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搶跑”是有代價的別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1 / 1)

“搶跑”是有代價的別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

卷首開言

作者:顏維琦 曹繼軍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教育似乎變成了一場分秒必爭的比賽。學英語、學鋼琴、學舞蹈,很多孩子成天被家長拖著趕各種班。到底什麼是“起跑線”?這場假想中的比賽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很多人並不清楚。

“搶跑”是有代價的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丁利民特別想說:“家長,你慢慢來。”她講了一個“放空的男孩”的故事,這個孩子的家長很早就給他報了一個和高年級學生一起上的英語班,讓他學英語。可孩子聽不懂,於是,他坐在教室裏,用眼睛看著老師,把自己的思緒放空。結果,他把這樣一個傾聽的習慣帶到了小學,變成了學習困難的學生。這是看得見的後果,有些“搶跑”的代價則是一時看不到的,比如孩子失去了和家長共度的快樂時光。在丁利民看來,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愛和規則,以及良好的生活態度。丁利民告訴記者,不管孩子入學前是否有基礎,學校都會按照標準課程的設置來進行教學。“搶跑”的孩子表麵上看起來在讀小學一年級課程時會比“零起點”的孩子感覺輕鬆,但調查發現,二年級時,“零起點”的孩子與非“零起點”的孩子學習成績已相差無幾。

別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教師也需要改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介紹,今年上海從全市層麵全麵推進“零起點”,首先需要教學觀念的更新,即從更注重老師的教學,轉變到更注重研究孩子是怎麼學習的。老師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零起點”不是“零準備”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陳克宏說,所謂零起點,就是按照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和評價,避免拔高教學、作業和評價的要求。他同時強調,不能把“零起點”與“零準備”簡單畫等號。學前教育階段,應該讓孩子知道幾件事:一是學會語言表達;二是掌握與年齡相匹配的基本生活能力;三是通過接觸社會和自然,獲得更多的感性體驗;四是學習一些生活的規則和規矩。這些不是早教機構或者幼小銜接班能夠給予孩子的。在陳克宏看來,“零起點”對教師安排教學和課堂上組織學習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掌握不好難度和進度,不能實施精準、精確的教學,很容易造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學不了。同時,要贏得家長和社會的廣泛支持也非一時之功,“憂慮、焦躁大多是來自學生家長。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是比教師更早地發令,讓孩子搶跑”。但陳克宏堅信,“零起點”的工作堅持數年必有好處。學習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人生的馬拉鬆。為了孩子步伐更穩健,政府、學校、家長等更要形成合力,這樣才能為孩子學習打好基礎。“在人生當中,童年有童年的地位。我們要讓偏離正道的教育,回歸到教育規律的軌道上來。搶跑,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更會消磨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我們一不小心磨掉了孩子學習的熱情,可能會失去一個孩子成長的潛力。”陳克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