雜念的靜坐冥想能降低血壓,減少焦慮感。有一項研究表明,過度焦慮煩躁的人每天花10分鍾靜坐,集中注意數心跳,使自己心跳逐漸變緩慢。10個星期後,他們的心理緊張均有一定程度的減輕。此外,按摩對減輕壓力感也非常有效。

3懂得平衡你的生活。許多婦女抱怨說她們時間老是不夠用,事情也老幹不完。這種焦慮和受壓感對許多人來說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那些為工作或生活疲於奔命的人。並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含義。要平衡自己的生活應嚐試換個角度想問題,抽空去想一想或回味一下那些令自己快樂的事情。當你為瑣事而緊張不安,憂心忡忡是無濟於事的,你應想個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一切都寫下來。每天早起10分鍾,把自己感受寫滿3頁16開的紙,事後不要修改,也無需再重讀。過一段時間當你把自己的煩惱都表達出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頭腦清楚了,也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了。這種自我交談方法能幫助你解決好多問題。

養生貴在養心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心理活動與生理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心情好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處於最佳狀態。心煩意亂時,生理功能就隨之下降,久而久之,就會引發疾病。這是因為精神愉快與悲傷苦惱可產生兩種不同的生化過程。精神愉快時,血液中會產生有利於健康的化學物質,悲傷憂愁時,則會產生對機體有毒副作用的物質,使激素分泌發生變化,減弱機體的免疫力,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從而引發各種疾病。由此可見,一個人心情舒暢,情緒樂觀,可以增強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的和諧,增強抗病能力,不易被內外致病因素所衝擊,而且能幫助戰勝疾病。因此,可以這麼說,老年人養生貴在養心,即心理養生。

如何養心呢?首先要注意心理壓力的自我調節。醫學專家認為,學會鬆弛、自我減壓,可以使大腦神經係統保持平衡,增強身體抗病能力。其次,待人處世樂觀、豁達,努力做到“靜以養心,儉以養德”,保持健康的心態,抵禦不良因素的刺激。第三,熱愛生活,善於生活,對晚年生活充滿信心,千方百計地豐富生活內容,永葆青春活力,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這對克服老年人的老朽感、孤獨感和無價值感都是頗有裨益的。第四,努力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和友好的鄰居關係。第五,正確對待疾病,有病積極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第六,努力做到知足常樂,這樣能使身體“內在環境”長期處於平衡和有規律的狀態,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綜上所述可見,心理養生不僅與人的精神狀態息息相關,而且還與人的思想情操及道德品質有關。心理養生的關鍵在於情緒樂觀,這樣可以健康長壽,反之,苦惱憂愁則會縮短壽命。

應去看心理醫生的人群

生活中困擾人們最多的是神經症。遺憾的是70~80%的病人都去綜合醫院就診,常常是任何檢查都無陽性,但病人確有症狀。當您的親人、朋友有以下這些表現時,應盡早去見心理醫生或到專科醫院接受谘詢和治療。

軀體不適:身心疾病如胸悶氣短、高血壓、頭痛等都影響睡眠,應查明原因,不要再枉服安眠類的藥物。

強迫症:指一種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複出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常伴焦慮和恐懼。強迫症的表現錯綜複雜,有的表現為動作的強迫,反複重複某個動作,有的青少年,脫一件衣服、穿一隻襪子要1~2個小時。

焦慮症:指一種持續性緊張或發作性驚恐的狀態,並非由實際威脅引起,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不相符。表現為思慮痛苦,被某一問題困擾而疲憊不堪,百思不得其解。

憂鬱症:指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常伴焦急、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在當今這一病症相當普遍,表現為工作能力的突然下降,自我認識偏差,自卑感困擾;性格突然改變,甚至不能簡單計算。這一病症所導致自殺的比例最高。

偏執症:表現性格改變,這在大中小學較為普遍。課業負擔過重,學校和家庭雙重壓力造成心理畸形,比如某些學生形成完美無缺心態,當性心理逐步發育時,造成孩子心理上緊張衝突和壓力,使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受到摧殘和壓抑。

疑病症:指過分關注自身健康,懷疑身體某部位或某一器官異常,同時伴有焦慮不安。有一部分人無端懷疑自己有嚴重疾病,不承認醫院所做的客觀檢查。此外,還有幻嗅、幻聽,搞得家庭和四鄰不安。

恐怖症:指對一種特定的情景、物體或人產生強烈的恐懼或緊張,從而不得不回避,雖明知不合理,但難以控製。

癔症:指由心理暗示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表現為短暫的精神障礙、軀體障礙,但無器質性病症。

神經性厭食:指一種以厭食、消瘦、閉經、虛弱為特點的女性心理疾病,與追求苗條而盲目節食的不正確做法有關。

神經性嘔吐:指一種反複餐後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為特點的疾病,常具有癔症性格,暗示性強,女性多見,往往在明顯心理作用下發病。

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易醒、早醒、夜驚、夢囈、夜遊及夢魘等。

老年期心理問題:包括老年人的孤獨、恐懼、自卑、多疑、憂鬱、失落等心理問題。

更年期心理問題:常稱“更年期綜合症”,表現為月經紊亂、植物神經紊亂、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恐懼、敏感、多疑等。

多動症:指一種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學習困難、行為不良為特點的兒童疾病。

遺尿症:指4周歲以上兒童反複出現夜間不自主尿床的疾病。

性心理異常:包括陽痿、早泄、性冷淡、異裝癖、戀物癖、窺陰癖、露陰癖等。

正確認識心理谘詢

心理谘詢的方式有許多,例如,直接谘詢、間接谘詢、個別谘詢、團體谘詢、通信谘詢、電話谘詢、現場谘詢和門診谘詢等。心理谘詢主要針對正常人,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幫助。它可以使谘詢對象在認識、情感和態度上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麵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例如,青少年教育問題、學習問題、人際關係問題、自卑感問題、戀愛、婚姻和家庭問題等都可以通過心理谘詢有效地解決。當然由於心理谘詢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樣,它所解決的心理問題範圍也有限製。

例如,廣播電台心理谘詢熱線,所能解決的心理問題是很有限的,像精神病就不適合在電台進行谘詢,心理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一般也不適合在電台進行谘詢。

心理谘詢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熱了起來,但人們對它還不夠了解,還存在很多誤解,如下:

心理谘詢並不是靈丹妙藥,有的人認為自己有了心理問題,隻要一谘詢,就能加以解決,其實不然,心理谘詢隻能解決一部分人的心理問題。在企業中,由於工資發不出,或失業而引起的心理問題;在學校,由於學校講升學率而采取的一些並不科學的教育方式而引發的學生心理問題;在社會上,由於不正之風和社會治安不好而引起的人的心理問題等等,心理谘詢並不會有多好的效果。因此,人們多了解這些情況和心理谘詢的實質,就不會對心理谘詢有失望感了。

心理谘詢人員心理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健康,心理谘詢人員同大家一樣,有很多自身也存在心理問題,這正像醫生一樣,醫生給人看病,能治好病人的病,心理谘詢人員也是如此,例如,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表現出很多心理問題,他立誌以後要當一名心理醫生,來解決別人的心靈痛苦,通過奮鬥,他如願以償。他的個體心理學體係,很大部分就是研究人的自卑問題。

中年人心理衛生

中年期大致從30~55歲或30~60歲,是以軀體和心理從成熟到衰老的變化的標誌來劃分這一年齡階段的,是由青年向老年過渡的階段,也是人生的鼎盛時代。

中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都處於成熟階段。比較穩定,但由於處在社會中堅的地位,並承擔著家庭和社會的較大責任,心理衝突和困擾的發生較重、較頻,故心理衛生問題更為突出。

中年是發揮創造力,在事業上多出成果的階段。因為智力發展達到最佳水平,知識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經驗也比較豐富。一般認為25~45歲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有人統計從公元600年到1960年出現的1243位科學家的1911項重大發明創造的最佳年齡是35~45歲。

中年人由於強烈求得成果,具有較高的抱負水平,所以需付出艱辛的勞動。這樣,就容易導致持續緊張,周而複始地繁忙工作。從家庭來說,又經常為子女的教育、學業、道德品質及社會適應能力擔心。對年邁體弱的老人,需要撫養,有時又無法做好,也常引起傷感。這些繁雜的家務勞動與社會工作的重任,都集中到中年人身上,可能造成持續、過度的緊張。如不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就會嚴重地影響心身健康。

中年人必須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借助適當的學習和訓練手段,保持健康的情緒和心理上的平衡,增進心身健康。積極投身現實的各項社會活動及正當的業餘愛好,可以分散、轉移或取代消極情緒。要善於用腦與合理用腦,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來指導工作和處理好各種矛盾。不要操之過急。不要讓一些無味的煩惱來加重大腦的負擔,讓大腦的工作和休息符合規律。不要長期熬夜,改變一些不良的睡眠習慣,使生活規律化。

中年階段性格雖已定型,但仍存在著可塑性。良好的性格應保持和鞏固,不良的性格還要加以克服。要去掉虛榮、嫉妒、衝動,培養踏實、克製、有涵養的性格;要改變軟弱、孤僻、過分內向,培養勇敢、堅韌、樂群、開朗的性格,以減少心理矛盾衝突,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中年人還要加強體育鍛煉,不要因為工作繁忙或身體健康而忽視體育鍛煉。“生命在於運動”,體育鍛煉對中樞神經和內分泌係統都有良好的作用,可以改善循環和呼吸機能,促進新陳代謝,為大腦提高工作效率,以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境去工作和生活。

自我調整心理狀態的方法

自勉法。自勉就是以積極的信念暗示自己,努力挖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而不是無意中把悲觀沮喪、挫折感放大。隻有在不幸與失敗中奮起的人才能最終成大器。

傾訴法。心中的憂悶、悲傷等也可以向親友,甚至向不相識的人傾吐,或通過記日記、寫作等訴諸文字,在“一吐為快”後,可以排解心中憂悶。

反向心理調節法。反向心理調節法的成功關鍵在於思維方向的“趨利性”。就是遇事時要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的思索力,極力從不利中挖掘、尋找到令己信服的積極因素,用以說服自己。所謂“想開點”即是一種反向心理調節法,就是為自己的心理壓力找一種“合理”的解釋。

醫學幹預法。長期心情不快可能引起隱匿性抑鬱症等心理障礙,其共同特征是體內一種叫做血清素(5-羥色胺)的神經遞質減少,故可以通過服用一些能升高體內血清素水平的抗抑鬱藥來改善低落的心境。

自我心理保護十原則

1每天早上都要抱著這個信念起床:一切都會很好!走出家門時不要像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樣,或者像要被押赴刑場似的,要充滿自信地準備好應付即將發生的事,相信自己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好任何事。

2養成習慣先處理最不愉快的工作。擺平它後,稱讚一下自己。這樣一天都會過得很輕鬆。

3讓自己精力集中。聚精會神地應付手頭上的事很有益處。

4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表現得很有禮貌,舉止得體。

5不要總是一個勁兒地責怪自己。如果你確實做錯了,那就承認錯誤,努力挽回錯誤帶來的損失。不說什麼“我今後再也不了”和其它抱怨的話。一味地自我鞭撻和貶低,這是憂鬱症和精神病的溫床。

6認真地對待自己周圍的人。了解他們在什麼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從而知道自己什麼話不該說,什麼事不該做。

7努力用樂觀的態度對待任何事,哪怕是最棘手的事。雖然這件事辦起來不會變得更容易,但是你一旦對他的態度改變了,就一定會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8不要遇到什麼事都前怕狼後怕虎的,應該行動起來。行動能快速地解決一切,猶豫不決,思來想去沒有任何幫助。

9別去抱怨別人,包容的心態和鮮明的個性更能贏得尊重。

10晚上回到家,一定要用樂觀幽默的眼光分析一下過去的這一天,別把委屈和疑慮帶到明天。現在就完全放鬆下來,這樣頭腦裏就隻會剩下那些令人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