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了”(1 / 2)

“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了”

一線傳真

作者:陳昌雲

2012年中秋節前夕,昆明北郊一座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蓋的老式紅磚房筒子樓。

敲了半天門以後,老人終於顫顫巍巍將房門打開了。

他很驚訝,門外居然站著好幾個人,一臉喜氣地看著他。

今年90歲的郭瑞昌老先生是雲南冶金力神重工有限公司的退休老職工,年輕時自浙江來雲南支邊,爾後沒有婚育,因此在雲南沒有任何親人。

來客是雲南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會副主席徐幫瓊以及工會幹事樓晏伊等人。

進得老人一室一廳10多平方米的屋子,80後的樓晏伊被屋內極端簡陋的陳設震驚了——

“沒有任何電器,隻有一張老而破的八仙桌,兩把四五十年前才有的硬木板凳,逼仄的空間堆滿了老人拾荒撿來的各種廢紙、塑料瓶。”樓晏伊說,“我和徐副主席進去就一直站著,盡管老人也讓座,可是沒地兒坐啊。”

樓晏伊和徐幫瓊按照公司工會的部署,要在節前慰問看望孤寡退休老職工3人,郭瑞昌是其一。

公司黨委常委、工會主席焦蘇華善於創新幫扶困難職工理念和模式,2012年,他采取的方式是讓剛從各個部門調入工會工作的年輕幹部主動登門慰問老職工,“在幫扶孤寡老人的同時,讓這些年輕人感受生活的另一麵,受受教育。”

“看到那個場景,我都想哭。”

徐幫瓊記得,當他們敲開老人的房門,告訴老人代表公司工會領導來看望他,並給他送上了1000元慰問金和兩盒月餅時,郭瑞昌翻來覆去就會說一句話“謝謝”,“你沒想到他有多激動,他說他年紀大了,吃不動,來看看他就行了。他老淚縱橫,牙也掉光了,多少年了,沒人看過他,臨走時,非要扶著樓梯把我們送下樓來。”

這個中秋節,親自去看望了3位孤寡耄耋老職工,對於曾經在航空公司工作過,家境殷實的樓晏伊來說,收獲十分大,尤其是郭瑞昌老人身處這樣孤苦的環境,毫無怨言,竟然自責說:“是我年輕時沒有處理好個人婚戀問題,造成政府負擔,還麻煩你們來看我。”

“我聽到這話,覺得很淒涼,他居然沒有抱怨,隻有負疚和慚愧,”她說,“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了,老想落淚。如果我有一天落到這個地步,太恐怖了,太孤獨了,所以要珍惜身邊的人,珍惜自己的老人。”

“參加送溫暖,把我麻木的心用針刺了一下”

37歲的張偉瑩父母也是冶金集團退休職工,她早先在會澤鉛鋅礦工作,後來到馳宏鋅鍺,2012年5月從馳宏公司組織部調入集團公司工會工作,或許由於某種限隔,工人家庭出身,並且一直在基層工作的她還是感到了自己靈魂被這次中秋慰問孤寡老職工給震撼了。采訪中,張偉瑩對記者說了一句與樓晏伊異曲同工的話,“我才來工會就去參加送溫暖,把我麻木的心用針刺了一下。”

張偉瑩和公司工會宣教部部長陳崗一組,到雲南新立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慰問譚長貴、段家銳、李憲堂、周寶林、劉大椿、王略等7位老職工,他們都是70歲以上無配偶子女的孤寡老人。

“感受很深,沒想到在昆明這個省會城市還有這麼窮的家庭。”張偉瑩記得其中的一位老人的表現讓她感觸尤深,“我請老人簽字領取慰問金,他說,‘還有錢啊?我不要,隻要你們來看看我就好了。’我感到,老人很孤寂,很需要和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