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春風(一)(2 / 2)

“一個是想讓族人盡可能接受陶貝和銅幣,除了那些士兵外,其餘人也要熟悉這種東西;另一個……要趁著冬做些事。”

冬對於農耕的夏城來不是個幹活的日子,每都有風雪,不算太冷,但土地裏無事可幹,隻能蹲在屋子中,甚至於奴隸們的日常工作也轉移到屋子中,以搓麻線和紡織為主。

除了新軍還在堅持訓練,夏城中隻剩下組織起來的巡邏隊在麥田裏晃悠,趕走那些越冬的動物。

那次談話的幾後,議事會的大廳裏集中了夏城各個掌管奴隸的人,每晚上都在進行管理奴隸的教學,陳健盡可能用淺顯易懂的方法清楚鬆弛有度的原則。

對於大規模使用奴隸的田地、礦山,為奴隸們串聯暴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這就需要這些剛剛成為奴隸主的族人們好好學習鎮壓的手段。

晚上的議事會是學習的地方,白議事會大廳則大門緊閉,陳健和一群木工在裏麵製作一些東西,為明年的變革奠定基礎。

現在夏城的生產力水平比刀耕火種高出一些,已經基本上接受了壟植技術,便於通風和施肥澆水,算得上灌溉農業的雛形。

但是這些雛形還不足以支撐氏族在短時間內解體,也不足能化解解體幾年內的各種矛盾,壓製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生產力的展,而如今能夠接受也比較容易學習的就是畜力農業。

前世的良渚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石犁之類的農具,牛耕技術沒有什麼難點,犁鏵可以不用鐵的,石頭和青銅也能代替。

之前賣到娥城的一批農具中就有簡單的人拉木犁,這一次陳健要直接弄出牛馬拉動的犁。

有時候技術的進步並非是線性的,前世唐朝已經出現了曲轅犁,漢代已經有了耬車,但到解放前,一些西南山區仍然還在用兩牛抬杠的方式耕種,用人播撒種植的方式種植。

前人已經將彎路走過了,這就是穿越者最大的優勢。

直轅犁和曲轅犁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在省力和效率上千差萬別,曲轅犁因為牛拉的位置更靠地表,所以從力學角度上可以犁的更深,同樣深度會更省力。

陳健算了一下,如今以族人的開墾能力,平均一人一不到一畝地,而有了曲轅犁和城邑牛馬的支持,效率可以翻六倍。而麵對開墾過的土地,十倍二十倍的效率是可以達成的。

當畜力農業開始普及,氏族的存在也就幾乎沒有意義了,陳健已經將坑挖好,到時候氏族的領們也隻能用道德和親緣關係來阻止氏族分裂。無論是道德還是親緣關係,在利益麵前不堪一擊。

議事會大廳中的木工已經掌握了卯榫技術和膠合技術,去年製作車輪也讓他們掌握了輮烤技術,雖然不是很精細,但也可以讓直木頭烤成彎曲的形狀。

彎曲的犁身做好後,在木頭上刻出孔洞,再將固定犁鏵的豎直木頭插進去,用木楔子固定和調節犁鏵的高度。

第一批試驗品陳健用的青銅犁鏵,鑄造的數量不多,隻有兩三片,因為青銅犁鏵的實用性不高。

青銅太脆,不能鍛造,隻能熔鑄,一旦用鈍了,鐵器可以讓鐵匠砸吧砸吧弄出刃口,青銅的就隻能打磨或是回爐,這一點也製約了農業的展。

所以陳健隻是用青銅作為試驗品,等到大規模生產的時候,要用石頭的而不是青銅的,這樣成本可以更低一些,石犁鏵碎掉也可以直接扔掉。

挽具可以直接用拉車的那一套就行,這種曲轅犁是單牛的,而且夏城附近的土地不是紅黏土,而是黃壤土,牛耕或是馬耕都很適合。

除了這種單牛的曲轅犁,陳健還做了一些雙馬的大型犁,可以深耕深翻,便於大規模開墾。

兩種犁的定型製作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族人們隻是知道陳健在議事廳中在做什麼東西,但卻不知道到底在做什麼,那些木工也都三緘其口。

這些木工每可以領取一個陶貝,但每隻能領取一半。

如果在春之前城邑中的人不知道到底在做什麼,會將剩餘的一半一次性出去。

陳健用的簡單的連坐法,一旦城邑內的人知道了,那麼不管是誰泄露出去的,所有人那一半的陶貝將被扣除。

隨著坊市逐漸采用陶貝作為交換的媒介,陶貝的使用已經被夏城人所熟悉,隻要拿著陶貝便可以在坊市換到任何你想換的東西,木工們知道陶貝的好處,連睡覺的時候都盡量不夢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