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未雨綢繆(1 / 2)

王朗心知此事重大,須臾之間眾人也拿不出好的辦法來,便命半月之內交接政務後赴任,到時每人務必提出對策。

從郡守府出來後,朱鉉悄悄拽住陳平討教:“先生剛才似乎欲言又止,能否告訴我?”

“據我所知,當今聖上多病,恐怕禍亂將從此而起。”陳平麵無表情的說出了這句話。

朱鉉聽聞,心內不知是喜是悲,想了想便與陳平告別,去找張欒計議。

張欒已將總店搬來山陰,仿照鄞縣“越風老店”模樣在山陰城內開了一家酒樓,連名字都一樣。有過上一次北上買馬經曆,張欒大肆販賣鹽、鐵、糧及布匹等物,從西域各地的商販那裏交換來良馬、香料、珠寶等中原稀罕之物,生意甚是興旺。

朱鉉見了張欒,將局勢一說,張欒立時激動起來,“二弟,各地黃巾果然再起,我等何時起事?”

朱鉉很不以為然的搖搖頭:“大哥,此事不能著急。各地黃巾仍是各自作戰並不能呼應,加之朝廷已經開始重視,在各州設州牧鎮壓起義。”

“那你的意思是要這麼一直幹等下去,眼看著其他地方的道友們浴血奮戰,而我等皆袖手旁觀不成?”張欒頗有些不滿的說。

朱鉉忙解釋:“大哥,小弟絕無此意!目下各州起事兄弟都是拖家帶口戰力低下,且一無穩定據點二無糧草後援,加之各州軍政大權已經開始集中,朝廷對起義之事的反撲迅速而有力,我想要不多久就都會被鎮壓的。”張欒聽到此處不禁更加著急了,“二弟,那我們更要想辦法去救他們。”

“唉!”朱鉉長歎一聲,慨然淚下道:“大哥,我何嚐不想救他們!可是你應能看出,這次黃巾再起之事,分明就是原來參加過起義的弟兄們帶著父老鄉親,在各地搶糧求活路而已。如此沒有組織性、沒有長謀遠略,哪能不速敗,你我如何救他們?這與句張縣搶糧扣官之事又有何異?”

張欒無奈的跌坐在榻座上,半響才無奈地歎聲問道:“二弟,我們該怎麼辦?”朱鉉看看張欒,抿抿嘴道:“大哥,陳先生說天下即將大亂,各地必成諸侯割據之勢。”

張欒聽了搞不明白,就問:“那與我們有什麼相幹?”朱鉉無奈搖搖頭笑道:“大哥,這不明擺著嗎。若諸侯割據,局勢就與春秋戰國時一般無二,人人都可爭雄於世。那時你我就可逐鹿中原,實行太平大道了。”

“二弟,此言當真……那還要多久?”張欒本已灰心,聽朱鉉有此一說,又激動的問起來。

“我也不知道。但既然陳先生如此說了,就必然不會很久了。所以我們必須馬上開始著手準備。”

張欒一聽就來了精神,很認真的聽朱鉉繼續說:“我們眼下要集中全力做好三件事:首先,牢牢控製住鄞、鄮、句張三縣。有此三處在手,我等進可占據會稽吞並揚州,退可倚靠山海之險且糧、兵充足割據一方。黃巾之所以不能成事,便是起事前沒有精心經營一處根據之地,我等不可重蹈覆轍。

“嗯,有道理。咱們現在可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精兵良將不缺,你還甚得王朗的賞識……”張欒這樣說著,才無意中發覺,原本打算蟄伏會稽的,現在竟然創下了如此好的局麵,比以前能預想到的不知強了多少倍。這全賴朱鉉統籌有道,自己怎麼一直沒有覺察到呢?也許是潛移默化之功吧,反正現在這個義弟比自己強得多,聽他的沒錯。

朱鉉怎知張欒腦子裏在想這些,隻顧著自己說道:“其次,加緊訓練鯤鵬騎、無當、飛熊諸軍,大肆招募義兵。有軍在手,便不怕與各方勢力較量。”

“這是自然,我等行伍出身,怎能不知有了軍隊便有說話的分量。”

既然前兩條都得到了張欒的讚許,朱鉉就很徑直往下說:“斂聚錢糧,招納各種人才。精兵猛將不可或缺,但打仗最後靠的還是錢糧,吃不飽飯如何作戰?人才是我們目下最短缺的,我想在三縣開辦招賢館,咱們拿錢出來供養這些人,朝廷在縣鄉也辦有學校,要把這些學校掌握起來,培養對咱們有用的人才。這隻是初步謀劃,細節容我與陳先生商討後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