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個可惜了的產品(1 / 2)

這個可惜了的產品

文字影響

作者:魏武揮

《黏住顧客》

對於商家而言,無非就是新客戶、老客戶。新客戶通過吆喝推廣而來,它的開發成本在老客戶的運維成本的3倍以上。大部分商家,更喜歡如何挖掘老客戶的價值:重複購買。

在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融資傳聞後,Foursquare(這款產品在中文世界裏有一個大多數人都接受的非官方譯法:四方)終於在今年四月份獲得了一筆4100萬美元的投資。如果不是這個融資消息,似乎很多人都忘記了它。要知道,2009年創始人丹尼斯·克羅利(Dennis Crowley)帶著它參加SXSW大會時,獲得了多少的掌聲。擁有極高訪問量的科技博客Mashable認為它是一款“具有突破意義的移動應用”,而另外一家科技博客Venture Beat索性稱它為“下一個Twitter”。

四方的發展相當迅猛,這本寫作於2012年的書裏這樣寫道:“2009年3月,開通四方,在其開辦一周年之際,用戶已經突破了100萬人次……接下來的三個月裏,用戶人數又增加了100萬……2010年秋天,僅用了50天,四方的用戶就從400萬躥升到500萬。2011年1月,用戶量達到了600萬……每天都有35000名新用戶加入四方這個國際社區。”

然而,進入2012年下半年以後,四方忽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Facebook上市遭遇不利。作為社交網絡的旗幟性公司,Facebook在2012年5月IPO糟糕的表現,讓很多投資人對SNS類項目心生疑慮,雖然四方已經坐擁2500萬用戶。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是《黏住顧客》(原版隻是泛泛地一句:The Power of Foursquare)。顧客這個詞很有趣,因為對於四方而言,有兩種類型的顧客:用戶和廣告客戶。這本書大量的章節都在討論客戶如何利用四方展開營銷活動,對於用戶為何要使用四方,涉及得極少。在這本書撰寫的時候,四方的用戶增長如日中天,在作者Gallo看來,似乎這根本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需要討論的問題是,廣告客戶如何利用龐大的用戶群,來黏住“它們的顧客”。

作為一款定位簽到的移動互聯網服務,用戶使用它是出於兩種需求:一是向朋友們顯擺。這在中國的類似應用“街旁”上很明顯。無論是顯擺我所在的地方,還是顯擺我正在幹什麼(比如非常誘人的美食),都是一種社交表演式的情感需要。但這種顯擺需求是不夠持久的,一來顯擺久了會懶得顯擺,二來會有更多的其它應用提供更好的顯擺方式;二是相對更為理性的訴求,獲取折扣。比如在某個咖啡館簽到,就可以獲得這個咖啡館的優惠。上海有一家咖啡館一度推出過這樣的措施:隻要你簽到,你就可以無任何其它條件地免費獲得一杯咖啡。

但第二個需求,如果成立,用戶的持續度會非常堅挺——誰都想占點小便宜,問題出在客戶那一端。我至今沒想明白上海那個咖啡館獲得了什麼具體而言的好處。如果一個簽到者在社區裏擁有數百萬粉絲,這種簽到可能還能起到一定的吆喝作用。可問題是它對簽到者本身沒有任何要求,廣告效果極其難以評估且總量一定不會很大。當客戶們紛紛意識到這種做法純屬行為藝術時,便會紛紛離去。而客戶一旦離去,用戶使用四方的積極性就會下降。早期那些搶某個地方的市長(mayor,中文街旁服務裏稱地主),弄幾個徽章的做法對需求滿足而言,也未免太過微弱了。

吆喝式的客戶利用,也不是不行。有數據表明,當目標地距離該用戶隻有500米之內的距離時,它的廣告響應率是一般廣告的6倍,這就是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廣告與眾不同的力量。定位簽到是典型的LBS服務,理論上講,廣告效果會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