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驅師生課堂交流之“陰霾 ”,還學生課外交際之“晴空”(2 / 2)

2. 於範圍內優化交流

交流過程中有些教師愛頻繁走動,課堂上如走馬燈,提出問題後在教室來回巡視,師生間距離的頻繁而又大幅度調整對學生心理也會產生負麵影響,學生會隨著他們與教師距離的忽遠忽近產生時而鬆懈時而緊張的狀態;交流中學生有一種不可靠的感覺,交流不穩定。如果教師提問時在學生預設的“安全”範圍內,學生在與老師的對話中才會積極思考,交流質量才可能提高,從而實現師生在“一定範圍內優化交流”。

二、提出問題後,延長等待時間

裴麗霞老師(蘇州科技學院助教)認為,教師控製課堂討論的話題、內容、過程與參與者……而且教師會隨時修正自己的話題,而學習者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師生的交流過程中,學生沒有處於平等地位。教師往往在此過程中因趕教學進度,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所提的問題。

在一節閱讀課上,執教老師問了這麼一個問題:What did Lin Tao do to help Mrs. Sun out ?請一個學生回答,學生站起來還沒有來得及回答,這位老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很快就拋出問題的答案,告訴他答案在文章某處。帶著交流失敗的陰霾,該生遺憾地坐下。如果這位老師再耐心等待一會兒,學生也許就答出來了。還有一種情況,有些老師在提出問題後,等待不到幾秒,就請另一個學生回答。這樣做看似節約時間,但是學生會感覺老師不信任他,另一個學生回答時一定不會繼續思考,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這也是不平等的交流,這樣不平等的交流隻會徒增一次學生失敗的“陰霾”,造成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極大挫傷了學生交流的積極性。

教師在學生對話題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要給學生預設思考的時間。在任何一次交流中,解決某個問題或老師趕上教學進度遠遠不及讓學生有成功的交流體驗珍貴。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問題後,會信心百倍並期待與老師的再次交流。

著名教育家林格倫說,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抬起頭來走路。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予學生交流的空間和思考的時間,在課堂教學中驅除師生交流失敗的“陰霾” ,還學生平等自由交際的朗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