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實戰技法
高考特訓營
作者:薑有榮
議論文通用的寫作思路是:以議(剖析)帶敘(論據)論證觀點。因此,高考實戰技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練起:
1.觀點要有新意
高考議論文要想“獨步考場”,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觀點必須新穎獨到。那麼,如何“獨辟“蹊徑””呢?第一步,看到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它決定了你的觀點能否“推陳”。第二步,想到別人沒想到的。它決定了你的觀點能否“出新”。下麵以一則短論演繹一下“兩步走”策略:
第一步: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第二步: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欣賞美的心態。
對藝術家而言,美是要用“眼”去發現的;但換個角度,對常人而言,美是要用“心”去欣賞的。試想,懷“邪惡”之心,則內心黑暗,怕見陽光;懷“勢利”之心,則眼睛隻盯著“錢”與“權”;懷“刻薄”之心,則隻盼著別人倒黴;懷“怨恨”之心,則整天怨天尤人;懷“怯懦”之心,則總是膽戰心驚……懷有如此心態的人能有心情顧及身邊的美嗎?隻有調整好心態,才能欣賞到生活中的美。
除了“換角度看,提出新論”之外,以下五個思維途徑也可以助觀點“出新”:
(1)向深處看,揭示本質。如: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其國庫的殷實,不取決於其城堡的堅固,也不取決於其公共設施的華美,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2)向前看,探明原因。如:中國的互聯網,尤其是微博之所以如此喧囂,因為人們把它當作民意表達的重要通道,而老外拿這個當社交工具,這反映出民意表達的渠道太少了。
(3)向後看,預見未來。如:經濟隻能保證我們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證我們的明天,隻有教育才能保證我們的後天。
(4)切開來看,分清析透。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就是要給通才開辟通道,為天才開辟空間。
(5)合起來看,立體觀照。如:在工作的時候創造的是意義,在休閑的時候創造的是意思,當意義與意思平衡的時候,就是生命的意境。
2.例子要遴選猛料
高考議論文中的例子最忌“嚼別人嚼過的甘蔗”,試想,一截甘蔗被成百上千個考生咀嚼之後,到閱卷老師口中不味同嚼蠟、大倒胃口才怪呢!那麼怎樣才能遴選出猛料呢?策略有三:
(1)避耳熟能詳之料,取鮮為人知之料,以獨家爆料為上。如論證“要走自己的路”,在廣大考生紛紛聚焦“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之路”“魯迅走棄醫從文之路”之時,一位考生獨家爆料:
地球、太陽等億萬個星球,億萬年來,為什麼能在宇宙間相安無事地運行,而不發生衝撞呢?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因為地球、太陽等億萬個星球都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那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經常發生磕磕碰碰的事呢?人文學家告訴我們,因為有的人見別人的路好走,就想去走別人的路,見別人的路近,就想去走別人的近路。放著自己的路不走而去擠別人的路,怎麼會不發生磕碰和衝撞呢?
(2)避說服力弱之料,取征服力強之料,以典型大氣為上。如論證“勇於擔當”,選譚嗣同的例子就比較典型大氣。為什麼典型呢?
“嗣同聞變,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並力勸梁啟超出亡日本:“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招後起。”日本使館願提供“保護”,被譚嗣同斷然回絕:“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因為他做到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千萬人,我往矣”“我自橫刀向天笑”,這些,能說不大氣嗎?
譚嗣同非為一人之江山,而是為天下蒼生求自由、謀幸福。譚嗣同氣吞萬裏如虎的豪邁,實為華夏第一人傑,這顆劃過暗夜的流星,留下一道異常耀眼的軌跡,引導、激勵著一個又一個“不自由、毋寧死”的熱血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