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這一次談話後不久,官員們帶來了北京的最新消息,對於在琉球之戰中“投筆從戎”的一些陳健提名的人著實勉勵了一番。
陳健之前和這些人的“送一程”的法,算是兌現了。
從涉足泉州開始到現在,其實他已經送了不少人一程。有前程、有生命、有希望,當然也有死亡。
比如對於孫元化來,陳健送了他們一個前程;而對於在北京居住的利瑪竇,陳健則在前往堂的路上也送了他一程。
琉球之戰的消息已經在京城傳開,上一次和陳健派去的使者爭論後大病一場臥床不起的利瑪竇在聽到這個消息後,病情更重。
本來他是希望靠著文化和曆法知識,來結好達官顯貴,從而獲得官方許可的傳教機會的。
可是這條路被另一群人堵死了,自己勉力支撐卻獨木難支,遠遠不是這群有備而來之人的對手。對於主教在中國的未來,他感到了深深的擔憂,換揣著夢想遠渡九萬裏來到中國,當眼看著夢想距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時候,那種無力感和恐慌以及那些對異端邪的憤怒讓他五十多歲的身體撐不住了。
琉球之戰後不久,利瑪竇又收到了一封同時耶穌會來華教士的信。
信的前麵是一些問候的話語,在問候的話語之後,則是一些隱約的批評和不滿:
“尊敬的裏奇,上次的書信我已經收到,但是我仍然堅持我的想法。”
“我翻看了《大學》、《論語》、《中庸》等書籍,對於上帝這個稱呼越發的感到不安。上帝這個詞與我們的神是格格不入的,並且有他本身已經存在的解釋。甚至於在日本的弗朗西斯科教士認為我們的譯作是異端,以至有不信教的可能。我們所信奉的陡斯,不是上帝,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
“而且孔子作為異教徒,我們必須要和那些已經入教的舉人、秀才和官員們清楚。他們不應該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去參加祭孔的典禮。”
“至於他們對祖先的崇拜,或許是出於道德的孝,這是我們支持的。但是他們會在祭拜祖先的時候祈願,請求祖先的保佑。隻有神可以被祈禱,他們的祖先是沒有這個能力的。如果他們在祭拜祖先的時候祈求,那麼他們的祖先就是異端的邪神,所以可以允許他們祭祖,但是一定不能允許他們祈求任何的事物。”
“以上這些,是不可更變的底線,如果我們連這些都變更了,那麼和那些異端又有什麼區別呢?”
“此外,多明我會的人已經開始攻訐我們在西班牙總督區的傳教活動,認為我們將羊駝豚鼠等內容帶入福音的內容、允許印第安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祭祀等等,都是異端的行為。現在我們還不知道羅馬的反應,中國教區能否獨立,這都是未知的。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做下去,用上帝之類的稱呼、允許信徒們祭祀祖先,這將會被多明我會的人攻訐。他們熱衷於異端審判,這些問題不需思索就知道是他們不能允許的。”
“即便這些改變是為了傳播福音,但最好還是盡快派人回羅馬,彙報這裏發生的事,讓教宗做出決定。”
“另外,修士們的中心應該放在傳教上,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傳播數學和其餘的科學上。如今我們已經在中國站穩了腳跟,不可能會被驅趕出去,我認為是時候給皇帝上疏,允許宗教自由傳播了。”
“以我在南方的傳教行動來看,我們的做法可以更為大膽一些。在南方,我嚐試著讓信教的父親去教導他們的女兒和妻子,因為在這裏女人是很難拋頭露麵的。現在看來,效果很好,這些女人們在他們自己的圈子中繼續傳播,每隔幾就會組織讀聖會和唱詩懺悔等活動,他們很願意參加,而且對於我們信眾皆是兄弟姊妹的教義十分認同。”
“與士大夫的交往是很難的,他們很難放棄妻妾,而底層他們雖然也很難放棄,但是他們沒有,所以他們很容易接受。在南方,我將教眾們組織起來,有人家中失火教眾們會一同幫忙;有人家中遇到了困境,教眾也會解囊幫助。每一次這樣的事情發生,受洗的人也就越多。他們很少有這樣的社區活動,所以很容易得到在平等基礎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果羅馬能夠支援我們更多的金錢、書籍和人員,我們在底層的傳播活動會更加順利。”
“最應該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在一些地方的傳教活動遭到阻撓時,會有中國的信眾站出來,手持黃旗疾呼:‘願殉教為上帝死’。沒有什麼事能比又多出一個忠實的信徒更讓神所高興的事了……”
看到這裏,利瑪竇已經是嚇出了一身冷汗,本來因為生病已經昏沉的頭腦更加的疼痛。他覺得若是自己這時候死了,恐怕自己在中國活動這麼多年的成果都會毀於一旦。
願殉教為主死……這在那些蠻荒之地或許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可在這裏會招致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