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脾髒下(3)(1 / 2)

治疳濕不能食,身重心熱,腳冷,百節疼痛方:

黃芩芍藥苦參甘草當歸蜀椒甘鬆一作甘澱青黛熏黃豉各二兩蔥白一握東引桃根一握鹽一合麝香半兩豬膽二枚。

上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鬥八升,煮取四升,分為二份。一度灌一份,湯如人體,然後著麝香、豬膽一枚,即灌,灌了作蔥豉粥食之,後日更將一份如前灌之。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膩、醬乳、醋,三十日忌之大佳。

治疳蝕人諸處,但是赤血痢久不瘥,立著即瘥,秘之方:

五月五日蝦蟆一枚,作灰末金銀土堝人屎灰各五兩,一作發灰麝香一分銀末小豆許。

上五味,治下篩。敷瘡上,即瘥。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

治疳瘌不止方:

苦參甘草熏黃各二兩豉一升半蔥白五莖蜀椒三十粒。

上六味,以苦參等三物各搗下篩,以水五升煮蔥白、豉、椒,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參末等各一撮,納汁中,冷暖如人體。先飲少許豉汁,食一口飯,乃側臥,徐徐灌之訖,多時臥不出佳。大急,乃出之於淨地,當有疳濕蟲如白馬尾狀,頭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難瘥,當取桃枝綿裹頭,用前件汁,適寒溫烙之,近脊烙之,一上三十度烙乃瘥,神驗。

又方《崔氏》雲:晉代之地多五疳蝕人五髒,通見脊骨,下膿血,手足煩疼,四肢無力,夜臥煩躁不安,麵失血色,肩胛疼,麵及手足有浮氣或下血乃死,治之方:

雄黃青葙各二兩苦參三兩礬石雌黃鐵衣藜蘆各一兩麝香二分,別研。

上八味,治下篩。以竹管納大孔中酸棗許,吹納下部中,日一,不過三,小兒以大豆許。此方極救死。

又方:

大麻子胡麻各一升半。

上二味,並熬令黃,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幹,納大麻等令滿,以四五枚葦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著瓦器承之,密嗔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麵,著墼壘之,日沒,放火燒之,至明旦開取,:適寒溫,灌疳濕者下部中一合,尋覺咽中有藥氣者為佳,亦不得過多,多則傷人,隔日一灌之,重者再三灌之,旦起灌至日夕,極覺體中乏力,勿怪也,非但治疳濕,凡百異同瘡疥癬並洗塗之。

論曰:凡日月蝕時,忌食飲。腹中生蟲,及房室生子不具足,必患月蝕瘡,亦:不得與兒乳,日月生後,乃不忌,令人口臭,齒齦宣露,常有血出,舌上生瘡者,皆由犯此所致耳。日月蝕時須救,不救出行,逢暴雨,其救月杖須收取治之神藥,預備患此者施之救療。

治月蝕惡瘡息肉方:

硫黃營蔄茹斑蝥各等分。

上三味,治下篩。敷瘡上,幹者以豬脂和敷之,日三夜一。

又方:

吳茱萸根薔薇根地榆根各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鹽湯洗瘡,敷之,日三。

小兒痢第十

溫中湯治小兒夏月積冷,洗浴過度,及乳母亦將冷洗浴,以冷乳飲兒,兒壯熱忽值暴雨,涼加之,兒下如水,胃虛弱,則麵青肉冷,眼陷幹嘔者,宜先與此調其胃氣,下即止方:

幹薑厚樸各一分當歸桂心甘草各三分人參茯苓白術桔梗各三分。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餘皆隨兒大小。

溫中大黃湯治小兒暴冷,水穀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幹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幹嘔眼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為霍亂者,但用大黃也;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宜溫和者,則除之。方:

幹薑桂心厚樸甘草各一分當歸人參茯苓白術各二分大黃六分桔梗三分。

上十味,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以來,一服三合。

黃柏湯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痛,身熱,手足煩,此太陽之氣外傷寒,使熱氣便入胃也,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痢熱利:[考異]“諸本作熱劇”。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後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止,倍增壯熱者,服之即效;或是溫病熱盛,複遇暴寒折之,熱入腹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方:

黃柏黃連白頭翁一作白蘞升麻當歸牡蠣石榴皮黃芩寄生甘草各二分犀角艾葉各一分。

上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餘日至期歲,一服二合半。

治中緒陽丸斷冷滯下赤白青色如魚腦,脫肛出積,日腹痛經時不斷者方:

赤石脂五分吳茱萸三分幹薑附子當歸厚樸白術木蘭皮白頭翁黃連黃柏石榴皮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