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議事會結束後,夏城今年的各項規劃已經定了下來,有限的資源用在了與會者全都支持的幾項活動。WwW COM結束前陳健希望他們明年這個時候,能夠像他想的那樣有理有據地提出意見: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做的需要多少人手?多久可以完成?都是該做的那些在前?哪些在後?
或許需要很多年才會完美地運轉下去,但不開這個頭需要更久。
六司之下的官員們領取了自己的任務和奴隸,自信滿滿地準備大幹一番,每個人都忙的焦頭爛額,這些人第一次有了被推選為官員並不是一件好事的想法,但想到事成之後的獎賞又有了幹勁。
陳健要忙的也很多,距離七月十五還有一段距離,運動場和劇院還需要繼續修繕,軍功的評定、奴隸的分配、新夏城外城的規劃、孱弱者在私有製下的生存福利、新的人口戶籍下的人口統計、新成為國人的那些人的入城儀式、安撫部族領的額外支出……
等等這些,每都要忙到半夜。縱然夏城的人口還不多不至於茫然無措,可能夠幫他分擔的幾個人全都有自己的事,也忙的脫不開身。
學堂裏那些孩子還在被他填鴨樣的教育,能夠分擔這些事至少也要三年之後。
榆錢兒分去了兩千多奴隸,和紅魚一起忙著該做的事,陳健手中可以動用的奴隸隻剩下六百,這六百人暫時不需要耕種土地,歸他機動調配。
六百奴隸都不是新抓來的那些,大部分都是已經做了一年半奴隸的老手,男女都有。
在他每晚評定軍功製定一些法度的時候,這六百奴隸也沒有閑著,陳健把他們派到了草河邊挖掘一個大坑,大坑的位置在夏渠引水渠和那個人工湖的中間。
在大坑的附近又修建了一座更大一些的碼頭,原本的碼頭太,而且附近的水太淺,隻能通行夏城的樹皮船。
新修的碼頭選在了螺島下遊水流舒緩的地方,修出了一條路通往夏城,奴隸們挖掘的大坑也在碼頭附近,這大坑當然是為了造船用。
這個時代的水運是最為便捷和便宜的運輸方式,草河在流過螺島後水流一直平緩,沒有什麼暗礁,適宜行船。
修路需要大量的人手,就算修出了路,從娥城到夏城有三百裏,牛車拉著千斤糧食要走六。而這六裏,人吃、牛啃、車輪耗損等等加在一起,就要七八十斤糧食,將近十分之一的損耗。
這還是距離夏城最近的城邑,距離再遠一些,耗損就要達到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這是難以承受的。
可以預見,隨著氏族的解體,新蓋的屋子和私有製第一年的豐收,夏城的手工業會急展起來以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但這些需求在經過高峰後會在明年回落,不想讓忽然展起來的手工業垮掉,就必須要借助機會向外交流交易。
想要交易,就必須要有合用的運輸工具,陳健想到的辦法就是簡易的帆船。
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但如果帆船製作成功積累經驗,以後夏城的活動範圍和交易範圍就能沿著草河一路向下。
況且那兩座計劃中修建的殖民城邑也是靠近河岸的,在修路難以支撐的情況下,沿河展是最好的辦法。
奴隸們挖好了大坑作為船塢後,陳健從榆錢兒那裏借調了夏城所有的木工,同時作為司貨的榆錢兒也被要求在一個月內從娥城換來大量的木漆,紅魚帶著那些女人也接到了訂單:麻布和麻繩。
其餘的各項材料也被安排下去,陳健從去年曬幹的木頭中選出了一些上好的,木工們用青銅的鋸子和刨子開始切削木板。
既然是試驗性質,第一次帆船建造的不需要太大,主要是為了培養人手,在一個陳健也很確定第一艘船未必跑的起來。
從獨木成舟到沉舟側畔千帆過,前世的族人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如果詩經大雅中造舟為梁證明了在商朝末期就有船出現的話,那麼殷墟甲骨文中的一些記載更是證明了商朝初期已經出現了非獨木舟的木板船:商都的奴隸暴動,商王占卜得知某可以抓到這些奴隸,但是奴隸們果斷地渡水逃走,商王調用了船隻過河抓捕,但還是比占卜的時間晚了幾,這件事被當成一件大事被記錄了下來。
那時候肯定沒有鐵釘,固定木板連接的無非就是卯榫和然防水膠,由此可證在船體不需要承受巨大風浪的情況下,現今條件是可以做出可以通行的船隻的。
第一次製造的船隻不需要太大,陳健選了一根大約十二米長的鬆木作為帆船的龍骨,讓奴隸們運送到挖出的坑中,將來建好船隻後將河堤挖開,坑裏有水船隻便可以浮起來。
既然是內河行船,前世族人的方底沙船就是一個極好的模板,具體怎麼造不知道,但是原理可以猜到這種平底船因為寬大的船底可以很好地適應內河的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