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一考生
辯證法的實質在於對立統一,人生的智慧也恰在於此。所謂剛柔並濟,所謂能屈能伸,所謂知黑守白,無不是在告訴人們:方圓之用,善莫大焉。
入世為方,出世為圓。
要論人之一生首先遇到的問題,當屬入世與出世之抉擇。有英雄如曹孟德對酒當歌,舳艫千裏,山不厭高,求賢若渴,亂世之中盡顯英雄本色,當屬入世之典範;也有隱者如林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寄情山水,徘徊光影之中,不愧出世的楷模。
然而,視孟德之一生,豪情雖多,閑情很少;觀林逋之一世,雖多閑適,卻少激越。但也有透徹的高人,遊刃於方圓之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功成之時急流勇退。漢初三傑之一的張子房,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官封留侯卻於功成名就之時退隱山林。一出一入,方圓之間,盡顯風度。
癡心為方,明哲為圓。
人生之理想、事業、感情,皆有癡心與明哲之二法。癡心者如尼采,醉心於自己的超人哲學,自己的熱血燒死了自己,落得個發瘋的下場;明哲者更多,芸芸眾生之中多少人精於算計深諳明哲自保之道,而曆史的淘洗卻隱去他們的姓名,終被歲月遺棄。
尼采之癡心,使自己走向瘋狂;世人之明哲,使自己陷入庸碌。卻也有癡心而明哲之人如張大千,熱愛藝術也不排斥世俗,懂得進退之中見風華。癡心而明哲,方圓之間,盡是智慧。
激進為方,漸進為圓。
再看國家民族之興亡,亦滿是方圓之道。法國大革命之狂熱,帶來了多少本可避免的殘殺。羅伯斯庇爾之白色恐怖,更使人心惶惶。而德國民主改革的不徹底,封建殘餘充斥整個德意誌,方圓隻取其一,流弊無窮。相反,外有英國之光榮革命,保守中蘊藏激越;內有中國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有進有退,能打能談。激進與漸進,方圓之間,耐人尋味。
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舉,剛柔相濟。方圓之用,善莫大焉。
運“氣”之道>>
作者沒有一味地肯定或否定“方”,也沒有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圓”,而是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看待方與圓——該方則方,該圓則圓。最後用“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舉,剛柔相濟。方圓之用,善莫大焉”來總結,結構清晰,素材豐富。
三、胸懷腹有詩書、彰顯文化底蘊的“雅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考生能將曆史典故、經典人物、名人名言貫穿全文,文章將散發出一股清香的“雅氣”。
佳作展示
唯願此心無怨尤
2013年高考湖南一考生
總有些生命,酣暢淋漓地恣意揮灑,哪怕遍體鱗傷。亦有些生命,寧靜淡泊地安於一隅,哪怕無波無瀾。
無論如何選擇,隻要心中無怨無尤,一句輕描淡寫的“我願意”也會有千鈞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願本心充實滿足,無悔自己的決定,便是無憾。
托山為缽,剪水為衣,渺渺若垂天之雲,悠悠自來去。這便是莊子。他是如此飄忽不定,穿行於山林間,沉浮於雲氣中,縱使生活窮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釣於濮水之濱,楚王派人請他入朝為相,“願以江山累矣”,話說得如此懇切,而莊子卻吝於回頭。他凝視著水底匍匐的一隻龜,笑言:“龜是願意被人供養在廟堂裏,還是願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裏呢?”對曰:“後者。”莊子笑了:“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或許有人為他放棄高官厚祿安於貧窮感到不解甚至不值,我卻為他拍手稱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喚,沒有被浮雲遮蔽了雙眼,堅持自我。孤寂卻不孤獨地看守著心靈的月亮樹——詭譎難測,卻自有一番風骨。
與莊子同樣隨心所欲的還有那輕裘緩帶,不鞋而屐的魏晉名士。在那愁雲慘淡的天幕下,他們不願循規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縱情狂歌,舍生忘死;他們白眼向權貴,折枝為美人,生命隨心綻放得如此絢爛,光耀千古。當洛陽東市刑場上奏起廣陵散之絕響,那亦是嵇康內心的絕唱:“此身雖隕,此心無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絕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