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打工賺錢
一線傳真
作者:李豔豔
一直以來,地處城郊結合部的失地農民都是被人忽視的對象。他們的土地被征用,手握一定的征地補償金,是坐吃山空?還是另謀出路?是放任不管?還是主動服務?昆明市西山區碧雞街道總工會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嚐試。
昆明市西山區碧雞街道辦事處西華社區古蓮小組居民張智城,原來是地地道道的種田人,耕種近三畝田地,還有部分山地。家有四口人,兒子、妻子和60多歲老母親,日子雖不算很富裕,但也不愁吃穿。
2003年,高海公路拆遷工程啟動,張智城家的田地被國家征用,田地由原來的三畝變成了現在的不到一畝,全家人的生活成了問題。聽說社區工會正在開辦廚師培訓班,他報名參加了培訓,並從此與廚藝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培訓和鑽研,他的廚藝越來越精進,在社區和家人的支持下,他籌資開了一家小飯店,現在生意做得很紅火,特別是周末,到高海公路一線旅遊的人都愛到他的小飯店吃飯。
碧雞街道辦事處位於西山區中部,東臨滇池,西接安寧,南連海口,北通馬街,總麵積76.73平方公裏,下轄7個社區居委會,29個居民小組,交通便利,風景優美。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為了支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碧雞被征占土地8300多畝,現人均耕地不足三分。僅僅在“四退三還一護”工作中,搬遷農戶1426戶,拆除農房平方米,建成滇池草海濕地麵積3300畝,大部分村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就地打工、外出務工或經商來增加收入。
麵對這樣一群失地的農民工隊伍,如何從思想、情感和生活上給予他們足夠關愛,如何利用公共資源和現行政策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服務,如何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謀生能力,如何搭建一個平台來實現他們“互幫互助,互通信息、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心理訴求,是黨工委、辦事處和街道總工會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碧雞著重從搭建溝通奉獻平台、加強技能培訓,實施真情關愛幫扶和豐富文化生活幾個方麵入手,不斷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生活水平,穩定了農民工隊伍。
成立農民工誌願者服務隊
2011年4月,碧雞街道辦事處誌願者協會成立以後,街道總工會從中得到了啟迪,在區總工會和區誌願者協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決定成立農民工誌願者服務隊,為廣大農民工提供一個相互學習、促進交流、奉獻愛心、回報社會的服務平台。
2011年6月15日,碧雞街道辦事處農民工誌願者服務隊成立暨啟動儀式在富善社區舉行,西山區總工會、街道總工會、社區工會和100名誌願者代表參加了啟動儀式。
誌願者服務隊成立以來,緊緊圍繞辦事處和社區重點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滇池治理、創衛、植樹造林、幫扶等一係列活動,為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分憂解難,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此舉不僅在我處的重點工作開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全區的各個街道總工會帶了個好頭,為工會工作的創新做出積極貢獻。
素質技能培訓
針對失地農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的情況,街道總工會、社區工會聯合各社區農技校、利用社區黨員多功能活動室,組織開辦農民工素質技能培訓班,其中西華社區的農民工素質技能培訓工作搞得尤為出色。西華社區土地麵積12.56平方公裏,轄紅映、古蓮、紅聯三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村,現有農戶801戶、2280多人。為適應社會需求,近年來共組織開展了計算機運用、廚師、麵點師、營業員、餐飲服務、插花藝術、珠藝、科普、絨繡等培訓班,共培訓800餘人次,有600多人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考試並領到了證書。通過培訓,農民工的素質、技能和競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就業觀念有了進一步的轉變,大多就近尋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崗位,部分外出打工、經商。目前,整個社區801戶農戶平均每戶都有1人以上從事非農業工作,人均月收入達到1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