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義助黑山(1 / 2)

朱鉉原本擔心管亥想不開,畢竟平原城內死的都是跟隨管亥多年弟兄,這事擱誰身上都不好受。聽他如此一說,心下實在感動,遂整衣端肅道:“兄長有如此胸懷,天下還有何事不能達成?大賢良師的誌願也可實現!”

管亥聽朱鉉提起張角和太平道,馬上恭敬的抱拳而立,躬身說道:“為天下太平,為我等拯救蒼生之誌,雖死無憾!更何況是晚幾日報仇?”說罷,二人會意的相視而笑,陰霾之氣一掃而空。

二人又一起感歎了好一會,管亥才從氣惱中緩過勁來,好似想起了什麼事,問道:“兄弟,我聽聞你等此番是要去迎戰常山張燕?”

朱鉉點頭稱是,將此事來龍去脈解釋一番。管亥聽朱鉉講完,神情甚為輕鬆的說道:“此事不難!張燕出身黃巾,雖與你不相識,但卻與我相熟,我可前去說服他,莫要為公孫瓚幫忙。這些個朝廷中人,有幾個好人?”

管亥要去說服張燕,阻止黑山軍前往易京為公孫瓚解圍,朱鉉聽聞喜不自禁。

這張燕,乃後來加入黃巾,朱鉉與他並不相識。管亥自黃巾失敗後四處流竄,倒是與張燕打過交道,二人有些熟稔。如此一來,若能勸張燕不去易京,朱鉉自可省去不少麻煩,更能早日回到會稽。

“管亥大哥,張燕不去易京最好。現下大漢內部紛亂不止,異族勢力蠢蠢欲動,幽州最需要的是安定。早日平定幽州之亂,是我目下最大的心願,這也是我不願與袁紹鬧翻的主要原因。”朱鉉說這話的時候,表情極為嚴肅,真摯之情溢於言表,管亥能感覺到朱鉉的憂慮和苦心,不禁佩服他識大體、顧大局的胸襟,心下不覺慚愧。

“兄弟,別說了,此事交與我來辦,雖肝腦塗地也要成全兄弟忠心報國之願。”

數日後,探馬發現大股的黑山軍前來,服飾、武器甚雜,行軍秩序也很混亂,而且在其左右兩側也發現有很多人馬。

朱鉉便止住兵馬紮營下寨,派人再探,很快地探馬又報,來的正是黑山軍,人數大約十萬,張燕的飛燕旗在內中很是醒目,看來他是親自引軍前來,距此僅有三十裏了。

管亥立即帶了數人去見張燕,朱鉉也命手下諸將準備廝殺。第二日清晨,朱鉉等人正惴惴不安時,管亥將那張燕帶來了,一起拜見朱鉉。

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起先跟隨張牛角參加黃巾起義,因剽捍、敏捷過人,所以軍中稱他為飛燕。後來張牛角戰死,他的手下就推舉張燕做了首領,於是改姓張。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各山穀的黃巾殘部都投入張燕麾下,部隊達到百萬,號稱黑山軍。

朱鉉率領鯤鵬騎在中原地區聲名鵲起,張燕也多有耳聞,沒想到朱鉉竟然也是黃巾出身。又聽管亥相勸,公孫瓚、袁紹對黃巾軍都是心狠手辣,現在不過利用張燕而已,異日必然鏟除黑山軍,不如投奔朱鉉。最起碼,朱鉉不會象其他人那樣殘殺黑山軍。

張燕來投奔自己,朱鉉倒是犯了愁。粗算一下,張燕現在還有五十餘萬部眾,當然是拖家帶口的全算上了。南下揚州路途遙遠,各地群雄紛爭不已,帶著這五十餘萬人,即使勉強回到會稽,恐怕十成中也隻能剩下一二成了。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倉促之間我無力帶這麼多人一同南下,張將軍意下如何?”

張燕曾被封為平難中郎將,當然那是朝廷無力之舉,也算是曾經受過招安的。

聽得出來,朱鉉不是故意推諉,數十萬人想流徙數千裏,放在任何時候都是極難辦之事,更何況現在是亂世。張燕無奈的點點頭,這位號稱軍中飛燕的矯健將軍,現在也是走投無路了。眼看著袁紹即將統一北方,對黑山軍又向來不手軟不久的將來,也許自己就將身首異處,多年來追隨自己的部眾也會慘遭屠戮,不得不憂心忡忡。

帳中眾人都陷入了沉思,真是一波將平一波又起,朱鉉退了張燕來襲,卻又接了個燙手山芋。就此扔下張燕不管,於心難忍,要安置好黑山部眾卻又不好辦,愁得朱鉉長歎短籲,把個諸人難得蹙眉低首。

“嗬嗬,看來是難倒了各位英雄,長籲短歎英雄氣短也!”這是劉曄的聲音。

朱鉉心煩,便不客氣的說道:“劉先生,都什麼時候了?還說風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