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年的妙趣(1 / 1)

時間似白駒過隙,還沒從三十的夢裏醒來,轉眼間你就四十了。鏡子仍是那麵,可照鏡的人已不是那就著魔絲,梳理齊整的小夥子。而是顧影自歎白發早生並著力拔除,妄圖阻擋歲月流逝的老邦子。如今連白發也無須拔,黑白混淆略顯荒蕪的腦門已難以耕耘。好得鏡子也舊,舊得泛黃,已照不出你廬山真麵目。要是清晰,在臉上找不出你青春的痕跡,恐怕也夠你惆悵,夠你懊喪好一陣子,就從泛黃的迷茫中留下那夢幻的青春吧。往下看,一襲西服配著領帶,卻難以掩住你日趨圓滾的將軍肚,雖說不是品牌,也舍去你個把月的薪水。而與新潮青年相比卻無顏自詡。認了吧,四十歲的你!

古人雲: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的你,種種困惑仍毫不留情的騷擾著你,像縷縷愁雲,砍不斷,理還亂。驀然回首,才覺得事業無成,愧對江東父老。年屆四十,大有廉頗老矣之感。好在你還記得施耐庵的“人生三十不娶,不應再娶;四十末仕,不應再仕”聊以自慰罷了。

四十歲的你,已厭惡鴛鴦蝴蝶派小說和港澳電視裏的卿卿我我、兒女情長,自謂丘比特的金箭已被世俗的甲胄遠遠擋在身心之外。夜深人靜時,你喜歡翻閱富有哲理的文章,以充滿個性的眼光去品味或體察人間世事。你特別仰慕魯迅、錢鍾書、老舍、朱自清等人的散文集子。看了蘇雪林的《中年》,“將人生畫成一部裝滿老小的和家具的小車,而將自己畫成一個汗流氣喘拚命向前拽的苦力。” 覺得自己就是那種上要侍奉父母下要教習兒女的苦力。

你對錢鍾書先生欽佩至極,卻不敢苟同他所謂“有許多人,到四十左右,忽然挑上救世的擔子,對於眼前的一切人事無不加以咒罵和糾正。”你覺得你不僅不敢對一切人與事予以咒罵和糾正,卻能寬容老一輩、小一輩乃至同輩人的指責和糾正。當年輕人說你抱殘守缺時,你才有老之將至的感覺而趨於成熟;當老者斥責你不諳世事時,又覺得你的血管尚流有半腔年輕的熱血,還需刻意操作自己的人生。

年屆四十,你還沒得到“而立”的垂青,卻也總是難知“天命”。“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人入中年,是人的發展客觀規律,何必自尋煩惱。“中年的妙趣,在於相對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你自己所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你還是用梁實秋先生這段佳句自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