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心理學與養生4(3 / 3)

和睦的家庭總是洋溢著愛的暖流。親子之愛、夫妻之愛足可溶解鬱積心頭的苦悶與煩惱;快樂、和諧的生活氣氛能夠一掃愁雲,使人樂觀向上,心胸開闊。相反,惡劣的家庭環境卻是發生心理疾病的溫床。有人調查,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中,有50%左右的患者是夫妻不和、親子反目造成的。

第五,要培養好的性格。

醫學研究證明,人的性格與疾病的關係極為密切。不少人受先天遺傳和後天生活的影響,形成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某些性格特征。如性情急躁。喜勝好強,簡稱A型性格的人,易患心髒病。美國史坦福大學心理學專家索倫森博士說:“改變性格,這在成年人決不是輕而易舉,可一蹴而就的。不過,一旦他們認真開始改正,很快就會嚐到甜頭。他們不再終日緊張、忙亂,疲於奔命;他們學著有張有弛,有勞有逸,開始關心周圍事物,培養新的興趣,增多了和妻子兒女接觸交往的時間。他們對這種從來沒有嚐過的天倫之樂和生活樂趣備感新鮮。同時,眼界開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和工作安排也有了明顯的改進。許多經過這種適應性改變的老心髒病病人,不僅症狀越來越輕,工作和社會關係也越來越好,這都有助於他們自覺地在改變性格上繼續努力,爭取鞏固。”

不僅心髒病的產生和變化與性格有關,其他疾病的發展變化亦同樣和性格有關,如癌症不經治療而自行消失者大多是性格樂觀、無憂無慮的人。高血壓會因患者性格急躁、容易激動而加劇,也能因患者性格平和、情緒穩定而好轉。性格脆弱者會因一次精神上的打擊而發生精神病,而性格堅強、凡事處之泰然者則不易得病。

總上所述,要使人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首先要養成樂天的性格,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樂觀、風趣、幽默、詼諧、性格開朗的人。要求遇事從大處著想,不因小事而煩惱,不計較個人得失,胸懷坦蕩,思想開闊,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氣調神”

“四氣調神”是《黃帝內經》“素問”本的第二篇的篇名,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意是:應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調攝精神活動,以適合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一是春季調神。原文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這裏的“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即是指在春天的三個月,如何調神的具體方法,本句原文是說,在春天的三個月裏,是自然界萬物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人們又如何養生呢?具體到精神上,一定要使自己的情誌生機盎然。在春天隻能讓情誌生發,切不可扼殺,隻能助其暢達,而不能剝奪,隻能賞心怡情,絕不可抑製摧殘,這樣做才能使情誌與“春生”之氣相適應。

二是夏季調神。原文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無厭於日,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本句意思是說,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萬物成熟結果。人們此時在精神上,人易厭倦,但夏主長氣,人氣不宜惰,應保持情誌愉快不怒,如含苞植物開放成秀,以使體內陽氣宣泄,向外開發,這樣才能使情誌與“夏長”之氣相適應。

三是秋季調神。原文曰:“秋三月,謂之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本句是說,立秋後陰氣始盛,陽氣始衰,氣候由熱轉涼,出現天氣清涼勁急、萬物肅殺之“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的自然狀態。萬物已經成熟,達到形態已定的“容平”階段。人體之陽氣亦開始收斂,此時在精神方麵,要使神氣內斂,誌意安寧,不使誌意外露,陽氣外泄,避免秋天肅殺之氣的傷害,即“以緩秋刑”。這就能使情誌與“秋收”之氣相適應。

四是冬季調神。原文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本句是說,冬天的三個月,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大地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一派陰盛寒冷之景象。此時,在精神方麵,要使誌意內藏不宜外露,像有私意存於胸中不欲吐露告人一樣,又像已有所獲而內心愉快,這樣就能使情誌與“冬藏”之氣相應,符合冬季保養“藏”之機的道理。

綜上所述,四氣調神的養生方法,是建立在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基礎之上的。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人就體弱多病,甚至夭折。

後世不少醫家也很重視順時調神,如元代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分述春、夏、秋、冬四時的養生方法,就十分重視順時調神。如其寫道:“春日融和,……以暢生氣。不可下坐,以生抑鬱。”“夏三月……澄和心神,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藏”。“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動多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寒冬之季的保養,丘處機也強調“養生”,這裏就不多說了。

古人順時養神的經驗是十分寶貴的,因為人必須適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才能成長。人的養生,不僅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注意生活起居,而且要順應四時,調養精神。

“因人養神”

人體從受精卵形成的瞬間到年老衰亡為止,共經曆七個不同的生命時期,即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各期的心理保健雖不相同,卻息息相關。

先看胎兒期。此指從兩隻異性細胞相遇受精,一直到胎兒降臨人間,通常為十個月。此時期是腦發育的重要時期。嬰兒在降生以前,即要講究心理衛生,我國古代稱為胎教。

所謂胎教,主要是指母親在孕期要注意自己的品德情緒,言行舉止,從而給胎兒以良好影響。那麼,胎兒尚在母腹中,如何能夠接受教育?這是因為,母子同體,息息相關,胎兒不僅在身形發育上要靠母體供給精微物質,而且在心神發育上也隨時受到母親的影響。因此,母親必須注意不要把不良的信息傳遞給胎兒。德國兒科專家蒙特格爾認為,戰爭恐怖和戰後政治危機,是導致畸形兒顯著增加的重要因素。日本學者作過調查,汽車司機的妻子懷孕後,由於擔心丈夫夜間出車遇到搶劫或發生車禍,經常惶恐不安,所以,比一般婦女更容易發生早產。《諸病源候論》認為,呆傻兒與其母親孕期遭受“驚怖”有關。“人之五髒有五聲,心之聲為言,小兒四五歲不能言者,由在胎時,其母卒有驚怖,內動兒髒,邪氣乘其心,令心氣不和,至四五歲不能言語也。”因此可見,孕婦必須注意調和七情,在整個妊娠期間,始終都應注意。宋代陳無擇說得好:“一月不可縱怒,二月不可驚動,三月不可縱欲和悲哀,四月不可勞逸,五月不可妄想及饑飽,六月不得雜食及針灸其經,七月不可憂鬱叫呼、觸冒煩躁,八月勿食燥物,九月不可懷恐及房勞。”

所以,孕婦自身要創造一個舒適愉快的環境與心境,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如此胎兒稟氣純正,有助小兒良好氣質與性格特征的形成。

再看乳兒期。是指從出生到1歲這一時期。應從乳兒的精神衛生出發,選購一些聲、光刺激較強的玩具。在色彩上,可選擇顏色鮮豔的玩具,如紅色對乳兒更有吸引力;又如對乳兒搖鈴,能引起乳兒的注意,以鍛煉他們對聲音的反應能力。

對乳兒來說,母親的乳汁,在生理上是豐富的養料,在心理上是溫暖的陽光,不愧為“生命之糧,智慧之泉”。母親將小孩摟在懷中,時時搖著哄著,從小給孩子以母愛,有利於小兒的健康發育。

據報道,從小在孤兒院或其他社會福利院長大的兒童,由於沒有母愛或缺少真正的母愛,大多性格抑鬱。膽怯,自卑、缺乏信心,適應能力差。這些都是從嬰兒孤獨症和母親剝奪綜合症發展而來,在保育院裏,一個保育員要同時照顧許多乳兒,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去一一撫慰孩子,給他們灌注母親那樣的柔情。

小兒形體動作的鍛煉,對促進身心發展,有很大意義。乳兒期應在大人扶助下,作一些被動性鍛煉,包括學坐、練爬、學站、習步等等。

三是幼兒期。是指從1歲到3歲的時期,要盡早讓幼兒掌握語言,《育嬰家秘》裏說:“遇物則教,使其知之”。1歲到1歲半是正式開始學話階段,2到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階段。當小兒能初步辨別事物之時,要結合具體的事物讓其識別,說出名稱。幼兒好奇、愛發問,父母對此不應怕麻煩,而應該通過解釋和講故事等形式,增長小兒的知識。在小孩不聽話時,亦不要用老虎、貓、狗等嚇唬小兒,這樣會使孩子變得膽小、畏縮、孤獨。

遊戲是小兒最喜愛的活動,既能促進體格的發育,增強體質,又能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使運動係統、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的機能得到健全發育。

《古今醫統》說:“有識之初,便當誘其正性。”此指要重視對幼兒的品德培養。其中大人須以身作則,做出模樣。若父母言語粗魯,孩子亦容易出口傷人;如果父母動輒大喊大叫,孩子也往往大哭大鬧。正如康克清所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楷模。”

四是學齡期。其心身特點是“稚陽未充,稚陰未長”。古人用這“稚”字,生動地概括出小兒髒腑嬌嫩,氣血未充,精神幼稚,神氣怯弱的心身特點,故小兒此段時期最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不僅要注意其生理衛生,更要重視其心理衛生。正如俗話所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子女固然由於父母方麵愛的不足而感到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於過分洋溢偉大的感覺而腐化墮落。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上常備的節製器,否則孩子們就要在父母的最好動機之下養成最壞的性格特點和行為了。”當前,我國由於獨生子女大量增加,不少家庭過分溺愛,不少獨生子女表現出種種不良的品德行為。表現為挑吃、挑穿、不尊敬長輩、不愛惜東西、愛發脾氣、無理取鬧、自私、不關心別人、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等等。這些缺點在學齡期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對獨生子女,一定要愛中有教,教中有愛。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使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從小養成。

兒童入學後,要照料自己的吃飯、穿衣和整理書包等,不要事事依靠或由別人代做。從兒童的發展過程來看,大腦功能的發展要靠外界的適應刺激,因而對兒童既要關懷愛護,又要嚴格要求,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勢必造成孩子的依賴性。這種兒童遇困難就退縮,今後稍有挫折,就有可能發生神經官能症或其他精神病。

五是青少年。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這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因此也是人的體格、體質、心理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其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要求獨立,有較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觀察力和想像力顯著發展,才思敏捷,抱有各種理想和幻想;記憶力達到高峰,理解力不斷提高,求知欲強,肯學習;意誌、性格處於形成的過程之中,未定型,好模仿;情感日益豐富,誠摯熱情,友誼感、群體感、道德感和愛美感有顯著發展;興趣廣泛,愛玩好動,活動能量迅速增加,性意識開始萌發,逐漸注意異性,要求戀愛,尋覓配偶。

針對青少年的上述心理特點,應采取下列主要措施:

第一,要說服教育,循循善誘。家長一方麵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給青少年以良好影響,一方麵又要尊重他們獨立意向的發展和自尊心,采用說服教育、積極誘導的方法。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集體主義思想、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他們有遠大的理想與追求、對他們的錯誤或早戀等問題,不能采取粗暴,壓製及命令的方式,仍要諄諄誘導。

第二,進行科學的性教育。在青春發育期,性器官的發育和成熟引起的一係列的身心變化,使青少年遇到許多問題。如突然出現的月經初潮,使女孩子感到羞澀和神秘,以致胡亂對付,成為以後婦科病的誘因;首次遺精使男孩惴惴不安,甚至因相信“一滴精液一滴血”的說法而產生恐懼心理;認為手淫是無恥下流的觀念,會使青少年產生嚴重的心理創傷;早戀經常使青少年精神不振;此外,痤瘡、少白頭、男孩的變聲、長胡須以及女孩的乳房發育和發胖等,又常常給開始愛美的青少年造成心理上的矛盾。由此,不難看出,青春發育期的健康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隻有將這個階段的正常發育特點介紹給青少年,使他們能夠了解自己將向什麼方向發展、可能發生哪些問題、如何正確對待青春發育期出現的各種生理變化,才可能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正常地發展。

六是中年。中年是生命曆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在生理上是這樣,在心理上亦同樣如此。在心理上的“盛”主要是指:從中年早期到中年末期,其心理發展日趨成熟,正如古人所總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是,物極必反,中年時期亦是身心負擔最為沉重的時期,往往集諸多矛盾於一身。諸事勞形,萬事累心,特別是那些“形誌均苦”者,身心負擔極重,難於攝養,未老先衰,而思想情緒上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憂鬱或壓抑的狀態,必然影響到心身健康,從而導致心身疾病、心理病態以及神經官能症和精神病發病率的增高。因而,中年人必須重視心理衛生。

《養性延命錄》強調:“壯不競時”,“靜神天想”,就是要求中年人精神暢達樂觀,不要為瑣事過分勞神。要淡名利、節嗜欲、與世不爭。少憂愁,少煩惱,不使頭腦思慮過度,這是中年人精神情誌調養的重要原則。中年是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致使思想情緒長期處於抑鬱、焦慮、緊張的狀態。長此以往,必然耗傷精氣,損害心神,致使早衰多病。因此,中年人一定要重視調攝神誌,注意心理衛生。

七是老年。現在一般指60歲以上的人為老年。人到老年,機體會出現生理功能和形態學方麵的退行性變化,並由此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心理狀態,其適應環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環境和刺激因素,易於誘發多種疾病,難以恢複。

對於老年人來說,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環境,最重要的是防止傷感。傷感通常來自三個方麵:其一是懷舊。人老戀舊事,喜歡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而過多地沉緬於對往事的回憶,則必然會因過去的好時光逝去而遺憾。久而久之,便會使心情抑鬱,性格也會隨之變得孤癖。其二是失落感。離退休後無所事事的清閑,某種願望或打算落空的遺憾,皆會產生失落感。其三是戀友。老來失伴,摯友作古,皆是老人之大不幸。但悲傷過度,不僅無濟於事,而且易傷身損誌。“哀大莫過於心死”,精神崩潰往往是身體衰竭的前奏。由此看來,老來傷感,是老年養生之大忌,須時刻提防之。舒適的心理環境既靠社會家庭提供,也靠老人自身調節。人生總有不遂事,過去的已無法挽回,如果您能做到處世超脫,閑中求樂,一定會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要保持較好的心理,還須常用腦。人進入老年之後,脫離了原來繁忙而緊張的工作,過著“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舒適”生活。然而,正是這種思想和精神上的停滯、怠情,加速了衰老的進程,使人未老先衰。盡管腦細胞的數量會因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但卻可通過提高腦細胞的工作效率來彌補這一缺陷。經常積極用腦,可使大腦保持年輕時腦細胞迅速增生期的那種活力。腦的CT掃描表明:經常用腦的老人比其他同齡人大腦萎縮減少,空洞也少。日本一位科學家用超聲波測試發現,積極從事腦力勞動,善於思考者,腦血管多處於擴張狀態,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大腦衰老。古人有雲:“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養。”亦是說明了人到老年一定要用腦、養腦。用腦不可過度,過度了反而加速腦的衰老。

何謂“神”

“神”是祖國醫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表達形式有多種,如“神氣”、“神明”、“精神”、“神機”等等,其意義均類同於神。中醫學認為,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它包括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在內,以精血為物質基礎,是血氣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麵共同作用的產物,並由心所主宰。

“神”是由先天之精生成的,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神在人身居於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人的生命活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物質、能量代謝為主的生理性活動;另一類是精神性活動。《養老奉親書》中說:“主身者神”,說明在人體統一整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隻有在心神的統帥調節下,生命活動才表現出各髒器組織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這就是說,人的形體運動,受精神意識支配;人的精神狀態,與形體功能密切相關。在同樣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精神意誌堅強的人,身心遭受的損害會比意誌薄弱者輕得多。可見,養生必須養神,既要注意形體健康,更要注重心理衛生,然而,在二十世紀以前的長時期內,維護心理健康的問題,一直未受到重視。一說健康,似乎就是指身體健康。甚至有人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這些顯然都是錯誤的,所謂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的正常生理,而且還指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社會的適應能力。

“神”的物質基礎

神首先表現在氣血方麵。因為氣血是化生精神的基礎物質,故氣血的多少,與人的精神狀態息息相關。氣血充盛,則神誌精明;氣血不足,則精神萎靡。正如《黃帝內經》裏說:“神者,血氣也。”可見,人體的精神活動正常與否,要以氣血的功能活動為前提。若氣血化生障礙,運行、輸送失調,皆可影響神的活動。臨床上,當心血不足時,可表現為心跳、心慌、健忘、失眠;當外傷失血、婦女血崩、嘔血、便血時,可致頭暈心悸、體倦無力,甚則昏迷,乃至死亡。反過來,若精神過用,又會暗耗氣血,導致氣虛、血虛,或氣血兩虛。

其次,神與五髒息息相關。祖國醫學認為,五髒藏精而化生神。如《黃帝內經》裏說:“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誌”;“脾藏營,營舍意”。這裏的神、魂、魄、意、誌,都是屬於人的精神活動範疇,但它們分別有賴於五髒所藏的物質基礎,即血、氣、脈、營、精,說明五髒功能正常,精氣充足,人即精神充沛。

“五髒藏神,不等於說每髒分別產生某種精神活動,而在於強調人體內部有承擔心理活動的統一係統。“神”是在全部生理活動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最為高級的機能,即髒器間的整體協同作用,是產生精神活動的先決條件。如果各髒器不能協調和諧,則不可能有正常的神誌活動。

得“神”與失“神”

《黃帝內經》裏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昌,是指生機旺盛;亡,是說生命消亡。其鑒別點在於是有神還是無神。

所謂有神、無神,主要表現在精神好壞,意識是否清楚,動作是否協調矯健,反應是否靈敏等方麵的情況。由於目“為五髒六腑之精氣之所注”,“神藏於心,外候在目”,故察眼神的變化是判斷有神、無神的重要標誌。若兩眼明亮、靈活、鑒識精明、語言清楚,即為得神;相反,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者,則稱為失神。失神者表明身體正氣已傷,病情嚴重,預後不好。用現代科學的話來說,得神,即心理健康;失神,就是指心理不健康,不衛生。心理衛生的主要標準是:

第一,智力發育要正常,因為這是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而智力低下則是人類最常見的心理缺陷。

第二,要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情緒穩定,表明中樞神經係統的活動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心情愉快,表明人的身心活動處於和諧與滿意狀態。

第三,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類存在著複雜的社會分工和共生環境,自然存在著人與人的關係問題,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關係,可以消除孤獨感。

第四,加強自身和客觀環境的改造,以適應生存的需要。適應,是個體為滿足生存的需要而和周圍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或改造環境以適應個體的生存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適應環境的要求。心理健康要求自身和客觀現實環境保持和諧的統一。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以良好的心態,麵對現實、沉著冷靜、積極穩妥地加以處理。

第五,積極參加勞動鍛煉。勞動可以使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生活的意義。

影響“神”的因素

人的精神狀態的好壞與多種因素有關,諸如社會因素、自然環境因素以及自身疾病等,均可引起神的變化。

1.社會因素。人,不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會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從事勞動,過著社會生活的人。因此,每個人的社會環境不同,思想狀態亦不同。正如毛澤東所說:“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黃帝內經》裏說:“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黃帝在這裏明確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古今之人壽命長短,健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是由於古今兩個時代的人對待養生的態度不同。上古之人之所以能活到百歲以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民風淳樸,沒有激烈鬥爭的“人患”。尤其是社會動亂、流亡生活、饑饉災荒、精神創傷等,皆會造成人們精神的異常變化,即使是家庭生活不協調,或家庭成員的生離死別等,也可引起強烈的精神變化。由此可知,講養神、心理健康,不能離開良好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道德、樸實的民風、和諧的人際關係,是精神健康的基礎,所以,必須把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聯係起來研究。

2.自然環境因素。中醫學認為,春在誌為怒,夏在誌為喜,秋在誌為憂,冬在誌為恐,說明四季不同,情誌和心理亦不同。尤其是異常劇烈的氣候變化,更易對人的情緒發生明顯的影響。如陰雨連綿之時,人會感到“憂鬱,悶悶不樂;風和日麗或春光明媚之時,人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容易充滿生機。臨床上有些精神病可呈季節性發病或加重,如內因性抑鬱型精神病,以秋天多見;躁狂型以春天多見。除四時更迭,季節明顯變化能影響人的精神情緒外,此外,月廓圓缺、顏色、氣味、聲音、食物等不同環境均可引起精神狀態的改變。這些都應引起人們的注意。現僅以色彩為例說明之。

黑色,易使人感到肅穆、煩悶、喪氣,故喪禮時臂纏黑紗。紅色,可使人想到太陽,想到火,它能興奮神經,給人以鼓舞、使人興奮,還能喧染熱烈的氣氛,故在迎親、嫁娶和節日中,常用紅色;但過久凝視大紅色會影響視力,還會產生一種恐怖感。藍色,可使人想到蔚藍的天空和大海,令人心胸開闊,消除煩惱。黃色,其色明亮、柔和,易使人充滿喜悅。綠色,使人想到青山綠水,象征著春天、生命、青春,因此,它是人們最喜歡的顏色。此外,綠色能降低人的眼壓、縮小視網膜上的盲點、促進正常的血液循環、很快消除眼的疲勞,故綠色使人安定、鎮靜。以上舉例說明了色彩能直接影響人的精神和情緒,不同的顏色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覺。

3.自身疾病。《黃帝內經》裏說:“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即肝“在誌為怒”,心“在誌為喜”,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悲”,腎“在誌為恐”。以上說明,情誌是由內髒產生的;內髒的病變,可導致情誌異常的變化。所謂內髒的病變,主要是指五髒精氣之盛衰,邪氣之有無,具體表現在五髒虛實上。如《黃帝內經》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在此“虛”指五髒精氣不足,“實”指邪氣有餘。導致精氣不足的原因很多,如情誌傷髒、年老體衰,久病與房勞等,均能造成五髒精氣虧虛。而五髒精虧,必然精神不振,甚至情誌失常,其主要臨床精神症狀如下:

癲狂。癲與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癲病以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征;狂病以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征。

癇病。又名癲癇或“羊癲風”,其特征為發作性精神恍惚,甚則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蘇醒。小兒由於髒腑嬌嫩,元氣未充,故最易因驚恐而致癇病。髒躁。它是指婦女神誌煩亂,常常悲傷欲哭、頻作呼欠。其原因在於陰血虧耗,不能濡養五髒,加之情誌變化異常,五誌之火內動所致。

癡呆。主要症狀為智力不健,神情呆滯,反應遲鈍,言語緩慢或顛倒,舉止無措,為心腎二髒受傷所致。

百合病。主要表現為神誌恍惚不定,語言、行動、飲食和感覺等失調現象,發病原因是心肺陰虛兼有內熱。

健忘。又叫“喜忘”或“善忘”,表現為腦力衰弱。記憶減退、遇事善忘的一種病變,常因過度思慮而引起,病在心脾。

氣厥。即以突然昏倒。口噤握拳、呼吸氣粗。四肢厥冷等為臨床特征的病症。多因暴怒傷肝、大驚傷腎而引起,此外,因情懷不遂,鬱悶不舒,偶有所感,而實發氣厥者,亦不少見。

怎樣治“神”

所謂治神,是指用方藥、針灸等療法治療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誌病症。《慎齋遺書》說:“病於形者,不能無害於神;病於神者,不能無害於形。”說明精神疾患與軀體疾患往往是難以截然分開的。針灸、中藥不僅可通過調治軀體方麵的病症,而達到解除精神負擔的作用,同時許多方藥針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對精神情誌方麵的病變起作用。如《養生論》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說明合歡花具有解鬱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憂,故又被稱為忘憂草。實際上,中藥對神情病變具有明顯治療作用的還有很多,如人參“養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神”;龍眼肉“主安誌,……久服強魄聰明”;龍骨能“養精神、定魂魄、安五髒”;龍齒可治“大人驚癇”;牛黃能主治“掠癇寒熱、熱盛狂痙”;遠誌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語多恍惚、善驚失誌”;柏子仁有“養心氣、益智寧神”之功。以上說明,中藥裏確有不少具有對神誌病變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此外,由這類藥物為主組成,能夠治療神情病變的中成藥也有很多。現簡介如下:

天王補心丹:能補心安神,主治神經衰弱、煩躁失眠、思慮過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錢或片劑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燈芯紅棗湯或淡鹽水送服。

柏子養心丸:能清心養血安神,主治心血虧損、失眠健忘、夜多怪夢、心悸怔忡、神誌不寧。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錢,早晚用溫開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適用於肝陽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錢,用溫開水或燈芯草煎湯送服。

安神補心丸:能養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鳴,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劑十五粒,溫開水送服。

安神補腦丸:能養血安神,主治由於肝腎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遺精多夢。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錢,溫開水送服。

妙香丸:能補心固腎、鎮靜安神,主治因元氣不足所致心悸不穩、驚恐怯弱、喜怒無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更衣丸:以蘆薈、朱砂酒製為丸,主治因大便燥結而引起的心煩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錢。

至於用針灸治療情誌病症,事實證明,亦很有效,這裏就不多說了。此外,氣功對於神誌方麵的病變有突出的療效。這是由於氣功療法強調“存神”、“凝神”、“靜思”、“寧神”、“神斂”、“調心”、“定誌”、“入靜”、“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強調以靜心調神為要務,並據此而實現調節機體髒腑經絡之氣血陰陽的作用。通過練功,可排除焦慮、緊張、憂鬱等不良情緒的幹擾,使人體情緒變為平靜、穩定,體內氣化處於協調和順的旺盛狀態。尤其是氣功中的“以意引氣”,可通過各種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鍛煉,調動正氣達於病所,以驅邪愈病。陶弘景《養生延命錄)說:“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道樞·枕中》亦引孫思邈的話說:“瞑目內視,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則愈矣。”這實際上相當於現在的自我暗示療法。如國外有一種治療癌症獨特的心理治療法,稱做“內視心象療法”,其方法是讓病人想象的白血球不斷地擊敗入侵的癌細胞,有的人靠這種方法恢複了健康。這與氣功中所說在“意念”、“內視”的導引下,氣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

總之,養生必須養神,因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養神又要以“靜神”為首務,隻有神誌安靜,才能“病安從來”。養生還要調神,以避免各種情誌的過激刺激。此外,“以恬愉為務”也必須牢記,隻有精神永遠保持樂觀、開朗,體內氣血才能正常運行,否則“百病生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