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幹薑各十兩。
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倉米湯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倉粳米半升,淨淘幹漉薤白一握,去青切細羊脂一升羊脂一升:宋本作“羊腎一具”。,熬香豉三升,以水一鬥,煎取互升,澄清。
上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並米納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溫服一手一,如行十裏,更進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後進粳米豉粥,若複作,更服一劑,永瘥。
附子湯治暴下積,旦不住,及久痢方:
龍骨甘草芍藥幹薑黃連各一兩石榴皮一具,大者阿膠二兩附子一枚黃芩半兩粳米三合。
上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下痢湯方:
黃連五兩生薑一斤。
上二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未止,更合服,必定。
治久冷痢下純白者,此由積臥冷處矣,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好曲米五升,微熬令香,粥清、淳酒令熱,和曲末一升,空腹頓服之,日三服。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薑椒末,調和如常食之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曲二升,作索餅,極爛煮之,幹漉熱,納蒜,臼中相和,一頓食之,少與餘食。至饑時,仍準前食曲末酒,比至瘥來,少食餘食。以此法治,不過兩日無有不差。
治久冷,或痢不痢,但患腰腹苦冷方:
上新蜀椒三升,醋宿漬之,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緊拌煮作粥,空腹頓服之,加蔥豉鹽任性調和,不瘥更作,以瘥為限,不過三升椒即愈。此不但治冷,大治諸虛損冷極,有所益,久當自知耳。
馬藺子丸治積冷痢,下白膿方:
馬藺子一升,熟熬之附子二兩幹薑甘草各二兩半神曲麥蘖阿膠各五兩黃連三兩蜀椒五合。
上九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為度。酒調散服方寸匕,亦佳。
治三十年痢不止,厚樸湯方:
厚樸幹薑阿膠各二兩黃連五兩石榴皮艾葉各三兩。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續丸治三十年注痢,骨立痿黃,腸滑不瘥方。一名蠟煎丸。
雲實五合,熬令香龍骨三兩附子女萎各二兩白術二兩半白術二兩半:宋本無。
上五味,末之,以蠟煎烊,以丸藥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過五六服瘥。
椒艾丸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盡,兩足厥冷,腹中熱,苦筋轉,起止須扶,陰冷無子方:
蜀椒三百粒熟艾一升幹薑三兩赤石脂二兩烏梅一百枚。
上五味,椒、薑、艾下篩,梅著一鬥米下蒸,令飯熟,去核,內椒、薑末,合搗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瘥,至二十丸,加黃連一升。
下痢丸治數十年痢,下氣消穀,令人能食,夏月長將服之不霍亂方:
法曲一升附子幹薑黃連黃柏桂心各三兩蜀椒半兩烏梅二升半大麥蘖一升吳茱萸四兩。
上十味,末之,蜜和。食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三食三服,亦可至四十丸。
曲蘖丸治數十年下痢不止,消穀下氣,補虛羸方:
好曲大麥蘖各一升附子當歸桂心各二兩蜀椒一兩黃連吳茱萸烏梅肉幹薑各四兩。
上十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已服二十丸,日三服。
烏梅丸治久痢,諸藥不瘥數十年者,消穀下氣,補虛方:
烏梅四兩當歸三兩桂心二兩黃連吳茱萸幹薑各四兩蜀椒一兩半。
上七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後服十丸,日三。
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俱完出,豬肝丸方:
豬肝一斤,熬令幹黃連烏梅肉阿膠各二兩胡粉七棋子。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
烏梅丸治冷痢久下方:
烏梅三百枚幹薑黃連各十兩當歸蜀椒各四兩細辛附子桂心黃柏一方用麥蘖人參各六兩。
上十味,末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別搗如泥,盤中攪令相得,蜜和搗二千杵。食前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七味散治痢下久不瘥,神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