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經石城關和臘子口到四川經商的往返客商口中得知,在鬆潘毛兒蓋一帶聚集了數不清的紅軍隊伍。中央軍、川軍從四麵八方調集過來圍剿紅軍。通往毛兒蓋的大小道路。要衝都被雙方控製,搜查很嚴,戰火時起時斷,路上很不平安。據他們聽說這幾萬紅軍有可能往北運動,朝迭山岷山走來。萬一他們過來了,那可是一簇簇奔竄突騰的熊熊烈火啊,能燒熔巨石,能燒幹洪流,把整個原野山川燒成赤紅赤紅的一片;他們又是氣勢威猛、不可阻擋的一夥斑虎雪豹,一個個咬金嚼鐵,生風閃電,雷鳴撼地、所向無敵、勢如破竹,無堅不摧,戰無不勝。中央軍和川黔滇幾省的幾十萬精銳都在他麵前望而生畏,望風披靡,丟盔棄甲,四散潰逃,我一個偏遠地區小小的土司能有什麼辦法縛住這條雄獅?若果他闖進來,家族苦心經營的這塊江山不就玉碎骨折、分崩離析,成了一堆瓦石嗎?他想不出辦法,又不甘心就此罷手。怎麼辦?怎麼辦好呢?隻能齊心合力阻擋它,拚個魚死網破,你死我活。
三
他兩手合掌,昂首仰望眼前佇立的光蓋雪山,久久不移動視線。那副專注、深情、虔誠、莊嚴,就是炸雷響在眉梢上也不會動搖移情。
光蓋大雪山威嚴地屹立在他麵前,象一位莊重慈祥的老人又像全身披褂武裝的英武騎士。雪線以上整個是青淩淩的岩石組成,無數青石頭組合成懸崖峭壁鋼鐵的塑像,而山包園墩墩地像個寶塔,上麵覆蓋著厚厚的積雪,但積雪掩蓋不住大雪山群峰威武雄渾全貌。有的峭立如利劍,有的如雄獅衝天長嘯,有的如蒼鷹展翅直擊長空,有的閃著冷光寒氣,有的則如箭簇在戳問雲空。正是奇峰險峻,姿態乖戾、峭壁崢嶸,直插雲霄,銳不可當。那氣勢那泠凜那霸橫,不由不使人心靈震撼顫動,心際收縮哆嗦;不能不情不自禁地跪伏在它的膝前膜拜,肅然起敬,油生仰慕之情。在大山麵前,人類不能不自感渺小孱弱,他南傑也在其中。當他剛剛斷了奶,當阿媽第一次把他抱出大門,他睜開眼看見的第一個景物就是洮河兩岸連綿起伏、峰連疊嶂的無盡大山。那山峰一個連著一個,挨得緊緊的連麻雀也插不過去,那山高大得鋪天蓋地和長空擰成一氣。人在他麵前連粒蟲子的大小都不如。他在長大,可那山脈卻永恒不動,雨水沒有泡散得了它,雷鳴閃電沒有劈得它分崩離析,冰雹霜雪也沒有壓垮它。相反,他看見雲彩從山峰間升起,太陽在山尖冒出撒播金色光芒,閃電從峰巔發出眩眼火花,霹靂在山穀間隆隆轟鳴,洪水從山坡上滾湧而下......大山就像是母親的懷抱,隨時釋放出奇妙的景觀,給人類降下幸福或者災難。大山至高無上,至尊無比,除了日月星辰,大山就是兩腳人類和所有生物的主宰了。每天清晨他從被窩裏醒來,從窗口看到的第一眼便是房頂右角落的灰白色煨桑爐煙囪裏冒出的濃濃桑煙,直向長空升去;聞到的第一口味道便是彌漫整個院落、房間柏枝孱和糌粑,艾花中透溢牛奶的混合焦香特殊味道的桑煙;而聽到的第一聲誦唱又是阿爸在煨桑爐前抑揚頓挫的讚美山神、祈求幸福安詳的聲嗓。稍稍長大後,他便被叔伯父輩擱在鞍前鞍後,上山到埡豁隘口的嘛尼石堆旁插箭垛前煨桑祭祀山神,再大一點就獨自騎馬上山煨桑祭神......
從老人們的口中得知,整個藏區都是神的世界,抬頭舉足都有神在監管你,你的一切都在神的股掌之中,所以藏人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有崇拜神山的習俗。第一世吐蕃讚普聶赤讚普就是從神山上降臨到人間,作為天神的化身來到雅礱河穀,當了黑頭藏人的頭領。從此,吐蕃香火不斷,繁衍興旺,子孫蔓延到阿裏三圍1、衛藏四水2,多康六崗3。早在吐蕃時期,藏地最大最具權威的四大神山就出現了,他們是——
東:雅拉香波山神
南:孤拉噶日山神
西:諾金崗桑山神
北;念青唐拉山神
四大山神中,據說雅拉香波山神最富權威,所以又名“斯巴大神”,既世界之主。這可能與雅礱河穀發祥地的“博”家族的發達史有關。神話傳說雅拉香波山神也有七情六欲,他居然化現為一頭大白犛牛與止貢讚普的未亡人在野外交合,生下了英雄茹來傑。茹來傑長大以後,聰俊慧秀,計謀深遠,報血仇,複故國,開創了吐蕃止貢讚普以後的第一流事業。
孤拉噶日山神是西藏山南另一座大山的守護神,他的妻子叫“協薩夫人”(意為水晶夫人)。他們騎著一匹插翅飛馬(毛潔白如雪,眼紅似瑪瑙),手持利器,端端正正地守衛雪域吐蕃南方大門。
諾金崗桑山神,全身墨綠如玉,手持利劍,高舉黑旗,在西方牢牢守衛後 藏全境。
念青唐古拉山綿延千裏,橫亙藏北雪原。念青唐古拉山神又名世間護衛法神,手下有18名掌握冰雹的神將和360名隨從。他頭戴白盔,身披白甲,一手持鞭,一手仗劍,十分威武雄偉,橫空出世,睥睨天下。
除了四大神山,聽說衛藏地方還有貢日神山、咱日神山等許多中型的神山。安多地方最大的神山則是黃河源頭的阿尼瑪卿雪山。阿尼瑪卿雪山是一位神通廣大的英雄山神,他英姿瀟灑、生氣勃勃、銀盔銀甲,騎著玉龍快馬,挺立在瑪卿雪山頂峰,傲視四方,震懾八麵,保衛著東北部雪域眾生的安全。阿尼瑪卿神山傳說是雪域開天辟地的九大造化神之一,也是聲名顯赫的二十一座神聖雪山之一。它專掌“安多”地區沉浮和滄桑之變,是東部藏區的救護神。阿尼瑪卿神管轄著大大小小許多山神,它“威嚴而公道”、“能幹而勤快”。所以,被遠近雪域藏人尊為供奉之神,附近的各部落每年定期集會舉行祭祀、煨桑、插箭、禱告、撒“郎達”(風馬符紙)、跑馬、打槍、埋“珍寶”(在插箭垛根埋五金穀物,表示供奉,並祈願招財進寶)等。另外,安多藏區的農牧民,每逢“羊年”(傳說阿尼瑪卿神的屬相是羊),不少人攜帶行囊,爬山涉水,風餐露宿,從四麵八方前去朝拜,以消災祛禍,求得保佑。朝山者都得步行,繞山一周,大約花七天時間。如果叩等身頭,則需一月左右。祭阿尼瑪卿雪山的日子並不固定,一般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在這個時期,神山腳下朝拜者絡繹不絕,桑煙的特殊香味飄散在各個山穀中,祭山神節的氣氛肅穆神聖凝重,把人浸進理想的境界之中。
在他十一二歲時逢上羊年,老人們帶著他跨山涉水,千裏迢迢去到瑪卿雪山腳下轉山朝拜。他有幸看到了那壯觀的場景,至今銘刻在心難以忘懷。
為什麼洮河、白龍江流域四十八旗民眾要祭祀光蓋雪山呢?就因為光蓋大雪山是阿尼瑪卿雪山延伸到東端化為迭山岷山的神山,是神聖阿尼瑪卿雪山的代表和縮影。因此,每年藏曆六月十五日,一年中最美好最絢麗最鳥語花香的日子,也是牛肥羊壯馬溜槽,青稞垂穗,豌豆結莢、豐收來臨的日子,人們便來到光蓋大雪山麵前祭祀,感謝山神的嗬護關照,一起享受最愜意順心的時光。通過最優美的讚辭,最嘹亮的歌喉,最浪漫奔放的舞姿,還有各種雜耍、體育競技來盡情取悅山神,贏得山神的開心歡樂,來年繼續承擔責任,保護一方百姓安寧幸福。
雖然他卓尼土司統轄的溝溝川川,草原山寨,都皈依的是藏傳佛教五大宗派中持戒自律為主旨的格魯派,但在這迭部溝、白龍江兩岸,信仰藏族遠古宗教苯教的教民也不少,溝口不遠處就有一座規模不小的苯教寺院拉魯寺,老百姓有災有難去禳災祛邪,或是算卦占卜都很方便的。所以雖說是苯教寺,但香火很旺,朝拜者不少。他曾經和拉魯寺的住持堪布交往過,請教過苯教的曆史和儀軌,其教派的理論依據還有立於不敗之地的奧秘。住持堪而拿起一塊石頭又抓起一撮土笑問他:“長官,你看這石頭這沙土渺小還是偉大?”他遲疑了下回答:“當然渺小,這天下那兒沒有這數不清不起眼的沙土石塊。”住持堪布笑著搖搖頭又問道:“沒有這無數個沙石,宇宙又能靠什麼來撐持?”這下把他問住了,他瞠目結舌,尷尬地一苦笑。眸子直定定地探視住持堪布臉上。
住持堪布衝他侃侃講道:“苯教源於對藏人現實命運的關注,關注藏人在世間的健康平安、圓滿幸福。他所凝視的是藏人腳踏的大地,頭頂的天空,身子占據的虛空,探求他們對人類的影響。
宇宙被苯教分為天、地上和地下。管天上事物的是“讚”神,管虛空(地上)的是“年”神,管地下地脈神“魯”。此外,其他諸多神也各司其責,分工明確。其中灶神位置顯赫,苯教認為灶神十分容易被衝犯,隻要把頭發羊毛髒物失落灶麵,或者燒溢了鍋,弄髒了灶台,都有可能使灶神暴怒降災。
苯教有著為數眾多的神,他不斷地吸收吐蕃各地的山神、水神和精靈魔怪,連已故去的氏族英雄和酋長,也進入了萬神之殿,還吸收象雄的、大食的、漢地的各種出類拔萃的人物和神靈到苯教之中,並安排神位。這一切全為了活著的人,一座神就是一條路,路多了就不會走進死旮旯裏捆住手腳。住持堪布那天興致很高,說了很多很多。他還說道:
另外,還有兩神也不可忽視,即附在男性身上的陽神、戰神。他們是男人的保護神,陽神和戰神附在男人肩頭上,故藏人男性的肩頭是神聖的,受到損害則病魔會乘虛而入,帶來災難。
藏族男人相信兩種戰神,一種集體共有的戰神,如屬於某一部落的神山、神湖等;一種屬於每一個人的戰神。戰神的作用是保護部落或個人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戰神,實際上就是保護神。屬於個人的戰神,其存在方式為每個人肩膀有盞看不見的明燈。男女有別,男性在右肩上,女性在左肩。鬼怪能看見,也害怕這盞燈。當一個人在黑夜行路時,鬼怪一看見這盞燈就不敢靠近,隻好鬼鬼祟祟跟在行人後麵,無法加害於人。一旦這盞燈不明亮甚至將滅,身體就會虛弱,人就會生病,鬼怪就能輕易地加害於人,甚至奪去生命。因此,男人非常避諱生人,特別是忌諱陌生女人拍自己的肩膀。
如何溝通與神袛的關係?苯教認為:隻有宰殺牛羊牲畜和鹿進行祭祀,神才會樂意幫人成事。因此,苯教主張對保佑之神進行祭祀,對與危害之鬼需要消滅。他們一年四季分別舉行祭祀。春季進行“牝鹿施”,宰殺四隻無無角牝鹿,取其血肉祭祀;夏季舉行“立本祭桑”,以焚燒柏樹枝和禾穗煨桑祭祀;秋季舉行“夏波如江”,即同一時辰各攔腰宰殺千隻牝鹿,以血肉祭祀;冬季舉行“本神血祭”,即在同一時期各攔腰宰殺犛牛和山綿羊等雄牲畜各三千頭(隻),犛雌牛、綿山羊等雌性畜各一千頭,活活斷其後肢,取其血肉進行祭祀。不僅如此,人有病痛,還要進行“贖命還魂”活動。
住持堪布的講述讓他明白了人與神的關係,明白了祭祀山神的重要性。他畏懼山神,崇拜山神,神成了他精神中主宰之一。祭祀光蓋大雪山也就是祭祀阿尼瑪卿神山,祭祀山神也就成為他治理領地、順應人心,統一各部落意誌的管理要領之一。
四
桑周在他身後小聲說道:“長官,桑煙已經準備就緒。”
南傑伏下身,仔細檢查桑料搭架次序合乎要求不。
板石不大也不高,但搭的平整如水,沒有傾斜沒有高低不平,端端正正對著雪山頂峰。最低一層擱的高山香柏,一層摞一層,散發出木質香澀味。他用手輕輕捏了捏,幹得發出吱吱噓噓的脆裂聲。香柏上覆蓋的是一層灰白灰白的艾花。再上麵則是各種藥草,有白色的茵陳蒿、絹毛苣、川練子、白頭艾蒿、芸香、野蒿、杜鬆、以及白色的杜鵑花等。在這些新鮮植物中,香柏是不能缺少的,因為苯教把香柏認定為神聖之樹,是眾神的碧綠之樹,是苯教四大永恒標誌之一。它燃燒的煙霧,具有神聖的意味,能清除各種汙穢,淨化環境淨化靈魂,解毒滌晦,免除災禍。
他有個追根究底的怪脾氣,那怕再神聖的東西,他也敢於發問。他不喜歡盲目崇拜,更不願懵懵懂懂地混日子。至於原因有無道理,他不在乎。他在乎的隻是它確實是一種“講究”,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關於煨桑祭祀的事,雖然他從小耳濡目染,但他還是求教了拉魯寺年事蒼老的主持堪布,問他為什麼與山神溝通,隻能用桑煙形式而不是其它。主持堪布告訴他:為什麼用桑煙來表達對山神的敬仰和虔誠,他難用深奧的道理來闡述解釋,苯教經典中也沒有專門的章節來論理。但據他所知,桑是故象雄也就阿裏三圍人的古語,是神香的意思,表達出焚香祭神,煙火祭祀的內蘊。最早可能是從民間發祥的,因此可以說——煨桑祭祀神靈的習俗源遠流長。它最初可能是藏族男子出征或狩獵回來,部族中的族長、老年人、以及婦女、兒童,在寨子外麵的郊野,燃上一堆柏椏枝和香草,並不斷向出征者身上灑水,用煙和水來驅除因戰爭或其它原因沾染上的各種汙穢之氣。苯教吸收了這種儀式,俗變為苯教的一種正式儀軌。——“桑”是苯教專意清除汙穢的手段。用“桑”來衝洗趕走汙氣晦氣一切不幹淨氣體,以免除他們的傷害,躲開災禍。“桑”的最要害是香柏燃燒騰起的煙香。苯教覺得燃燒香柏冒出的煙香是敬奉山神最理想的貢品。香氣不僅對信徒有清香、舒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山神殿堂芳香滌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