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材料作文“走在最前或最後是否最痛苦”構思演練(2 / 3)

(1)從正麵立意:走在最前(最後)最痛苦。

參考擬題:敢為天下先,必最苦也;先行者亦是苦行僧;苦為人後

(2)從反麵立意:走在最前(最後)未必最痛苦。

參考擬題:先行者,何苦之有;先者何痛,後者何苦;子焉知先行不樂

(3)從辯證角度說:走在最前(最後)最痛苦也最幸福。

參考擬題:走在最前,痛並快樂著;苦到極致是幸福;開拓者雖痛猶榮;苦形於外,樂存於心

雷區警示:

由於該類材料中潛藏著命題者的發問,立意時一定要緊扣所問,做出明確而有針對性的回答,否則極易偏離題旨。就學生習作的擬題來看,立意跑偏有以下兩種:

1.回避問題,答非所問:如“莫因名利毀一生”“別讓榮譽壓垮自己”“放慢你匆匆的腳步”,均回避了“是否痛苦”這一問題,明顯偏離題旨。

2.拋開對象,另起爐灶:如“中間風景最好”“走在中間最幸福”“笑對痛苦”,撇開了命題者所問對象——“走在最前(最後)的人”,同樣背離題旨。

佳作展示一

先驅之樂遠勝於苦

宜春中學萬紫娟

人常說,天塌下來最先砸到個最高的,而災禍突襲的是走在最前的,走在最前最痛苦,我對此並不苟同。古往今來,先驅明知先行苦卻毅然前往,也許在他們心中,披荊斬棘為人引路的精神之樂遠大於肉體之苦。

貝多芬說:“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先驅不以遭受磨難為苦,正因為他們把苦難當成前進的跳板、當成鞭策其不斷前行的動力。變法先驅商鞅,假若當初以顛沛流離為苦、以舌戰群儒來堅定秦王變革之心為苦、以不斷遭受罵名為苦而放棄變法,何以成為中國曆史上首位最徹底的改革家,最終使秦國脫胎換骨、稱雄天下?電學先驅愛迪生,假若當初以通宵達旦工作為苦、以上千次的實驗失敗為苦而沮喪放棄,又如何能曆時10年發明電燈,使人類永遠告別黑暗?又如何能畢生發明專利超過2000項,使人類得以享受電報、電話帶來的便利和留聲機、電影帶來的快樂?先驅不以身心磨難為苦,而以此換來事業的成功為樂,我等何言先驅最苦?

巴爾紮克說:“苦難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卓越者一大優點是在艱難的困境中百折不撓。”的確,先驅既然能劈波斬浪、隻身前行,就必有其過人的心智、能力和魄力。開創了我國網絡新時代的馬雲,作為中國網購行業的先驅,敏銳的洞察力和麵對危機絲毫不亂的承受力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專家評論說:“馬雲對很多年輕人、創業者的意義,並非隻是天馬行空的商業創想力,也不僅是駕馭一支老團隊一直往前衝的領導力,更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影響力。”馬雲自己也說:“我從來沒想過我比別人幸運,我也許比他們更能堅持。”正是非凡的創想力、領導力、影響力和意誌力,讓馬雲能從容應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群毆”,讓阿裏巴巴走出網絡泡沫的嚴冬。

先驅不苦,因為有實力做後盾;先驅不苦,因為有足夠的自信視一切困苦為等閑!在挑戰中收獲百折不饒,在挑戰中收獲豐富的人生,這何嚐不是樂事?

巴金曾說:“支配戰士行動的是信仰。他能夠忍受一切艱難痛苦,而達到他所選定的目標。”先驅能以苦為樂,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信仰。信仰能化為利劍,讓先驅毫無畏懼、勇往直前。因為有著史立說之信仰,史學先驅司馬遷才能忍受宮刑之辱,在屈辱中完成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因為有為蒼生謀幸福之信仰,“華夏第一人傑”譚嗣同才能視死如歸,行刑前仰天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