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與“步穩”,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這一點也為外界所認同。
中國改革已到了關鍵階段,西班牙學者胡裏奧·裏奧斯指出,“停滯就等於後退,但前方道路曲折不明,因此必須保留讓改革堅持到現在的關鍵原則:總結經驗、務實主義和機動靈活等”。
“中國經濟如今需要以一種慢一些但更高質量的速度發展”
在發展方麵,外界對於此次兩會最關注的話題之一是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
在近來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影響下,新興市場再受衝擊,國際上又傳出中國經濟將要“硬著陸”的言論。在此背景下,增長目標設定過高則有影響經濟轉型之虞,過低則會進一步挫傷市場信心。
許多關注中國經濟的外國專家都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的經濟增長“7.5%左右”的目標合理而且必要。
“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體現出維持足夠增長態勢以防止改革偏離軌道的需求,也有創造足夠資源來應對增長過程中問題的考慮,”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注意到了中國政府在製定目標時的縝密思考。
阿根廷經濟學家希拉多認為,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保持增長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保持合理的增速是必要的,同時考慮到世界經濟環境和自身結構調整的現實情況,適當降低增速也是必要的。
“中國不能承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了,因為要想達到這一速度需要依賴舊的發展模式,但這顯然已經不適合中國,”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朱利亞諾·諾奇說,“中國經濟如今需要以一種慢一些但更高質量的速度發展。”
“民生問題決定了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成敗”
改革與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民生。而隻有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改革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國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麵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麵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距較大,仍有不少人未脫離貧困。
對於這些問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一做出部署。他還莊嚴承諾,今年將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民生問題決定了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成敗。這是因為,光有經濟發展不夠,如果在發展中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這樣的發展就不穩定。經濟發展要帶來共同富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
正因為如此,兩會期間公布的很多改革措施都是針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
“加強社會保障、反腐、改善收入分配、環境治理、新型城鎮化會給經濟發展帶來正麵效果,但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時日。”辜學武的看法樂觀而冷靜。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