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小白憎恨文字,跟大粉拳不無幹係。
小白生活在油田,工作在油田,雖然對油田人和地方人的區別看的不重,但是自恃涇渭分明,對於無理取鬧的事總想有個說法。
在2008年1月18日,小白的博客裏記錄了這樣一段文字。
油地之“爭”,是誰在爭!!
此事由於一篇博文引起:
油田長大的孩子(作者不祥)
油田長大的孩子,或喜或傷。
比起地方,我們從小就有這優越感,父母的GZ足以讓我豐衣足食。
沒有吃過苦受過累,在父母的精心嗬護下長大。
我們大都是獨生子女,孤單單的在空調房看電視。
坐著公交車,聽著鑽井聲,講著普通話度過童年、少年……
油田很少有人吵大街,很少有人說髒話,我們有自己的廠區、學校、醫院、電影院、運動場、公園生活齊全方便。
知道采油、鑽井、井下、煉油廠、天然氣、供水、供電。這樣別人貌似奇怪名字的地方……(其實我們自己別不覺得奇怪,這很正常。還有些同學很好奇的問:為什麼有人住井下?)
我們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我們父母雖然來自五湖四海,可油田人都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我們讀高中上大學,甚至考研念博,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絕對不用為生活費擔憂。
高中語文老師說:油田的孩子很單純,沒有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關係,不太懂人情世故。
可關鍵的事實是:我們沒有歸屬感。
離開油田上大學以後,這種感覺才開始出現,並且越來越強烈。
歸屬感來源於方言,風俗,以及親戚。
油田沒有這些。所以我們沒有歸屬感。
大家一般都知道。
在一個城市中,市長最大。
在一個縣中,縣長最大。
在一個鎮中,鎮長最大。
在一個村中,村長最大。
可是在我們油田,都是局長最大。
我們的全稱是中國……集團勝利石油管理局。
我們不屬於任何城市管轄,獨特到連我們自己也無法定義。
我們在這樣特定的環境下長大,形成了我們的獨特的一麵。
我們是不一樣的,但同時我們也是很優秀的。
雖然油田的孩子的生活條件比較優越,但不代表我們是嬌生慣養的一代。
我們見證了父輩的辛苦,我們理解前線工人的勞碌,我們父輩的精神在我們身上也有延續。
我們堅強依舊,我們仍然會努力奮鬥,我們的驕傲隻會源於我們的優秀。
我們來自油田,不論東北黑土地上的大慶遼河,還是華北平原的華北大港,我們都生長在熟悉的磕頭機和鑽塔旁邊。
我們的父輩曾經遠離家鄉,來到油田會戰。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荒地上打造了一座座美麗的石油城市,也給油田土地所在的地區帶來了相當豐厚的經濟力量,油城的美麗大家有目共睹。
今天,我們會一直記得自己是油田的孩子,我們於石油依然有割不斷的情緣。
我們油田人來自五湖四海,我們都是在磕頭機和鑽塔旁邊長大的。
我們懂得辛苦,懂得分享,懂得理解,也懂得奮鬥。
為我們是油田的孩子而驕傲,而奮鬥吧。
小白在某論壇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先不說寫的對否,但她欣賞作者的直言不諱。但是此文一出引起來油田人與地方人的爭執,她相信,如果不是隔著網絡,必然會引起一場人人之戰。
她複製了這篇文章和一部分回複,並一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一個地方人的回複:同在東營這麼一個半開化不大點卻極其自負的土地上,很好奇某些人是哪裏來的這麼一股強烈而偉大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