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舉兵之事已刻不容緩,不可延誤時日,否則定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慘局呀!”宇文穎急切地說道,“在下懇請將軍立即出兵,攻打仁智宮!”
“宇文兄,事情恐怕沒你想象的那麼嚴重吧!”楊文幹不以為然地答道,“再說,這起兵之事也得好好謀劃謀劃一下,哪能現在就貿然進兵呢?”接著,他邊站起身邊說句,“好了,這事就說到這兒!”
說完,他便邁開大步朝陰沉沉的門外走去。
“將軍,你不聽在下之言,禍將至矣!”宇文穎捶胸頓足道。
果如宇文穎所料,李淵見楊文幹在預計的時間內沒有前來覲見自己,心裏頭就有些不安起來。他隱隱感覺到有什麼事要發生,於是便把李世民、李元吉、錢九隴、楊師道等人叫到自己身邊商對策。
李元吉已從尹德妃、張婕妤她倆那兒得知刺殺秦王的計劃被父皇知道了,也就不敢再有什麼異常舉動,隻能老老實實地呆在父皇身邊。此時聽說父皇要命人引兵前去慶州捉拿楊文幹,他第一個挺身而出,要替父皇效勞。他這樣做當然不是為了父皇,而是為了自己。他知道,楊文幹一旦被捉來見父皇,就會把太子勾結他的事全部說出來。到時大哥免不了受懲罰,他也因參與其中而難辭其咎,必定會受到父皇的責罰,甚至會比大哥更重,因為父皇會為了保護太子而把大部分罪責推到自己身上。他若親自前往慶州,就可借機殺人滅口。這楊文幹一死,他和大哥就都安全了。
應該說,李元吉的算盤打得相當不錯。可惜的是,李淵把這事看得太重,以為李元吉難以勝任,須由智勇雙全的二兒子前往方可安心。於是,他不顧李元吉再三懇求,執意命李世民率軍前去擒拿楊文幹這個逆賊。李元吉見父皇主意已定,隻好在心裏暗暗叫苦,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是好。李世民聽說楊文幹要造反,自是憤怒不已,巴不得即刻手刃他的狗頭。因此,他當下向父皇建議立即發兵慶州,以免楊文幹禍害城內百姓。李淵也認為此事宜快不宜慢,稍作考慮就采納了李世民的意見,決定立即遣軍前往慶州捉拿楊文幹。
於是,不到半個時辰,李世民就領著秦叔寶、尉遲敬德、侯君集、錢九隴、楊師道等萬餘精兵猛將出了仁智宮。他們頂著午後的炎炎烈日,沿著塵土飛揚的山間小道,飛也似的朝慶州城奔去。仁智宮跟慶州城不遠,加上李世民部下行軍速度很快,當晚三更時分便抵達了慶州城下。
這時,楊文幹正摟著自己的嬌妻睡大覺。說真的,他做夢也沒想到李淵會這麼快派人來緝拿自己。因此,當聽到外麵的人馬聲時,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宇文穎慌慌張張地跑來向他稟報,楊文幹才驚出身冷汗,立即披甲執刀跑出營署。沒過多久,他便策馬來到城牆上,放眼一望,但見城下火光通天,喊殺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這時候,楊文幹非常後悔自己沒有聽宇文穎的勸告,錯失了殺向仁智宮的良機。可懊悔又有什麼用呢!他對著漆黑的夜空長歎了一聲,然後打算率軍衝出城殺退李世民。他以為自己兵馬比李世民多,力拚一陣完全有擊退李世民的可能。
不過,宇文穎很明智,他知道李世民兵馬雖少,卻驍勇善戰,可以一當十。更為重要的是,城內守軍大都忠心於李淵父子,他們不想背上叛逆之罪,故而得知李世民前來征討楊文幹,軍心很快就動搖了。如此之師,怎敵得過城下氣勢如虹的唐軍呢?因此,他聽到楊文幹欲率軍出戰,便立即上前勸阻。他把敵我雙方的現狀跟楊文幹深入細致地分析了一番,以為此時出戰必為李世民所敗,到時楊文幹隻能充作李世民的戰利品。為了避免被李世民生擒活捉,楊文幹隻能趁李世民部下人馬尚未形成合圍之際趕緊出城逃走。出戰,抑或堅守城池,最終都隻能是死路一條。
楊文幹聽了宇文穎一番很有道理的勸說,就慢慢地打消了死戰李世民的念頭。默然會兒,他便帶著宇文穎等一班親信乘黑向沒有什麼動靜的北門飛馳而去。不一會兒,楊文幹便領著部下萬餘人馬偷偷地出了北門,朝寧州方向飛奔而去。楊文幹的運氣也真不錯,李世民因一時疏忽而沒能注意到楊文幹的動向,讓他就這樣逃跑掉。等李世民知道楊文幹已逃時,東方已經泛出了魚肚白,天漸漸地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