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教育中心理換位的若幹思考
視點·調研
作者:高誌華
隨著教育發展進程心理學知識越來越多地在教育中發揮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時,更要求每位教師認真學習心理學理論知識,以便指導自己的學科教學、班級管理的教學實踐。心理換位作為一種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或是一種教育內容,已在學校教育中不自覺地被廣泛應用,充分地把握其技術和理論問題,對教師的素質、學生的發展、教育質量的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的改進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師與學生的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作為教師必須掌握的一種教育手段和方法,有助於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特別是正確的學生觀;有助於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有助於實施素質教育。自我傾向不僅表現在兒童時期,其實成人中也存在著。學校中在年齡、知識、地位等方麵,教師與學生有很多差異,再加上傳統的“師道尊嚴”,就使我們的一些教育者常常忽略這一差異,不能把教育過程當做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不能把它當做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相促進的過程。於是就“我行我素”,隻按自己的想法去說、去做,從根本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未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使其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導致了教育觀、學生觀的不正確。正如德國教育家盧梭批評的一樣,“我們從未設身處地地揣摩過孩子的心理,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思想”,這是對教育中許多失敗原因的概括,對今天的教育而言,仍有現實意義。
一個稱職的教師應在教學和管理中經常進行心理換位,以“假如我是一個學生或被管理者的話”來要求自己,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去仔細斟酌,考慮作為教學者、管理者的每句話、每個行動的效果。教師和學生之間怎樣能夠既有“師道尊嚴”而又關係融洽、彼此理解呢?教師隻有首先把自己置於自己教育的對象的心理位置去觀察和思考,理解和體驗問題,才能調整教育對象之所思所想,進而增進師生間的理解,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站到學生的心理位置就會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學生和以往學生之不同,不僅表現在他們已經少了許多盲目崇拜,多了許多深刻思考;而且在他們尊重、凝視教師的目光中增添了許多自信、自尊的色彩,閃現出了探索審視的光芒。
在學校教育中,熟練掌握心理換位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工作,它會給教育者帶來極大樂趣,使教師為“樂學”去“樂教”,是一種教學相長。那麼,怎樣才能使教師把心理換位當作一種提高教育藝術水平的手段而熟練應用呢?
第一,要求教師能夠掌握學生的認識和發展的一般規律,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一般是盲目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