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背信棄義下(1 / 2)

上回說到袁紹因忌憚麴義在軍中威望極高,又侍功自傲出言不遜,一怒之下,使人暗害了麴義,一代將星隕落。

朱鉉、劉燁得知,便將實情隱瞞下來,不敢告訴潘鳳和他手下的先登軍。但袁紹還有數日便到渤海,麴義暴斃的消息已在軍中散播,朱鉉、劉曄情知瞞不住了,便找機會將實情告知潘鳳。

潘鳳重傷初愈之下,聽聞麴義已死,眼前一黑暈了過去。待到眾人一番忙活,將潘鳳救轉過來,那潘鳳竟是沒有一滴眼淚,顫悠著站起身來,“呼”的一聲拔出佩劍,速度極快的將左手小指給切了下來,一股鮮血汩汩冒出,潘鳳將牙咬得“嘎吱,嘎吱”作響,恨聲言道:“不殺袁紹、郭圖,誓不為人!”

朱鉉、劉曄都吃了一驚,忙上前查看潘鳳傷情,朱鉉一個勁抱怨:“這是何苦?就是要報仇也不用傷殘自己。”

劉曄也從旁相勸,要潘鳳暫時隱忍,切不可意氣用事,害了手下先登將士。

潘鳳雖勇但並不莽撞,斷指隻為明誌,報仇卻要等待時機。遂答應投入朱鉉麾下,條件是朱鉉答應幫他報仇雪恨。

朱鉉本是極欣賞潘鳳和先登軍,但潘鳳提出的條件卻有些令人為難。現今公孫瓚未除,要自己去殺袁紹還辦不到。再者,袁紹與自己並無深仇大恨,他殺麴義也是二人之間存有芥蒂,似乎並無大是大非或道義不容之事,潘鳳報仇天經地義,朱鉉就此背叛袁紹卻有些說不過去。

思來想去,還是要劉曄想個辦法先穩住潘鳳再說。便以目視劉曄。

二人朝夕相處數年有餘,一言一行都能心領神會。

劉曄極聰明之人,馬上會意,向潘鳳說道:“恕我直言,我家主公雖賞識麴義和將軍您,但不宜為此事向袁紹宣戰。你若以為投入朱將軍麾下,便可令他助你複仇,就大錯特錯了。我家主公一代雄主,豈是你這等微末卑將要挾得了。再者,潘江軍此為,實乃有違忠臣義士的做法。”

劉曄這麼說,當然不擔心潘鳳會生氣。反而要明白告訴潘鳳,若真心投靠朱鉉,便不能以下犯上。麴義敢於尊卑不分傲慢袁紹,他手下的驕兵悍將恐怕耳熏目染會有樣學樣,這個毛病絕對不能慣。

潘鳳聽聞劉曄這番辭鑿,果然嚇得趴伏於地,聲淚俱下道:“末將絕不敢這麼想。請主公收留我等先登,異日若有不敬,當天誅地滅!”

這一下將朱鉉窘得不知所措,劉曄卻是一個勁示意朱鉉安撫,便上前扯起潘鳳,言道:“兄弟不必如此。我自然願意收留你等,但複仇之事還應從長計議,我雖不方便直接出麵,但異日若有機會,你可自率先登諸軍士雪恨,我必不阻攔。”

朱鉉沒有刻意隱瞞,而是直言相告,這樣更顯為人坦蕩。潘鳳被朱鉉的真摯所感動,涕零道:“複仇之事我自會謀劃,今後唯主公之命是從。”

朱鉉知道已經收服先登軍,心下大喜,拍了拍潘鳳甚為欣慰,寬撫一番,又讓潘鳳早點休息。

潘鳳為何定要投入朱鉉麾下?一者,朱鉉幫忙救麴義,潘鳳早已心存感激。

二者,潘鳳既然決意與袁紹為敵,中原便沒了他和先登軍的落腳之處。

三者,麴義在世時常對潘鳳言起,朱鉉善戰不下於麴義,縱觀當世也無幾人能匹敵,可謂英雄相惜。有此幾條,已足以令潘鳳死心塌地的為朱鉉效命。

至於複仇袁紹之事,容待慢慢籌劃,朱鉉並不介意,這就比其他諸侯強得多。是想,當今天下還有幾人敢得罪袁紹,最起碼現在一個都沒有了,潘鳳他們還能去投靠誰?

旌旗飛揚,鑼鼓喧天,十萬袁紹兵馬團團圍住渤海郡城。城牆上,留下無數刀劍痕跡,灑滿斑斑駁駁的血跡。

一個多月的連續攻城,使城內五千幽州兵士消損殆盡,公孫範滿臉的灰土血漬,麵容變得猙獰可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支撐著站立起來,兩眼無助的看著袁紹兵馬如潮水一般攻進城來,一切都結束了。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紅彤彤的旭日喚起萬物,又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夏日,公孫範卻在殘垣斷壁的城樓上自盡了,屍體被袁紹命人高高掛起,很快在烈日和熏風下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