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鉞不太想做這個交易,無論是不借還是不換,夏城的那些奴隸沒有多少能活到明年,長久來看可以讓夏城展的緩慢一些。 Ww W COM
可陳健攜著這次勝利,直接去借糧,娥鉞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暫時他還不想和夏城交惡,尤其是聽過陽關之戰的全部之後。
第二一早,數九就帶著族人和一些玉器禮物前往夏城,同時派出了使者前往陽關,為陳健慶賀。
陳健在陽關以收拾戰場為名逗留了幾,祭奠了陽關之戰中死去的同族,盼望著第一場雪的到來。
十一月廿七,吹了幾的朔風終於帶來了今年的第一場冬雪,雪後無風,深沒腳踝,陽關中的眾人在鞋子裏麵墊上了茅草。
雪白的大地上很快出現了不少通往陽關的腳印,幾個被陳健挑唆做奴隸交易的部族派來了一些人為陳健慶賀,看著堆積在城外的人頭京觀驚駭莫名。
陳健寬慰了他們幾句,並且送給他們幾匹受傷的馬作為食物,邀請他們一同前往夏城。
這些人在交易奴隸的時候已經聽聞了夏城的宏大,早有心想去看看,陳健既然邀請,他們也就欣然而往。
雪後,陳健也等待了娥鉞的信使,估計數九大約會在後到達夏城。
其實數百人加千餘名奴隸在陽關很費糧食,但是陳健必須要等到下雪後才能回去,還要等到娥城慶賀的人到達後才能離開。
因為當初約定的議事會領之位隻到第一場雪,經過這一年的展,反對的聲音已經了許多,可他還是想要營造一種神幻的氣氛,一直拖到下雪之後。
十一月的最後一,陽關隻留下八十人的駐軍和一些傷員,數百人的隊伍押送著千餘名戰俘,後麵跟著數十個前來慶賀的部族。
回去的路上還沒有腳印,幾十名騎手在前麵開路,陳健乘坐著戰車,一路上俘虜又死了幾個,夏城的士兵們哀歎一聲可惜了千餘斤粟米,一把火燒掉以防瘟疫。
靠近夏城的時候,雪地上的腳印逐漸多了起來,不少部族趁著下雪利用爬犁運回城外大量的幹木柴,遠遠地看到了這一行隊伍,歡呼起來,放下砍樹的斧子跑到路邊,好奇地看著那些俘獲的和他們長得不太一樣的人。
陳健讓隊伍停下,讓已經有些疲憊的士兵重新整隊,閑了一路的鼓手和笛手也開始吹奏敲打,特意選出了一些毛色相同的馬匹讓前麵的騎手騎乘。
走著隊列的隊伍靠近城門的時候就將陳健可以營造的得勝歸來的氣氛毀掉了,不少人看著一月不見的城邑大聲歡呼,和城外迎接他們的人大聲交談,要不是軍法官約束,隻怕隊伍已經散了。
原本的肅穆已經蕩然無存,可這卻不影響城中眾人的興奮和支持,得到消息的議事會一如既往地在城外空地上準備了熱湯餐飯。
這些議事會的領覺得有些恍惚,剛剛下完雪,正是當初約定到期的時候,似乎冥冥中有注定,事實上是陳健在陽關刻意耽擱的結果,冬嘛,肯定要下雪。
領們看著站在馬車上的陳健,一些平日裏年紀大些直接稱呼陳健名字的人也改了稱呼,稱其為姬夏。
圍觀的人群中,數九也在其中,和幾個領站在一起,遠遠地衝著陳健頷致意,隨後就用目光尋找著自己的兒子。
娥黽就跟在戰車的後麵,用不怎麼擅長的騎術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摔了幾次,擦破了手掌,不過一聲不吭。此時騎在馬上,盡力讓身子筆直,數九滿意而欣慰地看著兒子,心中很是滿意。
陳健擊鼓讓隊伍停下,先是帶著議事會的人去了祭堂祭祀了祖先,向祖先宣告了這次大勝,又將石山搶回的狼尾大纛和白馬從草原帶回的金頭骨放在了祭堂中,成為了戰利品。
隨後城中的大鼓敲響,入冬以來的第一次的夏城部族大會在城外召開,除了留下看守奴隸的人,剩下的大部都來到了城外。
先是念叨了一段祭祀的話,訴這次戰勝敵人的過程,將這些話用圖畫文字畫在樹皮上用火燒掉,再讓部族的陶匠將這些事刻在陶泥板上,作為一種原始的曆史記錄。
作為部族中寫出字最多的紅魚作為這次部族大會的記錄者,用毛筆和夏城中常用的一百八十多個字和一些圖畫記錄了整場部族大會的過程,寫好後再交由陶匠燒製。
除了戰爭的過程外,還記錄了很多雜項,至少將來這些都是曆史。
“月、日,陽關……斬……俘獲……歸來……”
“娥城為姬夏賀,獻玉璧一對,玉牛三隻,玉扳指一對,木漆碗、絲絹、酒許多。山林諸部獻羊數頭,會盟不叛,求種麥之法,遷居陽關為野民,學夏城語,守夏城規矩,姬夏應允。”
看著紅魚絞盡腦汁地記錄完了最後一個字,陳健心幸好自己提前把毛筆弄了出來,要是以後文字成熟了,最好也把紙先弄出來,否則靠刀刻木簡,免不得又要微言大義,一句話不解釋能想出上萬個不同的意思。文章是能夠看出來時代印記的,越是寫字麻煩的年代,書寫者一般都不會水字數,因為寫起來太累,而如果不是自己橫插一腳,按照正常的曆史進程,在陶板和銅鼎上刻字,幾十字足以完一個帝國的興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