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脈論第一
論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氣於胃,胃者,水穀之腑也,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當留穀二鬥、水一鬥五升。廣胲、大頸、張胸,五穀乃容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傈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髒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衝者,水穀精氣也。五髒不足調於胃,故腸胃之中,當留穀二鬥四升,水一鬥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後《甲乙》作圊,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留水穀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治陽,在足上動脈。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樞》雲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胃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裏。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刺之因下脘,則散而去之。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胃瘧,令人旦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嘔吐長蟲。
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脾應肉胭,肉堅大者胃厚;肉胭麼麼:慧琳《音義》引《通俗文》:“細小曰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胭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約;肉胭不堅者胃緩;肉胭無小果累標緊者胃急;肉囷多小果累者胃結,胃結者,胃上脘約不利。
扁鵲雲: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裏,脾胃若病,實則傷熱,熱則引水漿,常渴;虛則傷寒,寒則苦饑常痛。發於風水,其根在胃,先從四肢起,腹滿大,通身腫。方在治水篇中。
胃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腫,溺血,大便赤泄。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人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人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入臏中,下循外廉,下足跗,人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人中指外間。其支者,跗上人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淒淒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骨幹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喁唇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胃虛實第二
胃實熱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頭痛《脈經》作腹中堅痛而熱,汗不出,如溫瘧,唇口幹,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名日胃實熱也。
瀉胃熱湯方:
梔子仁射幹升麻茯苓各二兩芍藥四兩白術五兩生地黃汁赤蜜各一升。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以意加減。
胃中熱病,灸三裏三十壯,穴在膝下三寸。
胃虛冷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風寒灑灑,目急,腹中痛,虛鳴《外台》作耳虛嗚,時寒時熱,唇口幹,麵目浮腫,名日胃虛冷也。
治少氣口苦,身體無澤,補胃湯方:
防風柏子仁細辛桂心橘皮各二兩芎吳茱萸人參各三兩甘草一兩。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補胃虛寒,身枯絕,諸骨節皆痛,人參散方:
人參甘草細辛各六兩麥門冬桂心當歸各七分幹薑二兩遠誌一兩吳茱萸二分蜀椒三分。
上十味,治下篩。食後溫酒服方寸匕。
喉嚨論第三
論曰:喉嚨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其層圍十二重,應十二時,主通利水穀之道,往來神氣。若髒熱,喉則腫塞,氣不通,烏扇膏主之。方在第六卷中。若腑寒,喉則耿耿②如物常欲窒,癢痹涎唾。熱則開之,寒即通之,不熱不寒,依髒調之。其方具第六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