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文字追尋少時往事,從上海到台灣,從基隆到旗津,六十多年前的風景躍然紙上。女兒雷光夏則以一種安靜的聲音——影像,來響應父親以慈愛語氣訴說的家族故事,然而,她現在能夠尋找的,卻是經過數十年改變、已不複存的樣貌。
父女兩人分別以各自的方式,詮釋心中對過去的感覺,藉由文字與照片,編織出一道道再真切不過的風景。而這一重重回溯的過程,加入了時間釀成的智慧,當初“逆旅”前進的少年,也終於找回了居所。
暫停鍵
作者:黎紫書
繪者:梁偉恩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散文比其它任何一種文體都還真實,更貼近作者的靈魂,或者可以說:散文是作者靈魂的背麵。黎紫書的最新散文集《暫停鍵》,輕盈、隨性隨心,文字的音樂性和跳躍感更為明顯,層次分明,恰如其分,有引申也有反思,映照了現實的能力。《暫停鍵》反映了作者看人、看事、看書、看世態的種種角度,突出作家凝視著的光照麵,本書隨處可見作者對生活、命運、世界等這些大命題的噓歎,雖然無奈,卻極為灑脫。
66號公路
作者:吳定謙
出版社:凱特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從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穿過密蘇裏州、堪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德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最後到達西海岸的加州聖塔莫妮卡,全長共三千九百四十公裏。約翰·史坦貝克的小說《憤怒的葡萄》將這條路稱為“母親之路”,小說走紅後,這條公路在美國更加深入人心,成為追求自由的象征,勇氣與開拓的代名詞。
這不單隻是一趟公路旅行,在這條路上,將拜訪組成“吳定謙”這個人的許多成分。作者從西岸往中部的芝加哥,逆向探尋這條路的源頭,之後繼續向東到大西洋岸的華盛頓,最後到達紐約,完成這一趟“美國夢”的旅程。
城市密碼:觀察城市的100個場景
作者:Anne Mikoleit Moritz Pürckhauer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城市密碼》以美國紐約市蘇活區為例,是一部城市觀察心得。作者最初的用意是製作一部以紐約蘇活區為場景的日常生活紀錄片,作為城市觀察課題的分析對象,同時也是一場展覽使用的作品,之後作者以影片為基礎,擷取出一百個日常街頭場景,藉以闡釋場景背後的一百個隱性規則。每個規則上繪製速寫圖樣,幫助讀者理解,也讓歸納出的規則更為具體。另外,為了保留現場的真實性,書裏截取影片素材的都市實景,讓讀者更能體會觀察現場的都市空間與街道氣氛。
位於曼哈頓中心的蘇活區,是個不斷進化的地區。蘇活區中街廓和建築的嚴謹架構簡化了城市生活,來自各種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此經營生活,多彩多姿的購物機會和數之不盡的路邊咖啡館,讓蘇活區成為生氣蓬勃的城市經驗。它之所以特別吸引人,是因為它卓然體現了一個活絡城市地區該具備的種種特質。
這一百條觀察心得來自蘇活區,但這些場景適用於任何城市風情。這是一本給城市使用者的指南,城市知識的入門書,更是一把鑰匙,獻給所有喜歡在街道及人行道上頭享受都市生活的人。
16 Hours Difference
作者:Jill/Ruru
出版社:大鴻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Jill 與 Ruru,兩個素昧平生的女子,一個在加州,一個在台灣,兩地隔著16個小時的時差。同樣是媽媽,同樣是設計師,同樣熱愛攝影,也同樣擁有GRD Ⅲ。因為欣賞彼此的部落格而開始建立了友誼。除了聊家務雜事,也愛天南地北地聊創作。某日,她們決定一起向2011年挑戰,隻用GRD Ⅲ,兩人一天一張照片的結合(周末休歇)。上傳前沒有討論,上傳後沒有修正,全憑彼此透過相機傳達每日的生活感受。於此,將她們的生活故事分享給您,也希望您能從中感受屬於自己的故事。
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
作者:林木材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透過紀錄片的景框,所謂“真實”是什麼麵貌?放棄往往比不放棄更難?
拍出經典作品《無米樂》的莊益增與顏蘭權、戲謔柯賜海荒謬世界的黃信堯、培訓出無數學員的陳亮豐、綻放著自由姿態的曾文珍、睜眼戳出禽流感真相的李惠仁,本書以六位中生代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為對象,透過他們追尋紀錄片的不同取徑與思考,一窺台灣紀錄片的多元樣貌。作者參考大量訪談與曆史資料,文體融合傳記、訪談與評論,內容不僅附錄紀錄片相關大事及導演作品年表,更淺顯地描述出紀錄片的美好與掙紮、意義與哀愁。
暗黑藝術:24位國際頂尖
藝術家的黑色夢魘與創作
作者:聶佑佳
出版社:上奇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炫目的作品VS.暗黑的故事,全球24位頂尖藝術家的黑色隱喻與表達,協力創造出一個暗黑經典世界。
本書介紹了形形色色的暗黑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來自國際上最優秀的24位暗黑藝術家,內容多樣化,包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等。全書作品采用多元化表達方式,展現藝術家令人匪夷所思的想象力與虛構現實的表現力,每個故事都是作者與讀者分享心中最黑暗的故事,精彩的文字配合圖片則展現出每位藝術家獨特的人生經曆與靈感泉源。
怪物來敲門
作者:Patrick Ness Siobhan Dowd
插畫:Jim Kay
譯者:陳盈瑜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13歲的康納差不多是從媽媽進行化療時,開始做惡夢的。惡夢總是漆黑陰暗、狂風大作、有驚心的尖叫聲,還有怎樣努力都握不住的雙手。他每晚反複做著相同的惡夢,直到某一天,康納家出現了不同以往的怪物。帶著古老氣息的怪物宣稱自己是被康納召喚而來,它要以三個故事交換一個康納自己的真實故事。康納不怕怪物,因為他早就在麵對一個“比恐怖還要恐怖”的事情——他正看著最愛的媽媽一天天走進死神的陰影。
夜晚如此詭異,白天的生活一樣難熬。康納的爸爸在他5歲時離開他和媽媽,身染重病的媽媽隻好拜托外婆過來照顧他們母子倆。康納非常不喜歡外婆一板一眼的個性和命令口氣,這讓他與外婆的關係非常緊繃。除此之外,他在學校還必須忍受那些慘淡日子──老師們誇張的同情及同學的霸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