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遊文化CG視像傳播創意研究(1 / 3)

西遊文化CG視像傳播創意研究

新銳視點

作者:張青榮 馮大康

[摘 要]文學名著《西遊記》曾與曆史上各類視覺傳播形式長期共存、互為影響,在被當今視像載體廣泛研發應用的同時,西遊文化卻麵臨與之失衡的去深度化、快餐化創作境遇。如果我們能以視像創作的視覺本源研究為契機,探索具有突出結構特征、閃耀深層文化光芒的西遊視像傳播符號,追求視像藝術符號係統應用,實現中小實驗視像作品的文化與整體完美,由此可進一步打造經典,促進西遊文化視像藝術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西遊文化;視像符號;係統應用

一、《西遊記》與視覺傳播

傳統文學名著《西遊記》誕生之初,就與曆史上不斷變遷的各類視覺傳播結下不解之緣。首先,該著作故事母題與素材積累來自明初話本、元雜劇等傳播載體;[1] 接著,《西遊記》成書後所發行的各種古本均有插圖,圖文結合傳播形式對大眾進行了成功的文化滲透;接下來與西遊主題相關的雜劇戲曲、民間工藝、繡像、繪畫等傳播途徑,進一步成就了該著作文化層次的提升和經典地位的獲取;清中葉始,《西遊記》與各類豐富的傳播載體如戲曲、年畫、壁畫、版畫、剪紙、木雕、石刻、泥偶等藝術形式長期共存,促成了《西遊記》的大眾化與民間化;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與影視媒體文化地位的提升,視像成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載體,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升溫與現代CG技術進步,促成了西遊文化迅速融入現代視像傳播之列,至今仍上演著形形色色不同版本的西遊大戲。

二、西遊文化視像傳播現狀

電影電視發明不久,西遊文化開始閃耀於各類銀屏。從20世紀20年代始,相繼出品了《孫行者大戰金錢豹》《鐵扇公主》《大鬧天宮》等一大批西遊題材電影與動畫片,其技術雖遠不及當今CG,但其精湛的視覺創意仍值得當今影視創作者學習。近50年,全國拍攝與西遊文化有關的影視片不下百部。86版電視劇《西遊記》、52集動畫片、周星馳版《大話西遊》及其執導的《西遊·降魔篇》、陝西版30集連續劇、香港TVB及台港合資連續劇、《春光燦爛豬八戒》係列劇、3D-IMAX真人版《大鬧天宮》等作品步步緊隨,一次次挑戰刺激著觀眾的感官與神經。與此同時,遊戲、廣告等傳媒也紛紛靠近,《夢幻西遊》《大話西遊》等遊戲一路暢通。而令人糾結的是,國外視像也將文化觸手伸來:海外西遊動漫、遊戲業發端於70年代,其中日韓狀況一直良好;近日爆料,美國某公司正與中韓合作3億餘人民幣的西遊動畫片Kong,為亞洲投資最大動畫電影項目。現實表明,西遊正成為當代視像藝術領域廣受歡迎的經典題材。

然而,西遊文化被當今各視像載體廣泛研發的同時,其最終效果卻遠非作品推出時絢麗,期間早已暴露出係列問題:(1)90年代由原班人馬補拍的《西遊記續集》,采用了大量電腦三維特技,武打方麵也聘請了權威指導,而受眾整體反饋卻是失望大於期望;(2)作品數量雖不少,但很多作品的角色、場景等形象設計基本未脫離20世紀經典視像作品的傳統形象,難以打開全新視覺呈像、跨出真正富有民族與時代特色的新步伐;(3)現代商業化、快餐型文化消費不可避免地導致對經典的戲擬與惡搞,有些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與內容審美,隻為搞笑而搞笑;(4)目前西遊視像作品主要以影視、動漫、遊戲大項開發為主,對於視像創作至關重要的先鋒實驗影像短片的探究卻少有問津;(5)國外藝術家慣於先行實驗藝術創作以探尋最佳視聽模式,不久的將來西遊文化極可能再次遭遇《功夫熊貓》《花木蘭》之類的海外流失。麵對西遊文化視像藝術所麵臨的境遇,我們認為政策製度大環境隻是一方麵,真正的核心問題在於創作基層。當前國內多數視像藝術創作者缺乏如詹姆斯·卡梅隆之類的藝術家那樣的長期執著的鑽研精神,也缺乏克裏斯托弗·諾蘭那股創新探索的魄力,而將精力更多投入到商業迎合與高產速收上,這樣無異於拔苗助長。隻有從視像創作視覺本源研究做起,踏實探尋創作的最初形式,探究新奇合理的視像表現,促進作品的文化審美,方有可能進一步打造經典,實現西遊文化視像傳播未來良性的發展。